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术中纤维结肠镜业甲蓝染色定位,肿瘤位于结肠肝区,将大网膜和横结肠推向头侧,小肠推向左侧腹腔,暴露肠系膜根部,提起回盲部,沿肠系膜上静脉方向超声刀剪开后腹膜,分别于根部结扎回结肠动静脉和右结肠动静脉,同时清扫血管根部淋巴结.于结扎血管处进入Toldt间隙,暴露并切断胃网膜右血管,清扫幽门下方淋巴结.沿结肠外侧自髂窝至结肠肝曲,切开后腹膜,将升结肠从腹后壁游离,右下腹取7 cm切口,保护切口.体外切除右半结肠包括肿瘤、结肠系膜和足够的肠段(回肠末段、盲肠、升结肠和右半横结肠).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缝合横结肠系膜与回肠系膜的系膜裂口 放置引流,查无出血后,关腹.  相似文献   

2.
为使结肠造口病人保持大便自制,本文报道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即用盲肠、回盲瓣和末端回肠与左侧拟做造口的结肠吻合,使非自制性结肠造口转变成自制性人工肛门。技术:游离盲肠及距盲肠10 cm以内的末端回肠,带血管转移至左下腹。盲肠与远端乙状结肠或降结肠行端一端吻合。末端回肠经左下腹皮肤切口拉出体外做出口,回盲瓣距皮肤约5 cm。近端回肠与升结肠吻合保持肠道连续性。适应证:本技术适用于所有需切除肛门、直肠,利用左半结肠做造口的病人。但不宜用于:(1)护理  相似文献   

3.
多段结肠病变或炎性肠病有时需作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考虑到回盲瓣和盲肠的功能,作者对21例患者,全结肠切除后应用盲肠直肠吻合术,连通肠道,从而保留了末段回肠,回盲瓣及部分回肠,术后效果良好。选择性病例术前一日以泻剂、灌肠与口服抗生素作肠道准备。手术当日全身用抗生素。并在手术室作直肠镜检,吸清直肠,置入有灌洗、引流双通道的肛管。开腹后于回盲部远侧4cm处截断、封闭盲肠,切除升、横、降结肠和阑尾。吻合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腹膜反折上,即结肠带肌纤维开始散开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 h岁。6年前因肠梗阻在某医院做过肠切除术。今因右侧腹部发现疼痛性包块1年,逐渐增大来院.检查后按升结肠肿瘤准备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前次手术切除回盲部,回肠与横结肠中段端侧吻合(升结肠保留)。包块在升结肠盲袋内。在距原吻合口近端3cm处切断横结肠,分离、切除原旷置肠管,逐步术终。切开切除的标本,明确包块为升结肠内堆积的粪石,约12×10×6cm大。分析本例粪石堆积的原因,无疑是因第一次手术留下横结肠肝曲和升结肠畅通的盲袋,术后肠内容物通过吻合口时,有些借助结肠的逆蠕动流到升结肠内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1975~1980年对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的20个病例,其中盲肠、升结肠及结肠肝曲癌共10例,回盲部淋巴肉瘤3例,回盲部结核3例,均采用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术;肠套叠致回盲部坏死2例,右腹股沟斜疝嵌顿致回肠末段、回盲部及阑尾坏死1例,回盲部扭转致肠坏死1例,术中均行坏死部肠管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套入式吻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 27例回盲部憩室炎患者,其中末段回肠憩室炎10例,盲肠憩室炎10例,升结肠憩室炎7例。根据憩室部位、大小及周围肠管是否受累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单纯切除术、回肠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结果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无吻合口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回盲部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常需术中探查方能确诊。术中应注意探查,避免遗漏病变,根据憩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右半结肠切除术其切除范围包括:末端回肠、盲肠、升结肠、结肠肝曲及右半侧横结肠。临床根据病变性质及程度,常用的有以下三种术式:①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②右半结肠切除术。③分期右半结肠切除术。现分述如下。一、适应证(一)盲肠、升结肠和结肠肝曲部癌瘤。(二)盲肠、升结肠和结肠肝曲部良性病变。①盲肠、升结肠严重外伤破裂。②回盲部增殖型肠结核。③回肠—盲肠—结肠型肠套叠难以复位或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回盲部憩室炎的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12例回盲部憩室炎患者,其中Meckel憩室炎7例,盲肠憩室炎4例,升结肠憩室炎1例。根据憩室部位、大小及周围肠管是否受累选择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单纯切除术、回肠部分切除 端端吻合术、回盲部切除 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 回肠造瘘术等。结果全组患者均获治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回盲部憩室炎与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常需术中探查方能确诊。应根据憩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9.
分析2008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5例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探讨生理解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5例患儿行肠套叠复位+固定术;3例行坏死肠段切除、结肠回肠端侧吻合术+固定术。7例未见套叠。测量盲肠及升结肠长度,目测回盲部粗细及夹角,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手术无死亡。术后1例并发腹壁疝,1例切口感染,随访38±1.5个月,无复发病例。患儿盲肠及升结肠平均游离长度9.50+1.57cm;8例合并回盲瓣肥厚,2例合并Mecke憩室,21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套叠可能与过度游离的盲肠及升结肠长度、回盲部淋巴结肿大等生理解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保留回盲瓣小肠切除1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近8年对各种小肠疾病手术中确认需切除远端小肠,而其远切端距回盲瓣在10cm以内者,行保留回盲瓣肠切除吻合术共14例,无吻合口瘘发生,现总结如下。一、手术要点:开腹后确定小肠切除的远近切端,钳夹拟切肠段,游离肠系膜时要紧贴肠壁系膜缘进行。近切端肠内容尽量排空。拟作吻合的肠切端尤其是远切端须有出血,否则宁可再切除1~2cm肠管,然后行端端开放吻合(间断全层吻合、间断浆肌层加强)。针距、线结松紧度要适宜。对吻合口距回盲瓣5cm内的6例,切除阑尾经残端置入口径0.5~0.7cm的远端多个侧孔的硅胶管至吻合口近端回肠10cm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全身麻醉,腹腔镜穿刺孔位置采用5孔法。全面详细探查腹腔,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中间入路处理血管,遵循以肠系膜上静脉为标志,从十二指肠水平段下方开始依次根部分离、结扎、切断回结肠动静脉,右结肠动静脉及中结肠动静脉,并清扫203组、213组及223组淋巴结。向头侧及外侧拓展右结肠后间隙,游离结肠肝曲及升结肠外侧,上腹正中5cm小切口,依次取出回盲部,升结肠,结肠肝曲及横结肠和部分大网膜。距回盲部10 cm切断回肠,距肿瘤10cm处切断横结肠,管状吻合器行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  相似文献   

