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6):161-16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乙肝合并肝纤维化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03例乙肝合并肝纤维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起始端心理状态评分,分为不良状态组(≥50分,38例)和正常状态组(50分,6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一般的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3个月后均再次进行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评估。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开始时不良状态组,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状态组(P0.05);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状态组(P0.05);治疗依从性也明显比正常状态组差(P0.05)。经过3个月心理护理后,不良状态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依从性也明显得到改善(P0.05);正常状态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心理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乙肝合并肝纤维化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目前关于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在护理过程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态度、言语、表情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方法 新的护理模式要求给患者进行心理、社会、生物的整体护理.没有心理护理,护理便不完整,本次试验通过对内科住院患者问卷调查和实际心理护理干预.结果 证明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处于最佳护理状态,注意心理护理,可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使患者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纠正其某些不良情绪,改变患者的不良行为,从而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结论 加强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患纠纷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性化护理对门诊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18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去进行心理疏导及分析. 结果 实施人性化护理后,有效地调整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护理 和配合治疗.结论 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是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分析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探讨在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作用。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及本院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因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患者在长期卧床期间的心理状态和不良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的临床护理策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护理中的临床作用和意义。结果悲观抑郁、焦虑烦躁、孤独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较常出现的负面心理状态,而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了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疗,降低了其预后生活的幸福感,而且还会给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患关系带来隐患,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出现不良护理事件;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营造舒适的生理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完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技能等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和维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必要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其心理康复的促进,取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不良心理及心理护理。方法:对203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住院手术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悲伤等不良心理,经过护理干预后,多数患者的不良心理均得到改善,护理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进行心理护理,能有效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使患者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心理护理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应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影响因素及心理状态自评问卷对患者在干预前后进行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等情绪变化及遵医行为有了很大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7.
药物治疗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职责。在药物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往往比较重视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给药方法及配伍禁忌等 ,而常常忽略了在用药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对药物治疗的影响。1 心理护理对药物治疗的影响  众所周知 ,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人性化护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配合人性化护理干预)和对照组(单独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均有所改善,但是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 <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加强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适合糖尿病病人不良心理状态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180名糖尿病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不良的心理状态应用不同的护理对策.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护理对策,如做好交流与沟通、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做好家庭教育等.这些对策有利于疾病的良好控制,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肝脏疾病的病因复杂,临床尚缺乏特效的药物治疗,患者人易产生焦虑、急躁、恐惧、忧虑及孤独感等各种心理活动.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还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护理干预对布氏杆菌病高热阶段的患者心理状态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我院收治的布氏杆菌病高热阶段重症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并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对比分析患者在经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情况。结果所选择病例在经临床护理干预后,相较于护理前,其SAS、SDS心理状态评分更低,护理前后效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在经护理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85.0±3.0)d。结论对布氏杆菌病高热阶段重症住院患者给予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能够对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可推广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心理护理是研究护理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从而影响、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发挥医疗护理的最佳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眼球摘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来我院行眼球摘除术患者30例,并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护理干预,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分析比较护理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况。结果分析对比得知,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分均明显下降,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对行眼球摘除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对烧伤ICU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方法:选取75例烧伤ICU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行常规护理;B组行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护理前后心理状态、住ICU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治疗配合度显著比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组较之A组心理状态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ICU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比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对烧伤ICU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治疗配合度的影响大,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减少住ICU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截瘫患者心理状态.用真挚的语言、丰富的情感等心理学的方法 和理论去护理.结果 能够使患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身心的康复,使其自觉消除心理上的障碍,配合治疗与护理,达到最大程度的恢复.结论 针对截瘫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心理护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护理效果,促进了患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沈秋云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1):1010-1011
目的探讨在癌症患者中开展心理护理对其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1例不同类型癌症患者作出全面的评估,找出主要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了病人恐惧、焦虑、否认、绝望等不良心理,帮助其掌握健康知识,提高主动配合治疗的意识。结论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其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促使患者配合治疗,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王晓荔 《中外医疗》2012,31(6):77-77
目的对采用PET-CT技术检查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针对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抽取106例在接受PET-CT检查过程中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2组,平均每组53例。A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结果抽样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B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A组患者。结论对临床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采用针对性心理护理对其进行护理,可以保证PET-CT检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手外科的患者多由意外事故造成,不同种类的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都会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特征。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急病的好转。方法:我们针对其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减轻了心理负担,增强康复信心,使患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接受治疗并促进康复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次试验通过对住院病人的问卷调查和实际心理护理。结果:证明进行心理护理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护理状态,注意心理护理可避免对患者的不良刺激,使患者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纠正其某些不良情绪,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从而促进病情的早日康复。结论:加强住院期间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及医患护患纠纷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胸外科老年患者围术期心理特点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胸外科收治的120例围术期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针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调查并进行有效的护理。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通气120例患者做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120例胸外科围术期老年患者存在不良心理状态103例,经过有效护理后全部康复。对照组的不良心理为104例,在常规护理之后减少至12例。两组差异显著。结论:胸外科老年患者在围术期的心理状态较为复杂,且容易出现不良心理状态,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缓解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有效疏导ICU清醒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护理模式.方法 选取250例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各1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重症监护病房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全部患者均采用SCL-90量化表格进行不良心理状态的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焦虑、恐惧、敌对、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评价方面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护理满意度评价方面,观察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97.3%,对照组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 系统化心理护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改善不良情绪,对于降低和预防ICU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发生率,促进康复以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