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大视野》2010,(3):68-70
一说到进补,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补药、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我们平常吃的五谷杂粮也是不错的补药。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说到进补,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各种补药、肉类或山珍海味。其实,我们平常吃的五谷杂粮也是不错的"补药"。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以用来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天气干燥时,早晚喝点大米粥,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际上流行一句口号叫做"把药房变成厨房"。其实在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注意到食材里蕴藏的健康玄机,他们将那些带着泥土气息和米面甜香的五谷杂粮视为养生真谛,总结出了"药食同源""一谷补一脏"的养生食疗法。比如五谷杂粮中的小米可养脾、大豆可养肾、高粱养肝益胃等等。如果每天根据自己的体质,合理适量地食用五谷杂粮,不仅能均衡饮食,更能起到养生的作用,比盲目追崇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更安全更可靠。下面介绍几种五谷杂粮的作用和吃法。  相似文献   

4.
人食五谷杂粮,孰人不病?婚姻源于男女组合,安能无恙?  相似文献   

5.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不患病,偶尔吃药治疗是不可避免的.许多人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其实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只是这种不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的机率有所不同.近年来,随着药品种类的日渐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所增加,但是,只要遵照医嘱,药品不良反应是可控的,不必过于惊荒.  相似文献   

6.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五谷杂粮的药性既可防治疾病,又经济实用,且没有副作用。大米:又名粳米,味甘性平,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的功效。特别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大米不同的烹调方法对血糖的影响不同。研究表明,等量大米煮成的干饭比稀饭对血糖的影响小。因此,糖尿病患者早餐进食干饭有利于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7.
国际第一届杂粮食品研讨会9月6日在我国山西省太原市召开。国内外谷物化学和营养学专家、学者以及食品企业界人士济济一堂,就以谷物为主的膳食结构对人体的营养和健康进行坪价;并就杂粮食品开发技术进行交流。这次会议将使人们的生活消费观念得到更新;五谷杂粮的营养食源得以拓展;提倡广泛食用五谷杂粮,平衡膳食,增进健康,将为大家所认同。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盛产杂粮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把五谷杂粮视为“天地之精气”,提倡食五谷杂粮,以“滋养五脏,充盈元气”。我国最早的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精辟阐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气。”深刻地向人们揭示:摄取食物范围越广、品种越多,越有益  相似文献   

8.
《长寿》2005,(8):44-44
人活于世,食五谷杂粮,随四季转变,患病就医是常有的事。病历记载为治疗疾病的第一手资料,是人生健康档案中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说起五谷杂粮,今人都很熟悉:五谷者,照词典中的约定说法,通常是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杂粮者,指稻、麦以外的粮食,如玉米、高梁、豆类等。其实细究起来,五谷杂粮还有其长期的规范历史。明代医药、养生专家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专为“谷目”列章陈之,他说:“太古民无粒食,茹毛饮血。神农氏出,始尝草别谷,以教民耕;又尝草别药,以救民疾夭。轩辕氏出,教以烹饪,制为方剂,而后民始得遂养生之道。周官有五谷、六谷、九谷之名,诗人有八谷、百谷之咏,谷之类可谓繁矣。五方之气,九州之产,百谷各异其性,岂可终日食之而不知其气味损益乎?” 据史载,我国最早记载“五谷”  相似文献   

10.
古语道:"五谷为养",现代营养学亦提倡谷类为主的均衡饮食。可见,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由古而今都备受重视。可近年,人们大多不食五谷,更不识五谷,五谷杂粮没地位,成了日常饮食的点缀,精细谷物却一统江山。这种主食结构实在单调乏味,不仅有违古训,也不符合现代营养学对健康饮食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胡晓 《大众健康》2011,(12):38-41
人食五谷杂粮,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得个病?有些疾病可以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还有一些疾病,如创伤、肿瘤、畸形、某些炎症(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措施才能根治。  相似文献   

12.
自然界的可食之品,无论是五谷杂粮,还是肉、蛋、水果、蔬菜,对人体都有益处,虽然它们的营养成份不尽相同,但大多为人体必需的营养来源,这是众所周知的。可食之物还有各种不同的味道,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味道是由不同的化学物质构成,它们不仅可调节人的口味,同样对人体不同器官担负着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柳君 《家庭医学》2014,(4):14-16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要生病,特别是身体免疫力较低的孩子,咳嗽发烧腹泻更是司空见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特别珍惜,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一点小病就揪心不安,搞得全家鸡犬不宁,病急乱投医。造成的恶果是孩子受罪,家长心身俱累。  相似文献   

14.
李果 《家庭保健》2014,(11):38-39
人食五谷杂粮,难免会有个小病小灾,这时就不可避免要去看医生.不过,看医生也暗藏着很多学问,如果不了解这些学问,或技巧运用不当,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惹一肚子闲气,激化医患矛盾,甚至发生误诊或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15.
《医药与保健》2013,(8):56-56
食物的温度是大家不常探讨的话题,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温度细节都被我们所忽视,在身体中留下了隐患。想要健康,就要知道自己的身体需要什么样的安全温度。吃五谷杂粮的亚洲人,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身体热量不是很高,适合摄入与我们的体温接近或稍低的30-35摄氏度左右的温热食  相似文献   

16.
人食五谷杂粮,偶患头痛发热等疾病也是正常现象。俗话说,良药苦口。然而,有不少人对苦味特别敏感,尤其是孩子。在吃药的时候,为了缓和药物的苦味,有些人习惯于用糖果等甜食搭配着吃药。这样做看起来的确是一种“聪明”的做法,能够轻松化解药物的苦味。  相似文献   

17.
"辟谷"即避而不食五谷杂粮。道教经典——《道藏》一书,对辟谷术作了详细的描述。辟谷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断食阶段和复食阶段。辟谷的实质就是改变代谢节奏,消耗人体自身。在辟谷的过程中逐渐减慢人体的代谢速度,使代谢方式发生变化。通过辟谷的方式消耗自身能量,达到有效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国人有冬季进补的习惯,有的家庭喜欢做菜煮汤时加进些黄芪、党参之类。一些企业也在大力开发中药保健食品,其依据均是“药食同源”的理论。中国中医药学会李致重主任医师在最近举办的一个保健品研讨会上指出,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药食同源不等于药食同性,更不等于药食同功。 李致重说,中医“药食同源”之说揭示了中药学的发展轨迹,食与药是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和区别开来的。后来人们从药学角度发现某些食品对脏腑、阴阳的作用也  相似文献   

19.
太平盛世,人心思寿,养生保健便成为时下的热门话题。欧阳修说得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他认为最好的养生法,就是"任其自然"。这是一条充满哲理的养生经验谈。任其自然,首先就要把握好吃的这一关。五谷杂粮,粗茶淡饭,取之自然,宜常食之。高档食品、滋补营养品等,由后天加工而来,少不了带入现代污染物,宜少食或不食。十九世纪的伟大俄国作家托尔斯泰36岁时得了肺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在慢性胃炎发病中饮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防治胃炎的关键,这也是与其他疾病不同的地方。人们常说“人食五谷杂粮,孰能无疾”,而饮食入口,首先影响的就是胃。胃黏膜血管丰富,具有对食物的贮存、消化和运送功能,所以饮食不调是引起胃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