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良 《口腔医学》2012,32(8):479-481
目的 分析牙列拥挤患者不拔牙与拔牙的MBT矫治对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正畸科2008—2011年MBT矫治器治疗的牙列拥挤患者40例。其中轻中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不拔牙正畸;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20例,使用MBT矫治器进行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拔牙正畸。测量术前术后石膏模型的牙弓宽度,对矫治前后不拔牙组和拔牙组的测量数据分别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结果 矫治前后不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拔牙组: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上下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小,有统计学意义。矫治前2组上下颌尖牙、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相近,无统计学差异;矫治后不拔牙组上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大于拔牙组,有统计学意义,2组上下颌尖牙间牙弓宽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与拥挤部位、拥挤程度有关,拔牙矫治牙弓宽度变化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拔牙矫治后尖牙间宽度不会减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采用Damon矫治技术对牙列拥挤病例进行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牙弓形态变化。方法:15例中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非拔牙矫治;15例重度牙列拥挤病例,使用Damon3矫治器进行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讨论牙弓宽度改变特点。结果:采用Damon矫治技术矫治牙列拥挤的拔牙与非拔牙病例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拔牙组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非拔牙组上、下颌前磨牙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主要与牙齿移动方向有关,非拔牙组牙弓宽度改变与拥挤存在部位以及拥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拔牙模式对安氏Ⅱ1错牙合成年女性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安氏Ⅱ1错牙合需拔牙矫治的成年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A组拔除上颌2颗第一前磨牙,下颌拔除2颗第二前磨牙,B组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分析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牙弓宽度和面部软组织正貌指标的变化。结果:正畸治疗后,组内比较显示两组病例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上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仅下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下颌尖牙宽度增加量大于A组,B组下颌第一磨牙牙弓宽度减小量小于A组。治疗前后比较,两组病例在面宽、口裂宽、下颌角间宽、容貌面长和鼻下颏下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牙弓宽度与软组织正貌指标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安氏Ⅱ1错牙合病例正畸矫治后成年女性软组织正貌的变化不受拔牙模式影响,不同拔牙模式仅影响矫治后牙弓宽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对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病例在排齐整平阶段牙弓宽度及长度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SmartClip自锁矫治器和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的中重度牙列拥挤患者各24例,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取拔除上下颌4颗第一前磨牙的矫治方法。对两组样本治疗前及上颌牙列排齐整平后取记存模型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排齐整平前后自锁组和传统结扎组上颌尖牙间宽度、上颌第二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及全段牙弓长度均无显著变化;前段牙弓长度明显增加(P〈0.05),但两组间变化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重度拥挤拔牙病例,SmartClip自锁矫治器与传统结扎式矫治器相比,无明显扩大牙弓宽度和长度的效果,牙列排齐的机制是尖牙的远中移动提供排齐间隙。  相似文献   

5.
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雪梅  吴军 《口腔医学》2005,25(4):232-233
目的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5例拔除第一或第二前磨牙的正畸患者,25例未拔牙的正畸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宽度,其中包括尖牙间、前磨牙间及磨牙间宽度,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正治疗对牙弓宽度的影响。结果上、下颌尖牙牙弓宽度的比较中,拔牙组比不拔牙组大,上颌大1.79mm,下颌大1.95mm,(P<0.01)。磨牙区牙弓宽度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拔牙治疗不会导致尖牙区宽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6.
