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总结颅耳沟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隐耳畸形的疗效。方法2011 年 1 月—2015 年 5 月收治先天性隐耳畸形 8 例,其中男 6 例,女 2 例;年龄 5~13 岁,平均 10 岁。单侧 3 例,双侧 5 例。13 只隐耳均可用外力牵拉复位至正常大小形态及颅耳沟。于颅耳沟内设计长约 3 cm 弧形切口,并充分松解耳廓软骨与颅侧面、耳廓上部软骨间及软骨和皮肤之间的纤维粘连,游离颅侧面皮肤向颅耳沟推进修复创面缺损,术后纱布卷固定支撑耳廓 3 周。结果术后 8 例患者 13 只隐耳畸形均矫正满意;术后 3 周拆除支撑纱布卷后耳廓无回缩,形态正常。8 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 年,平均 1 年 6 个月。耳廓外形无明显回缩。1 例术后 1 周耳后皮肤部分坏死,为纱布卷偏大致皮肤长期受压缺血所致,去除纱布卷后换药愈合。结论颅耳沟小切口微创手术是治疗先天性隐耳畸形有效而简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临床治疗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治疗的相关文献,就手术时机、术式选择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病因不明、治疗方法多样,目前缺乏统一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术式主要为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两种。前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参考患儿肋软骨发育情况及其心理两方面;后者手术时机选择主要依据畸形严重程度,对于轻度患者建议 10 岁左右直接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中度建议 1~2 岁时行耳软骨舒展术、10 岁左右行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矫正。自体肋软骨移植部分耳再造术并发症主要包括支架外露、支架变形、感染、软骨吸收、皮肤坏死等;目前尚未见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并发症的报道。结论耳甲腔型小耳畸形的发病原因、精细分型分度标准及相应的个性化治疗将是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耳再造术中将三维立体力学平衡理念用于软骨支架构建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2015 年 6 月—2017 年 6 月,对 97 例(102 侧)小耳畸形患者应用组织扩张器法行全耳再造。男 43 例,女 54 例;年龄 7~45 岁,平均 14 岁。单侧小耳畸形 92 例,左侧 45 例、右侧 47 例;双侧 5 例。先天性 89 例,继发性 8 例。根据小耳畸形分型标准:Ⅱ型 21 例,Ⅲ型 67 型,Ⅳ型 9 例。一期植入组织扩张器。二期利用自体软骨构建耳支架,并切取皮瓣包裹;按照三维立体力学平衡理念,耳支架以支架底座、耳轮与对耳轮下脚的交汇处、耳轮缘为支撑点,形成稳定三角形结构。三期修整再造耳。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三期手术。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早期无感染、皮下积液和积血出现,皮瓣、皮片及耳支架完全成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5~17 个月,平均 11.3 个月;61 例(64 侧)随访时间超过 12 个月。再造耳支架挺立,耳轮廓及各亚单位结构清晰,再造耳感觉定位清晰,双侧耳的位置、形态、大小和高度基本对称。3 例患者耳后乳突区瘢痕增生,经注射抗瘢痕药物后缓解。随访期间无软骨支架外露、吸收或结构变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维立体力学平衡理念用于全耳再造术中软骨支架构建后,所需软骨量相对少,支架稳定可靠抗压能力强,能获得更好的耳再造外形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获得性耳廓缺损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对获得性耳廓缺损修复再造的相关研究,对主要手术方法和具体操作技术进行总结。结果获得性耳廓缺损的修复再造需要根据患者耳损伤部位、大小及局部组织情况进行细致规划,以寻求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达到医患均满意的效果。将外科手术与新兴的组织工程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相结合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结论通过对传统手术方案的不断改进、创新,结合先进的医疗技术,近年获得性耳廓缺损的治疗方案不断发展,为获得结构清晰、立体感强的耳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度耳甲腔型小耳畸形耳软骨舒展术后耳廓形态学特点,为临床选择适应证、手术时机以及评估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 2016 年 10 月—2018 年 9 月接受耳软骨舒展术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33 例单侧中度耳甲腔型小耳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 24 例,女 9 例;年龄 1~3 岁,平均 1.4 岁。左耳 16 例,右耳 17 例。随访时间 12~23 个月,平均 17.5 个月。术前、术后即刻拍摄照片观察耳廓细微结构,对结构单元进行量化分析。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行头面部三维扫描,测量患侧耳长、耳宽及耳廓周长,以健侧耳廓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患儿术前患侧耳廓具有(7.5±1.0)个结构单元,术后即刻为(11.3±0.