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目前对儿童肩关节肌群发育特征的研究非常少见。 目的:通过等动肌力测试分析10岁儿童肩关节屈伸肌群力量的发育特征。 方法:运用Kinitech等动测力系统对59名10岁儿童双侧肩关节屈伸肌进行60,120 (°)/s两种速度测试。 结果与结论:①同一测试速度下同侧同名肌群男女比较,左右肩关节屈伸峰力矩、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左肩关节:男性屈肌在120 (°)/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 < 0.05),伸肌在60,120 (°)/s速度下数值高于女性(P < 0.01或P < 0.05);男性屈肌在60 (°)/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 < 0.05),伸肌在60,120 (°)/s测试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 < 0.05或P < 0.01)。③右肩关节:男性伸肌在60,120 (°)/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峰力矩值高于女性(P < 0.05);男女屈肌在60,120 (°)/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伸肌在60,120 (°)/s速度下的相对体质量最大功率值高于女性(P < 0.01或P < 0.05)。说明10岁儿童男女相比,肩关节屈伸肌群发育无明显差异;自身相比,男女儿童肩关节伸的肌群力量要好于屈肌群,屈伸比在合理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等速测试系统在评定各专项运动员肌肉功能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运用等速肌力测试技术研究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腰腹肌力特征的报道较少。 目的:研究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腰腹屈伸肌群生物力学特征,为篮球项目的腰腹力量训练、科学选材和预防腰腹损伤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Cybex-Norm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广州男子篮球队运动员18人测定腰腹屈伸肌群在慢速60(°)/s和快速180(°)/s的肌力和做功情况。 结果与结论:受试者腰腹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在同一测试速度下,伸肌群大于屈肌群(P < 0.01);腰腹屈伸肌群的峰力矩、相对峰力矩、总功均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P < 0.05),伸肌群的峰力矩和相对峰力矩减少更显著(P < 0.01);腰腹屈伸肌群的相对功率随着测试速度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P < 0.01);外线球员腰腹屈伸肌群各测试指标成绩优于内线球员;在等速向心收缩时,随测试速度加快,腰腹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屈伸比呈递减趋势,躯干稳定性减弱。结果提示,优秀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腰腹伸肌群肌力大于屈肌群;外线球员腰腹屈伸肌群的肌力优于内线球员;等速快速运动时,腰腹屈伸肌群力量减小,腰腹关节屈伸肌力平衡性减弱,应加强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腰腹核心肌群快速力量训练。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
背景:在评价髌骨肌贴的疗效时,既往的等速肌力测试较少关注角速度变化对疼痛和肌力的影响。 目的:应用等速肌力测试观察髌骨肌贴干预前后,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疼痛和股四头肌肌力变化。 方法:选择34例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在应用髌骨肌贴前,采用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评估训练系统测试角速度60 (°)/s和180 (°)/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包括峰力矩值、总作功值及平均峰力矩值,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在应用髌骨肌贴后,再次测试角速度60 (°)/s和180 (°)/s下的膝关节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并给予目测类比评分。 结果与结论:①目测类比评分:在6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仅轻微下降(P > 0.05);在18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分值较应用前显著下降(P < 0.05)。②等速向心收缩肌力:在6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稍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180 (°)/s角速度下,髌骨肌贴应用后的峰力矩值、平均峰力矩、总功较应用前显著增加(P < 0.05)。