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将内镜直视和超声扫描检查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技术。其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缩短超声探头和被扫描器官之间的距离。操作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Probe)直接放置到距离病变部位最近的地方,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骨骼、其它脏器阴影和气体的干扰,可获得十分清晰的超声扫描图像。  相似文献   

2.
内镜超声检查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璩浙屏 《成都医药》2000,26(4):221-222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将内镜直视和超声扫描检查结合的一种新的诊疗技术。其目的是在最大程度上缩短超声探头和被扫描器官之间的距离,操作时,在内镜直视下将超声探头(Probe)直接放置到距离病变部位最近的地方,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骨骼,其它脏器阴影和气体的干扰,可获得十分清晰的超声扫描图像。  相似文献   

3.
超声内镜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可将消化道壁分成5 层(与其解剖结构相对应),可轻易分辨出壁内肿瘤的生长层次,5 层结构中任一层次的中断及异常变化可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相似文献   

4.
超声胃镜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集超声检查与胃镜检查为一体的医疗检查设备,在胃镜的前端安装有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当胃镜进入上消化道后,既可直接观察腔内形态,又可进行超声扫描,故可获得上消化道管道壁各层次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EUS进入食管、胃腔后,因腹壁脂肪、肠腔空气与骨骼系统的干扰较少,超声分辨率得以大大提高.EUS前端的超声探头随胃镜进入上消化道内进行超声检测,可看到食管和胃部深层的病变.隆起性病变大多在消化道黏膜下,胃镜检查诊断往往较为困难,用EUS检查,可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1].我院自2010年11月到2013年1月,采用EUS共完成105例食管隆起性疾病患者的诊察与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袁健  郑家驹 《江苏医药》2001,27(7):509-510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TEMP)对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消化道癌肿、消化道隆起灶、炎症性肠病等30例病变进行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 TEMP检查等能正确反映黏膜下肿瘤的起源,癌肿的侵润深度;炎症性肠病的严重程度和TEMP检查时肠壁的增厚和层次结构破坏程度相一致。结论 TEMP检查对黏膜下肿瘤及癌肿侵润深度有较大的诊断价值,TEMP对黏膜微小病变或梗阻性病灶的诊断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普通内镜检查发现的直径超过1.0 cm的黏膜隆起性病变65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隆起病变的层次结构及性质。结果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直径>1.0 cm的病例65例,其中食管2例,胃19例,结肠44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2例,间质瘤5例,囊肿3例,息肉47例,癌8例。息肉、恶性肿瘤患者均经黏膜切除(EMR或ESD)或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超声提示息肉病变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95.4%,超声提示恶性肿瘤病变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能够清晰显示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并对隆起性病变的性质判断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车筑萍 《贵州医药》2003,27(7):671-672
超声内镜(EUS)属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是指将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既可通过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形态,同时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壁层次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由于超声探头距病变部位近,无腹壁衰减及不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因而能获得较清晰的图像,充分发挥了内镜和体外超声的优势,特别对消化道表浅病灶或细小病灶的显示远优于常规超声检查。EUS已成为胃肠道粘膜下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术前TNM分期甚至肺癌的分期、后纵隔淋巴结和胃肠道周围肿块定性检查的强有力手段以及胰胆疾病进一步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同时,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抽吸术(FNA)、胆管造影术、腹腔神经节阻滞术、与ERCP结合的管腔内超声(IDUS),又把诊断提高到细胞学甚至组织学水平。因此,腔内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微超声探头在胃隆起性病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157例内镜提示的胃隆起性病灶,其中有部分病灶结合活检依然无法确诊,均使用内镜微超声探头进行检查并讨论检查结果。结果病变性质以良性病变为主,共检出符合间质瘤表现61例(位于固有肌层),其他依次为28例恶性肿瘤,27例外压性病变(其中脾脏外压9例、其他18例)、11例未发现病变、8例异位胰腺(胃窦7例)、9例血管性病变、4例息肉、4例炎症、3例消化道壁增厚以及囊肿与脂肪瘤各1例。已经通过组织学证实了其中的恶性病变及部分良性病变。结论内镜微超声探头可以贴近病变部位进行扫描从而能够清楚地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较好地提示了病变的性质,亦能准确定位胃隆起性病灶。综上所述,经内镜微超声探头对于诊断胃隆起性病灶并指导治疗,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EUS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可提供病变的大小、范围、浸润深度、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使得诸如早期癌的内镜下切除等微创治疗的开展成为可能,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探头腔内超声技术,使得EUS检查可在不史换内镜情况下,由内镜活检孔道送入超声微探头即可完成,操作简单。我院自2002年10月29日-2004年2月18日使用富十能微探头检查消化道疾病156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燕 《福建医药杂志》2002,24(6):171-174
近 2 0年来 ,内镜超声检查术 (Endoscopic U ltrasono-graphy EU S)作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诊断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内镜与超声技术的完美结合 ,使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各层病变的判断有普通内镜检查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成为胃肠道内镜学中最为精确的影像技术 ,EUS对上皮下病变、消化性溃疡和门脉高压的评价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 ,尤其是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 TNM分期和预后判断有着重要意义。EUS结合FNA技术对胰胆管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 ,是体表超声、 CT、MRI和 ERCP的重要补充。1 超声内镜的发展史内镜超声检查 (EUS)是将内镜与…  相似文献   

