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 2011 年 6 月–2016 年 12 月,采用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的 21 例外伤性四肢骨折后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男 13 例,女 8 例;年龄 14~64 岁,平均 40.1 岁。骨缺损部位:肱骨 3 例,桡骨 5 例,尺骨 4 例,股骨 2 例,胫骨 7 例。原发骨折 AO 分型:A 型 2 例,B 型 7 例,C 型 12 例。开放性骨折 14 例,闭合性骨折骨不连伴骨缺损 7 例。受伤至骨缺损修复时间为 5~165 d,平均 21.3 d。扩创后骨缺损长度 2.5~6.5 cm,平均 4.5 cm。结果手术时间 86~130 min,平均 101 min;术中出血量 185~647 mL,平均 316 mL。术后发生切口浅表感染 1 例,延期愈合 2 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2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36 个月,平均 19 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 2.5~7.0 个月,平均 5.4 个月,无延迟愈合和骨不连发生,愈合率为 100%。无深部感染或感染复发,无内固定物断裂和再骨折发生。末次随访时,骨缺损愈合分级均为优;患肢功能恢复分级为优 12 例、良 7 例、可 2 例,优良率 90.5%。结论筛网状筋膜包裹松质骨植骨治疗四肢骨折后骨缺损具有筋膜取材及手术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费用低、效果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 2 例手部掌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诊疗经验。方法2016 年 5 月及 2017 年 1 月各收治 1 例手部肿物伴疼痛患者。其中,1 例 8 岁女性患儿左手大鱼际可触及一质硬肿物,活动度差,压痛阳性,左拇指活动受限;初步诊断为掌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行手术切除肿物。1 例 31 岁男性患者右手背第 2 掌骨区可触及一质硬肿物,压痛剧烈,右手各指活动尚好;初步诊断为右手肿物,恶性骨肿瘤可疑;手术行第 2 掌骨截骨、完全切除肿块,并取同侧髂骨修复掌骨缺损。结果术中切取组织病理检查均诊断为掌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纤维骨性假瘤)。术后切口均 Ⅰ 期愈合。2 例患者术后分别获随访 2 年及 3 年,肿物未见复发,手指功能恢复正常。结论掌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早期可以采用姑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保守治疗,晚期具有侵袭性或复发时应行病灶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切口球头改锥撬压复位法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对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7 月—2018 年 2 月收治的 8 例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 例,女 5 例;年龄 66~89 岁,平均 76.3 岁。骨折按 Evans 分型:Ⅲ 型 3 例,Ⅳ 型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2~8 d,平均 3.9 d。所有患者均采用球头改锥通过 PFNA 近端切口进行撬压复位。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末次随访时行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患者手术时间 52.5~83.7 min,平均 68.1 min;术中出血量 49.8~96.4 mL,平均 73.1 mL;骨折复位时间 3.7~9.1 min,平均 6.4 min;术中透视次数 18.4~27.4 次,平均 22.9 次。8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9.6 个月。术后 X 线片检查均可见骨折复位良好,未发生骨折移位、内固定物切割和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 3~6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末次随访时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为 85~96 分,平均 91.6 分;获优 6 例,良 2 例。结论应用 PFNA 球头改锥复位治疗难复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固定效果。该方法具有不增加新切口、术中出血量及新的软组织损伤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收治严重股骨或胫骨合并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 11 例。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19~37 岁,平均2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高压电烧伤 2 例,CO 中毒烧伤 1 例。伤后至该次入院时间为 3~14 d,平均6.5 d。骨缺损长度8~18 cm,平均14 cm;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13 cm×8 cm~25 cm×19 cm。一期彻底去除坏死组织和病变股骨或胫骨断端,组织瓣修复软组织缺损;二期采用 Orthofix 单边外固定延长架或Ilizarov环形外固定延长架修复骨缺损。结果术后 1 例修复术后 2 个月皮瓣下出现一窦道,经扩创、去除坏死股骨、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填充后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骨延长期间,1 例出现针道感染,经换药和加强护理后控制感染。患者截骨段延长 8~18 cm,平均 14 cm;停止延长后外固定支架继续保留 4~12个月,平均 6.5 个月。患者骨缺损均修复,骨愈合时间为 12~22个月,平均 17 个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5 个月。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术后未见骨髓炎、再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下肢功能恢复较好。