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及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乳腺炎性病变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确诊的45例乳腺炎性病变患者和同期40例非肿块样强化乳腺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术前行MR-DWI检查,分析MR-DWI图像病变形态、信号表现,并测定ADC值。结果 45例乳腺炎性病变患者MR-DWI全部可见不均匀高信号,部分可见显著高信号灶,边界清晰,40例非肿块样强化乳腺恶性肿瘤患者MR-DWI呈高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炎性病变患者炎性渗出或增生肉芽组织ADC值为(1.51±0.23)×10~(-3)mm~2/s,脓腔或微脓腔ADC值为(0.92±0.22)×10~(-3)mm~2/s,非肿块样强化乳腺恶性肿瘤患者ADC值为(1.18±0.2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DWI联合ADC值对于乳腺炎性病变与非肿块样强化乳腺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b值进行优化。方法b值分别取(0、400、800、1000) s/mm~2时,对66例乳腺肿瘤患者进行DWI扫描,分析病灶信号特点和图像质量,测量病灶ADC值大小,并计算恶性病灶95%可信区间。结果恶性病灶在DWI图上呈高信号,在ADC图呈低信号影;良性病灶在DWI图上呈等、高信号,在ADC图上呈高信号影; b值取(400、8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值为(800、1000) s/mm~2时DWI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b值分别取(400、800、1 000) s/mm~2时,良、恶性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b值分别取(400、800) s/mm~2和(400、1 000) s/mm~2时,良、恶性组内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值取(800、1 000) s/mm~2时,良、恶性组内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b值取(400、800、1 000) s/mm~2时,恶性病灶95%可信区间的ADC阈值上限分别为1.51×10~(-3)mm~2/s、1.21×10~(-3)mm~2/s及1.09×10~(-3)mm~2/s,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75.0%、69.2%、72.7%; 85.3%、88.0%、86.3%; 80.0%、75.0%、83.3%。结论 ADC值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且b取800 s/mm~2时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较高,同时图像主观评分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鉴别眼眶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46例眼眶肿瘤的患者(病理证实:28例良性肿瘤,18例恶性肿瘤)行常规MRI扫描和DWI序列扫描。观察DWI图像特征,并测量ADC值。对良性、恶性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DWI图像显示与大部分良性肿瘤相比,大多数恶性肿瘤呈高信号。良性肿瘤的ADC值为(1.34±0.25)×10-3mm2/s;恶性肿瘤的ADC值为(0.76±0.14)×10-3mm2/s,良恶性肿瘤的ADC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335,P=0.000<0.01)。结论:DWI为眼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在鉴别前列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22例前列腺癌、1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以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行前列腺平扫MRI、DWI和增强MRI检查,并在工作站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对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的ADC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正常前列腺在中央腺体和外周带的ADC分别为1.08±0.23、1.43±0.27、1.51±0.26和1.26±0.47、1.72±0.40、1.75±0.28,前列腺癌的ADC明显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和正常前列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前列腺增生与正常前列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前列腺中央腺体和外周带的ADC分别是1.30和1.60为阈值来鉴别前列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DWI及ADC的应用大大提高了MRI对前列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1.5T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医院行1.5T MR常规序列及多b值DWI检查且完成后期病理学检查的60例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的38例恶性病变患者纳入试验组,另22例良性病变患者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不同b值下的表观弥散系数(ACD)值及DWI信号强度(SI)值的差异,采用不同b值的ROC曲线确定ACD值及SI值在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效能及最优b值。结果b值为0、50、100、150、200、400、600、800、1000、1500 s/mm2时,两组S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DC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得到结果,b值取800 s/mm2时,经弥散加权成像得到的ADC值、SI值,用于鉴别诊断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且灵敏度最高。结论1.5T多b值DWI在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可为肺结节及肿块样病变的影像学早期鉴别诊断提供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诊断髌骨软化证的最佳序列。方法将59例髌骨软化症患者按照关节镜分级分为Ⅰ级18例(Ⅰ组)、Ⅱ级12例(Ⅱ组)、Ⅲ级15例(Ⅲ组)、Ⅳ级14例(Ⅳ组),1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用1.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行DW-EPI、DW-b SSFP、3D-DWPSIF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分别测量软骨同一层面相同部位不同DWI序列的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比较不同DWI序列软骨成像的特点。