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视网膜脱离扣带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扣带术后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对 2 6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局部外加压术 (16眼 )或环扎术 (10眼 )巩膜扣带手术方法后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测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 ,对侧健眼为对照眼。结果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后 16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4.0 5± 0 .35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5 4± 1.2 6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 ;环扎术 10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 [(3.10± 0 .5 4 ) cm / s]较对侧健眼 [(5 .0 9± 0 .94 )cm/ s]明显降低 (P <0 .0 1)。环扎术眼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平均流速值较外加压术眼明显降低 (P <0 .0 1)。结论 :局部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均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 ,以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速度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施行不同的手术方式对眼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分别检测 4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期患眼及对侧健眼视网膜中央动脉 (CRA)、睫状后短动脉 (PCA)、眼动脉 (OA)血流及阻力指数 (RI) ,对侧健眼为对照组。结果 术前患眼与对照眼的CRA、OA、PCA血流的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7天患眼CRA及PCA的Vmax、Vmin下降明显 ,RI升高 ,P<0 .0 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环扎加压组与加压组比较 ,PCA、CRA的Vmax、Vmin下降更明显 (P <0 .0 5 )。术后患眼与对照眼OA血流的各项指标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局部外加压术和环扎术均可以引起CRA、PCA血流速度的改变 ,以环扎术后CRA血流速度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巩膜扣带术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巩膜扣带术对眼轴长度变化的影响,对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术后(分为环扎组和单纯外加压组),用A超进行眼轴测量,分析眼轴长度变化。结果显示:术后1周、1月和3月与术前比较,眼轴长度单纯外加压组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而环扎组均显著增加(均P<0.05);眼轴长度改变的差值环扎组又较单纯加压组显著增加(均P<0.01);环扎组术后3月内不同时间之间眼轴长度无显著性差肄(均p>0.05)。说明巩膜环扎术使术眼的眼轴长度延长,而单纯外加压术仅轻微改变术眼的眼轴长度;环扎术后3月内眼轴长度不再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切断4条眼直肌的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1只眼,结果复位率92.7%,无并发眼前部缺血现象。结论采用不切断眼直肌的巩膜环扎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使用彩色多普勒成像研究无环扎的部分巩膜扣带术对球后血流动力学情况的影响。方法:65例连续患者的65只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眼接受巩膜扣带术治疗,使用彩色多普勒成像前瞻性测量术前、术后2周、12周和24周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液流速。使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测量收缩期最大速度(PSV)和舒张终末速度(EDV)(以cm/s计算)。结果:随访中,眼动脉PSV和ED V无显著变化。术后2周时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和EDV暂时性降低,但术后12周时恢复到术前水平。两侧睫状后短动脉PSV和EDV术后持续降低,至术后24周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切断4 条眼直肌的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1 只眼,结果:复位率92 .7 % ,无并发眼前部缺血现象。结论:采用不切断眼直肌的巩膜环扎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7.
了解视网膜脱离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球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32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以同期健眼作对照。结果:术前24h网脱组与对照组的CRA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天、15天、3个月CRA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扎术可影响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视网膜脱离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球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32例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环扎术后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的指标。以同期健眼作对照。结果:术前24h网脱组与对照组的CRA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天、15天、3个月CRA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环扎术可影响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环扎、外加压术治疗严重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7例37眼。结果:术后网膜复位31眼(84%),部分复位4眼(11%),未复位2眼(5%),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术中充分剥膜,切除增生膜,进行松解性视网膜切开,合理应用眼内填充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眼球缺血综合征(ocular ischemic syndrome,OIS)患者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了解其眼部血供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成像技术对比分析OIS患者组(n=18)和正常对照组(n=12)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值的改变。结果OIS患者患侧眼动脉PSV为(24.36±5.80)cm/s,对侧为(30.74±11.00)cm/s,正常对照组为(29.59±4.15)cm/s,患侧眼动脉PSV明显降低(P<0.05);OIS患者患侧视网膜中央动脉PSV为(6.83±2.22)cm/s,对侧为(10.84±1.00)cm/s,正常对照组为(11.28±2.42)cm/s,患侧视网膜中央动脉PSV明显降低(P<0.05)。结论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PSV降低是OIS发病的重要机制,彩色多谱勒超声成像技术对于定量评价眼球缺血综合征眼部主要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昕  李敏  罗毅  白海琴 《广西医学》2004,26(11):1635-1636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伴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vitreoretionopathy ,PVR)的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的价值。