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关系。方法 80例CHB患者HBV DNA阳性(HBV DNA≥1×104拷贝/ml),HBeAg阳性50例(62.5%)、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人白细胞抗原(HLA)-A2阳性,用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1次。观察治疗12个月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与HBV特异性CTL的关系。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12个月后,HBV特异性CTL[(0.68±0.11)%]高于治疗前[(0.34±0.10)%,t=8.58,P<0.01],HBV DNA(3.01±0.25)log10拷贝/ml低于治疗前[(6.25±0.70)log10拷贝/ml,t=12.62,P<0.01],HBV DNA转阴(<500拷贝/ml)48例(60%)。HBeAg阳性50例中发生HBeAg转阴14例(28%),HBeAg血清学转换9例(18%),HBeAg血清学转换者HBV特异性CTL[(0.86±0.05)%]高于无HBeAg血清学转换者(41例,82%)的HBV特异性CTL[(0.60±0.07)%,t=8.63,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能提高CHB患者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与HBV特异性CTL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变化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137例血清ALT、AST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和HBV DNA同时阳性46例,同时阴性48例,单项HBVDNA阳性35例,单项HBeAg阳性8例。3~6个月后分别对各组患者复发前后血清HBV DNA、ALT、AST水平及ALT、AST异常水平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复发前HBeAg和HBV DNA同时阳性组、HBV DNA阳性组、HBeAg阳性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22.93±18.45)U/L和(24.12±15.67)U/L、(21.74±16.48)U/L和(17.87±18.05)U/L、(20.55±17.33)U/L和(19.72±16.91)U/L,复发后分别为(529.65±252.42)U/L和(434.18±218.53)U/L、(419.06±204.26)U/L和(476.63±189.43)U/L、(326.48±187.95)U/L和(347.27±198.15)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和HBV DNA同时阴性组ALT、AST水平复发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BeAg和HBV DNA的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作用,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HBeAg的阴转和HBV DNA不能检出能维持较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联合拉米夫定治疗ALT升高<80 U/L、HBV DNA>105拷贝/ml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60例:采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协作组专用药品,包括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125Ala),三角肌皮下注射,每月1次,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免疫疗法组30例:只采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拉米夫定组30例:只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口服.治疗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3组肝功能,HBV血清学指标、HBV-DNA定量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临床疗效分别是: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1例,部分应答40例,无应答19例,总有效率68.33%(41/60);免疫疗法组完全应答0例,部分应答7例,无应答23例,总有效率23.33%(7/30);拉米夫定组完全应答0例,部分应答17例,无应答13例,总有效率56.67%(17/30).随访12个月结束时,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增至2例,部分应答41例,总有效率71.67%(43/60);免疫疗法组完全应答仍为0例,部分应答8例,总有效率26.67%(8/30);拉米夫定组完全应答仍为0例,部分应答减至13例,总有效率43.33%(13/30).结论 对于ALT低水平升高的HBeAg阳性cHB患者应用抗HBV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加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的抗病毒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HBeAg阳性初治慢性乙肝患者89例,给予阿德福韦酯胶囊口服治疗,观察3、6、9、12、15、18个月的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应答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患者HBV-DNA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治疗6个月时均显著升高,6个月后仍继续上升,但趋于平稳。HBeAg血清转换率治疗3个月时为0.00%,6、9个月时显著升高,9个月后仍继续上升,但趋于平稳。所有患者ALT均于9个月时复常。所有患者18个月时未完全应答率为34.83%,完全应答率为11.24%,总应答率为46.07%。9例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但未再进一步恶化,此外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初治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可靠,其肾毒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检测与肝功能酶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2年4月—2023年5月揭西县中医医院收治的85例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该院8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α-L-岩藻糖苷酶(AFU)、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根据HBV病毒载量不同将患者分成阴性组(HBV-DNA<5.0×102 U/mL;45例)、低拷贝组(HBV-DNA为5.0×102~<1.0×104 U/mL;17例)、中拷贝组(HBV-DNA为1.0×104~<1.0×106 U/mL;13例)、高拷贝组(HBV-DNA为1.0×106...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52岁,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HBV标记物阳性而于2009年3月5日就诊。家族无HBV感染史,腰椎间盘突出史5年。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肝脾未触及,肝区叩痛(+)。实验室检查:ALT 196 U/L,AST 72 U/L,TBiL19 mmol/L,CK97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71 U/L,HBsAg(+)、HBeAg(+)、HBcAb(+),HBV DNA 4.21×107/ml,超  相似文献   

7.