结论组织瓣移植联合骨延长技术修复烧创伤后下肢严重软组织与骨缺损可获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脉为蒂的髂骨-腹内斜肌筋膜嵌合瓣(deep circumflex iliac artery based iliac-internal oblique musculofascial chimeric flap,DCIA-IIOF)修复下颌骨口腔黏膜复合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10 年 1 月—2015 年 12 月,采用 DCIA-IIOF 修复 11 例下颌骨口腔黏膜复合缺损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3 例;年龄 27~75 岁,中位年龄 56 岁。原发疾病:下牙龈癌 7 例(T3N1M0 2 例、T3N2M0 1 例、T4N0M0 2 例、T4N2M0 2 例),鼻咽癌放疗后下颌骨坏死 2 例,下颌骨中心性鳞癌(T4N0M0)1 例,下颌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例。下颌骨切除后缺损长度 7~10 cm,平均 8 cm;黏膜缺损面积 5 cm×3 cm~7 cm×4 cm。术前彩色超声定位 DCIA 及其升支,顺行解剖血管制备 DCIA-IIOF,其中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腹内斜肌及其筋膜修复软组织及黏膜缺损。 结果11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5~75 个月,中位时间 37 个月。术后 DCIA-IIOF 全部成活,均无髂骨瓣及腹内斜肌筋膜瓣坏死发生。1 例术后颌下区轻度感染,经引流使用抗生素后痊愈。术后 1 个月口内腹内斜肌筋膜瓣黏膜化明显,颜色质地与口腔黏膜相近,无明显挛缩,上下颌咬合关系良好。术后 6 个月 2 例放疗后下颌骨坏死患者张口改善不明显,接受术后放疗的 4 例中 1 例张口受限,其余患者均无张口受限,进食正常。随访期间 3 例死于肿瘤复发,2 例死于其他疾病(脑出血 1 例、大面积心肌梗死 1 例),余 6 例均无瘤生存;均无腹壁疝发生。结论DCIA-IIOF 修复下颌骨口腔黏膜复合缺损安全可靠,术后上下颌咬合关系良好,创面质地柔软,是中型下颌骨口腔黏膜复合缺损修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经验。方法2019 年 12 月收治 1 例高处坠落伤致复杂骨盆骨折的 30 岁男性患者。X 线片及 CT 三维重建诊断为骨盆骨折,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为 61-C3.3 型(骶骨 H 型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伤后 48 h 生命体征平稳后手术,通过骨盆外架、骨牵引、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通道螺钉固定治疗。结果术中出血量 50 mL,手术时间 180 min,透视时间 45 s。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次日摄骨盆 X 线片,根据 Matta 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为解剖复位;CT 三维重建示固定螺钉均位于骨皮质内,未穿出骨皮质。结论骨盆骨折闭合复位智能监视系统辅助闭合复位微创治疗复杂骨盆骨折可行,能获得较好疗效,减少术中透视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Henry 入路环状韧带复位修复治疗儿童孟氏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5 年 5 月—2019 年 6 月 21 例儿童孟氏骨折临床资料,均采用 Henry 入路切开复位桡骨头并环状韧带复位修复。其中男 11 例,女 10 例;年龄 4 岁 5 个月~14 岁 4 个月,平均 8 岁 1 个月。致伤原因:摔伤 17 例,高处坠落伤 4 例。新鲜骨折 16 例,陈旧性骨折 5 例。骨折 Bado 分型:Ⅰ型 14 例,Ⅲ型 7 例。术前 MRI 检查及术中观察明确环状韧带完整。术后记录骨折愈合情况、肘关节活动度、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照 Mackay 功能评分系统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5 个月,平均 15 个月。术后均未出现桡骨头脱位及半脱位。末次随访时,陈旧性骨折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92.6±11.2)° 提高至(123.6±11.6)°、前臂旋转活动度由术前(96.8±11.8)° 提高至(129.8±5.9)°,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72,P=0.002;t=9.487,P=0.001)。新鲜骨折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为 139°~156°,平均 145°;前臂旋转活动度为 158°~168°,平均 162°。根据 Mackay 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获优 17 例、良 4 例,优良率达 100%。X 线片复查显示无骨不连、异位骨化以及内固定物松动、脱出等并发症发生,新鲜骨折尺骨断端及陈旧性骨折截骨均顺利愈合。 结论儿童孟氏骨折中环状韧带主体均完整,相比环状韧带重建,经 Henry 入路复位修复更接近环状韧带正常解剖状态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逆行足背动脉岛状皮瓣联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植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2014 年 3 月—2016 年 4 月采用一期彻底清创,足背动脉岛状皮瓣结合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植骨治疗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 11 例。男 10 例,女 1 例;年龄 43~72 岁,平均 51.6 岁。均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所致慢性骨髓炎,病程 4 周~5 个月。骨折原因:交通事故伤 5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机械绞伤 2 例,扭伤 1 例。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 3 cm×3 cm~13 cm×9 cm;创面细菌培养均为阳性。结果术后 2~3 周患者切口均 Ⅰ 期愈合,供受区均未发生感染。