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调查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的失眠状况,分析可能引发失眠的因素和神经功能缺损与失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该院收治的98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筛选出PSQI≥7分即失眠患者作为观察组,剩余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监测(PSG)检测两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分析引发绝经后女性脑梗死继发失眠的高危因素及脑梗死继发失眠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结果 98例绝经后脑梗死女性患者中共检出失眠患者42例,失眠发生率为42.86%。观察组患者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REMⅡ期、NREMⅢ期和REM期低于对照组,入睡潜伏期、NREMⅠ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式、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家族史、活动障碍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病程分期、脑梗死部位、心脏病史、脑梗死分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分期(急性期)、脑梗死部位(丘脑)、心脏病史(有)、脑梗死分期(痉挛期)是脑梗死继发失眠的高危因素(OR1,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继发失眠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丘脑部位脑梗死、脑梗死痉挛期及有心脏病史是绝经后脑梗死女性失眠的高危因素,且失眠导致其睡眠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可减缓神经功能恢复,不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模式联合穴位按摩对高血压伴失眠患者血压峰值和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高血压伴失眠患者8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联合入睡前、血压峰值前穴位按摩进行睡眠干预。两组患者于干预后第4周进行血压峰值测量,并进行阿森斯失眠量表和汉密尔顿心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以及血压峰值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血压峰值前的睡眠护理干预使血压峰值显著降低(P0.01);总体失眠情况改善(P0.01),心理焦虑抑郁状态减轻(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焦虑抑郁、失眠状态与血压峰值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失眠会影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峰值,血压峰值前通过协同护理联合穴位按摩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改善血压峰值和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本院门诊或住院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分为晨峰组及非晨峰组,对两组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及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晨峰组室壁增厚、局部运动异常、舒张功能异常(E/A<1)等心脏超声改变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晨峰组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传导阻滞以及ST-T改变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者<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晨峰加剧不仅与心脏结构、心功能及心律失常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独立于年龄、24小时血压平均水平。血压晨峰加剧可能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障碍(CID)患者多导睡眠图(PSG)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中心收治的CID患者33例为研究组,并选取3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两组均行PSG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分析研究组患者PSG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SG检查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总睡眠时间(TST)、 N2睡眠时间较短,睡眠效率(SE)较低,睡眠潜伏期(SL)、 REM睡眠潜伏期(REML)、觉醒时间(AT)较长,觉醒次数(ATs)增加,N1睡眠时间和比例增高(P <0.01或P <0.05);P300检查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P3潜伏期(PL)延长、波幅(Amp)降低(P <0.01)。研究组P3 PL与AT、 N1比例呈正相关(r=0.819、 0.431, P <0.01或P <0.05),与TST、 SE、 N2睡眠时间、 REM睡眠时间及比例呈负相关(r=-0.657、-0.753、-0.513、-0.589、-0.480, P <0.01);P3 Amp与TST、 SE、 REM睡眠时间及比例呈正相关(r=0.534、 0.491、 0.803、 0.677, P <0.01),与AT呈负相关(r=-0.492, P <0.01)。结论 CID患者睡眠结构紊乱与认知功能受损相关,且二者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体肝癌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前后实时超声造影(CEUS)定量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成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不作HIFU治疗)和治疗组(15只,作HIFU治疗)。行CEUS检查,获得并记录曲线增强上升斜率(AS)、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并与造影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获得的MV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AS、PI、AUC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MV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AT、TTP较对照组明显延迟(P0.05)。CEUS定量参数中AS、PI、AUC分别和MVD呈正相关(P0.05);AT、TTP分别和MVD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癌组织的CEUS定量参数与MVD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可反映肝癌组织微血管结构变化的情况并有助于判断HIFU对肝癌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5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50例接受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干预的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分级、生活质量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 <0.05)。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0%(P <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min步行训练对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与血脑钠肽(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功能NYHAⅡ~Ⅲ级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上进行6min步行运动训练;对照组仅以药物常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测定血脑钠肽(BNP),心功能(NYHA分级),心脏彩色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试6min步行距离.