计量资料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髌骨软化症患者的3D-DWPSIF、DW-EPI、DW-b SSFP三种序列的ADC值[Ⅰ组:(1.35±0.20)、(1.32±0.14)、(1.31±0.11)×10~3mm~2/s;Ⅱ组:(1.38±0.21)、(1.37±0.22)、(1.41±0.19)×10~3mm~2/s;Ⅲ组:(1.56±0.19)、(1.51±0.13)、(1.52±0.24)×10~3mm~2/s;Ⅳ组:(1.60±0.29)、(1.59±0.26)、(1.64±0.18)×10~3mm~2/s)高于对照组[(1.22±0.14)、(1.20±0.17)、(1.23±0.20)×10~3mm~2/s](均P0.05)。其中DW-b SSFP序列检测时髌骨软化症Ⅱ组髌软骨ADC值[(1.41±0.19)×10~3mm~2/s]高于髌骨软化症Ⅰ组[(1.31±0.11)×10~3mm~2/s],髌骨软化症Ⅲ组和Ⅳ组髌软骨ADC值[(1.52±0.24)、(1.64±0.18)×10~3mm~2/s]高于髌骨软化症Ⅱ组[(1.41±0.19)×10~3mm~2/s](均P0.05)。对照组及Ⅰ、Ⅱ、Ⅲ、Ⅳ组DW-b SSFP序列的SNR(31.56±3.02、16.54±1.43、17.89±1.62、18.12±1.71、19.58±1.81)和CNR(28.51±3.02、16.32±2.16、15.98±2.09、14.89±1.03、13.25±0.87)均较3D-DWPSIF、DW-EPI的SNR(24.32±2.51、15.27±1.09、12.49±1.01、12.27±1.42、10.48±1.65;25.62±3.11、12.48±1.48、14.97±2.01、15.51±1.71、14.41±1.58)和CNR(14.02±2.23、11.16±1.39、10.01±1.36、9.76±1.34、9.27±1.21;13.47±2.22、8.09±2.09、9.11±1.93、9.98±1.87、10.87±1.99)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 SSFP序列对髌软骨内水分子改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且b SSFP序列软骨成像SNR与CNR均较3D-PSIF、EPI序列高。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3):282-283
目的评价磁共振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溶骨性转移瘤和良性骨质疏松性所致椎体压缩骨折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对37例X射线诊断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骨质疏松性和转移瘤性骨折的表现,并与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椎体溶骨性转移瘤致压缩骨折的DWI呈高信号有24例。溶骨性转移瘤骨折的ADC值为(1.261±0.2)×10~(-3)mm~2/s,显著高于良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0.593±0.457)×10~(-3) mm~2/s(P=0.001)。结论磁共振的DWI能够可靠地区分椎体溶骨性转移瘤骨折与良性骨质疏松性骨折,ADC值亦是一个有较大鉴别作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用于老年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经临床病理学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16例作为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患者12例作为前列腺增生组。患者均通过磁共振成像仪行DWI检查,b值分别为0、400、800、1 200 s/mm2。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b值-信号强度曲线并计算信号衰减率以及曲线的斜率,测量标准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b值为0、400、800、1 200 s/mm2时,前列腺癌组的信号强度分别为(520.46±157.02)、(460.57±81.49)、(349.41±80.32)、(183.16±75.62);前列腺增生组分别为(605.68±147.03)、(477.10±78.42)、(295.25±68.45)、(145.06±53.46);在相同b值条件下,两组信号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列腺癌组的ADC值和信号衰减率分别为(5.91±1.42)%、(76.48±11.39)%,显著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的(11.10±1.53)%、(88.58±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WI中信号衰减率及ADC值对老年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的无创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颈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20例淋巴结转移瘤、10例淋巴结结核及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及DWI检查,测量淋巴结实性部分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并比较.结果 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结实性部分ADC(0.842±0.156)× 10-3 mm2/s,淋巴结结核淋巴结实性部分ADC(1.249±0.142)×10-3 mm2/s,健康体检者淋巴结ADC(1.291±0.176)×10-3 mm2/s,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结实性部分ADC低于淋巴结结核及健康体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结核及健康体检者淋巴结AD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结合常规MRI序列的特征,对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瘤、淋巴结结核及正常淋巴结的鉴别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MRI)检查在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经内镜证实为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测,分析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病变肠壁及非病变肠管壁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差异。结果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肠壁活动期DWI为中高-高信号17例,稍低信号1例,ADC值为(1.55±0.12)×10^(-3)mm^(2)/s,非病变段肠壁DWI信号为稍低-低信号18例,ADC值为(2.10±0.14)×10^(-3)mm^(2)/s,两组DWI信号与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序列MRI扫描中DWI信号及ADC值可为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判定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磁共振加权成像(DWI)序列对乳腺癌腋窝良恶性淋巴结鉴别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放射科进行乳腺弥散加权成像,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的乳腺癌患者72例341个腋窝淋巴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WI可以准确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72例病人腋窝可见肿大淋巴结,152个转移淋巴结和189个良性淋巴结的ADC值,前者为(1.03±0.13),后者为(1.47 ±0.1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和ADC值测量是一种安全、无创、准确、快速的鉴别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和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的测量对腋窝良恶性淋巴结鉴别的价值.