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5-05—2018-05收治的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及交叉配血输血前3项检查,记录自身抗体分型、ABO和Rh血型鉴定结果,温型、冷型及混合型抗体的筛选和鉴定,交叉配血结果。结果:200例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中,温抗体、冷抗体、混合型抗体分别为128例(64.00%)、50例(25.00%)、22例(11.00%)。血型鉴定中反定型存在48例抗体干扰,正定型89例抗体干扰。交叉配血的50例冷抗体患者中,有特异性自身抗体17例(34.00%),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33例(66.00%),PEG-IAT法配血成功30例(90.90%),Coombs法符合者3例(9.10%)。混合型抗体阳性患者22例中,自身抗体+同种抗体4例(18.18%),Coombs法配血全部成功;无特异性自身抗体18例(81.82%),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15例(83.33%),Coombs法符合者3例(16.67%)。温抗体阳性患者128例中,无特异性自身抗体29例(22.66%),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1例(72.41%),Coombs法符合者8例(27.59%);特异性自身抗体21例(16.41%),PEG-IAT法配血全部成功;自身抗体+同种抗体78例(60.94%),其中PEG-IAT法配血成功2例(2.56%),Coombs法符合者76例(97.44%)。结论:急性白血病引起的贫血患者在输血时所做的输血前3项检查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能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验效率及安全性,降低输血时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笔者遇到多次输血造成配血不合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平均年龄52岁。3例分别为结肠癌术后、白血病及贫血患者;均因重度贫血(Hb≤62g/L)接受过多次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1200ml。其中2例再次输血时出现交叉配血困难,另1例输血后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血清学检查:对3例上述患者血液样本进行ABO正、反定型、Rh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鉴定。血型正、反定型用试管法,抗体筛选及鉴定用盐水法、酶法、抗人球蛋白法(AGT)、聚凝胺法(MPT)检查患者血清在不同介质中与试剂谱红细胞的凝集情况,确定抗体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血。方法对2014-01~2016-12在该院收治需行输血治疗的170例交叉配血不合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归纳处理方法。结果 170例疑难交叉配血标本中,不规则抗体88例(51.76%),自身抗体62例(36.47%),ABO亚型14例(8.24%),蛋白凝集4例(2.35%),药物原因2例(1.18%)。不规则抗体中,Rh系统32例(联合抗体3例),MNSs系统19例,Lewis系统6例,Kidd系统和Diego系统各占1例,多种抗体7例,未能检出抗体特异性16例,抗体阳性未鉴定抗体特异性6例。ABO亚型14例中有稀有血型类孟买3例。采取配合性输注各种血液成分,患者均及时得到有效救治。结论交叉配血不合主要是由同种不规则抗体,其次是自身抗体等原因引起。根据交叉配血不合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指导临床确定输血方案,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保障输血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效价的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处理方法。方法:对高效价自身冷抗体致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患者,通过ABO血型鉴定、冷抗体效价滴定、血清抗体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凝聚胺和微柱凝胶交叉配血等血清学检测,寻找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处理方法。结果:收集由于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共7例,其中6例患者冷抗体效价在128~256之间,通过37℃水浴,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1例患者冷抗体效价为1024,通过37℃加热洗涤和4℃冷吸收之后进行血清学试验,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一致,交叉配血相合。结论:高效价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困难时,可以根据自身冷抗体效价的高低以及冷凝集强度,选择37℃水浴或37℃加热洗涤、4℃冷吸收等不同鉴别试验进行排除,以期达到正确的血型鉴定和有效的交叉配血,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疑难配血的患者做ABO及Rh血型鉴定、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共收集148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同种抗体128例(冷抗体14例),占86.5%,自身抗体13例,占8.8%,蛋白凝集7例,占4.7%。结论:不规则抗体和蛋白凝集是造成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正确的血型鉴定、抗体筛选、交叉配血试验是提供安全有效输血的保障。受血者血清中有同种抗体,选择无相应抗原的供者血液交叉配血,温自身抗体的患者同种抗体不能完全去除,用多个血液同时与患者交叉主侧同型盲配,取凝集相对较弱的给予输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为保证患者及时得到输血治疗,在检测患者血样中ABO以外抗体后,针对性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方法:ABO血型、Rh(D)血型及Rh表型鉴定采用试管法,抗体鉴定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试验采用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综合判定结果。结果:AIHA患者含有自身抗体合并有抗-Mur、抗-E抗体,输注同型血液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得到提升,疗效显著。结论:准确鉴定出患者血清中同时存在的自身抗体及抗-Mur、抗-E抗体,有利于缩短配血时间,筛选相应抗原阴性血液,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MNS抗体特性,并探索如何有效减少其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方法:选取2015-01—2017-12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和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427例进行意外抗体筛查、鉴定,检测MNS抗体性质,自备反定型标准红细胞(RBC),对交叉不合标本重新鉴定血型,46例阳性患者予以不含相应抗原的RBC重新交叉,比较输血前后Hb、RBC、Hct差异情况。