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3 毫秒
1.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原因。方法:对4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的17例中,累及右冠状动脉和/或左回旋支者为76.2%,多支冠脉病变者为52.9%,与不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在统计上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可能与多支冠状病变导致下壁心肌缺血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35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35例均为我院1986年1月~1992年10月收治且发病24小时内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诊断符合WHO标准。远隔导联ST段下移是指在V_1~V_6、I、avL导联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的QRS波J点后0.08秒ST段水平或斜形下移≥0.1mv。按远隔导联ST段下移持续时间分组,Ⅰ组无ST段下移。Ⅱ组(短时性ST段下移)ST段下移随梗塞导联ST段上抬的恢复而同时复位。重组(持续性ST段下移)ST段下移不随梗塞导联ST段上抬的恢复而同时复位。其中,Ⅰ组11例,男6例,女5例,平均年龄62.8岁(49~76岁)。Ⅱ组7例,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65.1岁(59~72岁)。Ⅲ组17例,男1.3例,女4例,平均年龄60.2岁(40~75岁)。 测量远隔导联ST段下移的平均值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男,52岁。因发热、胸痛1天入院。胸痛呈持续性剧痛,咳嗽时加重,向左肩部放射,伴冷汗、气促。查体:体温36.5℃,呼吸36/min,脉搏90/min,血压95/65mmHg。双肺呼吸音增强,未闻及哕音,叩诊心界不大,心率90/min,律齐,心音减弱,无附加音、杂音和心包摩擦音。腹软,肝脾未触及,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各导联PR段下移,ST段弓背向上抬高,aVR导联ST段压低。肌红蛋白27μg/L,肌钙蛋白0.02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48U/L。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心梗),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时ECG检查常表现有胸前导联的ST段下移。笔者通过对1995~2002年间我院收治的54例,AIMI患者中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移进行了临床分析,比较AIMI合并胸前导联ST段下移对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合并后壁心肌梗死,心肌的影响,探讨胸前导联段ST下移对AIMI近期预后的影响,为进一步做好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病例患者,男性,37岁。因持续胸痛8小时入院。入院前在当地医院已确诊急性心梗,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但病情无好转仍持续胸痛,出现室颤2次,经电击除颤复律成功。查体:血压126/80mmHg(1mmHg=0.133kpa),心率128次份,律齐,心音较弱。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双肺底闻及细湿罗音。体表心电图示:V1~V4导联、Ⅰ导联、aVL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下壁导联ST段下移。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4岁,因酒后出现全身震颤、意识不清3h于2004年11月15日23:15收治入院。患者3h前因饮高度酒半斤后出现全身震颤、意识不清、烦躁,测血压80/50mmHg,心率125次/min,因患者存在酒精过敏史,社区医生应用肾上腺素1mg塞米松10mg肌注,未见好转且出现心前区持续性痛,心电图示各导联ST下移≥0.1mV,aVR导联ST段抬高0.3mV,3R、4R、5R导联ST段抬高0.3mV。后转入我院予多巴胺40mg静脉滴注,维持血压于110/60mmHg左右。既往史:存在酒精过敏史,自述平时多有上腹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病变。方法:68例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急检肌钙蛋白T、常规18导联心电图,入院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观察心律失常及心衰的发生率。结果: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心衰发生率39.1%(18/46),心律失常发生率69.6%(32/46),多支血管病变占93.4%(43/46);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正常患者心衰发生率13.6%(3/22),心律失常发生率36.3%(8/22),多支血管病变占22.7%(5/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变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异常常提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郭航远  周斌全 《临床荟萃》1995,10(9):418-419
AMI的预后与梗塞范围大小、侧支循环状况等有关.ECG变化在评价AMI预后中具重要作用.1.ST段改变AMI伴ST段压低,往往提示严重冠脉病变,病死率高.ST段压低者梗塞面积明显>无压低者,ST段下移幅度与梗塞面积呈正相关.ST段压低者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再梗塞的机率明显增高.下壁心梗早期心前导联ST段下移提示病变广泛,预后差.ST/HR斜率能更好地反映HR和缺血程度的相关回归关系,比单纯ST压低更能确切地反映病变的严重程度.对应性ST段下移(R-ST-D)者心肌酶谱值显著增高,梗塞范围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增加,R-ST-D总和≥0.8mv者尤甚.Wimalaratna认为墓碑形ST段改变是AMI预后不良的一个标记.AMI恢复期ST段持续抬高,常提示并发室壁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我国正常人群标准12导联(标准导联)和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胸导联心电图的波段进行定量比较。方法:选择84例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超声检杏结果均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其均接受标准导联加Mason-Likar导联心电网记录检查,观察2种导联系统胸导联心电图中以下测定值的相关性及差异,包括R波振幅、QRS波振幅、ST段值[J点(ST on)、J点后0.08s(ST80 ms)和终点(ST end)]、ST段斜率及T波振幅。结果:标准导联与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的胸导联心电图存在良好相关性,但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与标准胸导联相比,Mason-Likar胸导联心电网差异包括部分导联QRS波振幅明显降低、ST段显著下移伴V1~V0导联T波振幅下降,V1导联中各波段降低均较显著(P均〈0.001);Mason-Likar各胸导联中ST段的降低幅度均超过同一导联QRS波和T波的幅度改变,以V6导联变化最显著。平均体重指数(BMI)与V1、V3导联QRS波振幅的改变呈负相关:V1、V2导联ST80ms与T波振幅、QRS波振幅的改变呈正相关。结论:标准导联与Mason-Likar导联系统所记录心电图波段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128例uA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首次负荷量各300mg/d,维持量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观察治疗2周时uA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及18导联静息心电图ST—T改变,以ST下移导联数(NST)和ST段下移总和(∑ST)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每周化验血常规,观察不良反应。并继续两药合用至少1个月。结果心绞痛症状疗效:显效112例,占87.50%;有效13例,占10.16%;无效3例,占2.34%。心电图疗效:显效60例,占46.88%;有效48例,占37.50%;无效20例,占15.62%。副作用:皮疹1例、胃肠道反应3例,皮肤粘膜出血2例。结论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强化抗血小板治疗UA效果显著,无严重副作用,应常规应用于UA患者,尤其在不具备早期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部位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意义。对245例初发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72小时内12导联心电图ST段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合并梗塞部位对应导联ST段压低者占38.78%;单变量分析合并ST段压低者多见于高龄及女性,其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心梗)、下壁合并后壁或右室心梗、心原性休克、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率均与无ST段压低者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多变量分析示:高龄、糖尿病、广泛前壁梗塞、下壁合并后壁梗塞或右室梗塞可作为梗塞部位对应导联ST段压低的独立指征。表明AMI早期梗塞部位对应导联ST段压低是一个简单、快速、有效的初步判断梗塞范围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女,76岁。因阵发性胸痛3d、加重1h入院。既往高血压史8年,无糖尿病史。入院查体:P140次/min,BP120/80mmHg(1mmHg=0.133kPa);心电图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T段于V2~V5导联弓背上抬0.2~0.4mV,T波于Ⅰ、Ⅱ、Ⅲ、aVL及aVF导联倒置。临床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Ⅰ级(KiLLip分级)。  相似文献   