表明髌骨肌贴可显著改善髌股关节综合征患者低负荷关节运动时的疗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透明质酸或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均能减轻关节内的炎性反应,缓解疼痛,保护膝关节功能。目的:观察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功能的保护效果。方法:纳入Ⅱ、Ⅲ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治疗,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溶液2 m L,试验组膝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2 mL+复方倍他米松1 m L的混合液,1次/周,连续5周完成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指标。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1,3,6个月的膝关节目测类比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静脉血沉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的全身不良反应。表明针对中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透明质酸与复方倍他米松联合关节腔内注射可降低炎性反应,减轻疼痛,营养关节软骨,提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置换与否一直存在争议。 目的:对临床全膝关节置换中是否进行髌骨置换进行对比观察。 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6例,共60膝,按全膝关节置换时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分为髌骨置换组和髌骨未置换组。 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3个月后,髌骨置换组患者在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评分、髌骨评分、活动度和Q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比明显降低(P < 0.05),而膝前痛评分和膝外翻角与髌骨未置换组患者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全膝关节置换中合理进行髌骨处理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运动轨迹,明显降低髌骨并发症。对于髌股关节匹配及力线良好的患者保留髌骨可提高关节的功能恢复,在全膝关节置换中进行髌骨置换较髌骨不置换总体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利用等速仪器针对铅球运动主要环节肌肉力量特征方面研究的文献较少。目的:查找铅球运动员不同速度下各主要环节肌力配布特征和存在的不足。方法:利用德国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第十一届全运会男子铅球冠军膝关节、髋关节、腰背环节和肩关节进行慢速60 (°)/s和快速180 (°)/s等速测试。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慢速左右侧屈伸肌比值为25.6%、39.4%,快速屈伸肌比值为28.5%、29.8%,屈肌群肌力较小。②髋关节在快、慢速时,右侧伸肌群分别为左侧的2.11和1.87倍,屈肌群为1.25和1.64倍,右髋非常显著性大于左髋。③腰背环节慢速屈伸肌比值为93.3%,快速测试屈伸肌比值为84.3%。④肩关节自然位屈伸,慢速屈伸肌力右肩分别为左肩的1.27和1.34倍,快速为左肩的1.40和1.92倍。⑤各环节根据人体模型相对质量按膝关节为基准膝、髋、躯干、肩为1∶2.38∶3.30∶0.70。结果表明:①膝关节屈伸肌群绝对肌力、快速屈肌群肌力均较弱,肌群配备不合理。②躯干肌力在右侧最大力量伸肌群、左右侧快速伸肌群非常薄弱,增加腰背肌力伸肌训练,特别是慢速和快速肌肉力量和伸展性训练。③右侧各环节伸肌群薄弱,加强右肩伸肌群的绝对肌肉力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屈膝肌力及伸膝肌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动态平衡功能的变化特征。 方法:纳入2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骨性关节炎组)和20例健康正常人(正常组),应用动态平衡仪进行动态平衡能力测试,包括总体稳定指数、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和左右方向稳定指数;稳定性测试:包括完成稳定性测试全部随机目标跟踪的时间,平均方向控制能力和前、后、右、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左8个方向上的控制能力。 结果与结论:膝骨性关节炎组在睁眼双足站立、闭眼双足站立状态下总体稳定指数、前后方向稳定指数、左右方向稳定指数均高于正常组(P < 0.01),平均方向控制能力、前方控制能力、后方控制能力、左方控制能力、后右方控制能力测试值低于正常组,而完成该测试所需时间明显增加(P < 0.01)。说明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动态平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8.