结果:427例标本中MNS抗体阳性105例,其中抗-M抗体93例,抗-N抗体4例,抗-S抗体6例,抗Mur抗体2例。女性MNS抗体中IgM类66例,IgG类9例,IgM+IgG类6例,女性有输血和妊娠史37例(45.68%),单独妊娠史22例(27.16%),用不含相应抗原的ABO同型血重新鉴定血型,结果正反定型相符。46例患者共输注缺少相应抗原RBC 96单位,输血前后Hb、RBC、H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575,45.299,80.426,均P=0.000)。结论:MNS意外抗体大部分为抗-M,抗体性质以IgM为主,当遇血型正反不符、交叉不合时应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检测,以正确判断血型并进行交叉配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抗-cE合并抗-Mur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的特征。方法对2例受检者血标本进行血型鉴定。其血清与已知血型的试剂红细胞,在盐水、木瓜酶、凝聚胺、抗球蛋白介质中反应,鉴定抗体的特异性。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病例1血清中存在IgM与IgG混合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病例2血清中存在IgG型抗-cE、IgM型抗-Mur,导致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结论抗-cE合并抗-Mur可致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对该类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和交叉配血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介质,并确认供血者对应抗原为阴性,防止假阴性漏检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致血型鉴定困难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一种获得性溶血性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抗自身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而导致的溶血性贫血.这种抗自身红细胞抗体往往会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带来困难.最近,笔者遇到几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引起的血型鉴定困难,现将最典型的1例血型鉴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生儿ABO同型血交叉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安全输血策略和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105例ABO同型血交叉配血不合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柱凝胶法实施ABO血型正反定型,进行Rh血型检测、自身抗体检测、Coomb's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特异性鉴定与冷凝集素检测;采用凝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的阳性结果,为临床疑难配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 350例临床受血者样本,分别采用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并分析交叉配血结果。结果:1 350例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有13例不相合(0.96%),微柱凝胶法有41例不相合(3.0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64例新生儿样本后,1 286例交叉配血中凝聚胺法有12例不相合(0.93%),微柱凝胶法有18例不相合(1.4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方法中由于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引起的不相合分别有10例、14例(P0.05),由于受血者为新生儿引起的不相合分别有1例、23例(P0.05),由于供血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引起的不相合均为2例((P0.05),由于肉眼难判断的微弱凝集引起的不相合分别有0例、2例。结论: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耗时短成本低、操作简洁,准确度高,适用于抢救时的输血;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适用于新生儿、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等疑难配血结果的输血、非紧急输血、批量用血等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毛细管超速离心技术鉴定新旧红细胞血型抗原,以便临床血型鉴定、抗体筛查,进而保证临床合理配血,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2015-01—2018-12多次输血交叉配血不合及疑难血型等21例患者进行分类,运用毛细管超速离心方法,分离新旧红细胞或输注红细胞,进行红细胞ABO血型抗原鉴定,Rh系统或及其他系统血型抗原鉴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鉴定,明确鉴定血型及相应红细胞血型抗体。结果:经毛细管超速离心后,基本明确了2例患者血型,19例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特性,同时提示患者的直接抗人球试验阳性多为溶血性输血反应引起。结论:运用毛细管超速离心方法能够完善疑难血型鉴定,红细胞血型抗体的鉴定,有利于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门诊输血的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阳性率及特异性。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检测在门诊长期反复输血的122例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结果:重型β地贫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阳性10例(8.26%),自身抗体阳性4例(3.30%)。有7例患者检出一种不规则抗体,分别是抗-E 5例、抗-c和抗-Fyb各1例,其他3例检出混合抗体,分别是抗-E/c 2例,抗-C/e 1例。Rh血型抗体90%,其中抗-E占(77.78%)。结论:反复输血的重型β地贫患者可产生自身抗体和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主要是Rh血型抗体,尤以抗-E为主。  相似文献   

14.
