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率约10%,孕妇携带率约6.74%,宫内感染率达10%~44%,提示宫内感染在母婴传播中占重要地位.如何控制HBV宫内感染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院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观察新生儿血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HBs)和HBsAg情况,以探讨孕妇肌肉注射HBIG对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孕妇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诊治的乙型肝炎孕妇中选取88例作研究对象,并按护理模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n=44)应用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4)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就2组孕妇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孕妇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孕妇的88.64%(P <0.05);②护理后,研究组孕妇的HAMD评分远低于对照组的(P <0.05)。结论乙型肝炎孕妇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改善孕妇心理状态,并提升其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全球性的问题,目前全球约3.5亿人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这些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中50%来自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儿童中90%来自母亲宫内感染后,机体不能清除病毒,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1]。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携带者孕妇对胎儿宫内感染的影响进一步说明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高病毒载量孕妇孕期的治疗,对控制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检出情况。方法对3243例孕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5项指标及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LHBs)、HBV-DNA。结果 3243例孕妇中,血清HBsAg阳性241例,HBsAg阳性的孕妇血清中LHBs阳性率高于HBeAg。135例HBV-DNA阳性孕妇血清中,LHBs(OD值)与HBV-DNA拷贝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两者阳性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71例HBeAg阳性标本中,LHBs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1.5%、93.0%,170例阴性标本LHBs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0.0%、40.6%。241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中LHBs与HBV-DNA诊断结果符合率为74.7%。结论 LHBs在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孕妇中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在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LHBs较HBV-DNA更能敏感反映HBV的感染复制状态。  相似文献   

5.
<正>研究预防免疫在孕妇晚期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作用的有效性。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乙型肝炎慢性携带者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新生儿和对应儿童的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对比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某院妇产科收治的孕妇、新生儿和对应儿童60例,利用自动酶免仪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试剂盒(HBV)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对比分析。结果:HBV标志物的常见9种组合中,HBsAg阳性模式对应的垂直传播率为46.15%;孕妇的HBsAg阳性率为43.33%,新生儿脐带血为38.3%,对应儿童为20%,三者呈现HBsAg阳性率递减趋势(P<0.05);孕妇HBeAg阳性率为51.7%,新生儿脐带血为38.3%,对应儿童为25%,三者呈现HBeAg阳性率递减趋势,并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孕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干预、新生儿和对应儿童的抗病毒治疗,以及乙型肝炎防治宣传,可以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率约10%,孕妇携带率约6.47%,宫内感染率达10%~44%,提示宫内感染在母婴传播中的地位,如何控制宫内感染是目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我院于2001年12月至2003年2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孕妇多次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观察新生儿血循环中抗-HBS、HBsAg情况,探讨孕妇肌肉注射HBIG在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10%,孕妇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携带者,如果孕妇HBsAg阳性并伴有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通过母婴传播,婴儿感染率可达90%[1].因此,做好HBV携带孕妇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提高孕妇自我保健能力、阻断HBV母婴传播具有积极的作用.我院采取特殊的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在阻断HBV母婴传播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占10%,孕妇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中40%~70%将成为HBsAg  相似文献   

10.
《抗感染药学》2017,(3):627-628
目的:评价替比夫定对妊娠期孕妇伴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娩后抗病毒的疗效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间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60例,采用抓阄分组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孕妇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乙型肝炎疫苗联用治疗,B组孕妇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替比夫定干预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用药后的血清HBV-DNA测得值和两组婴儿血清HBe Ag、HBV-DNA测得值。结果:分别用药后不同时间段,B组孕妇血清HBeAg、HBV-DNA测得值低于A组(P<0.05);分娩后不同时间段A组婴儿血清HBe Ag、HBV-DNA阳性率低于B组(P<0.05)。结论: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与替比夫定联用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可缓解其心理压力,提高了病毒在母-婴间的阻断率,降低了在母-婴间的垂直传播概率。  相似文献   