方法 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治疗PVRC2 级以上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 2 0例 2 0眼 ,并与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 2 0例 2 0眼进行比较。结果 玻璃体切除组一次手术治愈率 90 % (18 2 0 )较巩膜环扎外加压组6 0 % (12 2 0 )高 (P <0 0 5 ) ,玻璃体切除组术后 6月脱盲 (视力≥ 0 0 5 )率 85 % (17 2 0 )优于巩膜环扎外加压组 4 5 % (9 2 0 ) (P <0 0 1)。结论 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伴严重PVR的人工晶体眼视网膜脱离一次手术治愈率高 ,视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及抗-VEGF治疗前后眼动脉(OA)、睫状后短动脉(PC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和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特点。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RVO患者患侧50只眼(均为单眼发病,RVO组)、对侧临床健眼50只眼(健侧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50只眼(对照组)各血管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CRV的最大血流速度(Vmax),并计算阻力指数(R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RVO组OA、PCA、CRA、ICA的PSV和EDV明显降低,RI增大,CRV Vmax降低(P<0.05);健侧组OA、PCA、CRA、ICA的PSV和EDV降低,ICA的RI增大(P<0.05)。与健侧组比较:RVO组CRV Vmax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25例RVO合并黄斑水肿(RVO-ME)患眼抗-VEGF治疗1周后,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变化,治疗1个月后CRA的PSV和EDV明显升高,RI降低,CRV Vmax增大(P<0.05)。结论 RVO患眼和对侧临床健眼血流动力学明显异常,抗-VEGF治疗可明显改善RVO患者患眼血流动力学,CDFI技术在RVO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沈念 《华夏医学》2005,18(1):84-85
目的:观察裂孔性视网膜脱离(RRD)环扎加压不放液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5例(35眼 )RRD采用巩膜环扎、外加压、不放液手术,术后2~20d局部视网膜氩激光光凝治疗. 结果:1次手术31眼视网膜完全复位(88.6%),2眼再次不放液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总复位率为94.3%; SRF术后24h内完全吸收12眼(36.4%),7d内吸收18眼(54.5%),术后视力均有提高.结论:环扎加压不放液术具有手术难度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分别测定4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1月和3月患眼与对侧眼的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以对侧眼为对照。结果术前及术后患眼与对侧眼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是影响术前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的主要因素,环扎缩紧率是影响术后1周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改变的主要因素。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视网膜脱离时即有患眼视网膜血供的下降,环扎加压术后血供进一步减少,并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期内对患眼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为检测眼底血流变化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检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眼环扎加压术前后眼底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分别测定47例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1月和3月患眼与对侧眼的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以对侧眼为对照.结果 术前及术后患眼与对侧眼视网膜大血管的血容量、血流量和红细胞平均速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是影响术前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的主要因素,环扎缩紧率是影响术后1周患眼视网膜颞上动脉各血流参数改变的主要因素.术后各眼均未发生眼部缺血症状,视力恢复理想.结论 视网膜脱离时即有患眼视网膜血供的下降,环扎加压术后血供进一步减少,并随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在短期内对患眼的恢复无明显影响.共焦激光扫描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为检测眼底血流变化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严重眼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环扎、外加压术治疗严重外伤性视网膜脱离37例37眼.结果:术后网膜复位31眼(84%),部分复位4眼(11%),未复位2眼(5%),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巩膜环扎术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术中充分剥膜,切除增生膜,进行松解性视网膜切开,合理应用眼内填充物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视网膜和脉络膜挫伤后眼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与健眼的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血流参数,测定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缩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 结果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缩张末期流速(EDV),搏动指数(PI)及阻力指数(RI)与健眼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视网膜、脉络膜挫伤患眼的眼动脉(OA)与健眼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结论视网膜、脉络膜挫伤可使眼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及睫状后动脉(PCAs)血流速度低于健眼,阻力指数(RI)增加,为临床对眼外伤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27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术中采用在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定位裂孔、巩膜外冷凝、放视网膜下液、巩膜扣带或环扎术,术后观察裂孔封闭及网膜复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27例(27眼)患者术后矫正视力改善22眼(81.48%)...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101例角巩膜破裂伤后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嵌顿行玻璃体者的手术方法及效果的分析,探讨:(1)对视网膜嵌顿部是否一定行视网膜切开;(2) 在玻璃体切割眼是否还需要进行巩膜环扎术和外加压术. 方法:资料分为视网膜切开组和视网膜未切开组,比较两组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硅油取出后视网膜最终复位率和视力改善情况,并分别在两组内比较行扣带术与未行扣带术病例的解剖复位率、硅油取出后视网膜最终复位率.结果:视网膜切开组的解剖复位率(85.2%)和最终复位率(59.0%)均高于视网膜未切开组;行巩膜扣带术的病例在视网膜切开组的最终复位率(83.3%)明显高于无扣带组.结论:开放性角巩膜破裂伤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嵌顿需要行玻璃体手术时,应考虑视网膜切开松解嵌顿并联合巩膜扣带术,以比较彻底地松解缩短的视网膜.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不切断4条眼直肌的巩膜环扎加外加压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41只眼,结果:复位率92.7%,无并发眼前部缺血现象。结论:采用不切断眼直肌的巩膜环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