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及与训练倦怠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驻疆某部高原驻训返回平原1周后140名士兵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士兵训练倦怠问卷方式进行测评,分有、无高原脱适应症状两组,比较两组训练倦怠间的差异性,同时分析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相关性。结果①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为80.00%,与高原维稳部队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状发生率78.36%(χ2=0.188,P=0.664)、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后脱适应症发生率75.10%(χ2=1.279, P=0.258)均无显著性差异。疲倦(12.86%)、头晕(11.43%)、乏力(10.00%)位居高原脱适应症状前3位。②有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训练倦怠总分及身心耗竭、训练疏离得分显著高于无高原脱适应症状士兵( P<0.01)。体质量超重士兵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体质量正常士兵(P<0.05)。③进入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的回归方程(P<0.01)为:训练倦怠=0.498×高原脱适应症-0.126×年龄+0.038×军龄+0.069×文化程度+0.029×体质指数。结论高原驻训士兵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与训练倦怠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减少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训练倦怠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高原武警士兵健康状况,提供保障依据。方法 对高原某部的768名士兵进行健康体检,根据入伍是否满1年分为新兵组和老兵组,并对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 新兵血红蛋白均数(161.45±10.03)g/L显著低于老兵血红蛋白均数(170.34±12.8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兵心电图异常比(10.79%)显著低于老兵相应值(44.81%)意义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蛋白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原环境对士兵健康存在影响,应根据高原驻训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检查,长期驻训者建议轮换,合理科学安排作训计划,开展健康讲座普及知识。

  相似文献   

3.
彭周雨  徐喆玥 《武警医学》2018,29(3):233-235
 目的 了解高原官兵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某部官兵423名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高原卫生、高原防护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官兵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喜好方式,并对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所有驻训官兵对健康基本知识较为熟悉,但对高原疾病预防的掌握程度较差;在各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老兵较熟悉健康基本知识(53.2%)及高原训练伤知识(31.2%),明显高于新兵的47.4%和22.7%。新兵和老兵在健康教育的需求及获得方式上均有所不同。结论 高原官兵对健康教育需求迫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官兵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高原地区野外驻训卫生防病保障能力,保障指战员身心健康。方法卫勤分队随部队实施全方位防病保障。结果针对执行野外驻训卫生防病保障特点,总结了4点做法:(1)周密计划,充分准备;(2)综合治理。完善设施;(3)做好经常性的管理和监督指导工作;(4)加强健康教育和做好心理疏导、咨询工作。由于措施得力,驻训部队昼夜发病率控制在1.5‰以内,无急性高原病发生,无传染病爆发和食物中毒发生,有效地保障了部队驻训任务的完成。结论高原地区长时间驻训卫生防病保障有其特殊要求,根据高原卫勤特点,严密组织,能有效提高卫生防病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常驻高海拔地区士兵在驻营区及野外驻训期间其头发中矿物元素含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称量法调查海拔4600m、4030m、3800m高原驻营区士兵膳食中Zn、Fe、Cu、Ca、Mg和Mn等元素的摄入量,并根据《军人营养素供给量》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进行评价.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上述驻营区士兵以及海拔4300m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结果 高原驻营区部队士兵膳食Fe、Cu、Mg和Mn的摄入量充足,分别达到标准的103.7%、275.0%、81.1%和162.2%,而膳食Ca和Zn的摄入量不足,仅为军标的69.5%和77.8%.不同海拔驻营区士兵头发中Zn、Fe、Cu、Ca、Mg、Mn和Cr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驻营区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Cu、Ca、Mg、Mn和Cr 5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Fe和Zn的含量为边缘缺乏,Mg的含量为中度缺乏,Cu、Ca、Mn和Cr 4个元素的含量为充足;野外驻训士兵头发中Mg的含量明显低于驻营区士兵(P<0.001).结论 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对Zn和Fe的需要量增加,而膳食Zn和Fe的摄入量还不能满足机体需求.野外驻训士兵Mg缺乏,应增加蔬菜摄入,必要时服用营养补充剂.  相似文献   

