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仙汤对肾阳虚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二仙汤不同时间对肾阳虚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影响。方法:SD大鼠以腺嘌呤灌胃30d,造成肾阳虚模型。造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二仙汤组,在喂药后不同时间(10、20、30d)观察对血浆ACTH含量的影响。结果:二仙汤组ACTH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递增的趋势,二仙汤具有改善肾阳虚大鼠低水平ACTH的作用(P<0.05)。结论:二仙汤提高肾阳虚大鼠ACTH含量是其治疗肾阳虚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ACTH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简称肾气丸)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肾阳虚大鼠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造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肾气丸高、中、低剂量组,在喂药后不同时间(10、20、30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肾气丸对垂体组织ACTH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肾气丸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ACTH水平升高(P<0.05或P>0.01)及垂体组织ACTH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与高、低剂量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肾气丸能上调ACTH基因表达可能是其治疗肾阳虚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金匮肾气丸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肾阳虚大鼠ACT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的影响。方法 :造模大鼠随机分成金匮肾气丸高、中、低剂量组 ,在喂药后不同时间(10d ,2 0d ,30d)观察对血浆ACTH含量的影响。结果 :各中药治疗组ACTH量均不同程度增高 ;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优于模型对照组 (P <0 0 5 ) ;金匮肾气丸低剂量组不明显 (P >0 0 5 ) ;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增高明显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同时疗效优于高、低剂量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金匮肾气丸提高肾阳虚大鼠ACTH含量可能是其治疗肾阳虚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金匮肾气丸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肾阳虚大鼠垂体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造模大鼠随机分成金匮肾气丸高、中、低剂量组 ,在喂药后不同时间 (10d ,2 0d ,30d)用3H -酪氨酸掺入检测垂体细胞转化。结果 :各中药治疗组垂体细胞3H -酪氨酸掺入量均不同程度增高 ,金匮肾气丸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 (P <0 0 1) ,金匮肾气丸低剂量组增高不明显 (P >0 0 5 ) ,金匮肾气丸中剂量组增高明显高于高、低剂量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金匮肾气丸提高肾阳虚大鼠垂体细胞增殖作用 ,是其治疗肾阳虚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右归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的动态影响。方法:(1)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右归丸组。(2)氢化可的松注射液后肢肌肉注射,连续29 d,造成肾阳虚证模型。正常组、模型组和右归丸组于第8 d分别用生理盐水和右归丸煎液灌胃,连续22 d。(3)在15 d、23 d、30 d分别取大鼠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垂体-肾上腺轴激素ACTH(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cortisol,皮质醇)的含量。(4)取垂体和肾上腺称取重量。结果:(1)肾阳虚模型组15 d、23 d、30 d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不断下降,且垂体和靶腺下降程度一致。(2)右归丸能提高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的激素水平、肾上腺重量。(3)右归丸组各期的ACTH是递减的,可能是由于机体的负反馈调节。结论:右归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的动态变化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对肾阳虚大鼠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其m RNA表达的影响,探索影响针刺效应的主次因素和针刺参数的最佳组合。方法基于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制作的皮质酮肾阳虚实验动物模型,以血清CRH、垂体ACTH及其m RNA表达为观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表对影响针刺效应的4因素(穴位的选择、捻针角度、捻针频率、捻针时间)3水平安排试验,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针刺手法仪治疗肾阳虚大鼠,通过酶联免疫检测血清中CRH、垂体中ACTH的水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垂体组织中ACTH m RNA的表达来比较上述4因素的主次。结果上述4因素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大小依次是捻针时间、捻针频率、捻针角度及穴位的选择,其中捻针角度、捻针频率、捻针时间是影响针刺效应的主要因素或次要因素(P0.01或P0.05)。穴位的选择是影响针刺效应的重要因素或次要因素(P0.05或P0.05)。结论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最佳针刺参数为针刺肾俞穴,捻针角度为90°,频率为180次/min,捻针时间为120 s。不同因素对针刺治疗肾阳虚大鼠的疗效不同,其中捻针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最大,然后依次为捻针频率、捻针角度和穴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大鼠17α-羟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金匮肾气丸对肾阳虚大鼠17α-羟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金匮肾气丸组,采用腺嘌呤法造模。在用药后的不同时间(10、20、30d),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肾上腺17α-羟化酶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金匮肾气丸能上调肾阳虚大鼠的肾上腺17α-羟化酶的基因表达(P<0.05,P<0.01),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17α-羟化酶基因表达有逐渐增强的趋势。结论金匮肾气丸上调肾阳虚大鼠的肾上腺17α-羟化酶的基因表达是其治疗肾阳虚证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艾条悬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和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方法以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制作皮质酮肾阳虚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艾灸治疗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艾灸治疗组采用艾条悬灸肾俞、关元,每次每穴20 min,每日1次,共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RT、ACTH、T3、T4、TSH的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垂体ACTH、TSH m 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灸治疗组血清CORT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CTH、T4、TSH和垂体ACTH、TSH m RNA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3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艾灸治疗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条悬灸肾俞、关元通过降低血清TSH的含量,下调垂体TSH m RNA的表达和升高血清ACTH、T3、T4的含量,上调垂体ACTH m RNA的表达对肾阳虚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二仙汤及其拆方温补肾阳组、滋阴泻火组、补血组对原代培养的雌性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蛋白表达及Caspase-3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氯化镉复制的大鼠卵泡颗粒细胞凋亡模型,加入不同浓度二仙汤及其拆方,作用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卵泡颗粒细胞内Bcl-2、Bax蛋白表达及Caspase-3活性。