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79,P=0.000)。患侧术后即刻耳长、耳宽及耳廓周长均较术前增加,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进一步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耳长、耳宽及耳廓周长差值分别为(3.13±1.44)、(2.44±0.92)、(8.50±3.76)mm,健侧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各差值分别为(3.16±1.54)、(2.35±0.86)、(9.79±4.60)mm,健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中度耳甲腔型小耳畸形,耳软骨舒展术既增加了耳廓结构单元数量、改善耳廓外观,又增大了耳廓,为二期对侧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创造了条件;同时术后双侧耳廓生长发育速度相似,为选择早期行耳软骨舒展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数字化技术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在耳廓再造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对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具体应用领域进行总结。结果以三维数据采集、三维重建和 3D 打印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耳廓再造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耳廓再造领域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构建数字化耳廓模型、制作耳廓定位导板和对肋软骨进行成像,对耳廓再造起到了精确指导作用。结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耳廓再造,能够起到提高再造效果和降低手术创伤的作用。耳软骨的 3D 生物打印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有待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V-Y 成形及 Z 成形等局部皮瓣二期修整再造鼻翼的疗效。方法2012 年 6 月—2017 年 1 月,收治 14 例因鼻翼缺损行鼻唇沟皮瓣或额部扩张皮瓣修复术后患者。男 9 例,女 5 例;年龄 18~52 岁,平均 34.8 岁。该次手术距一期手术时间为 1~12 个月,平均 3 个月。根据一期再造鼻翼不同缺陷,选择 V-Y 成形 5 例、Z 成形 2 例、V-Y 成形+ Z 成形 7 例。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 3 例皮瓣远端表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余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40 个月,平均 12 个月。鼻翼外形良好,与健侧基本对称;鼻翼皮肤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接近。结论鼻翼缺损修复再造后,二期运用 V-Y 成形、Z 成形等局部皮瓣修整鼻翼,可使再造的鼻翼形态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激光辅助软骨重塑形技术(laser-assisted cartilage reshaping,LACR)在临床矫正招风耳中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 LACR 矫正招风耳的相关文献,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作为一项临床新技术,目前 LACR 矫正招风耳方法主要有 3 种,其中 1 064 nm Nd/YAG 激光穿透性高,但组织损伤大,疼痛明显;1 540 nm Er/Glass 激光被耳廓软骨吸收率较高,对周围组织损伤小,不会造成明显疼痛;CO2 激光联合外科手术矫正招风耳,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但过程繁琐。术后坚持佩戴耳模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此外,LACR 矫正招风耳也存在皮炎、皮肤灼伤、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LACR 应用于临床矫正招风耳的时间较短、病例数有限,相关文献报道也较少,其确切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双侧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再造 1 例 Poland 综合征乳腺癌患者双侧乳房的经验。方法2020 年 7 月,收治 1 例 41 岁 Poland 综合征双侧乳腺导管内癌女性患者。入院后行双乳皮下腺体切除+双侧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右侧保留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皮瓣、左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双侧乳房再造术。腹部皮瓣供区直接拉拢闭合。结果手术时间 11 h。术后皮瓣成活良好,供区切口 Ⅰ 期愈合。患者获随访 3 个月,腹部供区皮缘少许痂皮未脱落,创面已愈合,未见明显并发症。左侧重建乳房较右侧小,患者对重建乳房功能、外形均满意。结论对于 Poland 综合征双侧乳腺癌患者,采用双侧下腹部皮瓣游离移植可一期再造双侧乳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携带一部分背阔肌的下位斜方肌肌皮瓣带蒂移位修复不同部位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4 年 12 月—2019 年 12 月,采用远端携带一部分背阔肌的下位斜方肌肌皮瓣修复不同部位缺损 13 例。