乙肝五项指标与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联合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含量,并探讨其与乙肝五项(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之间的关系.方法 现有450例血清标本,采用FQ-PCR检测(HBV-DNA)含量,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乙肝五项,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450例血清标本中,156例HBsAg (+)/HBeAg(+)/HBcAb(+)的标本,HBV-DNA的阳性为148例,阳性率为94.9%(148/156),平均病毒量为4.51×107拷贝/ml,75例HBsAg(+)/HBeAb(+)/HBcAb(+)的标本,48例HBV-DNA阳性,阳性率为64%(48/75),平均病毒量为2.42×105拷贝/ml.12例HBsAg(+)/HBcAb(+)的标本,HBV-DNA阳性为7例,阳性率为58.0%(7/12),平均病毒量为4.26× 104拷贝/ml;20例HBsAb(+)/HBeAb(+)/HBcAb(+)的标本,HBV-DNA阳性为1例,阳性率为5%(1/20),平均病毒量为6.34× 103拷贝/ml;98例HBcAb(+)的标本,HBV-DNA阳性为1例,阳性率为5%(1/20),阳性率为1.2%(1/98),病毒含量为1.35×103拷贝/ml,89例乙肝五项全阴的标本,HBV-DNA阳性为1例,阳性率为1.1%(1/89),病毒含量为8.37×103拷贝/ml,测定结果表明,HBV-DNA的阳性率及平均病毒量在乙肝五项不同组合有明显差异.结论 应用FQ-PCR定量检测HBV-DNA能准确地反映体内的HBV真实感染和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8.
近4年我们应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部分患者于治疗前或治疗后行肝组织活检,现将资料完整、治疗48周、随访超过6个月以上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2年至2006年我院住院或门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阳性、HBV DNA病毒载量超过5×105拷贝/m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持续6周以上.110例患者接受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治疗,其中10例治疗12周后因经济等原因停药,56例仅完成24周疗程,以上病例均因疗程不足而剔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和评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界值(Cut-off值)。方法将290例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肝组织活检结果为标准分为活动性(213例)和非活动性(77例)慢性乙型肝炎,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ALT、AST和HBV DNA载量在诊断HBeAg阴性的活动性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价值。结果血清中ALT、AST、HBV DNA载量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9、0.807、0.867;诊断界值为男性ALT 30 IU/L、女性ALT 19 IU/L,HBV DNA载量1×105拷贝/mL时的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98.7%、阳性预测值为99.5%、阴性预测值为79.2%;AST以40 IU/L作为Cut-off值时的敏感性为77.0%、特异性为63.3%、阳性预测值为85.4%、阴性预测值为50.0%。结论可以以男性ALT 30 IU/L、女性ALT 19 IU/L且HBV DNA载量1×105拷贝/mL作为中国四川自贡地区HBeAg阴性的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的诊断Cut-off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干扰素α-1b(IFNα-1b,赛若金)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8例采用IFNα-1b500万单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隔日1次,疗程12个月。对照组62例给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利欣)15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脉点滴,1次/d,疗程1个月后改口服甘利欣胶囊等护肝降酶药物治疗,疗程12个月。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病毒学指标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等方面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IFNα-1b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持久的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HBV-DNA含量、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肝功能指标(ALT、AST)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ELISA检测211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和HBV标志物,并与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Pre S1抗原在HBeAg阳性模式中的阳性率(66.2%)高于HBeAg阴性模式中的阳性率(22.1%)(P<0.01);HBeAg和Pre S1抗原的阳性率随HBV-DNA拷贝数的升高而升高;HBV-DNA(-)组与HBV-DNA(+)组的ALT和AST差异显著(P<0.01),而HBV-DNA(+)组之间HBV-DNA拷贝数与ALT和AST无相关性。