11.
李佼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91-3192
超声内镜检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及其细针抽吸活检术(fine-needle as-piration,FNA)是近20年内镜领域的最大进展之一[1 - 2].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EUS-FNA)是指在内镜超声的引导下,对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的消化道壁及其周围的病变行细针穿刺,抽取细胞和组织碎片,用于病理学检查,从而帮助确定病变性质的一种操作方法[3].作为一种诊断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是多种消化道肿瘤确诊的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不仅能够显示病变的最佳局部影像学特征,而且能够获得组织细胞材料进行病理性诊断.为准确诊断消化道疾病提供了可靠依据,现将其操作配合要点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1腹部超声的范畴 通常包括消化系统及泌尿生殖系统,即肝胆胰脾、胃肠、肾、膀胱、前列腺及子宫附件等。2腹部超声检查的途径2.1经腹壁检查这是腹部超声检查的主要方式。普遍用于腹、盆部各器官的检查。2.2 腔内检查 是以各种专用的腔内探头,经食管、胃、结肠、阴道及尿道的腔内超声检查。这种检查方式由于靠近被检查目标,因此能明显提高对被检器官的正常或病变组织的结构和邻近脏器的分辨力。例如:胃癌时,超声内镜可以判断胃癌的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侵犯邻近器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超声内镜是将内镜和超声相结合的消化道检查技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在内镜直接观察消化道黏膜病变的同时,可利用内镜下的超声行实时扫描,可以获得胃肠道层次结构的组织学特征及周围邻近脏器的超声图像,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超声内镜可将消化道壁分成5层(与其解剖结构相对应),可轻易分辨出壁内肿瘤的生长层次,5层结构中任一层次的中断及异常变化可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对于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结直肠生长的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是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金标准,可以通过肿瘤起源层次、大小、回声特点等初步判定肿瘤性质,可以鉴别消化道的隆起是否黏膜  相似文献   

14.
<正>胆管腔内超声检查(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是以微型超声探头经十二指肠侧视镜插入胆总管扫查,能清晰显示胆管和胰管腔内、管壁及其三维图像。IDUS最常见的应用指征是胆道结石和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传统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graphy,ERCP)利用造影剂显影技术判断胆管病变,常因气体干扰、造影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超声微探头检查结合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来确定黏膜下肿物的起源和性质,并评价其对黏膜下肿物的价值。方法对于直径>3 cm的消化道肿物进行超声微探头探查,再选择最佳路径进行细针穿刺取检。结果16例次的黏膜下肿物穿刺活检,成功率达到100%,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100%。结论超声微探头结合细针穿刺活检诊断黏膜下肿物是安全、有效、价廉物美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超声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共78例行ESD治疗。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或针刀在病变周围电凝标记,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用钩刀环形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IT刀逐层分离,直至最终剥离病变组织。结果消化道黏膜下的良性肿瘤有8例,术后随机回访随访3~23个月,并无1例患者复发。宽蒂息肉的患者有7例,术后随进回访4~37个月,在原发部位上并未发现复发的迹象。手术治疗中并发出血2例、术后伴有出血1例,均在内科保守治疗或内镜治疗下成功止血。结论超声内镜检查能准确清楚地显示出消化道管壁的5层结构,指导临床医师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及诊断,但对与黏膜下肿瘤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目前仍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在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癌前病变、消化道早期癌及无蒂、亚蒂巨大息肉,是一项有效并且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超声诊断技术及仪器的不断发展,经腹超声对于胰腺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水平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对于较小的病变,由于受腹部胀气严重或肥胖等影响,诊断及治疗存在一定困难。内镜超声探头可以密切接触胰腺,无腹壁衰减和消化道气体影响,且分辨率高,近年来,在胰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日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4例胰腺病变的超声内镜结果进行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消化道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CT检查及消化道造影等影像检查,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家族史等,对食管黏膜脱垂病例做出诊断,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探讨发病机制,从而为此种疾病的正确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汪嵘  陈星  毕淑娟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11):1277-1278
<正>卢戈液进行内镜下黏膜染色对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及有关生物学特性的认识和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微探头检查可以显示癌灶在食管壁的浸润深度及组织层次,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院内镜中心2004—2009年对67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色素内镜联合超声微探头检查,提高了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以及选择治疗方法的准确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常规内镜对黏膜下肿物很难作出明确的诊断。由于超声内镜能够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故能够明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并根据其起源层次及回声特点,初步明确病变性质,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利用超声微探头系统诊断消化道黏膜下肿物36例,并行胃镜下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