11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 个月~2.5 年,平均 15.5 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 3~9 个月,平均 4.6 个月。末次随访时足部功能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获优 9 例,良 2 例;皮瓣感觉 S4 8 例,S3 2 例,S2 1 例。所有患者骨髓炎均治愈;1 例胫腓骨中下段骨髓炎术后出现骨缺损,大小约 4 cm×3 cm,再次手术植入自体髂骨后骨愈合。 结论足背动脉岛状皮瓣移植联合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胫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手术简便有效,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的近期疗效。方法2013 年 3 月—2016年 3 月,对 30 例行初次 TKA 患者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男 8 例,女 22 例;年龄 55~71 岁,平均 64.7 岁。左膝 17 例,右膝 13 例。骨关节炎 22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 8 例。病程 9~27 个月,平均 14 个月。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评分为(41.63±6.76)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38.10±7.00)分。膝内翻畸形 19 例,膝外翻畸形 11 例。胫骨平台骨缺损根据 Rand 分型标准,均为Ⅱb 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0~42 个月,平均 27.5 个月。末次随访时,HSS 评分为(90.70±4.18)分、KSS 评分为(93.20±3.7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014,P=0.000;t=–60.629,P=0.000)。X 线片复查示,均未出现假体下沉、骨溶解、骨吸收、螺钉松动、骨水泥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TKA 术中采用骨水泥联合螺钉修复严重膝内、外翻并发的胫骨平台骨缺损,简便、安全,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为术前预判股骨转子间骨折复位难易程度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1 月—2020 年 3 月收治的 244 例闭合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 116 例,女 128 例;年龄 45~100 岁,平均 77.9 岁。致伤原因:摔伤 190 例,交通事故伤 36 例,砸伤 13 例,高处坠落伤 5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 1~14 d,平均 3.6 d。根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标准:31-A1 型 38 例,31-A2 型 160 例,31-A3 型 46 例。根据术中闭合牵引复位是否困难,将患者分为易复位组和难复位组;结合文献以及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资料,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由 2 名未参加手术的医生根据该分型标准对 244 例患者骨折进行分型,预判骨折复位难易程度,并与实际术中复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244 例患者根据术中骨折复位情况,分为难复位组 80 例(32.79%)、易复位组 164 例(67.21%)。比较两组患者影像学资料及特点,制定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骨折分为难复性及易复性两大类,难复性分为Ⅰ~Ⅴ型,其中Ⅲ型分为 4 种亚型;易复性分为Ⅰ、Ⅱ型。与术中实际评价结果比较,医生基于自定的骨折分型标准评定总准确率为 81.15%(198/244),其中难复性骨折准确率为 65.74%(71/108),易复性骨折为 93.38%(127/136)。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3~25 个月,平均 17.6 个月。除 2 例感染死亡外,其余骨折均愈合。结论基于难复与否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型标准能在术前准确判断易复性骨折,大部分难复性骨折能以扩大范围的方式做出正确预判,但其临床有效性仍需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小腿远端创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14 年 9 月—2017 年 8 月,应用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修复 12 例小腿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缺损。男 8 例,女 4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41.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7 例,重物砸伤 2 例,胫骨骨髓炎并软组织溃疡、坏死 2 例,骨肿瘤切除术后骨和软组织缺损 1 例。8 例一期修复,4 例二期修复。皮瓣切取范围为 6 cm×4 cm~10 cm×7 cm,肌瓣切取范围为 4.0 cm×2.5 cm~8.0 cm×6.0 cm,骨瓣切取范围为 4 cm×2 cm×2 cm~5 cm×4 cm×4 cm;供区胫骨骨缺损均采用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创面直接拉拢缝合 7 例、部分缝合后游离植皮修复 5 例。结果术后 12 例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均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2 个月,平均 10.8 个月。复合组织瓣外观、颜色、质地及踝关节功能均满意。术后 6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骨瓣修复胫骨骨缺损处愈合良好,供区髂骨修复骨缺损处愈合良好。