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最近的研究表明,应激反应曾被认为是诱因的胃溃疡实际上由细菌感染所致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在pH2这一强酸环境的胃内,细菌无法生存,这是长期以来的一个定论。然而1979年人们发现了存活于胃内的细菌,并把它命名为canpirobacutaro pyr-roli。接着,1983年该菌的分离培养也获得成功,同时其生态特性正在逐步弄清。这种细菌的特征是具有很强的尿素酶活性。尿素酶可将尿素分解成氨,而氨则在胃中诱发胃炎和胃溃疡。这就是该菌导致胃溃疡的大致机理。另外,欧美的临床试验显示,对胃溃疡患者使用杀灭该菌的抗生素时,确实收到了治愈快、防止复发的良好疗效。这也是这种细菌作为胃溃疡病因的间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阳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例,给予各种抗菌素和铋剂,以消除细菌、然后进行长期随访,观察除菌的临床效果。对象和方法H.pylori阳性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6例,给予氨苄青霉素、磷霉素、奥罗杀新(ofloxacin)、拉罗霉素(clarlthromycin)及次硝酸铋治疗3周,以消除细菌。同时观察胃液中氨的浓度、胃粘膜炎症程度和PAS阳性物质量的变化。结果应用氨苄青霉素者73%,应用磷霉素有70%,应用奥罗杀新者25%、应用拉罗霉素者67%、应用次硝酸铋者75%。治疗3周后全部病例的68%H·Pylori转阴。而且由于清除了细菌,胃液中氨浓度降低,胃粘膜炎症程度也改善。消除细菌者溃疡复发率降低,6个月以后H·pylori仍阴性病例未见溃疡复发。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由于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并导致出血倾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虽然已知某些病例是因某种病毒感染所致 ,但具体发病原因仍存在许多不明之处。ITP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慢性型ITP可采用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疗法或脾切除术等治疗 ,但同时也存在使用这些疗法治疗无效的病例。目前 ,已经证实 ,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是引起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主要病因。H pylori感染后胃粘膜局部会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 ,并产生多种炎性细胞因子和…  相似文献   

4.
关于肾障碍时胃粘膜病变的发生机理,迄今一直从胃液中尿素、酸分泌和胃泌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但作者实验证明胃内尿素水解物—氨的作用最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肾障碍时胃液中尿素与氨增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已知亚硝酸是体内产生强致癌物质的硝基化合物的前身物质。它在胃、膀胱、肠末端等处形成。由于同致癌物质有关,所以研究其在体内的产生部位是至关重要的。原先认为口腔内细菌还原硝酸是主要来源。但现在发现到由于摄取含有大量硝酸的蔬菜或蔬菜汁后唾液中硝酸含量增高,从血液中供给亚硝酸。在考虑人体硝酸——亚硝酸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200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而受到人们关注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又多有其与胃十二指肠以外疾病亦呈相关的报道。特别是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pathic thmmboeytopenia purpura,ITP)采取Hp除菌治疗的效果在临床上具有如同预防胃二十指肠溃疡发病的重要意义。同时慢性荨麻疹、动脉硬化、肝病及神经性疾病等多种病症也与Hp相关并有经除菌治疗而获疗效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成为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以及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病原因。这在目前早巳达成共识,不再有何异议。资料显示的Hp还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和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消化道以外的疾病),尚属于很多人不知晓的观点。事实上,的确已经出现了有关通过HP除菌而使得缺铁性贫血获得改善的临床报道。虽已确认Hp感染可引起铁吸收障碍,但机制并未完全明了.还只停留在假说阶段。目前推测,可能系感染引起了胃的腺体萎缩。也就是降低了胃酸分泌细胞数量,使得胃内呈现出无或低酸状态,导致维生素C以及2价铁离子溶解度的低下,进而产生非血红索铁吸收障碍。或许是HP本身,亦可使消化道内腔的铁被消耗,或者还可由于铁附着于细菌表面的方式而妨碍铁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返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Hp)关于GERD的定义,现在广泛采用的是内窥镜分类中的LA分类。但是,有时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灼热等症状,但内窥镜下却表现为正常(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即有时出现临床症状与内窥镜不一致的情况,所以从  相似文献   

9.
业已知道,即使完全没有饮酒史的患者,亦可见到类似酒精性肝炎的肝脏损害。有报告提到,高度肥胖或糖尿病的中年妇女,空—回肠旁路术和小肠广泛切除术后的患者,其肝脏组织检查,可见到脂肪变性,有Mallory小体和汇管区周围纤维化及肝细胞气球样变性等酒精性肝炎的组织学表现。体内酒精的来源,除饮酒之外,作为内因性来源,是由肠管内细菌所产生,正常人其产量极微,而在肠管内细菌增殖的情况下,由肠管内细菌产生的酒精则可增加。已有报告提及有关肠管内生酒精及考虑与其相关的肝脏损害。1973年Klipstein报告热带斯泼卢患者,增殖的肠内细菌可产生酒精。此后于1975年Peters及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肠炎     
感染性肠炎随疾病与微生物间因果关系及病理生理的阐明以及抗菌素的应用而比过去更为复杂。由于对抗菌素耐药菌的增加,由抗菌素引起的肠炎也在增多。性传播性疾病(STD)的阿米巴痢疾已成为院内感染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艾滋病(AIDS)或脏器移植时免疫功能低下亦易患消化道感染。目前腹泻是在全世界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成为第二位死亡原因。1.细菌性肠炎分为三种,即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繁殖的为细菌侵入型;在肠管内繁殖产生毒素的为机体内毒素产生型:在食品内细菌繁殖产生毒素被人摄取的为食品内毒素产生型。在日本由肠炎弧菌属、葡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与胃十二指肠溃疡一、幽门螺杆菌(Hellcobacterpylori,HP)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状小杆菌,大小2~3×0.45μm,细菌的一端有数根鞭毛,鞭毛外有鞘包裹。1906年曾经于胃癌病人胃粘膜中发现过螺旋状细菌,当时未能理解其存...  相似文献   