背景:脑性瘫痪儿童骨盆控制能力差,目前治疗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明显。 目的:观察三维步态监控下针对性肌力训练对改善骨盆控制能力的疗效。 方法:60例(≥2岁)痉挛型脑性瘫痪儿分为2组,治疗组在三维步态监控下骨盆肌肉针对性肌力训练结合手法治疗;对照组手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结果与结论:摄像显示治疗组治疗后步态改善明显,运动能力明显提高,好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 0.01),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值低于治疗前(P < 0.01)。治疗组治疗后Berg平衡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 < 0.01)。结果证实,三维步态监控下骨盆肌肉针对性肌力训练,结合手法治疗能有效改善患儿骨盆控制能力,从而提高脑性瘫痪儿童的步态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背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主要以软骨退变,骨质增生进而影响到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关节疼痛,负重后加重以及后期致关节变形的慢性疾病。 目的:实验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的膝关节影像学参数,再先后导入各种软件建立模型,然后在模型上模拟膝关节下蹲动作,并收集下蹲过程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膝软骨表面的应力数据,并将两者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软骨表面应力特征。 方法:收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各30例,通过影像学CT,MRI检查获得数据,将得到的数据通过Mimics软件、Simpleware软件分析后建立模型,通过模型获得膝关节软骨应力相关数据,最后进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与正常人数据的对比分析,分析总结得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软骨的应力特点。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从站立到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应力一般呈现非线性递增趋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中间外侧应力应力高于正常人体组(P < 0.05),而其下蹲过程中膝软骨表面靠近远端应力及前后侧应力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成功建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骨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建立的模型更接近真实膝关节的运动特征,通过模型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提供膝部组织定量的生物力学数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推广应用2年,积累了一些临床数据。 目的:通过分析证实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的稳定性及适合临床医疗实践的可能性。 方法:纳入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5例,患者分为治疗前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组和随访6个月组3个时间段进行观察。将应用该量表所获得的测量结果与西部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评分)相比较,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膝关节功能评估量表进行拟合优度分析。 结果与结论:量表对骨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评分结果与患者关节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中疼痛程度呈正相关关系;随访6个月时患者总体经该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随访3,6个月患者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其结果与HSS评分相当。该量表评分在治疗后3,6个月时患者总体评估均Ⅰ级以上改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下降超过30%。在WOMAC疼痛评估项及生理功能评估项中,随访6个月时显著优于治疗前(P < 0.05);随访3个月时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的与相关疼痛程度减轻相关;且伴有功能和关节僵硬的评分显著改善。北京协和医院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最终获得4个维度22个评估项目,拟和优度分析证明,该量表的拟和优度良好,具有科学性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临床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可以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为提高修复效果,促进功能恢复,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置换过程中的关节间隙以及置换后的关节活动度。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后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方法:从两家三甲医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关节炎患者中选择11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完成截骨之后,对照组行常规后髁增生骨清理,观察组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观察两组患者置换后伸、屈膝间隙情况和主动屈膝90°和120°所需时间,记录3个月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以及最大屈膝角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经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在屈膝间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在伸膝间隙、主动屈膝90°、120°所需时间以及最大屈膝角度方面,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均< 0.05)。比较置换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可得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得分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 0.05)。表明全膝关节置换后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以有效改善置换过程中伸膝间隙以及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但对置换过程中屈膝间隙方面无明显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背景: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后下肢肌功能恢复一直存在着争议。 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后下肢肌肉功能。 方法:应用TELEMYO 2400R G2表面肌电图遥测仪对25例双膝骨关节炎单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在平常自然步态下进行双下肢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内侧的表面肌电信号测试。在肌电图测试前,对患者双膝关节功能进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 结果与结论:患者置换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置换侧平均分91.44,其优良率达100%;未置换侧平均分54.52。置换侧在疼痛、关节功能方面有明显改善;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股直肌、胫前肌、股二头肌的肌电振幅、肌电积分、平均频率、中位频率的(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肌电振幅值及肌电积分值显著大于未置换侧(P < 0.05);置换侧腓肠肌内侧平均频率、中位频率与未置换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膝关节置换后置换侧的下肢肌没有恢复到正常的功能活动水平,因此膝关节置换后康复要特别重视患者的肌肉锻炼。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对小学生下肢力量发育的评估,主要局限于立定跳远和纵跳摸高等身体素质的测量,缺乏对其肌肉功能的定量性研究。 目的:通过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力发展现状进行测试分析,正确认识小学生关节肌肉力量发育特征。 方法:运用“Kinitech”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随机抽取石家庄市年龄为9~12岁的54名健康小学生(男25例、女29例)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60,120,240 (°)/s三种速度测试。 结果与结论:小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力矩均呈现随测试速度增加而下降的现象;男、女生左侧屈肌群在60,120 (°)/s时及右侧屈肌群在60 (°)/s时,峰力矩低于伸肌群峰力矩(P < 0.01或P < 0.05)。同一测试速度下,在测试速度为240 (°)/s时,男生左侧屈、伸肌群及右侧屈肌群峰力矩明显高于女生(P < 0.01或P < 0.05)。  相似文献   

15.