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远端蒂复合组织瓣血供丰富,是修复小腿远端局部软组织缺损合并局限性骨缺损创面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9 年 1 月,对 26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行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其中男 16 例,女 10 例;年龄 25~66 岁,平均 42.8 岁。骨折根据 Tile 分型:B2 型 9 例,B3 型 6 例,C1 型 7 例,C2 型 3 例,C3 型 1 例。创伤严重度评分(ISS)为 6~43 分,平均 18.3 分。合并脑外伤 4 例,四肢骨折 7 例,血气胸 3 例,坐骨神经损伤 1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 4~12 d,平均 6.4 d。记录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有无并发症发生,以及骨盆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12~26 个月,平均 16.8 个月。手术时间为 65~142 min,平均 72.5 min;术中出血量为 42~124 mL,平均 64.2 mL。术后出现 2 例单侧股外侧皮神经激惹、1 例股神经麻痹、1 例切口浅表感染,均经相应处理后治愈或症状消失。术后 3 个月 X 线片复查示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骨折复位质量根据 Matta 评价标准评定:优 8 例、良 15 例、可 2 例、差 1 例,优良率为 88.5%;骨盆功能根据 Majeed 评分系统评定:优 10 例、良 12 例、可 4 例,优良率为 84.6%。结论应用皮下前环内固定支架联合后环骑跨钢板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 年 1 月—2018 年 10 月,应用清创后一期 Ilizarov 跖骨延长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患者 8 例(9 足、11 个部位)。其中男 3 例(4 足、5 个部位),女 5 例(5 足、6 个部位);年龄 44~65 岁,平均 57.5 岁。糖尿病足分级:Wagner 3 级 6 例(7 足)、4 级 2 例(2 足)。左足 4 例,右足 3 例;双足 1 例。慢性骨髓炎病程 1~5 年,平均 3.1 年。骨髓炎部位:第 1 跖骨头 3 足,第 3 跖骨头 1 足,第 4 跖骨头 1 足,第 5 跖骨头 6 足。其中 2 例为同一足合并 2 个部位慢性骨髓炎。记录跖骨延长长度及时间、佩戴外固定架时间,计算外固定架带架指数;观察足部溃疡及骨延长段愈合情况,记录愈合时间,计算骨延长段愈合指数。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定足部功能。结果患者术后获随访 9~26 个月,平均 15.0 个月。除骨延长期间发生针道感染外,治疗期间均无皮肤坏死以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跖骨延长长度 12~35 mm,平均 20.5 mm;跖骨延长时间 21~84 d,平均 57.8 d。佩戴外固定架时间 10.4~21.1 周,平均 14.6 周;外固定架带架指数为 42.9~59.2 d/cm,平均 54.3 d/cm。患者足部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 19~70 d,平均 30.5 d;随访期间溃疡均无复发。X 线片复查示骨延长段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指数为 37~51 d/cm,平均 42.5 d/cm。末次随访时,踝关节 AOFAS 评分为 87~95 分,平均 91.7 分;获优 5 足、良 4 足,优良率 100%。结论清创后按照 Ilizarov 张力-应力法则行一期跖骨延长,能促进糖尿病足溃疡愈合、重建跖骨长度、保留跖骨负重功能,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并跖骨头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术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2014 年 3 月—2015 年 10 月,收治 5 例拟行鼻再造术患者。其中,1 例 4 岁患儿为先天性鼻畸形;其余 4 例成年患者为外伤所致鼻部亚单位缺损,男 3 例,女 1 例;年龄 24~33 岁,平均 28.5 岁。以鼻中隔软骨(儿童)或耳甲腔软骨(成人)来源的种子细胞与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复合培养,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软骨。1 例患儿一期行鼻部畸形矫正术、硅胶假体植入术,二期取出假体同时植入组织工程软骨;其余 4 例成年患者均采用额部皮瓣扩张法行鼻再造。鼻再造术后患者行 1~4 次鼻修整术;术中对植入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观察,其中 2 例取材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 3 例患者出现低热;额部扩张皮瓣均成活,切口均 Ⅰ 期愈合,无感染、明显排斥反应、组织工程软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额部供区切口均 Ⅰ 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74 个月,平均 54.8 个月。随访期间患者鼻部无明显不适,通气功能良好,对鼻部外形基本满意。组织工程软骨组织学观察示术后早期 1 例有软骨存在;术后远期 1 例呈纤维结缔组织表现,另 1 例仍有软骨存留。结论临床应用初步表明使用组织工程软骨行鼻再造安全,但其有效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 年 11 月—2019 年 9 月采用克氏针“摇杆技术”辅助闭合复位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 12 例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男 9 例,女 3 例;年龄 1~11 岁,平均 5 岁。均为新鲜闭合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入院至手术时间 1~4 d,平均 3.2 d。结果手术时间平均 4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 20 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脂肪液化、切口皮缘坏死、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2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4~24 个月,平均 17 个月。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 8~14 周,平均 10 周。