11.
孕妇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孕妇血中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HBV携带者8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在分娩前孕妇采静脉血进行HBV DNA检测和乙型肝炎5项检测,新生儿于分娩时采脐血做HBV DNA检测.结果 86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模式中e抗原阳性率为29.1%,HBV DNA阳性率为48.8%,两者阳性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母婴HBV DNA测定值之间呈正相关(P<0.01),且随孕妇HBV DNA载量的增高,宫内感染率也相应升高(P<0.05).结论 孕妇血中HBV-DNA载量与宫内感染HB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评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孕期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预防效果,评价孕期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在控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进行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在产科定期行产检并分娩的HBsAg阳性,同时HBV-DNA也为阳性的母亲和新生儿共198例,按照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变化情况进行分组:一组为HBV-DNA转阴者;二组为HBV-DNA下降者(不包括转阴组);三组为HBV-DNA升高者。对三组新生儿免疫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多次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后,82%(162/198)的孕妇静脉血HBV-DNA含量总体出现下降,其中有4.95%(10/198)的孕妇HBV-DNA出现转阴,有18%(36/198)孕妇HBV-DNA含量上升。一组10例与二组152例的新生儿免疫失败率均为0,而三组36例新生儿免疫失败率为25.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考孕期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后母血HBV-DNA拷贝数变化情况能够有效预测新生儿免疫失败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妊娠晚期注射阻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8例HBsAg(+)孕妇,其中有18例HBeAg(+),自孕28周开始每4周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分娩后新生儿采脐血5ml,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HBVM)。结果68例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者占10.3%,其中HBsAg、HBeAg双阳性者占5.9%。50例仅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4%(2/50),18例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为27.8%(5/1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孕妇孕晚期注射HBIG,阻断宫内HBV感染的效果显著;HBeAg(+)孕妇宫内感染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搜集本院2008年7月至2012年7月孕妇3533例,其中妊娠合并乙型肝炎254例。比较研究组(妊娠合并乙型肝炎)与对照组(正常妊娠)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对比,研究组阴道分娩率低,剖宫产率高,出血量较高,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新生儿窒息、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P<0.05),差异显著。结论妊娠合并乙型肝炎对妊娠结局有较大影响,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观察拉米夫定干预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病毒动态及安全性。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中发现早孕而继续服药的18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及发现早孕而停止服药的22例乙型肝炎孕妇,分别观察其病毒动态、妊娠并发症、婴幼儿HBV感染率及发育异常发生率。结果18例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中16例HBV-DNA阴性,18例孕妇所产婴儿HBV感染率为零,妊娠并发症为零,尚未发现婴幼儿发育异常情况。而停止服药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中,19例HBV-DNA阳性。其婴儿HBV感染率41.9%,有17例发生妊娠并发症。结论拉米夫定可有效降低孕妇HBV-DNA水平,有助于阻断母婴传播,也有助于降低乙型肝炎妊娠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对孕妇和胎儿的临床意义.方法 388例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4例.两组孕妇均在门诊进行常规产前检查;观察组孕妇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免疫检验,根据免疫检验结果进行临床干预.比较两组孕妇高危妊娠因素(乙型肝炎、梅毒、丙型肝炎、艾滋病、微生物感染)发生率、分娩方式(剖...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高达10%~15%,其中有30%~50%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当母亲HBsAg和HBeAg均阳性(简称双阳性)时,其新生儿约85%~90%可发展成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至成年后易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因此阻止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已成为围生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我院通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于HBsAg阳性的孕妇和新生儿,来观察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产前检查免疫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3年3月至2015年7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140例,将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和观察组(62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常规产前检查以及免疫检查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孕妇的高危妊娠率为9.7%(梅毒1例、HIV病毒感染1例、乙型肝炎2例、微生物感染2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孕妇的27.6%(梅毒3例、HIV病毒感染2例、乙型肝炎7例、微生物感染4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检验项目在产前检查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对高危妊娠进行及时控制以及纠正,对降低孕产妇病死率和围生儿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抑制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疗效已被临床公认,并得到广泛应用.妊娠期使用拉米夫定对母亲和胎儿的安全性问题尚存争议,所以国内对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孕妇是否选择拉米夫定治疗仍持慎重态度.我院2005~2006年共收治3例慢性乙肝孕妇,对不同时机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DNA重组乙型肝炎疫前对高危新生儿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该疫苗为酵母源性乙型肝炎疫苗,是将乙型肝炎病毒(HBV)adw_2亚型S-基因引入酿酒酵母细胞,表达出24kDa蛋白,经纯化而成,每10μg抗原(0.5ml)中含有0.25mgAl~(3+)和1∶20000硫柳汞.作者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RIA)从3675名孕妇中筛选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