结果:治疗组BNP水平,心功能NYHA分级、心室重构指标及收缩功能(LVEDD、LVESD、LVE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值<0.01或P值<0.05);治疗组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BNP减低(P值<0.01);治疗组在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运动距离、LVEF及LVESD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值<0.01,P值<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配合6min步行运动训练,能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的进展,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且6min步行试验与血脑钠肽水平呈负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脏超声对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70例健康人员(对照组)以及入住我院治疗的78例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心脏超声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彩超指标以及心脏彩超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LVDd、LAD以及E/E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大,患者LVDd、LVEF、LAD以及E/Ea值均有变化;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LVDd、LAD以及E/Ea值与心功能分级成正相关(P0.05),LVEF则与心功能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脏超声操作简单,对身体无害,安全有效,能明确显示患者心腔内的结构,可准确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左心力衰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左心功能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8例COPD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肺功能指标及心功能参数,比较合并肺心病及不合并肺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差异,分析心功能参数及临床资料相关性。结果肺心病组患者年龄、COPD病程及合并高血压比例显著高于非肺心病患者(P0.05);肺心病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E/A)等心功能参数指标均显著低于非肺心病组(P0.05);相关性分析示,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与LVEDD、E/A等心功能指标呈负相关(P0.05);FEV_1与LVEDD、LVEF、E/A等心功能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FEV_1/FVC与LVEDD呈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FEV_1为LVEDD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高血压为心功能E/A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及肺功能下降为影响COPD患者左心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脏康复综合干预对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抗氧化能力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信封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心内科常规干预,观察组进行心脏康复综合干预。观察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耐力、抗氧化能力、心脏功能,并随访记录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ED、VO_2峰值、AT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OD、T-AOC高于对照组,MAD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PP、6MWD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康复综合干预能有效提高AMI患者PCI术后运动耐力及抗氧化能力,改善患者心脏功能,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6,(7):995-998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病变采用心衰超声指数(HFEI)评价整体心功能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5月~2015年5月以来,经我科检诊的13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超声心动图正常、未出现心衰竭的同期检诊者4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予HFEI测评,并观察对比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做功指数(Tei)水平,观察对比研究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与对照组HFEI、LVEF、Tei、BNP对数转换(Log BNP)的水平,观察研究组Log BNP水平与超声心动图检测下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VDd、LAD、Tei均较对照组增大,LVEF较对照组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HFE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数分析显示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间HFEI水平具有明显差异(P<0.05),HFEI与纽约心功能分级(NHYA)经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87,P<0.05),且明显高于NHYA与LVEF的相关性(r=-0.61,P<0.05),同时也高于NHYA与Tei指数的相关性(r=0.63,P<0.05)。瓣膜病患者的Lg BNP与多项超声心动图参数均具有相关性,与瓣膜返流、PAP、E/Ea、D/S、E峰、LAD、LVDd为正相关(P<0.05),与DT、LVEF为负相关(P<0.05)。结论应用心衰超声指数早期评价心脏瓣膜病变患者的整体心功能是可行的,应作为早期评价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整体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睡眠健康管理模式对单纯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招募单纯失眠症患者,按其是否愿意参加管理的意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病情需要均给予失眠的中西医规范化药物基础干预,试验组同时接受睡眠健康管理,对照组不安排睡眠健康管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的睡眠质量。结果 23例患者完成整个研究过程,其中试验组15例,对照组8例。干预后两组PSQI总分分别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试验组干预后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及睡眠障碍等方面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干预后睡眠质量、睡眠效率显著优于干预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入睡潜伏期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健康管理模式结合并中西医规范化药物基础干预可以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的睡眠质量,并分析其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某院收治并长期随访的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病例资料记录完整的8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调查问卷(PSQI)对患者不同时期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测定肺通气功能、肺换气功能指标,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方法分析COPD患者PSQI评分和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COPD患者稳定期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催眠药物、日间功能以及感觉不适等睡眠质量维度评分均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稳定期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升高(P0.05),用力肺活量(FVC)、FEV_1/FVC、PaO_2和血氧饱和度(SaO_2)水平较急性加重期显著降低(P0.05);COPD患者FEV_1和FVC与睡眠质量各个维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睡眠质量评分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习惯睡眠效应及日间功能等维度均和FEV_1/FVC、PaO_2和SaO_2存在正向相关性和Pa CO2存在负向相关性,而催眠药物和感觉不适2个维度和上述指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肺功能较差,与睡眠质量差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运动耐力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LVESD、 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MWT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00%(P <0.05)。