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食管造影对食管术后并发食管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高度怀疑食管术后并发食管瘘的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CT检查和CT碘水造影.利用χ2检验比较常规CT检查和CT碘水造影对食管术后并发食管瘘的诊断价值差异.结果 食管常规CT检出食管瘘7例,CT食管造影检出食管瘘14例,CT食管造影...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主要病因是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1〕。近年来,Barrett食管及其相关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增长很快,在西方国家尤其明显,在有反流症状的患者中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可达15%〔2〕。每年大约有1%的Barrett食管患者发展为食管腺癌〔3〕,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Barrett食管以及治疗早期食管腺癌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介绍Barrett食管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组织学特点、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监测及其Barrett食管临…  相似文献   

3.
国产带膜支架治疗食管狭窄和食管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置入国产带膜食管支架治疗各种食管狭窄和食管瘘的效果。材料和方法采用国产不锈钢带膜支 架,在X线监视下用插送器经口置入食管病变部位。治疗食管病变所致食管狭窄26例,其中7例合并食管气管痿/纵隔 瘘;非食管病变所致气管食管瘘2例。结果28例均为一次置入成功,未出现技术问题及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后食管 狭窄部位开通,食管瘘口封闭,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国产带膜食管支架适用于治疗各种食管狭窄和食管痿,支架 置入术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端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无论化生的是胃上皮、小肠上皮,还是大肠上皮,都可定义为Barrett食管。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在欧美国家白种人中更为常见〔1〕。Barrett食管可分为长段和短段Barrett食管,柱状上皮化生>3 cm称为长段型Barrett食管,<3 cm称短段型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的病因主要是胃食管反流(GERD),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密切相关〔2〕。本文主要介绍Barrett食管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1 Barrett食管的诊断从理论上讲,Barrett食管的诊断应当是相当简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X线钡餐造影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经手术确诊为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与X线钡餐造影资料,对比这两种方法对食管裂孔疝的诊断价值。结果X线钡剂造影检查出食管裂孔疝48例(阳性率96%),未发现食管裂孔疝2例(阴性率4%);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出食管裂孔疝46例(阳性92%),未发现食管裂孔疝4例(阴性率8%);两种方法同时检查出食管裂孔疝47例,符合率94%,两种检查诊断食管裂孔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疝囊小于3 cm时,上消化道造影诊断准确率优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分辨测压诊断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21例,X线钡餐造影无特异性表现。结论X线钡餐造影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对诊断食管裂孔疝均有较高价值,食管高分辨测压诊断食道裂孔疝合并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优势;当疝囊较小时,上消化道造影诊断准确率优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  相似文献   

6.
【摘要】 食管狭窄为常见的消化类疾病,其中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患病比例逐年上升。支架置入术作为有效治疗手段已经成功应用于多数食管狭窄,但置入后不良反应限制了食管支架在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中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新技术及治疗方案日益进步,用于复杂性食管狭窄的食管支架成为新的研究方向,其中以高聚物线材为主体的生物可降解支架因其优异的组织相容性及可降解性有希望成为解决复杂性食管疾病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复杂性食管狭窄治疗现状、食管支架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新型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介绍,以期为用于治疗复杂性食管狭窄的新型食管狭窄治疗方案提供研究依据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食管测压、24 h食管pH值监测对食管源性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经临床及心血管检查明确为非心脏起因的发作性胸痛患者进行食管测压、24 h食管腔内pH监测检查。