6.
《人民军医》2009,(9):610-610
河南洛阳71282部队医院秦知安来稿:部队野外驻训卫生防病应把握5个环节。(1)驻地疫情侦察环节。部队驻训前,卫生部门应派出防疫人员对预定区域进行疫情调查,积极与地方防疫机构取得联系,通过走访当地群众、收集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掌握当地多发病、常见病情况。(2)卫生防病教育环节。在驻训前1周,根据季节特点和驻训地环境,对部队进行卫生防病教育,重点讲授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防中暑、防食物中毒、防训练伤、防肠道传染病以及对毒蛇、昆虫致伤防护等知识,教育官兵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3)环境卫生整治环节。对驻地环境进行药物喷洒杀虫,组织官兵铲除杂草,清理垃圾,疏通沟渠,消除蚊蝇孳生地,设置符合卫生要求的伙房、饭堂、厕所、垃圾池、晒衣场等。驻训期间,每天要对厕所、垃圾池和排水沟等蚊蝇滋生区进行消毒,及时清理生活垃圾。  相似文献   

7.
谭红卫  杨延安  聂善建 《人民军医》2005,48(12):688-689
目的:调查坑道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某部坑道驻训106名官兵进行测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坑道驻训官兵SAS和SDS总分值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P〈0.01),军官明显高于士兵(P〈0.05;P〈0.01),大专及以上学历者明显高于其他学历者(P〈0.05;P〈0.01);抑郁现患率明显高于焦虑现患率。结论:坑道驻训官兵心理健康状况有其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8.
王映松  刘茂林 《人民军医》2001,44(10):564-565
高原地区寒冷、干燥、日光照射强、昼夜温差大 ,风速常达 8m/s。野外驻训官兵生活在“早穿棉 ,午穿纱 ,白天酷暑顶雪花 ;山上不长草 ,风吹石头跑”的恶劣条件下 ,卫生防病措施十分重要。为了有效地提高部队战斗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我们根据高原特点 ,结合高原野外驻训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经验 ,总结出一套高原冬季野外驻训卫生防病措施 ,经多年实践检验 ,证明可有效确保官兵健康 ,减少驻训期间的发病率。1 增强自我防病能力进入驻训地之前 ,卫生部门先深入驻训地调查 ,摸清当地疫情 ,及时下发“驻地疫情通报” ,以指导官兵开展防病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高原部队士兵在野外驻训期间的心理状况,我们于2006年6-8月份对在海拔3 650 m以上野外驻训为期两个月的763名军人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了解驻北方高原寒区某部官兵冻伤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驻高原寒区某部官兵1024例,发放冻伤调查问卷表,了解是否发生过冻伤、冻伤发生时间、冻伤部位、致伤原因、冻伤面积及深度、早期处理及预后情况。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1016例中,共发生冻伤95例,发生率9.35%。新兵冻伤发生率15.03%,显著高于老兵的7.12%(P〈0.05);南方籍士兵冻伤发生率16.92%,显著高于北方籍士兵的5.79%(P〈0.05)。冻伤集中发生于每年11月至次年2月,冻伤面积(3.1±3.5)%TBSA;致伤原因以野外驻训和潜伏为主,分别占34.74%、30.53%;冻伤部位以四肢末端为主共78例,占82.11%。结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北方高原寒区冻伤的高发季节,冻伤人群以新兵、南方籍士兵为主,冻伤程度以四肢末端中小面积中度冻伤为主。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积极进行快速复温,可有效降低冻伤发病率,缩短冻伤愈合时间,提高冻伤伤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由于西藏的地理气候环境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低氧、低温、强辐射等因素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如果初入高原者缺乏高原卫生知识,发生高原性疾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为切实搞好新兵的入伍健康教育,提高部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高原部队的战斗力,我们对西藏某部的新兵进行了抽样健康需求问卷调查。本文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某部官兵野外驻训期间疾病发生情况,为卫生防病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部野外驻训官兵发生疾病384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收集团卫生队、营卫生所及野战医疗所驻训期间门诊、巡诊和住院资料,对官兵驻训期间疾病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某部官兵野外驻训期间发生疾病3846例中,发病例数位居前3位的分别为消化系统疾病816例(21.2%)、呼吸系统疾病777例(20.2%)、损伤和中毒700例(18.2%);位居前3位的病种分别为训练伤631例(16.4%)、胃肠炎562例(14.6%)、上呼吸道感染532例(13.8%)。结论:部队野外驻训期间发生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居多,训练伤、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发生率较高,应采取措施进行重点预防、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视屏显示终端(VDT)作业军人进行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3个单位Ⅵ)T作业人员429例,采取个人、集体接受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为期1年的视觉危害、骨骼肌危害、精神危害、妊娠相关危害等4个方面的健康干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于健康干预前后各进行1次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VDT作业人员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和采取合理防护措施等变化。结果:健康干预前后,VDT作业人员健康相关知识得分、合理防护的认知和采取防护措施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健康教育与干预可减少VDT的危害,有利于作业人员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野外驻训部队官兵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形式,调查分析某部野外驻训官兵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情况。结果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15.5%,各年龄段发病率差异不显著,军官与士兵发病率差异不显著。致病因素中,精神因素占72.3%,饮食不节制占24.3%,致病因素不明占3.0%。结论肠易激综合征在野外驻训部队中有较高的发病率。加强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疾病预防意识,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保暖及饮食卫生,突出心理疏导治疗等是防治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窦学书 《西南军医》2008,10(4):97-98
目的调查部队高原山地驻训期间官兵皮肤病的患病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统计部队驻训期间的门诊、巡诊和住院登记,确定皮肤病种类和感染人(次)数。结果高原山地驻训期间官兵皮肤病患病率显著增加,皮肤病患者526人(次),发生率为40.56%。排序前4位的为日晒伤(22.05%)、手足皲裂(19.39%)、急性痒疹(16.54%)和手足癣(11.60%)。结论野外驻训皮肤病发生率高,要加强卫生防护知识宣教,培养官兵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消杀灭工作,合理膳食,改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6.
2012年6—9月,我卫生营在海拔4400m某高原山地进行了野外驻训,同时担负驻训区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我们结合驻训地域环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卫勤保障措施,有效保障了官兵健康,圆满完成了野外驻训任务。现将此次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做法报告如下。1高原地区长时间野外驻训卫勤保障的难点1.1自然环境恶劣(1)海拔高,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2)空气稀薄,氧分压低,此次驻训过程中,卫生营官  相似文献   

