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胸科手术的安全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 4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组(DLT组)和支气管封堵组(BOD组),每组20例。DLT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听诊器听诊确定导管位置并固定;BOD组先常规插入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时间,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气道压(PAW)、脉搏氧饱和度(SpO2),术后声音嘶哑、咽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盲插DLT组插管时间、定位时间及术后声音嘶哑、咽痛的发生率较BOD组显著升高(P<0.05);BOD组单肺通气(OLV)30 min、60 min患者气道压比DLT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与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相比更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且可减少术后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盲插支气管封堵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260-2262
探讨盲探下支气管封堵器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收集我院接受胸科手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组:研究组(接受盲探下支气管封堵器)和对照组(接受双腔支气管导管),每组50例。对比两组双肺隔离时间及一次插管成功率;两组患者肺萎陷情况;两组气道峰值压力、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术后咽喉疼发生率。结果(1)两组双肺隔离时间及一次插管成功率比较有差异(P0.05)。(2)两组患者肺萎陷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3)两组气道峰值压力、术中低氧血症发生率及术后咽喉疼发生率比较有差异(P0.05)。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相比,盲探下支气管封堵器具有气道堵塞满意,操作简单,对气道损伤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Univent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Univent导管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DLT)在择期胸外科手术中用于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胸外科手术患者72例,术中均需行OLV,随机分为两组:Univent组(U组)和DLT组(D组).观察并记录:(1)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2)术中导管移位次数;(3)肺塌陷质量;(4)OLV期间气道峰压增加率;(5)气道损伤评分;(6)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结果:两组间在完成插管和定位时间、术中导管移动次数及肺塌陷质量上无显著差异:D组单肺通气期间的气道峰压值增加率明显高于U组(P<0.05);U组气道损伤评分和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Univent导管用于OLV时效果确切,与DLT相比可明显减少气遗损伤,降低术后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可视型双腔支气管导管(VDLT)与普通型双腔气管导管(DLT)在胸部创伤急诊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需急诊开胸探查手术治疗的胸部损伤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试验组:使用可视型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对照组:使用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气管插管。单肺通气,观察插管时间、首次定位准确率,插管过程中外部辅助操作次数,气管损伤率,术中出血量,术后咽喉疼痛及声音嘶哑等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试验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中调整导管时间及手术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试验组较对照组少;管错位率和口腔黏膜损伤率、咽喉部疼痛发病率和声音嘶哑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在按压喉部的次数及住院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可视型双腔支气管导管具有插管准确性高、首次插管成功率高、速度快、利于术中准确调整管道等优势,在急诊胸外伤手术中可以缩短手术抢救时间,提高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开胸病人2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传统的方法插管,B组用纤支镜进行引导和定位,比较两种方法插管的一次成功率、管端对位的准确率、单肺通气时SpO2的变化,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与气管插管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插管的一次成功率和管端对住的准确率都大大高于A组,在单肺通气的不同时段,SpO2下降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能正确引导和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能提高对位的准确率和一次就住率,能减少术后相应的并发症,在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插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寻找一种简单、实用、适合基层医院中行单肺通气的方法.方法:50例行单肺通气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A组用普通单腔气管导管朔型后盲插入目标肺侧支气管,将阻塞器沿单腔气管导管置于目标肺侧支气管后,退出单腔气管导管入气管内,用听诊器听诊以确定阻塞器的位置;B组先常规插入普通单腔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的引导下,将阻塞器导管经单腔气管导管放置在目标肺侧支气管中,同时观察两组患者行单肺通气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的变化.结果:两组50例所有惠者均一次插管成功,且操作时间及单肺通气前后HR、MBP、PETCO2、PAW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支气管封堵器定位时间长于B组(P<0.01);两组术侧肺萎缩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盲插支气管封堵器行单肺通气的成功率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放置时相当,能满足临床实际需要;但其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的设备,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行单肺通气的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在肥胖肺癌患者开胸手术气管插管和肺隔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5例肥胖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剔除7例后,将患者随机分为可视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麻醉诱导后,可视组行可视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对照组行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比较2组患者导管置入时间和给药前5 min(T_1时点)、诱导前即刻(T_2时点)、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即刻(T_3时点)、置入后3 min(T_4时点)、置入后5 min(T_5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并比较2组术中导管移位情况、气管损伤情况和术后咽部疼痛、声音嘶哑情况。结果可视组气管插管时间、气管插管移位后重新定位时间短于对照组,气管支气管损伤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视组术后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T_3时点,可视组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可明显缩短气管插管时间,减少气管插管时MAP的波动,减轻气管支气管损伤,降低术后咽部疼痛、声音嘶哑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在胸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普胸手术病人均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进行麻醉。结果全部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无气道损伤并发症。听诊法1次插管成功38例,成功率65.5%,2次成功20例。插管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导管到位率为30例(51.7%);改变体位后14例听诊肺隔离不满意。结论使用双腔管的优点:在胸外科手术时,能使术侧肺(或患肺)与健侧肺的通气完全分开,在胸外科麻醉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胸科手术常需单肺通气,大多通过一些气道管材来实旋,常用的有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支气管封堵导管由于插管和定位比较方便,对肺的损伤小,以及双肺隔离较彻底且可选择性阻塞一侧肺或肺叶,而被广泛应用。支气管封堵导管须从单腔气管导管内置人到需萎陷侧肺支气管内,为保证单肺通气时准确对位的效果,常需借助纤维支气管镜来定位。作者采用盲探法完成多例麻醉,并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Coopdech支气管封堵导管是近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气管支气管导管,与普通双腔管比较,Coopdech管具有插管和定位方便,损伤小,分隔双肺完全,对病人生理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