结果 58例中,有32例(55.17%)诊断为食管源性胸痛,其中18例(56.25%)符合胃食管反流病(有6例合并食管运动异常),15例(46.87%)为非特异性食管运动障碍,3例(9.38%)为贲门失弛缓症,1例(3.13%)为胡桃夹食管,1例(3.13%)为弥漫性食管痉挛。结论食管运动障碍所致胸痛以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最多,其临床表现与心源性胸痛相似,有时仅从症状上难以鉴别,食管测压、24 h食管pH监测对发现食管源性胸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时MRI是一种快速实时监测动态生理过程的成像技术。食管实时MRI利用动态MRI序列显示吞咽过程中的食管运动以及食管内容物传输和反流情况,能够直观地显示胃食管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可以对his角、食管宽度、下食管括约肌长度等功能性参数进行分析,并能够显示静态MRI或内镜下隐匿的食管裂孔疝,可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就食管实时MRI评估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食管测压及pH值监测技术在食管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压力监测是指监测食管腔内不同的平面上压力的变化,以观察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食管运动情况的一项技术。早在1883年美国生理学家Kronecker和Meltzer就开始用气囊来进行食管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此后,又有人应用小型电磁压力传感器、液体灌注导管和体外换能传感技术等进行食管测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食管pH值监测是在食管腔内放入pH电极,监测食管腔内酸碱度的变化,用于指导食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及预测其预后。1952年才有人用玻璃电极检测食管内酸碱度。在临床以及基础研究中人们将食管测压与pH值监测结合起来用于食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晚期食管癌狭窄、纵隔淋巴结增大侵犯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和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腐蚀性食管狭窄及食管破裂、食管-纵隔瘘、食管-气管瘘等病变的食管支架置入术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6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22例;食管癌并食管-气管瘘1例;纵隔内淋巴结增大侵犯食管导致食管狭窄10例;贲门失弛缓症18例;食管癌术后狭窄5例及腐蚀局限性食管狭窄2例;食管胸腔瘘1例、食管-纵隔瘘1例;60例均采用数字多功能X线机透视引导,其中部分病例同时采用胃镜下置入导丝放置支架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恶性狭窄永久性植入支架33例;良性狭窄暂时性置入支架27例,暂时性置入支架均在3-28 d安全取出;支架留置以后98%(59/60)患者的摄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食管支架置入术,简捷、安全、有效,对提高食管狭窄及食管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是一个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三种自行设计和改进的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三种自行研制的食管支架对106例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狭窄及合并食管瘘的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三种支架为镍钛合金螺旋丝双喇叭口支架、镍钛合金网格状编织型支架、带膜不锈钢支架。在X线电视监视下使用自制的插送器械放置支架治疗食管狭窄106例,14例合并食管瘘。结果:明显缓解了患者进食困难的症状,尤其是带膜食管支架对治疗各种食管瘘有特效。随访3~26个月,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采用食管支架治疗各种食管狭窄及食管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16例经内窥镜及病理证实为Barrett食管的钡餐检查表现,初步探讨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放射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Barrett食管的内窥镜和气钡检查的记录及表现,着重探讨气钡检查的X线表现。结果:食管内窥镜和组织学检查全部病例均有炎症改变,其他可见胃食管反流、食管溃疡和食管腺癌。放射学钡餐检查结果:Barrett食管炎4例,Barrett食管溃疡7例,Barrett食管癌5例。结论:Barrett食管及其并发症至今无明确放射学征象,改进对“Z”线的检查技术和方法,有可能提高其发现率。钡餐发现胃食管反流、食管裂孔疝同时并发食管炎、食管溃疡及食管癌者均应考虑到本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机械性损伤导致食管黏膜肿胀的x线表现及食管造影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食管造影和胃镜检查证实的食管黏膜肿胀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食管黏膜肿胀在x线上表现为纵行条状、梭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边界清楚、光滑,局部食管管壁柔软,扩张良好,黏膜消失或展平,但无破坏及中断。