自锁托槽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式托槽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患者的下牙列变化,探讨自锁托槽解除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 选择26例下牙列拥挤患者,分为自锁组和传统组,每组13例,分别使用自锁托槽(Damon3)和传统托槽(传统结扎式托槽)进行非拔牙矫治.对矫治前后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逐步回归分析拥挤解除机制以及影响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的相关因素.结果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及下切牙唇倾度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矫治后自锁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1.42 mm、下切牙凸距增加2.66 mm,传统组下颌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0.65 mm、下切牙凸距增加1.57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回归分析显示,自锁组对下切牙唇倾度变化量解释的总测定系数高达96.6%,被选入模型的变量为矫治前下颌拥挤度、下颌平面角、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以及矫治前后尖牙及第一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改变量.结论 非拔牙矫治下牙列拥挤时,自锁组和传统组患者均出现下切牙唇倾及下牙弓宽度增加,自锁组第一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量及下切牙前移量较传统组多;自锁组下切牙唇倾度的改变不仅受拥挤度和矫治前牙弓宽度影响,而且受患者自身骨面型及牙弓宽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蔡颖  陈辉  王翔 《口腔医学》2014,34(8):618-620
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Quick主动和Damon被动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牙列拥挤病例后牙弓宽度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取19例骨性Ⅰ类轻中度牙列拥挤的青少年病例,进行非拔牙矫治。随机分为2组:10例采用Quick自锁托槽矫治系统,9例采用Damon自锁托槽矫治系统。对治疗前和牙列排齐整平后的研究模型进行测量。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牙列排齐后,Quick组上、下颌前磨牙的宽度以及上颌第一磨牙间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Damon组上颌前磨牙宽度的增加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变化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自锁托槽矫治系统能有效的通过增加牙弓宽度,成功达到非拔牙矫治的目的。牙弓宽度增加的效率在主动、被动自锁矫治系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采用自锁矫治技术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前后牙弓形态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牙列拥挤的患者,使用自锁托槽进行不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测量,分析矫治前后牙弓形态发生的变化。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和宽度均有明显的增加,牙弓宽度增加主要发生在前磨牙区。上颌中切牙唇向前移和第一磨牙发生远中向后移量无显著性差异。牙弓变化与牙列拥挤度显著相关。结论采用自锁矫治技术对拥挤病例进行不拔牙矫治,治疗后牙弓宽度和长度增大,上颌牙弓长度增加由上颌切牙唇向移动和磨牙远中移动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历山大矫治器治疗安氏Ⅰ类非拔牙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及矫治器应用特点。方法选取33例使用亚历山大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Ⅰ类轻、中度拥挤病例。对治疗前后的研究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变化、排齐阶段所用时间以及下牙列弓丝使用情况。结果牙列治疗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牙弓长度、下颌尖牙宽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上颌尖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上下牙列排齐时间分别为(2.41±1.13)月和(2.42±1.23)月,下牙列排齐阶段13例患者使用1根弓丝,19例使用2根弓丝,1例使用3根弓丝。结论对于牙列轻、中度拥挤的患者,应用亚历山大矫治技术可以较快实现牙列排齐,并使上下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增大,提高矫治效率。  相似文献   

10.
应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的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琥  李强  李媛  陈文静 《口腔医学》2010,30(10):609-611,630
目的 探讨Quick自锁托槽系统非拔牙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病例的牙弓变化特征。方法 选取37例上颌牙列轻到中度拥挤的正畸患者,使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进行非拔牙矫治。对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整平时的研究模型进行多项指标测量。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治疗前后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的变化。结果 上颌牙列排齐后与治疗前阶段相比,牙弓长度、周长、前磨牙间宽度和第一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尖牙间宽度和第二磨牙间宽度无显著变化。结论 对于上颌牙列轻到中度拥挤的患者,在应用Quick自锁托槽系统排齐和整平牙列的初期,就可使上颌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及周长均显著增大,扩大临床不拔牙矫治的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MBT矫治技术拔除四个第一双尖牙矫治治疗安氏Ⅱ^1错患者,研究治疗前后的牙弓宽度变化。方法:选择20例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及20例MBT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均采用减数四颗第一双尖牙治疗方案,未额外使用增强支抗装置,治疗前后取寄存模型并进行测量。