随访期间钉尾处皮肤无激惹、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根据 Flynn 评分标准评定,获优 10 例、良 2 例,优良率 100%。结论克氏针“摇杆技术”是一种新颖、有效的辅助闭合复位方法,联合钛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具有微创、快速、安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Day Ⅱ 型骨盆新月型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09 年 1 月—2016 年 7 月采用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 14 例 Day Ⅱ 型骨盆新月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9 例,女 5 例;年龄 17~65 岁,平均 38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 8 例,高处坠落伤 3 例,重物砸伤 3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盆骨折 Tile 分型:B 型 8 例,C 型 6 例。13 例伴骨盆前环骨折,其中耻骨上下支均骨折 8 例,耻骨上支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 1 例,耻骨联合分离 4 例。受伤至入院时间 1~72 h,平均 16 h;伤后至手术时间 3~8 d,平均 5 d。术后根据 Matta 评价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采用 Majeed 功能评分进行临床功能评价。结果总手术时间 35~95 min,平均 55 min;术中累计 C 臂 X 线机透视时间 3~8 min,平均 5 min;术中均无神经损伤及盆腔脏器损伤等发生。术后 2 d 行 X 线片检查显示各有 2 例垂直移位及轻度旋转移位未完全纠正。术后 3 d 行 CT 检查,发现 2 枚耻骨联合螺钉突破闭孔骨皮质;所有耻骨支螺钉均未进入髋臼,1 枚耻骨上支螺钉突破耻骨上支后侧骨皮质;1 枚髂骨后柱螺钉突破髂骨内侧骨皮质;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1 例出现耻骨联合处伤口感染,经更换敷料 2 周后伤口愈合;其余伤口均Ⅰ期愈合。骨折复位按 Matta 评价标准评价,获优 9 例,良 4 例,可 1 例,优良率 92.9%。术后 14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8~24 个月,平均 14 个月。骨折均在术后 4 个月内愈合,术后 6 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行走功能。3 例患者劳累或行走时骶髂部轻微疼痛,轻度跛行;1 例平卧时有髂后部疼痛不适感。随访期间无螺钉松动、断裂等内固定失效发生。末次随访时按 Majeed 功能评分评价临床功能,获优 7 例,良 5 例,可 2 例,优良率 85.7%。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Day Ⅱ 型骨盆新月型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体肋骨捆绑移植重建治疗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2006 年 1 月—2013 年 12 月,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捆绑肋骨椎间植骨融合,前路或后路内固定术治疗 36 例胸椎结核术后骨缺损。男 20 例,女 16 例;年龄 21~60 岁,平均 50.5 岁。病程 5~11 个月,平均 6.8 个月。胸椎结核位于 T4、5 1 例,T5、6 4 例,T6、7 4 例,T7、8 4 例,T8、9 9 例,T9、10 8 例,T10、11 5 例,T11、12 1 例。伴神经损害 34 例,根据 Frankel 分级为 B 级 2 例、C 级 8 例、D 级 24 例。记录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胸椎后凸 Cobb 角;根据 CT 三维重建分析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术后测量捆绑肋骨的横截面积为136.8~231.2 mm2,平均 197.1 mm2;相邻上、下位椎体终板表面积为 425.0~677.6 mm2,平均 550.6 mm2;肋骨占终板表面积百分比为 29%~50%,平均 33.6%。手术时间 125~160 min,平均 125 min;术中出血量 280~850 mL,平均 450 mL。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2~8 年,平均 4.4 年。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痛 2 例、胸腔积液 1 例、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 2 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其余患者未发生任何呼吸道并发症及伤口感染,无肋骨支撑体骨折、移位和吸收,无结核病灶复发,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脊柱后凸畸形。术后 6 个月三维 CT 示融合率为 86.1%(31/36),术后 12 个月为 97.2%(35/36)。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 ESR、CRP、VAS 评分及胸椎后凸 Cobb 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 3 个月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Frankel 分级 B 级 2 例均恢复至 D 级,术前 C 级 8 例恢复至 D 级 1 例、E 级 7 例,术前 D 级 24 例均恢复至 E 级。 结论对中下胸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小于 2 个椎体和椎间盘的骨缺损,采用自体肋骨捆绑支撑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4 年 8 月—2017 年 7 月收治的 94 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48 例)和对照组(46 例)。