背景:年龄在60岁以上存在关节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畸形的骨关节炎患者均可以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 目的:比较传统全膝关节置换、微创全膝置换和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置换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 方法:选择北京301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获得随访的120例骨关节炎患者,其中42例接受常规全膝关节置换,42例接受微创全膝关节置换,36例接受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所有患者置换后第2,6,12周进行膝关节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检测。 结果与结论: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较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长(P < 0.01),出血量少(P < 0.01);两微创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2周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及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关节活动度、HSS评分均优于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两微创组间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HSS评分优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组(P < 0.01);置换后6,12周3组HSS评分及关节活动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避开股四头肌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与微创全膝关节置换以及常规全膝关节置换相比,手术损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更轻,术后能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相似文献   

16.
背景:关节镜下重建后交叉韧带主要有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两种方式。 目的:随机对比应用异体跟腱单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2006-01/2009-01的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分别行异体跟腱单束重建及双束重建。 结果与结论:术后顺利完成康复计划并获得随访的病例共52例。双束重建组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组长,行关节腔穿刺的病例数较单束重建组多(P < 0.05)。手术后18个月随访结果显示,单束组重建及双束重建组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IKDC评分与术前比较有明显提高( < 0.05),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明显低于术前( < 0.05)。两组术后Lysholm评分、 IKDC评分、两组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用KNEELAX3测量胫骨端后移距离未见明显差别(P > 0.05)。说明与单束重建比较,双束重建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提高,且双束重建的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关节肿胀重,故不推荐作为首选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优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目前研究显示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密切相关,但骨桥蛋白与骨性关节炎滑膜病变是否相关,仍少见报道。 目的:研究骨桥蛋白在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标本与下肢外伤患者作对照,根据综合评分法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水平,比较不同程度骨性关节炎组膝关节滑膜中骨桥蛋白的差异,同时比较标本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骨性关节炎组织中骨桥蛋白阳性呈黄色、棕黄色、棕褐色表达,病变程度越重,颜色表达越深。骨性关节炎组滑膜中骨桥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且随着骨性关节炎病情加重,骨桥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呈正相关(ρ=0.663,P < 0.01)。但滑膜衬里层和衬里下层骨桥蛋白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桥蛋白可能与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减少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出血量与血红蛋白降低量成为骨关节科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冰敷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由于各种理化原因导致的局部组织肿胀的消肿、止痛等的常规治疗中。 目的:调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探讨冰敷干预应用的效果。 方法:骨性关节炎患者24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20例,对两组的基本信息、疾病状况、诊治情况与预后情况都进行了调查。对照组积极给予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在置换后2 h开始冰敷治疗,连续7 d。 结果与结论:置换后7 d,240例患者置换后发生血红蛋白降低者为34例,发生率为14.2%。多元回归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未冰敷处理、体质量指数是导致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血红蛋白降低的危险因素(P < 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置换后的血红蛋白值明显升高(P < 0.05),血红蛋白降低值、总失血量、输血率、输血量、置换后第3,7天的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 < 0.05)。治疗组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7%,对照组为95.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证实,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能促进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但是存在血红蛋白大幅度下降与出血的危险,积极地置换后冰敷干预降低危险,并且缓解置换后疼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枢和外周镇痛作用。研究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在膝骨关节炎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从转化生长因子β调控角度,认识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健康3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通过结扎大鼠股静脉并强迫运动的方法,建立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造模1个月后,电针组刺激内膝眼(EX-LE4)和犊鼻(ST 35)穴位,深0.1寸,脉冲2 Hz刺激20 min,1次/d,药物组为关节腔内注射药物透明质酸钠,0.1 mL/次,1次/周。治疗2周后,采集各组动物膝关节滑膜组织,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Ⅰ、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Ⅱ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膝关节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增加(P < 0.05),经电针或透明质酸钠治疗后,膝关节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降低(P < 0.05),且转化生长因子β1受体Ⅰ,Ⅱ含量出现显著降低(P < 0.05)。提示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含量来改善骨关节炎症状的,受体含量的减少有助于膝骨关节炎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