方法:收集2006-06-2008-02在我院进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和/或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的56例共217个痛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DWI可以准确判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47例乳腺癌中出现163个淋巴结转移,与对照组9例54个良性病变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随b值增加信号不减低,但前者信号高于后者;前者ADC值为(1.017±0.114)×10-3mm2/s,后者ADC值为(1.905±0.136)×10-3mm2/s,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对乳腺良恶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DWI和ADC值测量是一种安全、无创、准确、快速的诊断腋窝转移性淋巴结和良性反应增生性淋巴结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TMR弥散加权成像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病变,其中35例为子宫内膜癌,11例为良性子宫内膜病变。所有患者在常规MRI检查(T1WI、T2WI、动态增强扫描-LAVA序列)的基础上均行弥散加权平面回波序列(DWI-EPI),弥散敏感因子(b值)为0、600s/mm2。T2WI,LAVA序列观察子宫内膜癌及良性内膜病变表现,对子宫颈有无侵犯及盆腔内淋巴结转移的信号强度,在确定病灶的位置区域比较DWI的信号特点,测定子宫内膜癌及良性病变的ADC值,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35例子宫内膜癌在DWI上32例显示为高信号影(91.4%),3例病灶显示不清;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2例,盆腔淋巴结转移2例,均呈高信号影。11例良性病变包括子宫粘膜下肌瘤7例,子宫内膜息肉2例,内膜增生2例,DWI序列7例呈等信号,4例呈稍高信号影。在DWI、LAVA、DWI结合T2WI序列上判断肿瘤对子宫肌层浸润程度的准确性分别为62.9%(22/35)、74.3%(26/35)、82.9%(29/35)。子宫内膜癌的ADC平均值为1.02±0.23×10-3mm2/s,低于良性子宫内膜组1.49±0.21×10-3mm2/s,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子宫良恶性病变有重要的价值。DWI结合常规MR序列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率,为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提供较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T2WI诊断前列腺癌(PCa)和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医院2015年1月-2018年6月确诊的6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其中PCa 20例,BPH 40例,均接受磁共振T2WI、DWI检查,观察各自影像学表现,比较BPH与PCa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病灶和附近正常外围带ADC值的相对比值(简称相对值)。以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T2WI、T2WI结合DWI诊断PCa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BPH患者T2WI图像上均可见典型增生征象,前列腺体积扩大;PCa患者T2WI图像上可见典型肿瘤征象18例,其中外周带结节状或斑片状低信号影14例;以正常前列腺外周带信号为参照,BPH患者DWI可见等、低信号36例,PCa患者DWI可见高信号17例;BPH患者ADC值、相对值分别为(1.57±0.23)×10~(-3)mm~2/s、(0.85±0.07),均高于PCa的(0.95±0.07)×10~(-3)mm~2/s、(0.5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结合T2WI诊断PCa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00%、88.75%、89.17%,高于T2WI单独诊断的70.00%、67.50%、6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WI结合T2WI对PCa、BPH诊断鉴别有重要价值,诊断PCa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 MRI)在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医院行MR检查初诊颈部淋巴结病变的34例患者,将其经手术、穿刺病理或随访证实的95枚颈部淋巴结依据淋巴结病理结果分为良性淋巴结组(51枚)和恶性淋巴结组(44枚)。分析颈部良、恶性淋巴结MRI平扫影像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曲线类型、达峰时间等指标间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不同检查技术间的敏感性、特异性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恶性淋巴结组淋巴结平均长径、短径均大于良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7,t=2.637;P<0.05);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低于良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2,P<0.05);颈部良性淋巴结时间-信号曲线多为B型,恶性淋巴结则以A型为主;颈部良性淋巴结组的平均达峰时间明显早于恶性淋巴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983,P<0.05)。mp MRI鉴别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扫描序列。AUC的mp MRI>动态增强扫描>DWI成像,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7,P<0.001)。结论:mp MRI能够提供更加全面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等信息,综合分析能够提高颈部淋巴结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例正常乳腺、22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2例乳腺恶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1.5TMRI扫描仪,行常规TIWI、T2WI及脂肪抑制、DWI、动态增强成像及延迟增强扫描。DWI中的b值分别取200、500、800、1000、1200、1500、2000。比较正常乳腺、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的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恶性病变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良性病变表现为稍高信号;(2)各组所取得的ADC值因b值不同而不同,同一b值,恶性组与良性组、恶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有统计学差异,但良性与正常组无差异;(3)随着b值从200升到2000,鉴别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经历了一个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在1000时最高,分别为91.2%、89.3%,此时的ADC阈值为1.22。