12.
一、幽门螺杆菌和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为1983年澳大利亚的Warren和Mar-shall由人胃中分离培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形状呈螺旋形有数根鞭毛,发育于强酸下的微有氧环境下。栖息于胃粘液中的螺杆菌,可分泌尿素酶,此酶可与胃中  相似文献   

13.
胃炎     
临床上为了确诊胃炎,需弄清病变是仅限于胃,还是全身疾患在胃的表现,根据各种检查,除外消化性溃疡、胃息肉及胃癌等并判定急性抑或慢性胃炎。一般说来,急性胃炎包括外因性与内因性两种。外因性者是由化学、温度、机械、细菌或药物等各种急性刺激所致;内因性者是由伴随全身疾患、变态反应或由“应激”作用而产生。不管哪种原因,均可伴严重的上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及便血等,有时导致休  相似文献   

14.
薄荷湿布外敷治疗腹胀腹胀的一般治疗有食物疗法、药物疗法、驱风灌肠、催下灌肠、排除气体、热敷法(热气浴、薄荷湿敷布等)等等。这里对薄荷湿布治疗腹胀的作用及机理作一概述。通常,消化道内的气体几乎都是吞咽下的空气,而肠内细菌产生气体,腐败、发酵等产生的气体...  相似文献   

15.
已知肝是通过合成尿素而参与体内pH值的调节,即2NH~+_4+CO_2?尿素+2H~++H_2O,每生成1克分子量尿素,就产生2克当量的H~+,同时必然消耗2克当量的重碳酸离子。因此,体内产生尿素就起到了消除重碳酸离子的作用。肝脏不仅是通过氨基酸、有机酸(柠檬酸等)、乳酸的代谢而产生H~+的脏器,而且也是消耗H~+的脏器。脑、红细胞、肌肉所产生的乳酸,在肝脏可转化成葡萄糖或CO_2、H_2O。同时也消耗H~+,故对肝功正常者,乳酸的生成并不影响体内pH值。  相似文献   

16.
邹杰 《日本医学介绍》2002,23(12):560-561
幽门螺杆菌 (Heticobactorpylori,H .pylori)是 1 983年分离培养出的栖息于胃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经口投予该菌 ,即可建立人的感染 ,一旦满足Koch三原则 ,即成为胃炎的病因。该菌有 2~ 8根鞭毛、具有中和胃酸的尿素酶以及粘附于胃表层粘液凝胶层内及表层的粘液细胞表面。现已明确 ,H .pylori乃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因 ;除菌可使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复发率显著减少 ;除菌还可治疗低度MALT淋巴瘤 ,并与肠上皮化生乃至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截止目前的研究 ,已做出H .pylori系致胃癌因子的结论。其有…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十二指肠溃疡经用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强效抑酸药物治疗,8周之内可有90%以上的溃疡获得治愈。但在此后不作维持治疗的情况下,于1年之后会有60%-90%出现复发,因而目前普遍推行长期的抗溃疡治疗。现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除菌治疗可解决这一问题。日本一组经双盲多中心协作研究(497例)的除菌治疗成功后1年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率分别为11.4%和6.8%。Miwa(2004)最近报告一组4940例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的复发率更低,胃溃疡为2.3%/年,十二指肠溃疡为1.6%/年,并指出胃溃疡复发例中以非甾体抗炎药(NSAID)服用者、吸烟者和饮酒者为多,提示较之十二指肠溃疡其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还有报道称对活动期(开放性)溃疡的治疗,采取联用Hp除菌的治疗方案可以提升溃疡治愈率,更有称单纯除菌治疗的胃溃疡治愈率与已往的抑酸药治疗效果无异,可见Hp除菌治疗的实用价值之大。  相似文献   

18.
女性由于解剖的特点,加上妊娠、分娩、产褥等原因,容易引起泌尿道感染,其中以膀胱炎常见。特别在妊娠中,子宫生理性的增大,和所谓右侧卵巢静脉综合征等,自膀胱向上,泌尿道容易发生通过障碍,易引起上泌尿道感染。其中,反复发作的病例较多,结果使肾功能障碍加重,引起妊娠中毒症或子宫内生长迟缓。在妊娠的无症状性细菌尿中,也包括肾脏无症状感染。在诊断为无症状性细菌尿时,鉴别泌尿道上部感染或下部感染是重要的。近来,从膀胱尿中提出包被抗体的细菌(AB—  相似文献   

19.
一种能感应地球磁性,并随着磁力线运动的趋磁性细菌正受到医学界的重视。趋磁性细菌是由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普莱克莫夫教授在1975年首先发现的。这种细菌属单细胞细菌,在菌体内有10~20个500~1000(?)大小的磁性超微粒子,由于它们的作用而使细菌具有趋磁性。趋磁性细菌适合生长于水池、海洋等缺氧环境中。因此,这些细菌总是以地球的磁力线为向导,尽量地向更为缺氧的地方移动,在地球北半球的向S 极,在南半球的则向N 极。磁性超微粒子的结构特征是大小非常均匀而洁净  相似文献   

20.
曲智 《日本医学介绍》2007,28(10):464-46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定义为“胃食管反流引起躯体症状或与反流相关症状对健康生活产生影响的疾病”。虽然内镜检查没有食管病变,但有自觉症状,并且对生活质量(QOL)产生影响时考虑为GERD。发生频率增加时,有食管黏膜损害的反流性食管炎和内镜下无病变的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