17.
刘容  郭从涛 《人民军医》2012,(6):488-489
目的:观察高原环境对驻训官兵急性结膜炎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官兵3500例,其中高原野营驻训官兵组2500例,沿海驻地留守官兵组1000例。所有人组官兵均在相同医疗保障条件下,按照相同的训练计划组织施训。比较两组受紫外线辐射强度、时长,以及急性结膜炎发病情况。结果:高原野营驻训官兵组受紫外线辐射强度指数非常显著高于沿海驻地留守官兵组(P〈O.01),受紫外线辐射时长显著长于沿海驻地留守官兵组(P〈0.05),急性结膜炎发病率非常显著高于沿海驻地留守官兵组(P〈0.01)。所有罹患急性结膜炎官兵均散发于各个单位,未发现其周围官兵有类似疫情传播、暴发情况。结论:高原野营驻训官兵受紫外线辐射强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容易发生急性结膜炎,应加强对其野营驻训时的紫外线防护。  相似文献   

18.
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执行任务的部队官兵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解部队官兵在高原地区野外驻训时的伤病发生特点,探索改进部队卫勤保障和增进官兵健康的措施,我们对某部2012年7-9月高原野外驻训期间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野外驻训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野外驻训官兵1 248人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并与中国军人常模比较。结果士兵组、士官组、军官组各项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及总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尤以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野外驻训官兵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国军人常模,应对野外驻训官兵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野外驻训卫生防病“六在前”傅建国健康教育安排在前部队在野外驻训前必须对官兵进行健康教育。作训部门对此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军务部门要把健康教育作为部队出发前管理教育的内容;宣传部门要结合出发前的政治教育,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卫生部门更要抓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