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平扫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中老年宫颈癌诊断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6月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在术前接受MRI常规平扫和DWI检查,分析检查结果。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常规平扫、常规平扫联合DWI对病理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MRI平扫显示病灶呈类圆形(72例)或不规则形状(30例),病灶最小0.8 cm×1.1 cm,最大6.2 cm×7.4 cm。T1WI呈等信号(87例)或稍低信号(15例),T2WI均呈高信号。DWI高b值图像显示为弥漫性高信号改变,ADC图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强化,且强化均匀。宫颈癌组织实性部分ADC值和eADC值分别为(0.89±0.23)×10^(-3)mm^(2)/s、(0.33±0.06);残存正常宫颈组织ADC值和eADC值分别为(1.59±0.19)×10^(-3)mm^(2)/s、(0.19±0.02)。宫颈癌组织的ADC值明显低于残存正常宫颈组织,eADC值明显高于残存正常宫颈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98、22.356,均P<0.05)。平扫联合DWI对宫颈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93.14)高于MRI平扫(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5,P<0.05)。与MRI平扫相比,平扫联合DWI对Ⅰb期、Ⅱa期、Ⅱb期宫颈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分期患者的ADC、e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DC值随着分期的升高而降低,eADC随着分期的升高而升高。结论MRI常规平扫联合DWI可有效提高对中老年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指导临床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和弥散加权成像在颅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收集2015年11月-2017年8月于中山一院神经内科/外科经手术或脑脊液细菌学培养明确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68例,所有入组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类颅内感染性病变的影像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变化情况,比较弥散加权成像及动态增强扫描在颅内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颅内感染性病变可因致病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征象,如病毒性感染的发病部位多位于边缘系统(颞叶、岛叶等区域),而结核感染则好发于脑底部(鞍上池等),DWI序列除寄生虫感染外,其他类圆形病原体感染均表现为高/稍高信号,ADC值不同程度减低,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病毒性脑炎、化脓性细菌感染、结核杆菌感染及真菌感染的患者ADC值分别为0.571×10~(-3)mm~2/s、0.347×10~(-3)mm~2/s、0.621×10~(-3)mm~2/s、0.578×10~(-3)mm~2/s,较正常脑实质的ADC值0.980×10~(-3)mm~2/s均减低,其中以化脓杆菌感染患者ADC值减低为著(P<0.05);MRI 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对病毒、化脓性细菌、结核、真菌以及寄生虫感染的诊断符合率均要高于常规MRI序列,但MRI动态扫描在鉴别病毒、化脓性细菌、结核及寄生虫感染方面,优于DWI序列(P<0.05)。结论 MRI DWI序列及动态增强扫描序列能够显著提高各类颅内感染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且MRI动态扫描在鉴别病毒、化脓性细菌、结核及寄生虫感染方面,要优于DWI序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儿童腹部良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化疗前后比较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0例儿童腹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扫描,选择病变组织实质性成分较多的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定。对20例腹部恶性肿瘤中于化疗后2~3个疗程或手术化疗后2~3个疗程进行DWI复查。结果①恶性肿瘤36例,平均ADC值为0.000778mm/s2。良性腹部肿瘤14例,平均ADC值为0.00199mm/s2。②20例腹部恶性肿瘤于化疗后随访,体积均明显缩小;DWI结果显示ADC值明显升高。③对两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恶性组与良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④20例恶性肿瘤化疗前后的ADC值变化进行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肿瘤性质判断以及肿瘤对于化疗药物反应的监测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临床预测宫颈癌放射敏感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50例经单纯放疗被初步诊断为宫颈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行常规外照射前、外照射20GY/10F时及完成外照射时3个时间点对所有患者进行1.5T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和磁共振DWI扫描。图像处理后,对各时点的宫颈癌原发灶ADC值进行测量,并分析各时点的差异性及其与肿瘤退缩率的相关性。结果行常规外照射前、外照射20GY/10F时及完成外照射时3个时间点的宫颈癌原发灶ADC值分别为(0.82±0.14)×10~(-3)mm~2/s、(1.14±0.17)×10~(-3)mm~2/s、(1.44±0.13)×10~(-3)mm~2/s,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行常规外照射之前和外照射20GY/10F时及完成外照射时3个时间点的宫颈癌原发灶ADC值与肿瘤退缩率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行常规外照射之前和外照射20GY/10F时2个时间点宫颈癌原发灶ADC值的R值与肿瘤退缩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23,P=0.024)。结论放疗后,宫颈癌原发灶ADC值随着外照射剂量的逐渐增加呈现出进行性升高的趋势,且ADC值的早期变化与肿瘤退缩率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放射敏感性的重要指标。磁共振DWI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技术,在放疗早期预测肿瘤放射敏感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在实用性和经济学等其他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