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止血方法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穿刺点渗血止血的效果。方法将36例透析年数﹥2年、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透析时间4h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实验组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发生穿刺点渗血56例次均采用无菌纱线条结扎止血,对照组发生穿刺点渗血52例次均采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结果 2种不同止血法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患者不良心理产生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菌纱线条结扎法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止血效果明显,操作安全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陈萍 《黑龙江医药》2012,25(4):628-629
目的:探讨PICC穿刺点分别应用藻酸盐敷料和无菌纱布块两种不同止血方法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穿刺针眼处用3.5cm×2cm无菌纱布块按压;实验组患者在穿刺针眼处用3.5cm×2cm藻酸盐敷料按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后平均出血持续时间和穿刺点渗血分级。结果: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为(14.4±4.15)h,实验组患者穿刺点渗血持续时间为(7.8±6.31)h;两组患者渗血持续时间和渗血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藻酸盐敷料按压PICC穿刺点的止血效果优于无菌纱布块。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5,(10):775-776
目的:比较两种位置按压止血对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效果,透视科学的压迫止血位置。方法:将94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采用按压血管针眼位置(皮肤穿刺点上方0.2~0.8 cm)止血法,对照组按压皮肤针眼位置止血法,对两种不同位置压迫止血方法的出血量、止血时间及皮下渗血和血肿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经过3个月采用按压不同位置止血法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穿刺点出血量少、止血时间短,皮下渗血、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压血管针眼位置止血法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周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5):280-281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器在桡动脉置管护理中穿刺点渗血时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接受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患者32例,采用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6例采用了无菌纱布压迫,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试验组16例采用止血器压迫止血,观察止血时间、效果及并发症。结果实验组的每天换药次数、意外拔管例数、平均置管日分别为1~2、0、4.9,低于对照组的4~5、5、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置管术后行动脉内压力监测,穿刺点渗血采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徐浩 《哈尔滨医药》2016,(4):465-46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需要以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法,观察组采用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内瘘止血情况、血管壁的变化、内瘘并发症以及血液透析的效果变化。结果观察组渗血、血肿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后的内瘘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血管壁厚度小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扣眼穿刺法能够减少动静脉内瘘的穿刺不良事件和血管增生,减少内瘘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郑红凤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8):1021-1022
产后宫颈渗血是产后常见的井发症,以往多采用缝合或纱布压迫止血,效果不佳。现采取立止血纱布压迫止血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2000~2002年在我院经阴道分娩,并发宫颈渗血患者746例,年龄24~35岁之间,凝血系统均正常,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385例、361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在患者分娩出胎盘后,检查宫颈渗血时(宫颈裂伤者除外),取立止血一支喷洒于无菌纱布上,填塞于阴道内压迫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压迫止血带在肝癌介入术后应用效果的评价。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通过动脉压迫的止血方法,对照组的患者通过采用常规压迫加沙袋进行压迫的止血法。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止血方式发现,对照组患者制动时间及穿刺部位止血时间一般长于观察组患者,血肿的形成及局部渗血高于观察组患者;而压迫局部皮肤瘀斑情况,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整体效果优于常规手工方法,但是会因压迫力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造成局部皮肤损伤,提示及时松解将会减少局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程密闭式预冲及回血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开放式预冲及回血法,实验组50例采用全程密闭式预冲及回血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血肿、闭塞发生情况,比较两组C反应蛋白、两种方法的操作所需时间、回血所需盐水量、透析中低血压发生数、血液透析器凝血情况.结果 两组病人盐水用量、血液透析器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瘘穿刺点渗血、血肿、闭塞发生例数,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的发生数,预冲时间、回血操作所需时间(包括拔针及深静脉置管封管时间),C反应蛋白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血液透析中执行全程密闭式预冲及回血法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各种感染危险性;降低内瘘穿刺点渗血、血肿、闭塞发生例数;缩短操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血液透析并发症(低血压)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法穿刺和锐针绳梯穿刺法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结果。