结果:1二仙汤及其拆方均可抑制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2二仙汤及其拆方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凋亡的作用靶点与其浓度相关:高浓度(1 mg/m L)二仙汤主要降低卵泡颗粒细胞中Bax蛋白表达;高浓度(1 mg/m L)二仙汤、低浓度(0.01 mg/m L)补肾阳组主要上调卵泡颗粒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二者比较无差异;低浓度(0.01 mg/m L)补血组主要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内Caspase-3活性。结论:二仙汤主要是通过补肾阳组上调卵泡颗粒细胞Bcl-2蛋白表达而发挥君药的"扶正"作用,通过补血组抑制Caspase-3蛋白活性发挥使药的调和作用,初步证明了二仙汤配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艾条悬灸对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轴和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方法:以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制作皮质酮肾阳虚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对照组、艾灸治疗组并设立空白对照组各8只,艾灸治疗组采用艾条悬灸肾俞、关元,每次每穴20min,每日一次,治疗14次,治疗结束后采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ORT、ACTH、T_3、T_4、TSH的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垂体ACTH、TSH 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灸治疗组血清CORT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CTH、T4、TSH和垂体ACTH、TSHmRNA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T_3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艾灸治疗组上述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条悬灸肾俞、关元对肾阳虚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最早,最完善的中医基础理论书籍,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中医临床,特别辨证论治观点贯穿着中医学始终,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中风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临床上较为常见,多与现代医学的心、脑、血管疾病相关。适宜的中医药治疗,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非司酮是一种合成类固醇,结构类似炔诺酮,是一种强有力的抗孕激素药物,对终止早孕、抗着床、诱发月经及促进宫颈成熟有明显作用。随着基础研究的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米非司酮已推广应用于各类妇科疾病及计划生育领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应用UHPLC-LTQ-Orbitrap技术对丹参素在大鼠血浆和尿液中的代谢产物进行鉴定。SD大鼠灌胃给药丹参素CMC-Na混悬液后,收集其血浆和尿液,应用固相萃取法进行样品前处理。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生物样品的质谱数据。根据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多级质谱裂解信息,结合对照品及文献报道结果比对,最终鉴定了丹参素以及21个丹参素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分析了丹参素主要的体内代谢反应,如脱水、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去羟基化以及相关的复合反应等。该文应用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快速阐明了丹参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药物体外肝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东  马辰 《中国药学杂志》2003,38(10):737-740
 目的介绍药物体外肝代谢方法的最新进展。方法根据近几年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分别按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及基因重组P450酶系、肝细胞体外温孵法、离体肝灌流及器官组织切片法等进行介绍。结果与结论介导药物体外代谢酶系的研究是药物体外肝代谢的研究热点,其在新药研究与开发及正确指导临床合并用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7,(3)
目的分析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方法大鼠灌胃原儿茶酸-0.5%羧甲基纤维素钠混悬液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法分析该成分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中,分别发现了9、4、1个原儿茶酸代谢产物,而粪便中未发现。结论原儿茶酸在大鼠体内吸收入血代谢,不经粪便原形排出。  相似文献   

16.
李晨辉  谷晓红  罗海元 《中医教育》2012,31(2):57-60,66
将平衡计分卡(通过绘制战略地图)运用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具体实践成效的评估.在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状和途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使命、核心价值观、愿景、战略和各层面的主要构成要素,确定高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4个战略主题,且其成果主要体现为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任浩  宿树兰  管汉亮 《中成药》2014,(3):498-503
目的研究复方柔肝(黄芪、姜黄、丹参和熊胆粉)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复方柔肝提取物,并采集血浆样本。利用UPLC-TQ/MS测定大鼠血浆中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以多反应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应用DAS 3.2计算并比较各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在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T1/2、Tmax并无显著性差异,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Cmax、AUC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明显高于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姜黄素在姜黄提取物和复方柔肝提取物中MRT0T略小于姜黄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混合物,双去甲氧基姜黄素Tmax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复方柔肝配伍显著提高姜黄素Cmax,增加了其生物利用度,并加快双去甲氧基姜黄素体内吸收速度,但对其生物利用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灯盏花素大鼠在体肠吸收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英爱  范国荣  高申  洪战英 《中草药》2007,38(7):1036-1039
目的 研究灯盏花素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动力学。方法 进行大鼠在体肠循环灌流肠吸收实验,HPLC法测定灯盏花乙素,研究灯盏花素在小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并分别考察不同质量浓度和不同pH对小肠吸收的影响。结果胆管结扎与胆管不结扎的实验组之间,吸收速率常数(ka)和吸收百分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小肠和结肠的ka分别为(0.1071±0.013O)和(0.0707±0.0089)h^-1;灯盏花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未发现饱和现象,其ka几乎保持不变,在pH6.0~7.4,灯盏花素的吸收不受pH的影响。结论 灯盏花素在小肠的吸收多于在结肠的吸收,其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吸收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过程,提示灯盏花素可以被制成口服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19.
植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者对此类化合物的分布、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总结了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糖尿病治疗、保肝、抗炎、抗菌、抗肿瘤等方面的应用,为相关药用植物的开发及该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硫酸蒽酮法与硫酸苯酚法测定灵芝多糖含量的差异。方法: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灵芝中多糖的含量。结果:利用上述两种方法分别测定同一样品灵芝多糖的含量,硫酸蒽酮法测定结果高于硫酸苯酚法。结论:两种方法均操作简便,稳定可行,较之硫酸苯酚法,药典记载的硫酸蒽酮法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