12.
近年,我们为5例膀胱全切者施行可控性尿流改道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广西桂东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广西梧州,543000)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47~61岁。4例为膀胱癌,1例为严重结核性膀胱挛缩,均符合全膀胱切除术指征。1.2 手术方法全膀胱切除后,取盲升结肠12cm,末段回肠24cm,分离肠袢并将回肠近侧断端与升结肠远侧断端作端端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肠袢用新洁尔灭液冲洗干净,于肠系膜外侧缘纵行剪开末段回肠,并向下弯曲成U形,相邻创缘用肠线连续缝合,形成片状小肠瓣。距阑尾5cm处沿结肠系带剖开结肠前壁,至阑…  相似文献   

13.
手术方法截取一段回结肠,包括结肠肝曲及末端回肠20cm,回肠中点切断,连接盲肠的10cm回肠为A段,近端10cm为B段,切除兰尾后,将回横结肠吻合。制括约肌在A段肠系膜对缘沿肠纵轴折叠缝合肠壁,使肠腔缩小至能顺利通过F20导管。在B段远端纵向剪开肠系对缘肠壁5cm呈袖辫。将其穿过A段肠系膜的开窗,环行包绕A段肠管,剪开的切口对边缝合。袖辫的所有游离缘均与A段紧密缝合,形成4cm长的封闭套袖。在盲肠适当位置作一切口,与B段近心端吻合。当B段腔内充满液体时,套袖段即压迫A段肠管,阴止尿液从A段漏  相似文献   

14.
袖带胃减容术起源于胆胰转流手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BPD)的改良术式,Scopinaro等首先报道BPD手术,但BPD存在腹泻严重、吻合口溃疡、营养不良等缺点。1993年,Marceau等在BPD基础上设计了胆胰转流合并十二指肠开关术(biliopancreatic diversion with duodenal switch,BPD—DS):行胃袖带切除,保留幽门,在十二指肠处切断,将十二指肠近端与距回盲瓣上方250cm切断的小肠的远端吻合,十二指肠远端用吻合器闭合,切断的小肠近端则与距回盲瓣上方100cm处的回肠作端侧吻合,形成100cm共同通道。  相似文献   

