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腹直肌筋膜前鞘6例,达肌层4例,侵犯腹膜1例,侵及子宫切口瘢痕1例.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以患者体征为主,B超协助诊断,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手术切除病灶,预防的关键是注意剖宫产术时腹壁切口的保护,避免子宫内膜种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收治的15例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剖宫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单发病灶12例(80.0%),2个病灶2例(13.3%),多发病灶1例(6.7%),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1例病灶多发,累及腹直肌,术后给米非司酮口服,所有病例腹壁切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可对剖宫产后腹壁内膜异位症做出正确诊断,一经确诊立即手术,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彩青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89-79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1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治疗经验。结果:病变位于腱膜前2例,位于腹直肌10例,位于腹外斜肌或腹横肌5例,另有1例局限于腹股沟处,本组无累及腹膜及盆腔脏器患者。行聚丙烯网片修补或皮瓣移植修补5例。术后患者伤口均愈合良好,无切口感染及切口疝等并发症。随访6~18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多局限于腹壁肌层,较少累及腹膜和盆腔。手术切除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5,(12):916-9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剖宫产术后临床疑似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35例患者38处病灶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探及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匀的低回声,33例病灶局限于皮下脂肪层,5例累及腹直肌。彩色多普勒(CDFI):血流信号无特异性。结论:高频超声检查作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便捷、无创,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5.
慈靖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275-27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2006至2010年收治的3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2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11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后给予3周期药物治疗。术后随访,30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预防该病的发生是关键,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11年驻月期间1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病灶均经手术切除,其中8例累.殷腹直肌前鞘,3例累及腹直肌,2例累及腹膜,对于直径大于3cm、病灶累及腹直肌及腹膜者,术后给予口服孕‘兰烯酮治疗3-6个月,术后随访半年至6年均无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多可确诊,首选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预防本病关键在于剖宫产手术时应尽量避免将蜕膜组织和间质成分带至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7.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总结1994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的15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发病时间及诊断经验。结果15例患者行结节及病灶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切除术,病灶位于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间者3例,浸及腹直肌者10例,累及腹膜者2例,术后病理均证实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原因属医源性种植,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药物治疗,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8.
孙阳春  王宏宇 《安徽医药》2013,17(5):804-805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24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约为1~4 cm之间。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4 cm。术中见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深层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因病灶穿透腹膜并伴有盆腔内异症和右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相对容易,手术切除病灶是最佳治疗手段。剖宫产术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2005年10月~2012年8月经手术治疗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30例,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例病灶累及腹膜,5例累及肌层,14例累及腹肌前鞘。行异位病灶切除手术,手术效果良好,无复发。手术患者病灶均为一次手术切除,30例手术的患者完全治愈,治愈率100%。病理检查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以见到子宫内膜腺体结构及间质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术后23例患者随访1~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手术是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重要的医源性因素,应严格依照剖宫产手术适应证可降低剖宫产率,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规范手术操作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2006年3月—2011年8月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均未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主要的医源性因素,手术时应用纱布垫保护子宫周围术野,缝合子宫壁时避免缝针穿过子宫内膜层,关腹后冲洗腹壁切口,降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甘荔  张天慧  郎梅  彭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4):2099-2100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对我院15年来收治的2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位病灶均位于腹壁,其中19例位于皮下脂肪层,7例位于腹直肌与前鞘之间.术后病理证实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医源性种植,是可以治疗及预防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8例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瘢痕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8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明确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及超声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剖宫产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黄涛  刘娟  张玲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2888-2889
目的 探讨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84例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4例患者中79例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4.05%);5例为阴道分娩后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95%).发病潜伏期1~132个月,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83例完整切除病灶,未加用药物治疗,随访6~24个月,3例复发,再次手术后继续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 产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剖宫产术后的腹壁切口,阴道分娩后的会阴切口病灶少见,会阴病灶切除相对困难,手术完全切除病灶后可不加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刘蕾 《中国实用医药》2013,(16):147-148
目的研究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对15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15例中有14例发生于足月剖宫产术后,1例为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发病时间为6个月至5年不等。年龄22~35岁不等。病灶位于皮下8例;位于肌肉筋膜内者6例;位于腹壁肌层者1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果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剖宫产术后,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手术切除异位病灶。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关键,术中要保护腹壁切口,术后清洗伤口,吸净腹盆腔积血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者共28例,占77.78%;所有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术中完整切除病灶,同时切除病灶外缘1~1.5 cm正常组织。结论 切口瘢痕处出现肿块,并伴有与月经周期关系密切的疼痛,可以作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项重要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术中见12例肿块位于皮下,18例位于腹直肌前鞘,6例肿块累及腹膜。术后有5例患者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其余患者未用药。随访6个月~2年均无复发。结论手术中应加强无茵意识,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术中做好腹壁切口的防护可避免和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源性传播。经正确诊断并及早治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以治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经剖宫产手术生产后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共64例。结果 64例患者的病灶主要出现在皮下脂肪层中的有50例,占78.13%;主要出现在皮下向下的患者有8例,占12.50%;主要出现在腹直肌的有6例占9.38%。均行切除手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效果良好。结论确定剖宫产术特征,降低剖宫产手术率,提升剖宫产术的质量,可达到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剖腹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收治的18例剖腹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病灶位于腹壁切口下方及两侧脂肪层,5例病灶累及筋膜及腹壁肌肉,1例病灶累及腹膜。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唯一有效的办法,将聚丙烯网片应用于手术中严重腹壁缺损的修复,提高了手术的根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S)进行临床分析,为该病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19例AIEMS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辅助药物治疗,并回顾分析所有病例资料,观察AIEMS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 19例AIEMS患者均中12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与腹直肌前鞘,4例为肿块浸润腹直肌,3例病灶扩散至腹膜,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并配合术后辅助药物治疗后均成功治愈,包括切口痛、周期性疼痛等基本症状均明显好转,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测,15例检测结果见内膜腺体与间质,另4例未见,但根据患者病史、体征、病症及术中咖啡色液体,均可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此外所有患者在治疗后5~12个月的随访中均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AIEMS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结合B超进行初步诊断,由术后病理检测确诊,采用手术治疗的疗效确切,规范剖宫产术中操作、保护腹壁切口、减少剖宫产率是预防AIEMS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18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这18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析其一般资料,临床症状、治疗及其结果。结果:所有患者行病灶切除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治疗效果比较好,并且在随访6~12个月后没有出现复发的现象。结论: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内膜的种植有一定关系,严格掌握剖宫产的指征,减少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术中对切口的保护能够减少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