其中男 10 例,女 3 例;年龄 29~83 岁,平均 52.1 岁。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创面 12 例,其中头颈部肿瘤 6 例、肩背部肿瘤 5 例、胸背部肿瘤 1 例;4 例合并创面感染、骨外露,1 例合并颅骨缺损、硬脑膜外露,1 例合并创面感染、颅骨坏死、脑脊液漏。交通事故伤 1 例,导致肩背部感染创面、骨外露。创面范围为 11 cm×7 cm~23 cm×15 cm。肌皮瓣切取范围为 25 cm×8 cm~40 cm×14 cm。依据供、受区的空间位置关系,采取螺旋桨皮瓣(8 例)或经皮下隧道岛状皮瓣(5 例)移位方式,将肌皮瓣移位至受区修复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9 例),张力过大者行游离植皮(2 例)或转移皮瓣(2 例)修复。结果术后 2 例肌皮瓣远端 4 cm 出现坏死,清创后 1 例采用局部皮瓣修复,1 例行转移肋间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余 11 例肌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供、受区创面Ⅰ期愈合。13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48 个月,平均 7.4 个月。所有皮瓣颜色、质地良好。随访期间 1 例患者因肿瘤复发再次行肿瘤切除,1 例头皮血管肉瘤患者术后 4 个月因不明原因胸腔出血死亡;余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缺损处肌皮瓣覆盖稳定,感染控制。结论远端携带一部分背阔肌的下位斜方肌肌皮瓣可用于修复合并重要组织、结构暴露及感染等难治性创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时携带肋间动脉穿支与腹壁下动脉穿支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再造乳房的技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6 年 12 月—2019 年 2 月,对 6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同期或二期应用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年龄 29~56 岁,平均 34.6 岁。病程 2~16 个月,平均 9.5 个月。肿瘤位于外上象限 4 例,外下象限 2 例。病理检查示均为浸润性导管癌。乳腺癌分期:Ⅰ期 4 例,Ⅱ期 2 例。术中发现 4 例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位置靠近皮瓣边缘和脐旁,2 例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较为细小(<0.3 mm),以腹壁下动脉穿支联合肋间动脉穿支制备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移植修复。皮瓣长(28.9±0.2)cm、宽(12.1±0.4)cm、厚(4.4±0.3)cm,血管蒂长(11.5±0.2)cm,皮瓣质量(420.5±32.7)g。结果术后 6 例皮瓣完全成活,乳房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供区积液、血肿、感染等情况发生。6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26.8 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影响。随访期间未出现乳腺癌复发转移。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血管位置靠近皮瓣边缘和脐旁或者过于细小会影响下腹部皮瓣血运,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联合肋间动脉穿支制备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皮瓣,可有效保证下腹部游离皮瓣的血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4 年 3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 5 例拟行鼻再造术患者。其中,1 例 4 岁患儿为先天性鼻畸形;其余 4 例成年患者为外伤所致鼻部亚单位缺损,男 3 例,女 1 例;年龄 24~33 岁,平均 28.5 岁。以鼻中隔软骨(儿童)或耳甲腔软骨(成人)来源的种子细胞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1 例患儿一期行鼻部畸形矫正术、硅胶假体植入术,二期取出假体同时植入组织工程软骨;其余 4 例成年患者均采用额部皮瓣扩张法行鼻再造。鼻再造术后患者行 1~4 次鼻修整术;术中对植入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观察,其中 2 例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 3 例患者出现低热;额部扩张皮瓣均成活,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明显排斥反应、组织工程软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额部供区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74 个月,平均 54.8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通气功能良好,对鼻部外形基本满意。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学观察示术后早期 1 例有软骨存在;术后远期 1 例呈纤维结缔组织表现,另 1 例仍有软骨存留。结论临床应用初步表明使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安全,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 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在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perforator,DIEP)皮瓣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进展,并简要分析其应用前景。