15.
王学新  蒋昊  吐逊 《腹部外科》2000,13(5):313-314
近年来 ,我们对各种类型的消化道疾病行全层单层吻合法 ,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18例 ,男性 15例 ,女性 3例 ;年龄 2 0~ 6 5岁 ,平均年龄 37.5岁。患病及吻合种类 :胃大部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 2例 (胃溃疡 ) ;胃空肠吻合 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或并出血 ,或并幽门梗阻 ) ;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 6例(肠梗阻、肠扭转、肠系膜外伤所致肠坏死各 1例 ,小肠肿瘤 1例 ,美克尔憩室 1例 ,广泛小肠粘连分离困难 1例 ) ;胆囊空肠吻合 2例 (胰头部肿瘤 ) ;回肠横结肠吻合 3例 (回盲部肿瘤 1例 ,升结肠肿瘤 1例 ,升结肠近端盲肠游离扭转…  相似文献   

16.
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兴旺  石益龄 《腹部外科》1997,10(5):230-231
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是一严重的医源性并发症。我院自1969年至1996年间共发生胃大部切除、胃回肠错误吻合3例。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例1:男性,62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于1969年6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目大部切除术。术后第七天进食普食后大便频次,并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行钡餐检查,发现胃回肠吻合。作短暂术前准备后,再次手术发现胃与末端回肠(距回盲瓣20cm)吻合。切除吻合口,作回肠-回肠对端吻合与胃空肠吻合,痊愈。例2:男,47岁。因胃小弯溃疡于1972年3月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九天出院。出院后腹…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7岁。因先大世膀忧外翻在我院行Bricker术后9年,后感牛活不便,要求改成可控性膀眈,于1996年10月7日入院。术前实验室检查血尿素氮3.8mmol/I。,血肌醉87pmol/L,尿常规检查阴性,B超检查示双肾兀积水,*肠膀眈造影示原输尿管吻合D无反流。同年Ic月18日在全麻下经原手术切口进腹,分离肠道粘连后,游离末端回肠12cm及自、升结肠和10cm横结肠,将未端回肠通过回盲瓣形成5cm会叠,套叠的乳头后壁与盲肠后壁缝合固定,在回盲瓣连接处将盲肠壁与回肠作半包裹缝合,输出道回肠以两排纵行折叠缝合缩小肠腔;对系膜线纵行剖开…  相似文献   

18.
孙汉文 《腹部外科》1994,7(3):140-141
伤寒并发急性肠出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的报道极少。我院1975~1992年共遇到6例,经手术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8~54岁。肠出血发生在伤寒病程的第6~25天,平均14天。6例均有频繁便血、全身中毒症状和休克,24小时失血量在1000ml以下2例,超过1000ml 4例,最多者达1800ml。术前均经内科支持疗法和选用有效抗生素及止血药物治疗,输血800~1500ml,平均为1200ml,因出血不能控制或血压不稳定而中转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末段回肠长度50~80cm,其中4例保留末端回肠2~5cm与近侧段回肠行端端吻合,另2例分别同时切除右半结肠和回盲部后行回肠与横或升结肠吻合。6例诊断均经血清学或手术病理报告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急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3-2006年行近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0 cm以内)端端吻合术的15例新生儿和婴儿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中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均在10 cm以内,其中5 cm以内9例.1例残留小肠约40 cm者术后当日即自动出院,另14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0.5 d.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对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重要功能的尚未被病变累及的回盲部可采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辅助肠减压手术多无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的治疗经验以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于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例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1例右腹股沟滑动性疝患者行回盲部切除、回肠升结肠端侧吻合术;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回肠末端破裂清创吻合术,附加盲肠回肠皮管造瘘以保留回盲瓣;1例右腹股沟斜疝患者行改良的经盲肠回肠皮管造瘘术。2例避免了切除回盲部的过度医疗之嫌。术后3例患者均一期治愈,无吻合口漏、修补口瘘、腹腔脓肿形成、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3年,随访期间无一例疝复发。结论对创伤性腹股沟疝囊内回盲部肠管破裂患者,需根据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施行不同的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