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动脉Wingspan支架内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Wingspan支架内再狭窄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Firebird药物洗脱支架对2例Wingspan支架置入术后椎动脉V4段局限性再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进行治疗,其中1例为症状性患者,另1例为对侧椎动脉闭塞并且双侧后交通发育不良。将支架缓慢通过再狭窄处,在911.93~1013.25kPa压力下保持15S,释放支架。结果支架均顺利到位并释放,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均无明显残余狭窄。手术后患者均无不良反应,术前眩晕反复发作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2例患者均经6个月以上的临床随访,无临床缺血事件发生。1例于支架再置入后6个月复查DSA,显示无明显再狭窄。结论应用药物洗脱支架对Wingspan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进行再次支架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病例选择的标准和疗效尚待更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已成为动脉狭窄复发脑卒中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1-2]。然而,再狭窄是脑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并且与相应脑动脉供血区域的脑卒中发病显著相关[3]。研究显示,重度脑血管狭窄患者即使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2年内同侧脑卒中累计复发率高达38.2%[4-5]。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中位随访期再狭窄的概率为30%[6]。自膨式支架的再狭窄率更高[7-8]。因此,对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症状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多使用裸金属支架,但再狭窄发生率较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研究表明,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降低。虽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药物洗脱支架支架置入术也是安全的,但是还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的冠脉支架为金属裸支架(BMS),由于BMS置入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较高,药物涂层支架(DES)应运而生。DES通过抑制血管内膜的增生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但同时也带来了内皮延迟愈合,内皮化延迟是支架内晚期血栓发生的基础,晚期血栓常可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目前已知很多药物可促进血管再内皮化,预防晚期血栓的发生。本文将重点就晚期血栓发生的机制、常见促进再内皮化的药物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促红细胞生成素、雌激素、他汀的机制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自从2000年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首次应用于临床,其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一系列的随机对照试验和临床注册研究中得到证实。然而,支架置入术后远期发生的支架边缘再狭窄依然是临床医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严重影响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预后,也是当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金属裸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管理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种挑战。尸体解剖和血管内成像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支架内再狭窄基本的治疗策略包括:球囊血管成形术、斑块切除术、血管内放疗、金属裸支架置入、药物涂层球囊、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和病变特点,药物洗脱支架和药物涂层球囊的问世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技术突破的历史性转折点。现主要讨论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危险因素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支架内再狭窄是影响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远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支架内再狭窄的监测、预防和治疗始终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文章就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前,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冠心病常规介入治疗的方法之一,但术后再狭窄率仍然居高不下;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局面,随着近两年来药物洗脱支架防治再狭窄临床实验结果的陆续公布,使药物洗脱支架成为目前防治再狭窄的最佳办法。现根据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从药物洗脱支架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其中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药物涂层支架虽然降低了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但由于药物及涂层本身同时抑制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因此,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1 支架置入术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最佳剂量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却高达20%~30%,其中大约有10%的患者需要再次置入支架。目前发现有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支架的类型和直径大小、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炎症反应等。其中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针对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做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应用裸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我院2006—2011年行冠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随访结果,比较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与裸支架的再狭窄率。结果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患者的再狭窄率为8%,应用裸支架患者的再狭窄率为2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药物洗脱支架较裸支架具有更低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然而,再狭窄作为支架置入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临床应用.目前,有关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以及炎性反应有关.文章对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自1987年支架置入术应用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领域以来,成功解决了单纯PTCA术的急性血管弹性回缩导致再狭窄的问题,但金属裸支架(bare-metal stents,BMS)仍然有约30%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支架,特别是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支架的出现,将再狭窄率进一步降至10%以内,随后关于DES与支架内血栓的临床研究显示:雷帕霉素和紫杉醇作为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在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同时,也抑制了内皮细胞增殖,从而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甚至支架内再狭窄(in stent restenosis,ISR),本文将对DES再狭窄与支架血栓可能存在的原因和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却高达20%~30%,其中大约有10%的患者需要再次置入支架.目前发现有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术后残余狭窄程度、支架的类型和直径大小、血糖水平、胰岛素抵抗情况、炎症反应等.其中药物洗脱支架(DES)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针对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做了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5.
支架置入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可成功恢复血管血运,但再狭窄一直影响着远期效果,血管内膜过度增生是主要原因。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再狭窄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最突出的是晚期血栓形成。新生内膜增生过度导致的再狭窄,与支架涂层药物对正常内皮细胞的非特异性抑制导致的晚期血栓形成,是支架置入术面临的主要矛盾。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可吸收聚合物支架以及可吸收金属支架,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冠心病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的广泛开展,支架内远期再狭窄病例越来越多,为寻求最佳预防措施.本文就目前有关支架内再狭窄形成原因、发生机制、诊断新技术及治疗措施方面的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情况与ACE基因I/D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PCR方法测定ACE基因型。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分为再狭窄组(病变狭窄≥50%)和无再狭窄组(病变狭窄〈50%)。采用SPSS18.0软件比较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的临床基本特征、冠脉造影资料,以及与ACE基因型的关系。结果此次研究共纳入396名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40例,再狭窄率为10.1%。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的临床基本资料、冠脉造影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狭窄组的ACEDD基因型35.56%、ACEDI基因型16.39%、ACEII基因型3.85%。再狭窄组与ACE基因I/D多态性具有相关性(P〈0.001)。结论冠状动脉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支架再狭窄发生与ACEDD基因型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细胞种植支架与支架术后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一年内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高达40%和20%[1],为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除药物包被支架外,细胞种植支架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尽管药物洗脱支架(DES)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支架结构的设计也不断改良,植入DES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仍高达10%。目前用于治疗ISR的主流选择包括切割球囊和棘突球囊、药物涂层球囊、斑块销蚀技术、裸金属支架及DES重复置入术。本文就ISR的治疗策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SR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4例,均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并随访6个月,记录其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病变部位、术前椎动脉直径、支架类型、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分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血管内支架置入术,随访期间18例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组),46例未出现再狭窄(无再狭窄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8.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率、病变部位、支架直径、支架长度及术后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患者吸烟史阳性率高于无再狭窄组,术前椎动脉直径短于无再狭窄组,采用药物支架者所占比例低于无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吸烟史〔β=0.098,OR=2.648,95%CI(1.159,4.674),P=0.001〕、术前椎动脉直径〔β=0.956,OR=2.614,95%CI(1.134,6.022),P=0.007〕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β=-0.612,OR=1.837,95%CI(1.086,4.597),P=0.029〕为保护因素。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有吸烟史、术前椎动脉直径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药物支架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