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低温。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引用。亚低温治疗作为重型颅脑外伤的治疗手段之一,目前有些医院的神经外科已将亚低温列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常规方法。特别是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高热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由于32℃以下亚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多采用32--35℃亚低温。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际上将低温划为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8-32℃)、深度低温(17-27℃)和超深度低温(2-16℃)4种。近年来,我国学者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是影响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1〕。本科自2008年2月至2010年8月对61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亚低温疗法,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作用机制、I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缺血亚低温脑保护研究的进展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树荣 《医学文选》2003,22(4):557-559
自 1 938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 Fay等首先将亚低温应用于临床治疗以来 ,有关亚低温的临床研究结果相继见诸文献报道。国内外通常将低温划分为4种不同水平 :轻度低温 ( 32℃~ 35℃ )、中度低温( 2 8℃~ 32℃ )、深低温 ( 1 7℃~ 2 7℃ )、超深低温( 2℃~ 1 6℃ )。又将前两者合称亚低温。亚低温技术在 2 0世纪 5 0~ 60年代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 ,在 80年代中后期至 90年代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实验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 [1,2 ] 。亚低温与脑缺血的大量实验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3 ] 。现已证实 ,2 8℃~ 33℃的亚低温具有确…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mildand moderate hypothennia)是指28~35℃范围内的轻度和中度低温,这一概念是由我国学首先提出,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有显的脑保护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发展迅速。本就我国近十年亚低温脑保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用冷敷的方法止痛;20世纪50年代人们已将深低温(体温降至28℃以下)应用于心血管手术中,以保护脑和其他重要器官,但由于深低温易发生室颤、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复温过程中常并发颅内出血等,故已很少被临床采用。近年来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已被众多动物实验所证实,在临床方面,尤其是发现轻度低温(32~35℃)和中度低温(28~31.9℃)的保护作用之后,应用逐渐增多。亚低温(我国学者将轻度低温和中度低温称之为亚低温)被用于治疗新生儿缺氧性脑病[1]、心肺复苏后脑保护[2,3]、脑外伤[4,5]及脑卒中[6~8]等领域。有些医学中心还把亚低温作为动脉瘤手术中短暂阻断脑血流时常规脑保护措施[9,10]。同时亚低温也已被推荐为室颤心跳骤停复苏后的脑保护措施[11]。这些领域要求短时间内降至目标温度。低温液体或自体血液灌注是目前最有效的降温方式;目前临床及实验中所应用的低温方式主要为全身亚低温,如降温毯、冰袋[12,13]等,这些方式降温效率低,不易迅速实现亚低温,而且全身低温可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心律紊乱、肺感染、凝血功能障碍[13]等。其他方式包括冰帽局部降温、硬膜下腔注入低温盐水[14]、通过外周静脉注入低温生理盐水[15~17]等。其中低温液体或自体血液灌注是目前最有效的降温方式,前者现已应用于临床,后者则由于创伤大而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  相似文献   

6.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有效地控制颅内压,从而明显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我科于2006年11月17日采用一般低温(32~35℃)治疗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亚低温治疗,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将患者的脑组织温度控制在28℃~35℃之间,目前临床中多选择在33℃~35℃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江基尧等于1993年首先将28℃~35℃的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随后亚低温这一概念被国内外学者所广泛认同。现临床上适用于重症脑挫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还可用于结核性脑膜炎和重症化脓性脑炎高热、重度中暑和重型脑出血及结合溶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但亚低温对抗体免疫有抑制作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者,其可损害呼吸道自然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9.
赵素平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34-1635
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9年11月至2006年10月用一般低温(32℃-35℃)治疗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吴立华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0):923-924
低温分亚低温(即轻度至中度低温)和深度低温两种,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中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保持在28℃~35℃范围内。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少,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我院2004年4月~2005年4月低温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