方法:筛选2017年1月-2017年8月期间长期在我院通过血液透析治疗的老年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表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锐针绳梯法穿刺,实验组患者采用钝针扣眼法传次,其余护理方法相同,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渗血情况以及出现透析并发症情况等临床指标和焦虑程度、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等心理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渗血和透析并发症出现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理指标均显著好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的实验组患者MAHA、VAS评估值较低,GQOLI量表评估值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的老年人来说采用钝针扣眼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且减低患者疼痛程度和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钝针扣眼穿刺法与锐针绳梯穿刺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例行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治疗,实验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拔针后按压时间、疼痛程度以及穿刺点感染、内瘘狭窄、内瘘闭塞、动脉瘤的发生情况。结果穿刺1个月后,实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高于对照组82.2%,穿刺点渗血率4.4%低于对照组的40.0%,拔针后按压时间(8.24±1.12)min短于对照组的(14.62±1.7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中无痛占比22.22%、轻度疼痛占比64.44%均高于对照组的2.22%、17.78%,中度疼痛占比11.11%、重度疼痛占比2.22%均低于对照组的64.44%、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12个月后,实验组穿刺点感染、内瘘狭窄、内瘘闭塞、动脉瘤发生率分别为4.44%、4.44%、2.22%、2.22%,均低于对照组的17.78%、17.78%、15.56%、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能显著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降低穿刺疼痛程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牛瑞红 《医药世界》2010,12(1):25-26
目的:探讨改良静脉穿刺部位拔针止血新方法,防止穿刺血管及周围皮肤瘀斑发生,减轻疼痛,保护血管,利于血管的重复利用,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从1200例中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0例,拔针后手放松迅速垂直举高上臂为实验组;采用消毒棉按压针口处为对照组。1.5min后对比两组所得结果。结果:实验组拔针后,针口处无渗血及皮下瘀血发生。结论:实验组拔针止血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种拔针后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00例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200例.实验组采用自制小纱块卷沿血管走向直接压迫穿刺点上,用4条长10~12 cm纸胶布横向粘贴固定,24 h后拆除;对照组进行桡动脉穿刺抽血后指导实习护生使用三指并排横向按压局部20 min.结果 与对照组止血效果比较,两组穿刺点局部出血、肿胀及皮下淤斑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小纱块卷用于桡动脉抽血拔针后压迫止血能有效保护了患者血管,减少局部出血、肿胀、淤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药》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4.
倪耀华 《中国药业》2013,22(9):53-54
目的观察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对血透患者内瘘针眼渗血的作用效果,探讨血透患者内瘘渗血的最佳止血方法。方法选择医院血液透析治疗中发生内瘘渗血的患者100例,分成两组,A组50例(传统止血方法用无菌纱布或无菌明胶海绵按压止血),B组50例用改进后的微孔多聚糖止血球联合无菌纱布折叠按压5~10 min止血。结果 A组10 min内止血效果不明显,需要多次更换纱布,68.00%需30 min或更长时间才止住渗血,B组10 min止血效果显著者达72.00%。观察透析治疗中止血及血透结束后24 h内针眼止血及愈合情况,B组较A组止血又快效果又好,减少患者血液的损失,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结论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血透患者内瘘针眼渗血时可有效地止血、抗炎、并促进针眼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徒手操作在神经内科介入术后股动脉压迫止血的效果及护理。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9月~2011年5月346例神经介入的患者,全部采用徒手操作压迫股动脉止血,15~20分钟后,观察其效果。结果:24h后,342例患者均无出血,3例经压迫包扎后,5~40分钟发生穿刺处再次出血,1例穿刺处形成假性动脉瘤,成功率为98.84%。结论:徒手压迫股动脉止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黄、芒硝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皮下渗血、硬节的护理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大黄、芒硝外敷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冷敷后热敷的方法。结果实验组皮下渗血、硬节痊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4h,72h,疼痛明显减轻,提高了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结论应用大黄芒硝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皮下渗血的护理安全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软聚硅酮保湿敷料在PICC穿刺局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患者共计120例,按置管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实验组置管后予以棉球压迫并予软聚硅酮保湿敷料覆盖,对照组置管后予以棉球压迫并予透明敷贴覆盖。结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软聚硅酮保湿敷料应用于PICC穿刺局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预防及护理。方法将40例深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实验组置管处皮肤用0.5%碘伏消毒后,用少量消炎粉均匀撒于置管处,每周2次,再用无菌粘贴敷料粘住,最后采用头孢曲松钠加肝素封管进行治疗,每2周1次。对照组只采用0.5%碘伏消毒后,用无菌粘贴敷料粘住。结果20例实验组患者3个月感染1例,6个月感染1例,20例对照组1个月感染1例,2个月感染2例,3个月感染3例,6个月感染5例。结论置管处撒消炎粉可预防细菌从皮肤处侵入人体,头孢曲松钠+肝素封管可预防和杀灭导管内细菌,降低感染率,延长导管使用寿命,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陈屿  寇新军  高义双  刘冲 《河北医药》2011,33(9):1368-1369
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后,传统上采用徒手压迫止血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方式止血,但徒手压迫止血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常有穿刺点出血、渗血和血肿,甚或假性动脉瘤等血管并发症的发生[1]。为了提高股动脉入路介入诊疗术后压迫止血效果,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患者介入术后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干预对预防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3月我院行PCI术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其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观察护理对两组患者PCI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其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仅出现1例渗血较少患者,未出现渗血中等、较多患者,渗血总发生率2.08%;对照组渗血较少4例、渗血中等7例、较多2例,渗血总例数为13例,渗血总发生率32.5%;两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PCI术后患者穿刺点渗血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