结论 Pre S1抗原、HBeAg和HBV-DNA含量三者彼此相关,均反映了HBV复制活性,其中HBV-DNA是最理想的指标;HBV-DNA能用于粗略判断肝功能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方法将8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给予PEG-IFNu-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12个月,3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12、18、24个月时ALT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治疗应答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及停药后6、12、18、24个月的完全应答率与HBeAg阴性组患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ALT〉5×ULN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与ALT〉(2~5)×ULN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HBVDNA栽量水平(低、中、高3个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IFNa-2a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应答,血清ALT〉5×ULN的患者,PEG-IFNa-2a治疗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用IFMA定量方法检测HBV标志物不同模式结果与HBV-DNA之间变化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2种方法对200例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进行结果比较分析,其中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80例;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80例;HBsAg阳性,HBcAb阳性40例;另取40例HBsAg阴性作对照。HBV-DNA也根据含量不同分为3组,即<103,104~106,≥107,结果大三阳HBV-DNA基因含量明显高于小三阳者(P<0.01)而其中HBeAg(ncu/ml)与HBV-DNA含量成正相关(r=0.99);在HBV-DNA>4.55×103Copy/ml,HBeAg含量在0.05-0.8(ncu/ml)时,HBV-DNA阳性率则大于HBeAg的阳性率,(p<0.05)而当HBV-DNA>6.5×105COPY/ml时,则与HBcAg阳性率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BeAg的存在可影响HBV-DNA含量水平,并可提示病人传染性的强与弱,对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1病历摘要女,66岁。患慢性乙肝5a,因间断性腹胀,乏力,食欲不振1个月于2007—12—05入院。查体:面色污秽。皮肤及巩膜无黄染,肝掌阳性。肝区无叩痛。其他部位查体无阳性体征。肝功ALT231U/L,AST158U/L,CHE5420U/L,TBIL15.2μmol/L。乙肝五项:HBsAg阳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HBV—DNA定量1.7×10^7拷贝/ml。血常规及甲功均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与普通十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BSCO、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等,并追查了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年限均从建库到2009年5月:纳入聚乙二醇十扰素α-2a与普通干扰素比较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Jadad评分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根据疗程和观察时间的不同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n=688),其中4个研究疗程为48周,2个研究为24周,我们按疗程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d,48周)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均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乙二醇干扰素(180ug/d,24周)仅在HBV—DNA阴转率方面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RR=1.44,95%CI(1.01,2.05)].但HBeAg阴转事、HBeAg血清转换率及ALT复常率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48周疗程的聚二乙醇干扰素效果优于普通干扰素,24周疗程的聚二乙醇干扰素在HBV-DNA阴转率方面优于普通干扰素,其他方面与普通干扰素相当。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均不高,故上述结论在临床使用时应谨慎考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阳性产妇感染模式,以及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乳汁中HBV-DNA载量的关系,乳汁中HBV-DNA载量与产妇肝功能的关系,评价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对267例HBV携带产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血清中和乳汁中HBVDNA载量,采用速率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109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产妇,其乳汁HBV-DNA阳性率为76.1%,158例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产妇乳汁HBV-DNA阳性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产妇其血清中携带不同载量的HBV-DNA,分别为HBV-DNA500、500~1.0×10~5、1.0×10~5 copies/mL 3组,其两两比较乳汁中HBV-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清中HBV-DNA载量与乳汁中HBV-DNA载量呈正相关关系;乳汁中HBVDNA阳性与乳汁中HBV-DNA阴性产妇血清ALT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和HBeAg双阳性和血清中HBV-DNA1.0×10~5 copies/mL的产妇不宜母乳喂养,同时乳汁中HBV-DNA载量较高的产妇应同时密切监测肝功能,以防发生肝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HBV DNA表达水平与HBeAg的关系及其与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290份CHB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病毒标志物,肝功能检测用常规法,并对HBeAg阳性、阴性与HBV DNA含量及ALT水平进行分析。