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胫骨上端延长术矫治儿麻后遗症下肢短缩畸形的体会山西省创伤骨科研究所(030012)张清元马棣庭王鹤龄儿麻后遗症一侧下肢短缩是常见的畸形,胫骨上端延长术的目的,是使两下肢长度达到平衡,为消除跛形步态创造条件。我科自1990年以来,应用胫骨上干骺端截骨延...  相似文献   

2.
我院骨科自开展儿麻矫治手术以来,共收治100例儿麻后遗症患者,其中股四头肌瘫痪者占35%;男18例,女17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7岁。这些患者膝关节都有不同程度的屈曲、内旋、反屈、肌肉萎缩等畸形异常姿态,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施行2~3次手术才能改善功能状况。其中胭绳肌转位代股四头肌30例,缝匠肌前移代股四头肌5例。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和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针刺拮抗肌群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抽取73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针刺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行针刺主动肌群治疗、针刺拮抗肌群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痉挛状况优于对照组(t=5.27,P0.05)。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t=9.26)、生活质量(t=7.48)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群用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康复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46岁。以跌落伤致骨盆、髋部畸形。肿痛,功能障碍,左下肢麻木,排尿障碍4小时入院。体检:神志淡漠。血压测不到,P128次/分,R30次/分。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肺(-)。下腹部膨胀,叩诊浊音,排尿困难。骨盆挤压分离征(+),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骨盆会阴部瘀血斑,骨盆畸形左髂骨嵴升高,左股骨大粗隆外突,左下肢短缩,髋部压痛,活动困难,左下肢纵轴叩击痛(+),左下肢感觉运动部分丧失;大腿后侧小腿足部感觉完全丧失,股二头肌肌力Ⅰ级,半腱肌半膜肌肌力0级,小腿足部肌肌力0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应用股骨髁上后倾截骨术矫治儿麻后遗症膝关节屈曲畸形240例的疗效,术后经1~5年的随访,优良率达94.5%。并对手术方法、术式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对223例经手术矫治的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该病的发生原因提出了新的观点,在临床上分为纤维型和肌肉型,纤维型者可能系肌筋膜室综合征引起,胸锁乳突肌仅切除起点处2cm即可。肌肉型者以为先天性肌肉短缩畸形,胸锁乳突肌起点应楔形切除,认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应早期手术矫治斜颈,预防继发畸形的发生和发展,强调手术松的彻底性和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重度痉挛性脑瘫双下肢多关节畸形治疗方法进行改进,并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 重度痉挛性脑瘫患儿30例,均表现为双下肢多关节畸形,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侧髂腰肌、髋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胫后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大多有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依Ashworth分级,为3~4级.治疗方法:一期行双下肢多关节软组织松解,对动力肌痉挛,采用肌内肌腱切断或肌筋膜切断;对静态性肌痉挛(挛缩)行肌腱滑动延长, 胫前肌腱劈开,外侧1/2移位.然后用自制可调外固定器固定,保持双下肢外展45°,膝关节伸直,踝、足中立位,术后6周去除外固定器行康复训练.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1~3年,平均2.5年.优良26例,有效4例.结论 重度痉挛性脑瘫双下肢多关节畸形,一期行多关节软组织松解,平衡肌力,矫整畸形,术后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32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麻痹(下称儿麻)后遗症是指发病后经过两年治疗不能恢复正常功能、因肌肉瘫痪引起的畸形病症。患儿麻后遗症的病人住院主要是进行手术治疗,目的是预防和矫正畸形、重建肌力,稳定关节和解除支具,本病多累及下肢。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32例儿麻后遗症患者进行髂骨延长术,均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型儿麻后遗症是指双下肢瘫痪的儿麻患者。双下肢瘫痪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能力,更强烈地破坏病人的内心环境,加强和完善对重型儿麻患者的护理,是有效地矫治重症畸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我院自1991年开展矫形外科以来,共收治儿麻患者895例,其中重型儿麻后遗症患者18例,针对这些重型残疾人,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手术前后的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8例重型儿麻患者中,男8例,女10例。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18岁,其中爬行9例,蹲行8例。长期卧床1例,均为初诊,首次手术。2手术前的护理重型儿…  相似文献   