14.
陈青萍  黄学成  邓梓谦  张凤玲  黄宁 《临床荟萃》2009,24(24):2121-2123
目的研究aVR导联ST段偏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犯罪血管的判断及预后分析。方法收集2000~2008年IAMI(包括同时伴右心室梗死)76例,按入院时aVR导联ST段有否偏移分为aVR导联ST段偏移组37例,无ST段偏移组39例,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病后8小时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临床预后。结果①ST段偏移组37例患者中,aVR导联ST段抬高26例,其中右冠状动脉(RCA)闭塞24例,左回旋支(LCX)闭塞2例;aVR导联ST段下移11例,其中RCA闭塞1例,LCX闭塞10例。②无ST段偏移组39例患者中,RCA闭塞37例,LCX闭塞2例。③ST段偏移组合并有糖尿病、并发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无ST段偏移组;ST段偏移组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ST段偏移组。结论aVR导联ST段偏移情况对预测IAMI的犯罪血管、判断病情预后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是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再通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强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体表心电图(ECG)各指标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6例急性下壁MI患者的体表ECG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判定IRA为右冠状动脉(RCA)的ECG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为100%、19%;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为75%、100%;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为95%、91%.判定IRA为左回旋支(LCX)的ECG各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Ⅰ导联ST段抬高为21%、100%;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为93%,92%.[结论]Ⅰ导联ST段压低或水平,Ⅰ、aVL导联ST段同时压低,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可判定IRA为RCA.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水平Ⅲ导联<Ⅱ导联可判定IRA为LCX.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ECG)对 ST 段抬高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及闭塞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 ST 段抬高性 IAMI 患者95例,记录入院时18导联 ECG,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ST Ⅲ抬高>STⅡ预测右冠状动脉(RCA)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4%、73.7%;ST V3/Ⅲ≤1.2、ST aVL 下移>STⅠ预测 RCA 闭塞的敏感度分别为88.2%和92.1%;而 ST V3R-V5R 抬高判断 RCA 闭塞的特异度为100%;ST V3/Ⅲ<0.5预测 RCA 近段闭塞的敏感度为86.7%;ST V4R 抬高判断 RCA 近段闭塞的特异度为93.5%,ST Ⅲ抬高≤ STⅡ判断左回旋支(LCX)闭塞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7%和93.4%,ST V2压低>0.15 mV 预测 LCX 近段闭塞的敏感度为87.5%。结论体表心电图Ⅲ、V3、V4R、aVL 导联 ST 段改变对预测 RCA 闭塞有价值,而 ST V2压低有助于预测 LCX 闭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对于非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取心电图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月—2021年1月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收治的非S T段抬高型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即接受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结果:ST段下移幅度超过1 m...  相似文献   

19.
女。35岁。主因妊娠24周,突发心前区不适3h于2004-02-22T07急诊入院。既往体健。入院前3h突发心前区不适,伴大汗、恶心、呕吐。做ECG示:窦性心律。Ⅰ、avL、V5~6导联ST段呈单向曲线.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压低,T波倒置。查体:t36.4℃.BP120/90mmHg,P99次/min,R20次/min。急性病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14R99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可触及胎体,胎心130次/min。  相似文献   

20.
本文拟对急性Q波型下壁、前壁心肌梗塞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 1 资料方法 1.1 对象 157例旨次急性下壁,前壁以及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临床、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其中男125例、女32例,年龄39~90(平均65.2±14.3)岁。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即刻、12、24、48小时采血测定血清肌酸激酶(CK)浓度,并于发病24小时内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以各导联ST段下移≥0.1mv为诊断标准。分为3组:组Ⅰ,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56例,伴心前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Ia)36例(占64.3%),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Ib)20例(占35.7%);组Ⅱ急性前壁Q波型心肌梗塞76例,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a)28例(占36.8%),不伴ST段压低者(简称组Ⅱb)48例(占63.2%);组Ⅲ;急性下壁合并前壁Q波型心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