结果:患者经Damon矫治技术及MBT技术治疗后,均获得良好的咬合关系,Damon组治疗后上尖牙间宽度增大2.24 mm,下尖牙宽度增大1.02 mm,没有统计学意义;上双尖牙宽度减小1.57 mm,下双尖牙宽度减小1.86mm;上磨牙宽度减小1.83 mm,下磨牙宽度减小2.69 mm;MBT组治疗后上尖牙间宽度增大1.72 mm,下尖牙宽度增大1.21 mm;上双尖牙宽度减小1.03 mm,下双尖牙宽度减小1.65 mm;上磨牙宽度减小1.51 mm,下磨牙宽度减小2.37 mm;两组样本对比,上颌尖牙及双尖牙宽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与MBT技术均可快速高效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MBT技术相比较,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在拔牙病例中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扩大牙宽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横腭杆与Nance弓以及横腭杆与滑动杆两种不同口内联合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29岁双颌前突患者30例,分为两组: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各组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两步法关闭拔牙间隙,使用MBT直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组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组无显著变化;横腭杆与滑动杆组切牙牙根后移量大于横腭杆与Nance弓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横腭杆与滑动杆联合支抗在矢状向控制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优于横腭杆与Nance弓联合支抗,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的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使用Time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矫治上颌轻中度拥挤前后的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凸度变化的差异。方法 选择46例轻中度拥挤的骨性Ⅰ类患者(女26例,男20例,13~16岁),治疗组23例,采用Time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对照组23例,采用传统直丝托槽结扎矫治技术。分别测量矫治前后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唇倾度,比较2种方法所致的牙弓宽度和上前牙凸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前磨牙宽度和上前牙凸度在矫治后均增大,其改变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尖牙宽度和磨牙宽度在矫治后也增大,但其改变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在矫治牙列拥挤过程中较传统结扎托槽有更好的后牙弓扩展作用,但也会导致前牙的唇倾,故临床上可选择面型良好的轻中度拥挤患者进行非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滑动杆与横腭杆联合MBT直丝弓技术和Tip-Edge plus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1~17岁上颌前突病例30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 MBT直丝弓组15例( S+MBT组),使用直丝弓技术结合滑动杆与横腭杆强支抗治疗;Tip-Edge plus组15例( TP组),使用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均在矫治前后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上颌支抗磨牙前移量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变化;S+MBT组L1-MP减小3.93°、L1-NB减小5.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组L1-MP增加1.53°、L1-NB增加0.4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P组牙合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使用强支抗的直丝弓技术和未使用额外支抗的Tip-Edge差动直丝弓技术治疗恒牙初期上颌前突病例均能取得较好的软硬组织效果,滑动杆与横腭杆联合MBT直丝弓技术的支抗形式在控制牙合平面及切牙整体移动方面较好;治疗后Tip-Edge plus组下切牙唇倾度大于直丝弓技术组。  相似文献   

15.
应用Damon技术矫治上颌牙列拥挤的牙弓测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分析和探讨不同牙龄阶段使用Damon矫治技术非拔牙治疗上颌牙列拥挤的机制.方法:选取24例骨性Ⅰ类上颌拥挤大于5mm的病例,采用Damon矫治技术进行非拔牙正畸治疗,按照治疗前第二磨牙萌出情况分为未萌出组(G1)9例和已萌出组(G2)15例.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上颌牙列排齐后作模型和X线头影测量,使用SPSS15.0软件包作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逐步回归分析牙弓周长变化与牙弓长度及牙弓宽度各指标变化间的关系.结果:上颌牙列排齐后,牙弓长度、前磨牙间宽度和磨牙间宽度均显著增加,但增加量2组间无显著差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牙弓周长的增加(Y)与牙弓长度的变化(X1)和前磨牙区牙弓宽度的变化(X2)高度相关,回归方程为Y=1.35X1 0.63X2 1.77.切牙唇向移动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量G1组分别为1.2mm和2.4mm,G2组分别为2.5mm和0.9mm,2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amon技术主要通过增加牙弓长度和前磨牙间牙弓宽度来增加牙弓周长,从而达到非拔牙治疗牙列拥挤的目的.除前牙唇向移动外,在第二磨牙萌出前,可由第一磨牙远中移动获得间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字型唇弓在方丝弓矫治技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人字型唇弓应用于5 8例前牙前突、拥挤及深覆牙合患者,分析人字型唇弓的适应症,矫治器的设计及应用,并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切牙被压低1.43mm ,下切牙被压低2 .5 9mm ,上磨牙有1.0 7mm的伸长,下磨牙有1.41mm的伸长。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的趋势得到纠正,前后牙牙轴得到有效的控制,矫治后可获得良好的牙合关系。结论:人字型唇弓能有效地纠正和预防前磨牙前倾、尖牙后倾并可有效地打开咬合。  相似文献   

17.
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extraction of primary canines causes a slight mesial drift of the buccal segments, lingual positioning of the incisors, a decrease in arch length, deepening of the bite, and a slight overall crowding in the arch.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arly mandibular primary canine extraction on permanent incisor and first molar positions, dental and alveolar arch widths, and arch length. Thirty-two patients in the early mixed dentition stage were evaluated. The treatment group (TG) included 16 patients (11 girls, five boys) who had more than 1.6 mm of crowding. Mandibular primary canines were extracted bilaterally in these patients. Another 16 patients (11 girls, five boys) who had less than 1.6 mm of crowding served as controls (CG). Mandibular dental casts and lateral cephalograms of the patients were obtained at the start (T0) and at the recall (T1) period of the trial. At the end of the one-year observation period after removal of lower primary canines, the lower incisors retruded more in the TG as compared with the CG. However, changes in arch length, arch width, and alveolar width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