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背景:研究表明,血液供应和坚强牢固的骨折内固定存在不少冲突。胫骨和腓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时人工内植物固定方式的选择,业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临床课题。目的:回顾近年来不同类型胫骨和腓骨骨折固定物及固定方式的文献研究,为胫骨和腓骨骨折临床治疗实践中客观合理地选择固定物提供参考和评价标准。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于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有关胫腓骨骨折手术固定治疗的临床与基础实验研究,检索关键词分别为"tibiofibularfracture,fixationmethod,researchprogress"和"胫腓骨骨折,固定方法,研究进展",排除发表时间较早或重复研究。结果与结论:①胫骨和腓骨拥有自己独特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骨折固定稳定及血液供应保障,应在胫骨和腓骨骨折的治疗中首先考虑,手术之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骨折恢复所必要的过程,也将很大程度上依赖骨折固定的稳定性。②以何种方式固定胫骨和腓骨骨折,应根据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创伤污染程度、软组织损伤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③严格执行经典AO骨折的固定和生物骨折固定的改良理论和技术显得非常重要。新型系列钢板和外固定支架的出现亦是值得研究的临床方向,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使用以及序贯治疗概念的提出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实践研究。④解剖复位困难或严重损害邻近关节的特殊病例,关节镜或关节置换可以有效地提高骨折的预后并改善术后生活功能。通过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间接复位技术,降低了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等不良后果的发生率,正逐渐成为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最佳选择,而配合符合生物学骨折内固定原则的锁定加压钢板器械设计使经皮插入钢板内固定得以成为值得推广的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例,女6例,年龄18-76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IZI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凼定原则。  相似文献   

3.
背景:传统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过程中为保证骨折解剖复位,需广泛剥离骨膜直接暴露骨折端,常造成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等不良后果.目的:观察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新鲜胫骨远端骨折患者32例,男26 例,女6 例,年龄18~76 岁,均采取闭合复位,小切口手术入路置入胫骨远端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置入后随访行X射线检查,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30例平均随访16个月,骨折均获愈合,临床平均愈合时间14周;其中外踝手术切口浅表感染2例,皮肤刺激症状4例,螺钉断裂1例(术前X射线片无法诊断断裂),钢板远端断裂1例,腓浅神经损伤1例.按Johner-Wruhs评分法,功能优22例,良6例,中2例,优良率为93%.说明经皮微创锁定加压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4.
胫骨骨折是全身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以胫骨干单骨折多见,其次是胫腓骨干双折,最少见为腓骨干单骨折。胫骨作为连接股骨下方的支承体重的主要骨骼,中下1/3处易于骨折。临床上通常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案,术后切口感染、畸形愈合等并发症较多,骨折愈合效果较差。近几年,采用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方案治疗胫骨骨折综合效果良好。本文就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固定与加压钢板内固定在胫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方法:间接复位,应用小切口经皮置入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18例。复位后,在胫骨内侧骨折两端建立皮下隧道,钢板经此隧道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外,少量螺钉经皮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平均10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0周。无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钢板固定可靠,未见断裂与松动。结论: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有利于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胫骨外固定器加腓骨髓内针治疗胫腓骨骨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胫骨外固定器加腓骨髓内针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及结果。方法:对25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采用胫骨外固定器加腓骨髓内针治疗。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胫骨解剖复位20例,功能复位5例。腓骨全部解剖复位。结论:对于胫骨骨折,胫骨外固定加腓骨髓内针治疗是一种方法简单、创伤小、疗效满意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背景:胫骨中下段骨折由于无肌肉覆盖,软组织薄,创伤后易发生粉碎的复杂骨折,致术中复位固定较为困难。其临床效果往往和骨折类型、软组织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内固定的选择密切相关。胫骨中下段骨折一般以内固定为主,尽管内固定方法很多,但微创的坚强固定一直是胫骨骨折治疗的难点和研究热点。
  目的:比较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与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入选180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与切开复位钢板组,分别进行内固定修复治疗。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3组的修复效果。
  结果与结论:剔除失随访患者,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56例,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52例,切开复位钢板组48例进入结果分析。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方面明显优于切开复位钢板组(P<0.05),而透视时间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显著长于交锁髓内钉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P<0.05),手术时间方面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经皮闭合复位锁定钢板组为11%,经皮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组及切开复位钢板组均为27%。提示对于修复胫骨中下段骨折,闭合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创伤小,不破坏骨折端血供,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作为胫骨中下段骨折的良好选择;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操作简单,也是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常用方法;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对骨折端剥离较多,血供破坏大,并发症较多,应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国临床康复》2010,(37):6962-6962
推荐理由:胫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有通过手术解剖复位对骨折端进行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方法有钢板和胫骨轴向控制髓内钉,外固定的方法有以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无论是内固定还是外固定器械固定胫骨骨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钢板固定胫骨骨折在临床上也发生过钢板断裂、拔钉等现象。交锁髓内钉具有中轴性固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项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膝外侧手术入路,于外侧半月板与胫骨平台问切开关节囊.显露胫骨外侧平台.于腓骨前缘胫骨髁下面胫骨前方皮质骨开窗,通过此骨窗用骨科冲头器械将压缩的关节面推项复位。干骺端部位形成的骨缺损,取髂骨植骨。下部用钢板作支撑内固定。撕裂的半月板予以修补。如有侧副韧带断裂,则予以缝合修复.结果本组7例,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随访1年,骨折愈合,胫骨外侧平台关节面平垫,膝关节无疼痛,功能恢复正常,内固定钢板于术后1年取出。结论采用于胫骨外侧平台下开窗、推顶复位、植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外侧平台中央塌陷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节镜监护下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探索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方法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胫骨骨折。常规膝关节镜检查,在胫骨内侧建立皮下隧道,通过此隧道将解剖钢板安放在胫骨内侧骨膜上,在关节镜监视下骨折复位,少数螺钉予以固定。结果35病例得到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2.5~4.5个月,平均3.1个月。未见骨不连,及钢板断裂、松动。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关节镜处理能提供关节内良好视野,有助于骨折的正确复位和固定;微创钢板接骨术能减低对骨折处血运的干扰,提高骨折愈合率。  相似文献   

11.
12.
Tiotidine and cimetidine kinetics and dynamics were compared to assess mechanisms of the longer duration of effect of tiotidine in man. Both drugs has similar lag times for absorption. Tiotidine with a meal was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when fasting and was also more slowly absorbed than cimetidine with a meal. The elimination rates for both drugs did not differ; they were both approximately 2 to 3 hr. Oral doses of cimetidine achieved areas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curve approximately three times that of tiotidine but these concentrations were only 1/10 as potent. The cimetidine concentration inducing 50% inhibition of food-stimulated gastric acid secretion was 0.41 +/- 0.04 whereas it was 0.04 +/- 0.003 microgram/ml for tiotidine. The effect of tiotidine lasted longer than that of cimetidine because the doses recommended for use in man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plasma relative to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than clinical doses of cimetidin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