10.
报道安徽省近10年来儿麻后遗症矫治术后并发症,旨在吸取经验教训,加强对儿麻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根据本组病例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①矫治手术的总体设计方案失当,②手术引起不同程度感染,③技术操作生疏、粗糙,④内固定器或人工替代物质量不过关,⑤手术方法选择不够合理,⑥对患者术后康复交待不清,辅导不够。文章认为有必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证矫治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儿麻后遗症矫治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实施南平市第一医院骨科郑惠玲我院自1985年以来,对60例小儿麻痹后遗症(以下简称儿麻)患者施行矫治手术,按护理程序中的“估计、计划、实施、评价”四个步骤进行心理护理,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本组6...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专项肌力练习与下肢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后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出院后2组患者针对个体化危险因素均给予规范的药物预防卒中再发风险因素控制,对照组出院后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给予常规的卒中后康复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参与我院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的肢体康复训练。训练计划由专门人员指导进行。6个月后采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人体骨骼肌含量,采用等速肌力检测仪对下肢肌力进行分析,比较患肢髋关节、膝关节伸肌群与踝关节曲肌群肌力。同时对下肢功能及功能独立性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患肢骨骼肌含量、下肢肌群肌力测量,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FMA评分及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肢骨骼肌含量、髋关节伸展肌力、膝关节伸展肌力、踝关节背曲肌力、FMA评分及FI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项肌力练习与下肢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肢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我院自1985年~1993年已广泛应用同种异体胎儿骨于儿麻矫治中,并于1989年总结报道了其应用的近期情况,疗效是满意的。本年度,我们对早期植骨的病例进行了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表明:同种异体胎儿骨在儿麻矫治中应用的远期效果是极满意和可靠的。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88例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9~34岁,平均21岁。88例均为儿麻后遣症病人。其中行骨盆延长术植骨32例,骨盆延长同时行髋臼造盖者30例,脊柱侧弯矫治中植骨8例,胫骨平台垫高6例,股骨延长5例,跟骰关节融合5例,跟距关节融合术中植骨2例,胎儿骨月龄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激动器在治疗生长期安氏Ⅱ类错畸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或高峰前期的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矫治。结果患者覆合覆盖基本正常,尖牙磨牙达到中性关系,面型明显改善。结论若病例选择恰当,肌激动器对矫治安氏Ⅱ类畸形具有良好的矫治效果且经济简便。  相似文献   

15.
牙颌畸形经过矫治,当牙齿或颌骨达到某一特定位置后,由于被移动牙齿的牙龈结缔组织及牙周膜纤维的张力未恢复平衡;(牙合)平衡尚未建立;牙齿、颌骨及神经肌肉系统还未能完全协调;仍受不良生长型或口腔不良习惯的影响等原因,牙齿或颌骨仍有恢复到原有畸形的趋势.为了保持矫治后的结果,使畸形不致复发,除了能利用调(牙合)、肌功能疗法等自然因素及用修复体做永久性保持和配合外科手术矫治外,一般都需要保持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我科对2例脑性瘫痪患者选择性地施行了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现就其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例1 男,18y,痉挛性四肢瘫,双下肢肌张力4级[按Peacock规定属6级],能行走,但很费力,步幅小,左右摇摆呈“鸭步”,双侧踝关节轻度挛缩。术后患者诉有“松驰感”,肌张力降为2级,无肌力下降,无皮肤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经康复训练后,走步幅度增大,速度加快,姿势亦明显改善。 例2 男,8y,痉挛性四肢瘫,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4级,不能行走,坐位时能保持躯体平衡,但上肢随意功能差,无固定挛缩畸形,术后无并发症,肌张力降至2级,经康复训练后肢体关节活动度及肢体肌力均明显上升,坐位时姿势更舒适、平衡,并能在搀扶下行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正畸患者中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36例,对缺牙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缺牙部位最常见的下颌切牙或上颌侧切牙,多为缺失1~2个牙齿.27例采用集中间隙结合修复的方法进行矫治,6例采用减数方法进行矫治,3例直接采用正畸矫治关闭缺牙间隙.结论:对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病例采用减数或集中间隙修复的方法矫治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静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1):105-106
目的 探讨牙齿和颜面不对称畸形的矫治方法及矫治后的效果.方法 2010年05月至2011年02月期间,我院共诊治的11例牙齿和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1例患者经过对症矫治后,所有患者不对称畸形均明显好转,咬颌关系均恢复至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3年,畸形均无明显复发.结论 牙齿和颜面不对称畸形早期行合理的矫正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的矫治效果,满足的美观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进行分析,了解谐振对肌源性下腰痛的影响,以及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改善肌源性下腰痛的效果。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及拟定的肌源性下腰痛诊断标准,对某部402名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比较不同专业和军龄战士肌源性下腰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对肌源性下腰痛患者采取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比较其改善情况。结果该群体中下腰痛的患病率为12.93%,乘员发生率是20.36%,载员发生率是7.66%,这两部分人群发病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度疼痛发生率8.21%,Ⅱ度疼痛3.98%,Ⅲ度以上的发生率0.75%,三种疼痛级别发生情况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后,A组(健康对照0干预组)有1例发生肌源性下腰痛;B组(健康对照干预组)没有肌源性下腰痛伤员发生,C组(0干预病例组)有19例症状缓解;D组(干预病例组)有24例症状缓解。结论装甲步兵是肌源性下腰痛高危人群;长期接触不良谐振是造成装甲步兵肌源性下腰痛重要危险因素;疼痛多为Ⅰ、Ⅱ度;腰背肌相对肌力训练对缓解肌源性下腰痛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