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 CTA 在 DIEP 皮瓣乳房再造中应用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术前 CTA 对胸腹壁的血管解剖结构可进行精确评估,在腹部供区可精确定位穿支,识别优势穿支;在胸部受区可指导探查胸廓内动脉肋间隙以及胸廓内动脉穿支分支的选择;参照对侧乳房大小进行腹部皮瓣容积重建,精确预构腹部皮瓣的大小,对手术方案的制定以及手术安全性的提高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术前 CTA 在 DIEP 皮瓣乳房再造领域的供区穿支定位、受区血管选择以及乳房容积评估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穿支皮瓣结合游离植皮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 年 6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 20 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 16 例,女 4 例;年龄 19~61 岁,平均 43.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重物压砸伤 9 例,机器绞伤 4 例。创面部位:踝关节周围 6 例,足跟 3 例,足背 4 例,脱套伤截趾术后残端及前足底 7 例。创面范围 15 cm×10 cm~27 cm×18 cm。受伤至手术时间 11~52 d,平均 27 d。采用游离穿支皮瓣联合游离植皮方法修复,其中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11 例,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4 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 3 例,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1 例,股前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1 例。其中采用嵌合穿支皮瓣 5 例,分叶穿支皮瓣 5 例,血流桥接穿支皮瓣 3 例(以血流桥接的方式将 2 个穿支皮瓣串联),联体穿支皮瓣 3 例。皮瓣切取范围 10.0 cm×6.5 cm~36.0 cm×8.0 cm;皮片切取范围为 5 cm×3 cm~18 cm×12 cm。结果术后 18 例皮瓣成活;2 例出现静脉危象致皮瓣坏死,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患者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20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18 个月,平均 8.3 个月。受区无感染发生,皮瓣质地、颜色良好;足部恢复日常行走功能。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游离穿支皮瓣能修复足踝部任何区域,尤其是前足底负重区域创面,且供区损伤小,联合游离植皮是一种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以颞浅血管顶支为蒂的头皮岛状瓣再造鬓角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2 年 2 月—2015 年 4 月,收治 7 例拟再造鬓角患者。男 3 例,女 4 例;年龄 4~44 岁,平均 15 岁。烧烫伤后瘢痕 3 例,外伤瘢痕 1 例,血管瘤同位素放射治疗后瘢痕 1 例,先天性色素痣 2 例。鬓角缺损范围为 5.0 cm×3.5 cm~16.0 cm×10.0 cm。一期根据鬓角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在包含颞浅血管顶支的正常头皮组织下埋置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术后定期注水扩张;一期术后 3~6 个月,待扩张头皮达到预期修复所需组织量时,二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取以颞浅血管顶支为蒂的头皮岛状瓣修复鬓角软组织缺损,皮瓣范围为 8 cm×3 cm~17 cm×11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及供区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6 个月,平均 9.8 个月。再造鬓角形态、毛发密度、毛发生长方向与对侧正常鬓角相似。1 例术后皮瓣毛发超出原有发际线,经激光脱毛处理外观满意。结论应用以颞浅血管顶支为蒂的扩张头皮岛状瓣修复鬓角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再造鬓角外观与对侧正常鬓角相似,是一种有效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踇甲皮瓣再造拇指及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部供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6 年 6 月—2018 年 5 月,应用踇甲皮瓣联合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并修复足部供区 15 例。男 10 例,女 5 例;年龄 21~48 岁,平均 34.6 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 7 例,机器绞伤 5 例,电锯切割伤 3 例。Ⅰ度缺损 9 例,Ⅱ度缺损 6 例。入院至皮瓣手术时间 4~7 d,平均 5.2 d。结果术后踇甲皮瓣及腓动脉穿支皮瓣全部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6.4 个月。末次随访时,再造拇指指甲生长平整,有光泽,指腹饱满;足部皮瓣外形良好,颜色及质地接近受区。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标准,获优 9 例、良 6 例;根据 Maryland 足功能评分标准,获优 10 例、良 5 例。