结论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运动耐量,减少其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析改良式八段锦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介入术后心肺运动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护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收治的心脏介入术后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术后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改良式八段锦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肺运动能力(峰值代谢当量、峰值摄氧量、峰值氧脉搏)、自我效能感、自我感受负担及干预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干预前,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心肺运动能力指标、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同期对照组,LVEDD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心肺运动能力指标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峰值代谢当量、峰值摄氧量、峰值氧脉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睡眠和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试验组接受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训练,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5天,持续8周。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分别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睡眠质量、抑郁焦虑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极拳训练对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抑郁焦虑状态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组患者112例,入院诊断均为冠心病,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入院后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康复期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特定的康复护理。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学历、年龄、认识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PSQI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PSQI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提高患者的舒适感,提高患者心脏供能恢复,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心功能、心脏结构及全血脑钠肽(BNP)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1月在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子痫前期孕妇70例为子痫组,同期正常妊娠孕妇1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孕妇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内径(LV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左室收缩期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S)、整体径向峰值应变(GRS)、整体面积峰值应变(GAS)、整体环向峰值应变(GCS),采用固相免疫层析法检测全血BNP。结果子痫组患者的IVST、LVP-WT、LVD、CO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孕妇,LVEF测定值低于对照组孕妇,GLS、GRS、GAS、GCS测定值低于对照组孕妇,全血BNP测定结果高于对照组孕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已经存在心功能受损、心脏结构变化、心肌应变能力下降等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QT间期及其离散度,探讨其在OSAHS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OSAHS患者(观察组)及79例单纯鼾症者(对照组)的资料,记录并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压、心电图及多导睡眠图相关数据。结果观察组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LSaO2、 MSaO2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年龄、性别、血压、 BMI、 QT间期、校正QT间期(QTc)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 QTcd与LSaO2呈负相关(P均<0.05)。校正年龄、 BMI、 SBP、 DBP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OSAHS患者的QTd、 QTcd与AHI呈正相关,与MSaO2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OSAHS患者心电图QTd、QTcd增高,提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分析患者疾病认知与心理痛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4月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收治的63例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设计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询问患者基线资料情况,采用心理痛苦管理筛查工具(DT评分)评估患者并分为心理痛苦严重组和心理痛苦轻微组;评估并比较两组疾病认知,分析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疾病认知与心理痛苦的关系。结果 63例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22例心理痛苦严重,占34.92%;心理痛苦严重组年龄<60岁患者例数、疾病感知评分、疾病认知评分低于心理痛苦轻微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心理痛苦轻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岁、睡眠质量差、疾病感知低下、疾病认知低下均可能是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心理痛苦严重的风险因子(OR> 1,P <0.05),其中疾病认知低下带来的影响较显著,可能作为独立风险因子;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疾病认知与心理痛苦状况呈负相关(r=-0.420,P <0.05)。结论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心理痛苦状况不容乐观,可能与疾病认知低下有关,部分患者心理痛苦严重,临床应重视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心理痛苦状况,并早期给予疾病认知低下重症肝炎、肝衰竭患者针对性干预,以改善患者心理痛苦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