试验组骨折闭合复位后,采用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 PFNA;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植入 PFN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受伤至入院时间、骨折侧别及分型以及合并内科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 3 d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前及术后 3、6、9 个月采用 Harris 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均缩短,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减少,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9~12 个月,平均 10.6 个月。X 线片复查示,两组骨折均愈合;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1.2±3.2)周,试验组为(11.6±2.9)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2,P=0.120)。术前及术后 3、6、9 个月,两组髋关节 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出现切口感染 1 例、髋内翻 2 例、压疮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8.3%,对照组出现髋内翻 1 例、压疮 2 例、内固定丢失 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8.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P=0.112)。 结论网格定位器辅助植入 PFNA 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行,与传统术式相比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切口、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设计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治疗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并临床应用分析其可行性。方法2015 年 10 月—2017 年 6 月,将符合选择标准的 12 例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 7 例,女 5 例;年龄 52~63 岁,平均 57.6 岁。病程 15 d~6 个月,平均 3.7 个月。病变节段:C4、5 2 例,C5、6 6 例,C6、7 4 例。临床表现为神经根卡压所致的根性疼痛或麻木。患者均行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减压术。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上肢与颈部疼痛缓解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 Macnab 评分标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 71~105 min,平均 82 min;术中出血量约 5 mL。术后 1 周复查颈椎 CT 示颈神经根管扩大,神经根受压解除。术后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明显缓解,住院时间 2~5 d,平均 3 d。12 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 6~18 个月,平均 12.3 个月。除 1 例患者术后存在短暂感觉减退外,余均无血肿、神经根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 VAS 评分及 NDI 均较术前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即刻亦有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 Macnab 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获优 9 例、良 2 例、可 1 例,优良率 91.7%。 结论经皮后路全内镜神经根管切开能顺利完成骨性颈神经根管狭窄减压,以微创方法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载柚皮苷复合支架的性能及其对兔骨软骨缺损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 W/O/W 方法制备载柚皮苷和无载柚皮苷缓释微球;以凹凸棒石和 Ⅰ 型胶原蛋白为材料,通过“3 层夹心法”分别构建载柚皮苷、无载柚皮苷和载 TGF-β1 复合支架。分别利用体外缓释、扫描电镜和细胞计数试剂盒 8 法评价载柚皮苷微球的缓释效果、支架的形貌和细胞相容性。取 40 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A、B、C、D 4 组,每组 10 只。于兔双侧股骨髁间窝处制备直径 4.5 mm、深 4 mm 的骨软骨缺损模型,A 组为缺损组(空白对照),B、C、D 组分别于骨软骨缺损处植入无载柚皮苷复合支架(阴性对照组)、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实验组)及载 TGF-β1 复合支架(阳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 3、6 个月时取材,行大体、HE 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分别观察骨软骨缺损修复效果;Western blot 检测新生软骨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载柚皮苷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构建的骨软骨复合支架有较好的孔隙;载柚皮苷软骨层支架细胞的增殖率与无载柚皮苷支架比较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兔体内植入实验大体观察示,术后 3 个月 C、D 组缺损范围与 A、B 组相比明显缩小;术后 6 个月 C 组缺损处被新生软骨所覆盖,D 组新生软骨与周围正常软骨整合良好。组织学染色示,术后 3 个月 A、B 组缺损处被少量纤维组织填充,C、D 组可见少量软骨生成;术后 6 个月 C、D 组新生骨软骨组织与正常骨软骨类似,A、B 组缺损处以大量纤维组织为主。Western blot 检测示,术后 3、6 个月 C、D 组缺损处新生组织中 Ⅱ 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 A、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载柚皮苷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并对兔关节骨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