患者行走步态正常,无跛行及疼痛不适。结论踇甲皮瓣修复拇指Ⅰ、Ⅱ度缺损,再造拇指可获得良好外观及功能;腓动脉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血管恒定、易切取等优点,可有效修复足部供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造影在淋巴水肿诊断及治疗方面的应用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淋巴水肿动态显影示踪的文献,总结 ICG 造影在淋巴水肿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结果ICG 造影是目前诊断淋巴水肿金标准,能对水肿严重程度分级,指导手术切口及方式的选择、术中术者的操作,还能观察皮下 1.5 cm 以内的淋巴管回流及再生情况,判断相关预后。结论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ICG 造影用于淋巴水肿的诊治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及价值,但也存在显影速度较慢及深部淋巴管(结)难以显影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接力皮瓣修复耳廓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4 年 5 月—2016 年 1 月,收治 10 例耳廓皮肤肿瘤患者。男 4 例,女 6 例;年龄 21~69 岁,平均 35 岁。基底细胞癌 2 例,色素痣 3 例,乳头状瘤 4 例,鲍文病 1 例。术中切除肿物后遗留创面范围为 1.1 cm×1.0 cm~2.3 cm×1.7 cm。用颞浅动脉耳后穿支皮瓣修复耳廓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 1.5 cm×1.4 cm~2.8 cm×2.0 cm;使用耳后动脉穿支顺行推进皮瓣修复第 1 供瓣区,皮瓣切取范围为 4.0 cm×2.0 cm~7.5 cm×3.0 cm,第 2 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28 个月,平均 14.2 个月。重建耳廓形态满意,肿瘤无复发。皮瓣外形、色泽、质地和厚度与受区基本一致,瘢痕不明显,无牵拉畸形,感觉无明显异常。结论接力皮瓣血供可靠,手术操作简便,供区隐蔽,是修复耳廓及供瓣区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 2017 年 10 月—2018 年 10 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 90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3 组:PRP 注射组(A 组,创面及创周局部注射 PRP+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PRP 覆盖组(B 组,PRP 凝胶+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和对照组(C 组,单纯水凝胶敷料覆盖创面),每组 30 例。3 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病程及术前糖化血红蛋白、创面面积、Wagner 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 3 组患者治疗次数、住院时间及 A、B 组 PRP 使用总量。治疗期间观察创面愈合情况,首次清创术后 3 个月测算创面愈合率。 结果A、B、C 组治疗次数分别为(10.2±0.8)、(11.4±0.6)、(12.5±0.5)次,A、B 组 PRP 使用总量分别为(306±24)、(342±18)mL,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组住院时间分别为(40.5±1.8)、(62.1±2.3)、(88.6±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3 组创面坏死渗出均逐渐减少,创面面积逐渐缩小;A 组均明显优于 B、C 组,B 组优于 C 组。首次清创术后 3 个月,A、B、C 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 93.2%±0.8%、52.1%±1.1%、21.3%±1.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RP 能有效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而且 PRP 局部注射疗效优于 PRP 凝胶覆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携带隐神经终末支的游离足内侧皮瓣治疗手部高压注射伤的疗效。方法2014年3月—2018年6月,收治16例16指高压注射伤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42岁。拇指3例,示指6例,中指5例,环指2例。高压乳胶漆注射伤10例,高压油枪注射伤6例。受伤至入院时间为1 h^2 d,平均6.5 h。急诊行显微外科清创;亚急诊行携带隐神经终末支的游离足内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范围4.5 cm×3.0 cm^8.0 cm×5.0 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指端坏死或部分坏死。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指外观满意,皮瓣弹性、血运良好,指端指体饱满,远、近指间关节处横纹初显,无指体冷耐受差发生。皮瓣两点辨别觉为5~10 mm,平均7.5 mm。手功能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法评定,获优10指,良4指,可2指。供区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携带隐神经终末支的游离足内侧皮瓣是治疗手部高压注射伤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手指外形、感觉及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