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对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10余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结果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并仍存在不少问题.结论要加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目前,中药复方的研究较为广泛,尤其是对其药动学及药效学的研究,这对于阐明其组方原理及作用机制、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关于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1]大体分为体内药物浓度法及生物效应法,体内药物浓度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较为明确的中药复方药物,而生物效应法适用于有效成分不明确、缺乏化学检测方法的复方药物,对于中药复方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早期以生物效应法为主,近年来,逐渐以血药浓度测定方法为主。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1 0余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结果 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血药浓度测定法和生物效应法,中药复方的药动学研究有自己的特殊性,并仍存在不少问题。结论 要加强中药复方药动学的方法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概述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的几种方法,包括生物效应法、血药浓度法、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整合药动学及中药复方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阐明各自的特征及优缺点,并对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吸收动力学是决定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药口服制剂的开发及评价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评价药物肠吸收动力学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①体外试验法;②在体试验法;③体内试验法。目前中药肠吸收研究常用的实验方法为大鼠原位肠灌注模型、Caco-2细胞模型和血药浓度法;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黄酮类、皂苷类及生物碱等单一活性成分,而中药整体或复方的研究甚少。现介绍中药肠吸收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中药肠吸收研究现状,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二十年来,对许多重要的药物已进行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相关的研究。血药浓度的常规监测已广泛开展,对于临床上剂量的选择和调整、减少不良反应均起有指导作用。血药浓度监测适应于一些病例,或因其药理效应难以预测,或因特殊的药物代谢,特别是在某些  相似文献   

7.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与时间相关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药理效应与毒性、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规律.人体的激素分泌、酶的活性都呈节律性变化,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排泄也是有节律性的改变.根据机体自身的节律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及新型智能型药物,以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与时间相关的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药理效应与毒性、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规律.人体的激素分泌、酶的活性都呈节律性变化,机体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排泄也是有节律性的改变.根据机体自身的节律变化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及新型智能型药物,以达到最小剂量、最佳疗效、最小毒性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斌  杨昭毅  魏伟 《安徽医药》2009,13(10):1162-1164
本文从对中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入手,对体内药物浓度法、生物效应法在中药药动学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和比较,并对中药药动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中药药动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血药浓度测定是研究临床药理及临床药学领域中药物代谢动力学、血药浓度临床监测、药物生物利用度、新老药剂型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虽然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促进中药新药注册中的作用还有限,但在中药剂型改革、阐明中药效应物质基础、指导临床用药方案制定和中药国际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研究实例就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促进作用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明确中药作用功效,有效地从中药复方化合物中发现和辨识出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 检索和总结相关文献,提炼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相关思路.结果 以中医理论指导和以生物体内代谢过程进行的中药有效成分辨识为主要研究思路.结论 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这2个研究思路皆有优势及不完善之处,科学地将两者结合可达到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生物系统的组学方法,它是关于生物体系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主要对生物整体、系统或器宫的内源代谢物质及其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1-2].其研究思路中的全局、动态观念与中药作用的多靶点和突出整体效应不谋而合.运用先进分析检测技术结合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等计算分析方法追踪中药体内代谢物组的组成和变化,可以探究中药药效物质及具有疗效的生物标志物,整体性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阐明中药作用的机制[3],为中药药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4.
灯盏乙素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毅彦 《天津药学》2009,21(3):62-65
综述灯盏乙素在药物动力学中研究对象、给药剂型与途径、研究方法(分为血药浓度法、尿药排泄数据法、药理效应法,其中血药浓度法最为常用)、吸收、分布、消除、生物转化和总体水平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是目前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方法,近年来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本从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实际运用时的利弊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药代动力学研究是揭示中药注射剂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的重要途径,对于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中药注射液质量控制标准与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中药注射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相关进展,指出对中药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的重视程度尚有待提高。随着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已逐步具备条件开展中药注射液的体内过程研究,中药注射液的质量控制、安全性评价、工艺优化以及临床合理用药研究等方面应充分利用和结合中药注射液体内过程的研究结果,以保障和提高中药注射液临床用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结合模型是研究中药体内代谢过程、药物效应及二者联系的有效工具,对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用药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立能体现中医药特色的PK/PD结合模型十分必要。该文针对目前PK/PD结合模型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应用现状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就中药效应物质基础的确定、效应指标的选择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连、吴茱萸单用或以其6∶1伍用(左金丸,消化系统中药)在SD大鼠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黄连、吴茱萸及左金丸制成水煎液,灌胃SD大鼠,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小檗碱、吴茱萸次碱的血药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给予左金丸后,小檗碱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t1/2延长,tmax缩短但呈缓慢代谢状态。吴茱萸次碱的tmax提前,Cmax提高,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结论临床应用左金丸30mL.kg-1,间隔为每日1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正> 临床药剂学是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去研究药物及其剂型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机体因素、吸收、体内分布、血药浓度、代谢和排泄等有关药物与机体之间复杂的生物转化,以及进入人体后出现的药效与药效强度(生物效应)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本文着重就临床药师如何主动配合临  相似文献   

20.
复方葛根芩连汤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葛根芩连汤为模型药物,探讨中药复方多效应成分分类整合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方法:SD大鼠灌胃给予20 mL/kg葛根芩连汤,用HPLC-ESI-MS/MS检测11个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并将这些成分归为黄酮类和生物碱类两类化合物,自定义权重系数,计算葛根芩连汤总黄酮类与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综合血药浓度,建立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并用统计矩法得到葛根芩连汤中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大鼠体内整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分类整合的总黄酮类、总生物碱类血浆浓度药时曲线都符合灌胃给药的药物处置规律,整合药动学参数t1/2、AUC0-∝分别为6.08 h、30.00 mg.h.L-1和28.86 h、1.07 mg.h.L-1。结论:分类整合药动学研究模型符合经典药动学模型特征,所获参数能够最大程度上表征中药复方同类成分整体的体内处置规律,为建立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