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与输血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患者血型鉴定新方法。方法:对高效价冷凝集素引起正、反定型不合者,采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法,以清除患者红细胞膜上和血清中存在的冷凝集素后,用盐水法作血型鉴定,Polybrine和微柱凝集交叉配血,及时准确地为患者配型输血。结果:2例恶性淋瘤和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型正、反定型不合,主、次2侧均发生强凝集,不规则抗体呈强阳性;患者红细胞经37℃加热洗涤,于4℃条件下吸收冷凝集素后,血型分别定为Rh阳性AB型2例,0型1例,不规则抗体呈阴性,用Polybrene和微柱凝集配血相合。结论:用加热洗涤和冷吸收可排除高效价冷凝集素的干扰,便于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交叉配血不合时平行自身对照实验的意义,指导筛检出相合的血液。方法:利用微柱凝胶卡对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抗体筛检试验、自身对照试验,必要时使用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的鉴定和RH分型试验,根据各项结果判断是否有完全相合的血液及如何筛检相合的血液。结果:在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抗体筛检阳性占93.94%,部分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有不经处理就完全相合的血液。结论:在交叉配血不合的患者中,抗体筛检实验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自身对照阳性的患者要通过实验鉴定其抗体的特异性,以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正>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抗体以外的血型抗体。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破坏输入的不配合的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则影响输血效果,重则危及生命。因此,血型鉴定及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配血占据着重要地位。本中心研究室在输血前抗体筛查试验中发现合并抗M抗体、抗Lea抗体以及自身冷抗体引起的输血交叉配血不合1例,现报告如下。1.1病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技术在围术期输血管理中的安全性及应用。方法:利用实验室血型分析系统,对献血员红细胞标本进行ABO血型鉴定、Rh 5种血型抗原D、C、c、E和e检测、直接抗人球试验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在血型结果准确无误且直接抗人球试验和抗体筛查结果均阴性的前提下,将检测结果上传至输血信息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血型信息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识别技术为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自动匹配ABO血型和Rh 5种血型抗原一致的血袋,实施电子交叉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对围术期输血管理各个环节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对符合电子交叉配血条件的5 000例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同时采用血清学抗人球蛋白微柱法配血试验进行平行检测,未发现交叉配血不相合病例。2 183单位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被手术室取走并输注,未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结论:对符合条件的围术期患者实施电子配血技术是安全、可靠的,不仅可以缩短血液出库时间,保障输血安全;还可以提高输血工作效率和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WADiana Erytra~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在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进行评价。方法:分别采用WADiana Erytra~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和手工试管法对55 170例枸橼酸钠抗凝血样本进行血型鉴定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分别采用仪器法和手工抗球蛋白法,对14 512例枸橼酸钠抗凝血样本分别采用仪器法和聚凝胺法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在血型鉴定中,仪器法和试管法共检出A型17 593例、B型15 022例、O型16 655例、AB型5 900例,一次性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9.33%、100.00%;共检出Rh(D)阴性273例,阴性率为0.49%,一次性判断准确率分别为99.69%、100.00%,2种方法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规则抗体筛查中,仪器法发现阳性结果372例,用抗球蛋白法复查,168份样本2种方法均为阳性,23例仪器法阳性球蛋白法为阴性。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仪器法的阳性率、假阳性率均高于聚凝胺法。结论:全自动血型配血系统用于血型和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安全、快速、可靠、灵敏度高,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较敏感,但假凝集及不规则抗体的存在会导致配血困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配血过程前的影响,从而确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2013年期间3 511例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确定阳性检出者对临床配血的影响。结果: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3 511例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4例,阳性率0.97%。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血型系统,Rh系统29例(85.29%);MNSs系统4例(11.77%);Kidd 1例(2.94%)。结论:鉴定红细胞抗体,则有可能检查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对术前备血和需要输血治疗的备血患者做抗体筛选试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找到合适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输血中,Rh血型系统是仅次于ABO的重要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5种主要抗原的免疫性强弱依次为D〉C〉E〉c〉e[1]。过去,因为交叉配血方法的局限性,时有因Rh血型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随着输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对Rh血型抗体认识的逐渐深入,近年来因Rh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的报道日益增多,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报道减少了。我院自2001年起即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发现Rh血型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有近42例,其中抗E有30例,占71.4%,也因此避免了多起可能的输血反应。但其中仍出现1例因抗E发生的迟发性溶血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