经适当治疗后可短期痊愈,有别于食管占位性病变。结论食管损伤性黏膜肿胀经密切结合病史,食管造影可作出本病的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暂时性食管覆膜支架治疗食管良性病变的并发症。材料和方法:透视下,经口腔将覆膜支架放置到20例食管良性狭窄和10例食管纵隔瘘患者的病变部位,2~3个月后将支架取出,观察食管内径变化、食管纵隔瘘口的封闭情况、临床改善和并发症。结果:本组30例食管良性病变,放置和取出全覆膜食管支架34枚,20例食管良性狭窄患者食管内径由术前4.1±2.1mm扩张到术后14.6±1.9mm,10例食管纵隔瘘患者瘘口均封闭,临床治愈。并发症:胸痛20例、支架移位5例、食管再狭窄4例、严重感染1例。结论:食管良性病变放置支架应持谨慎态度,针对不同病变选择合适的支架和合适的治疗措施,并掌握好支架取出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上段良、恶性狭窄行球囊扩张及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 7例食管上段恶性狭窄4 4例,良性狭窄3例行食管球囊扩张及内支架置入,以食管钡餐造影及纤维内窥镜检查随访。结果:4 4例食管上段术后狭窄位于颈段食管2 1例,胸段食管2 3例行球囊扩张并行食管内支架,随访1~38个月,术后生存时间平均7~8个月。3例食管上段化学灼伤良性狭窄,狭窄均位于胸段,随访1~3年,患者进食无异常。结论:食管上段良、恶性狭窄行球囊扩张并内支架置入是治疗食管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食管异物及食管损伤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异物及食管损伤的X线诊断与鉴别。方法:15例食管异物与食管损伤患者采用普通X线透视检查及食管钡餐造影确诊,后经内镜及临床治疗证实。结果:本组病例中不透X线异物4例,其异物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均表现典型;透X线异物11例,其X线表现为食管腔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及杯口状阻塞,食管壁损伤者龛影形成,龛影周围黏膜平坦。结论:X线透视钡餐造影不仅对食管异物与食管损伤做出定位、定性诊断,亦能明确食管异物的大小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据此提出了食管异物损伤与食管癌的鉴别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三维和二维超声观察胎儿食管局部解剖(局限于超声切面)和胎儿吞咽生理特征。方法:前瞻性对115例19~39孕周正常胎儿进行食管解剖学超声扫查,显示未充盈的食管,采集三维容积数据,记录管腔的开放和关闭。结果:109例(94.8%)三维超声能够显示颈、胸、腹3段食管声像图,111例(96.5%)至少显示1段以上食管影像,三维和二维超声对胎儿食管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表现2种运动模式:51例(65.4%)食管同时整体短暂开放;27例(34.6%)食管呈蠕动波样从咽部经过纵隔进入胃节段性开放。食管开放时间的均值为96.1s(14~300s)。结论:使用三维超声观察胎儿食管解剖和生理活动是可行的,三维超声能够提高胎儿食管的显示率,观察胎儿正常食管对产前诊断食管闭锁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临床病理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形态特征 ,以引起对该群体疾病的重视 ,为食管癌前病变提供防治依据。方法 对 5 113例胃镜检查的病人 ,常规食管黏膜活检 ,病理切片 ,HE ,AB ,PAS染色。结果 在 5 113例食管黏膜标本中 ,共检出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 5 2 8例 ,其中各类原因引起的食管炎 45 6例 ,占非癌性病变的 86.3 6% ;Barrett食管 46例 ,占 8.71% ;食管黏膜白斑 15例 ,占 2 .84% ;食管憩室 6例 ,占 1.14 % ;食管囊肿 5例 ,占 0 .95 %。结论 食管黏膜非癌性病变是病因不一、组织结构不同的一大类病变 ,其中食管黏膜白斑、Bar rett食管等则是癌前病变 ,因此 ,提高对该类病变的防范和诊治同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管癌切除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的测压和pH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为探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机械吻合术后重建食管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 ,对 45例术后患者进行了食管胃的压力测定 ,其中 2 0例还进行了 2 4h食管pH监测、内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测压显示食管胃吻合口上方的压力高于吻合口下方 ,2 4h食管 pH监测结果有胃食管反流的存在 ,内镜和病理检查示 80 %患者有异常现象及食管炎征象。结果提示 ,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存在胃食管反流 ;反流的发生与术后时间的长短无关 ;半卧位睡眠是预防反流的有效方法 ;2 4hpH监测是敏感的观察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管黏膜下血肿的临床与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食管黏膜下血肿的临床及X线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食道镜确诊及处理的29例食管黏膜下血肿的临床及X线食管钡餐表现。结果:食管黏膜下血肿临床症状轻且定位不明确,X线食管钡餐表现为食管腔内充盈缺损21例、液-钡平面影6例及囊状钡剂充填影4例。结论:X线食管钡餐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明确诊断食管黏膜下血肿,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