结果290例CHB患者中HBeAg阴性159例,占54.8%(159/290),HBeAg阳性131例,占45.2%(131/290)。HBV DNA〉10^5拷贝/ml的患者,HBeAg阴性组63例,占39.6%(63/159),HBeAg阳性组123例,占93、9%(123/131),HBeAg阴性组低于阳性组(x^2=91.97,P〈0.01)。159例HBeAg阴性CHB患者79例血清ALT〉80U/L,随着HBV DNA增高其所占例数也相应增高,ALT分布随HBV DNA含量不同而有显著性差异(x^2=22.95,P〈0.01),血清病毒载量与ALT水平戍正相关。131例HBeAg阳性CHB患者93例血清ALT〉80U/L,ALT分布随HBV DNA含量不同而无显著性差异(x^2=2.71,P〉0.05),血清病毒载量与ALT水平无关。结论HBeAg阳性与HBV DNA复制密切相关。19.5%HBeAg阴性CHB患者HBV DNA复制活跃,可能存在HBV的前c区变异。血清HBV DNA含量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指标,血清HBV DNA水平愈高肝细胞损害往往愈重。血清HBV DNA含量不能反映HBeAg阳性CHB患者肝细胞损害的程度。临床上应重视HBeAg阴性而病毒复制活跃的CHB患者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乙肝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低于80U/L时,患者体内HBV病毒的复制情况,探讨该类患者有无必要进行抗病毒治疗。方法选取179例慢性乙肝患者,分别测定ALT,HBV病毒载量,HBeAg,并按ALT水平分为三组:I组ALT≥80U/L,Ⅱ组40U/L〈ALT〈80U/L,Ⅲ组ALT≤40U/L。结果①ALT≥40U/L的共130例(72.6%),其中≥80U/L的标本53例(29.6%)。②Ⅰ,Ⅱ,Ⅲ组中,HBV—DNA载量均有阳性出现,分别为16.8%(30/179),10%(18/179),1.7%(3/179),说明各组均有患者处于病毒复制阶段。Ⅰ,Ⅱ,Ⅲ组中,均有HBeAg阴性出现,分别为17.3%(31/179),35.2%(63/179),25.7%(46/179)。③随着ALT水平增高,HBV—DNA载量数值增大,病毒复制处于高水平的标本增多。结论慢性乙肝患者ALT水平80U/L时,尤其是HBeAg阴性的患者,仍可能存在病毒复制。在决定抗病毒治疗前应对此类患者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以及转氨酶之间的关系.方法 从临床检测HBV-M的标本中筛出HBV阳性病例13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前S1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酶联免疫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BV前S1抗原和HBV-DNA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0%和87.7%.在HBeAg(-)组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1%和40.5%.HBV前S1抗原(+)组中,ALT与AST异常率分别占 57.1%和55.7%.结论 HBV前S1抗原与HBeAg、HBV-DNA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前S1抗原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HBV感染复制和预后判断的指标,是HBV-M和HBV-DNA测定的重要补充和加强,适合在没有条件开展HBV-DNA定量的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0.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前S1蛋白(PreS1)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其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197例,检测其HBV-DNA,PreS1,HBV血清标志物,ALT和AST。结果在携带不同HBV血清标志物的各组患者中,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较一致。在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高度符合,PreS1的阳性率较HBeAg高。以HBV-DNA定量>5×102拷贝/ml为阳性诊断标准,PreS1与HBV-DNA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HBeAg与HBV-DNA的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142例HBeAg阴性者中HBV-DNA与PreS1的检出率分别为57.7%,56.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部分患者仍存在着病毒复制。PreS1阳性与阴性患者的转氨酶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PreS1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肝组织损伤严重。结论PreS1较HBeAg更敏感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特别对HBV病毒是否发生基因变异是主要的观察指标;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阴转越早,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