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是靠这种本质力量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矛盾关系[1]。因此,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文化环境本身是由人类所创造,又反过来塑造人的气质和体质。文化因素渗透和影响到人类活动的一切方面,从而也决定和影响到人的健康,成为维系人的健康的生态环境之一。1 文化与文化环境 我国人文医学学者杜治政认为:“文化可以理解为社会文明、理解为人类社会进化的程度水平”,他把健康和疾病的文化环境分为个体、社会、医学3个层次;把文化因素分为显型、隐型两种类型[2]。本文从健康的角度…  相似文献   

2.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美是人们在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概括的说,美是指人或事物的具体、完美而令人愉悦的形象,经常是好、漂亮、善良……的同义词。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和人的社会实践,便无美丑可言,可见,美不存在于人类社会以前的自然界。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活动,因此审美活动不存在于人类以外的动物界。  相似文献   

3.
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活动。人类的审美意识并非是与人类同时产生的,而是在人类意识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原始意识、一般意识逐渐演变而成的。人类与现实构成的第一个关系是实用关系,因为只有如此,人类才能够生存与发展。人类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实用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具有中美特征的对象与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所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而无论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对象与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都并非自然形态的东西,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活动,正是人对自己实践创造所体现的本质力量的体验与欣赏。因此,正常认识审美活动及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促进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实践中,主体能动的本质力量通过活动转化或物化为静止的物质存在方式。这是实践的主体客体化过程。另一方面,主体通过实践所创造客体,把它们作为直接的生活资料或作为生产劳动的工具和手段加以消费,使客体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从而使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得到丰富、提高。这是实践的客体主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科学审美创造的美与真善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真总是作为善与美的内容和存在的基础;善一方面以真为其目的性内容,一方面又作为内容而存在于美的形式之中;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其令人愉悦的形式包含着真和善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信息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时空观念和活动方式,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孙洪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2):225-225
人际交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交往,即把语言作为一种约定的符号系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另一种是非语言交往,是以人体语言(非语言行为)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动作、表情、目光、空间距离、辅助语言等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非语言行为除了发挥对有声语言的辅助作用外,由于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吸引力、令人际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沟通,它使人类交往变得生动而形象、深刻而含蓄,正日渐受到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护理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护理人才的使命,它既来源于护理实践,汇集临床护理以及学科的发展之精萃,使之得到继承与升华,又往往先于护理实践,以指导和推动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因此现代护理教育关系到21世纪的社会事业健康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信息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的存在是普遍的,是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形式的体现,出现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活动之中。就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而论,它可以区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两大类。由于人类一切活动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展开,因此各种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信息皆属于社会信息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编辑活动在其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的科学文化建构活动,即体现社会主体意志而对作者个体的精神产品进行有序规划、整体建构社会科学文化形态的一种创造性心智劳动;在其抽象意义上,编辑活动表现为对信息进行智化为知识单元的主体性加工,使之创生为符合社会科学文化建构需求的“构件”。同时,编辑活动通过读者对作品的精神内省,也是对社会大众心理,意形态的无形建构。在其功能特点上,编辑活动具有晶化和传导人类思想精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属性。  相似文献   

11.
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发挥主体的自主性,有意识地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而进行的活动。自我教育作为人类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在人类进化史和人类个体成长史以及教育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显得十分突出和必要。  相似文献   

12.
<正> 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是人类的愿望和要求,为了提高人们对医学美的鉴赏能力,帮助医护保健人员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我们有必要努力探索和掌握医学美的规律,根据马克恩“劳动创造了美”和“人的本质对象化”的观点,笔者认为,医学美就是人的自由在医学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上的感性具体表现,医学美,包括医学环境(医学实践创造和利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美、医学人体美、医学实践主体美,以及医学科学美,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作为客体的、静态  相似文献   

13.
从实施人文关怀到对妇产科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吴彩琴 《卫生职业教育》2006,24(22):112-113
人文关怀、和谐社会这2个词语是2005年的“两会”运用次数最多的词语,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关心,是一种实践人类内心价值追求的、具体的、动态的过程。医学人文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人的生命与身心的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内心医学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的、对象化的过程。从医学人文关怀的具体内容看,医生对患者的耐心治疗,是一种起码的人文关怀;而周到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则是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延伸;对患者尤其是妇产科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则是实施人文关怀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食欲、性欲乃人之本性.性,作为一种本能,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性,作为生殖行为,帮助人类完成了种族的繁衍;性,作为传达感情的方式,表达了人类难以描述的爱情语言;性,作为两性结合的形式,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关系.性活动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它点缀着生活的美感,而这种美是靠性道德、性科学、性健康来编织的.因此,人类社会需要性文明.  相似文献   

15.
赵菊芬 《苏州医学》2004,27(1):50-51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突出作用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影响和改变人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使之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很难彻底治愈,但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而使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并可预防或延缓靶  相似文献   

16.
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健康观念不断更新,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健康教育已成为医院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来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之达到最佳健康状态,它的最终目标将从“普及卫生知识”拓展到“建立健康行为”上来。门诊是医院的窗口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为社会人群进行医疗和预防保健的场所。为了更好地履行医院的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沟通手段,也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语言不仅使人成为人类,还是人类生命和力量的源泉。人类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他们的思想,人类的经验和相互间的活动也融于语言之中。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也组成了其人格的基础,表现出我们内在的类型及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行状文体经过历史演变,由察举选士所用到后来主要为死者议谥、史传和墓志铭等的撰写提供原始材料。与之相适应,其行文增长,句式多变,趋于散文化,创作者的主观参与程度也得以加深,行状的文学属性逐渐凸显,并且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与逝者沟通,治疗自己的悲痛内心,从而使行状拥有文学治疗这一新功能。在曾肇、杨万里、王世贞和福临等人创作的行状中,均能找到他们创作时对自我内心治疗的依据,其中王世贞为亡弟创作行状的前后过程体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江育萍 《医学文选》2006,25(1):120-122
环境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又在不断地改造环境;人类社会生活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也在演化着。因此,人类就需要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使自然界演化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而有助于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体现出“人与自然最美的关系”,即“和谐”。  相似文献   

20.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深入而广泛地介入到人的生死过程,不仅能改变人“生”的方式,也能改变人“死”的状态,从而使一直以来的自然的生死过程日益成为人为操纵的过程。这就促使人们在生命科学视阈下对生与死重新进行多维思考,如生之神圣的淡化、生之过程的技术化、生之构成的社会化、死之本质的探讨、死之方式的多元化、死之教育的系统化等等,这些思考无疑有益于伦理道德观念进步与生命科学技术发展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