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贾得道 《山西中医》1999,15(3):39-41
生理学说的实质探讨中医的生理学说是古人对观察到的某些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利用当时的哲学思想,结合一些主观的想象臆测而进行的一种理论性解释。观察在前,解释在后,并不是“先知的圣人”创造了理论,然后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才按这种理论出现。这是理解中医生理学说...  相似文献   

2.
三焦学说、命门学说和气化学说是中医界经常争论的话题。本文中,作者对三者做了阐述,并指出三焦有其结构基础,命门有其功能特点,气化有其工具价值,三焦是气化之主要途径,命门是气化之原始动力。  相似文献   

3.
独辟蹊径探“命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相似文献   

4.
科学是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一定的理论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达到的”。。医学科学方法是在医学科学的认识活动中形成认识主体的必要条件,它决定着医学理论的结构特征,决定着医学理论成就的大小,是医学理论可靠性、合理性的依据和标准。医学方法始终是医学科学得以进步的强有力的杠杆,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或理论的建立,往往建立在新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对《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保津思想统一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与《温病条辨》为伤寒与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对两书从保津之重要、过汗易伤津、清热以保津、攻下以存津、养阴以生津等5个方面探讨其保津思想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内经》经络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志生 《中国针灸》2000,20(4):215-216
《内经》经络体系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由经络血管体系和经络图式体系组成 ,是经络研究的基础。1 阴阳学说在经络理论形成上的指导作用1 1 阴阳学说与“体表十二分法”《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 ,各有多少 ,故曰三阴三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 ,则外为阳 ,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 ,腹为阴。”若用“ -”“ ”来表示阴阳 ,则在外在背者为太阳“ ” ,在外在前者为阳明“ ” ,在外在两阳之内者为少阳“ ” ;在内在前者为太阴“ ---” ,在内在后者为少阴“ --” ,在内在两阴之间者为…  相似文献   

7.
8.
常爱萍 《河北中医》2007,29(4):345-346
脾胃学说与升降学说均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学习、研究这2种学说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内容及其形成发展过程有很多重叠和交叉之处,如果把它们汇成两条线,这两条线并不是平行的,而是时有交点甚至紧紧缠绕在一起,是不可分的。简而言  相似文献   

9.
10.
蔺应芬 《光明中医》2009,24(9):1773-1773
对阴阳学说与免疫应答,正邪学说与免疫功能,脏腑学说与免疫类型的相关性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科学与否,争论由来已久。言其科学者,据其历史悠久,疗效确切;言其不科学者,据其理论玄奥,不同于西医。笔者据中医理论的哲学属性,认为中医理论不能用自然科学作为标准来评判其是否科学。1中医理论的根基、框架与主体结构1.1阴阳学说1.1.1组织结构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都  相似文献   

12.
三焦学说、命门学说和气化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界争论不休、常争常新的话题。它们的形成过程完全是一个抽象化、行而上的过程,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正负双面的影响,下面就这一问题作一阐述,敬请关注与指正。  相似文献   

13.
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秦汉以前最大的科学成就之一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历法。中国古历法几乎包括天文学的全部内容。自尧“命羲和钦若昊天 ,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到“璇玑玉衡 ,以齐七政” (《尚书·尧典》) ,发展到秦汉时期六种历法制度的应用 ,说明了那一时期天文历法已相当成熟。“人副天数”观的重要特点就是借用已经知的天文历法知识来广泛“式图”自然的、社会的、人体的各种现象。《黄帝内经》是秦汉以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天文历法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1 三种古天文历法及其复合历1 1 六爻历  六爻历是最古老的历法之一 ,它的起源要追溯…  相似文献   

14.
五行学说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哲学理论基础。由于五行学说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目前又影响和限制中医学的发展。笔者基于古人的宇宙观,认为六合学说较五行学说更具系统思想。结合五行学说的内容,重新阐释“六合学说”,用来重新规定脏腑功能,阐述脏腑关系,并用于说明其病理变化及相互影响,从而在临床中指导制定治疗原则、方法和用药。  相似文献   

15.
16.
中医学与阴阳五行学说(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维耀 《天津中医药》2004,21(6):482-485
科学结构学是科学学的分支,目的在于探讨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模式。中医学基本构架是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起主导作用,成为经典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由于长期的量变积累,出现了自然哲学概念与中医学概念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莜 《中医药学报》2000,28(5):42-43
经络学说从起源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经络体系 ,成为一直生存至今的一门学科 ,这不可否认是同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足臂》《阴阳》《脉书》可以看出 ,西汉前经络学说同阴阳五行思想的联系尚不十分密切 ,集中表现为 :①三本书只记有十一条经脉 ;②没有系统的循环网络 ;③没有明确地配属给某一脏腑 ;④所主 (主治 )病证的简单性以及循环部位与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而至东汉时代《灵枢》成书时 ,经络学说达到空前成熟 ,也许有人提问 :人体正经为什么有十二条 ?为什么人体经络为一循环无端的网络 ?为什么脏腑都恰好同十二经脉相匹配 ?…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中药各家学说》中的体质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医各家学说》各家学术思想为源,探讨中医体质学说的发展概况。阐述中医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体质与辨证用药关系及增强体质的方法。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情志、饮食、生活条件、疾病、社会因素等有关,男女体质有差异,体质决定病邪易感性、发病后疾病的演变过程、转归及预后,体质学说是中医辨证施治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中医临床论治决策的思维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学、决策学等理论,全面分析了中医临床论治这一特殊活动的认识发展过程和思维活动内容,从多学科角度概括了中医临床论治的有关思维原则和方法。指出中医临床论治活动的本质是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