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句中的“减”字,医家注说不一,大凡有四:①“减即意味着虚软”;②“重按则现衰减”;③“主阳气减少”;④唯李今庸教授独具见解,认为减与芤相对为文,均言脉象,“减”当为“紧”之借字,不可作“减少”之“减”(见《山东中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捕,此名为革,妇人则半力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对文中“减”字之义,教材及多数注家均释为“减少”、“减预”。如:尤怡:“脉弦者.阳不足也,故为减为筹。”陈念祖:“弦则为阳微而逆流,……征则阳不自报为清寒.”吴谦:“弦则为劲,民其中取之劲,外急象也.”五版教材解释为:“本脉包括弦大两象,但弦脉是技之不移,而革脉的弦,重按则社.所以说弦则为征.”以上解释,作者认为与仲江原意是不相合的.理由如下。此文原意,以弦、大二脉形容“…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寸口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抟 ,此名曰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 ,旋复花汤主之”。笔者运用旋复花汤治疗半产漏下症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6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其中年龄 2 2~ 2 4岁 4例 ,2 5~ 2 8岁 2例 ;有习惯性流产史 3例 ;停经 6 0~ 70天5例 ,70天以上 1例。均经妇科妊娠试验为阳性。 6例均出现少腹刺痛或隐痛 ,不同程度的漏下出血症状。2 治疗方法采用旋复花汤加味 :旋复花 (布包 ) 12 g,青葱管6支 ,丝棉或蚕茧少许 ,茜草 10 g。每日 1剂 ,水煎顿服。加减法 :瘀…  相似文献   

4.
新绛旋复汤原名旋复花汤,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方,由旋复花、新绛、葱3味药物组成。主治肝着及妇人半产、漏下病。《金匮要略》记载:“肝着,其人常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热饮,旋复花汤主之。”又云:“寸口脉弦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  相似文献   

5.
<正> 旋覆花汤治妇人半产漏下见于《金匮·妇人杂病篇》,曰:“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方以旋覆花、葱、新绛三味组成。此条历来视为悬案,尤在泾渭该汤“殊与虚寒之旨不和”,《医宗金鉴》断其“必是错简”,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则将此条作为存疑,附列篇末。余以为此条理法方药贯通一气,并无相悖之处。理由如次: 一、半产漏下有瘀血:该汤在《金匮·血痹虚劳篇》中复出,以其证属虚寒相搏,故将其归入虚劳之中。血之畅通,须阳之温煦,气之鼓荡。今证属虚寒,则血凝涩而为瘀血,故仲景将虚劳与血痹合为一篇,寓意深矣。诚如张锡纯所云:“虚劳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未有不虚劳者”。妇人半产漏下既属虚劳,则挟有瘀血当属无疑。二、旋覆花汤旨在活血通脉:该汤复见于《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以治肝着。何谓肝着?尤氏曰:“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故名肝着。”既为  相似文献   

6.
切脉自《内经》之后各家均有发挥,但因众说颇多,脉象名目愈为繁杂,给初学之人造成一种头绪难寻,下指茫然之感。今笔者对陈修园《时方妙用》中八脉该二十八字脉象法的学习,作以介绍,供同学参考,兼谈一点体会,就正于师长。陈氏将祖国医学,习惯称为的病脉二十八部,分别归附于浮、沉、迟、数、虚、实、大、缓的八脉之下,又总括以诗,切有言简意赅、提纲挈领之优,又易于初学者牢记和实用。现将陈氏原诗介绍如下: 一、浮脉(附属脉:芤、革、散)浮为表脉病为阳轻手扪来指下彰芤似著葱知血脱革如按鼓识阴亡从浮辩散形缭乱定散非浮气败伤除卸沉中牢伏象请君象外更参详  相似文献   

7.
1、疾病发生后引起气血变异,脉象也随之变化,出现异常脉象称为病脉。病脉有多种,主要根据脉形、脉位、脉势与节律来区分。2、浮脉:轻取即得,举之泛泛而流利,按之稍减而不空。古人喻为“水漂木”、“捻葱叶”。浮脉多主表证,是人体卫阳起而抗外邪。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忌见浮脉,表示真气去脏而外越经络。3、浮脉大致有4种相类似的脉,其一为芤(kōu音抠)脉。芤是一种叶子中空的草。芤脉表现为浮大中空,浮取脉大而软,重按有中央空两边实之感。常见于大失血、亡津液之后,属大虚的表现。4、浮脉的第2种相类脉为革脉,浮取弦大…  相似文献   

8.
中医的脉象是以脉搏的位置、幅度、力度、频率、节律、形态等方面来认识的.脉象从位置来分辨的有浮、沉、伏,以幅度来分辨的有洪、大、细,以力度来分辨的有虚、芤、实、濡、弱、微,以频率来分辨的有数、迟、缓,以节律来分辨的有促、结、代,以形态来分辨的有弦、紧、滑、涩、长、短、革、牢、动、散.现将古代医学家有关常见28种脉象的论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见于《金匮要略》,曲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所组成。主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方证的病机关键乃阴阳两虚,故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阴平阳秘”,则精不致外泄,乃治本之法。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方加  相似文献   

10.
历代医家所撰写的脉书虽不少,但因文字深奥,或对脉象的描述抽象,以致人们对某些脉还是不易掌握。笔者通过学习一些脉书,并结合实践及教学体会,对浮、洪、芤、革、散和濡脉的脉象、主病作一浅述。其所以把上述六部脉放在一起讨论,也因其脉皆属“浮脉类”之故。由于水平所限,其中定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正> 脉诊习称诊脉、切脉、候脉.是医者通过切按病人的动脉辨别脉搏的速率、节律、强度、位置和形态之脉象,以了解病人正邪变化而进行诊断一种方法,它是四诊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前人把脉象分为28种,现人归纳为6纲脉即6类脉,其中浮脉类包括浮、洪、濡、芤、革5种,沉脉类包括沉、伏、弱、牢4种;数脉类包括数、疾、促、动4种;迟脉类包括迟、  相似文献   

1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源于《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文指出用于心肾不足,  相似文献   

13.
<正>叶天士重视疾病的络病机制,提出"络虚则痛"学说。本文通过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病案,就"络虚则痛"的形成和临床诊治规律做一总结。络虚则痛的成因有年高体衰、阳明络虚,肝风阳扰、胃络必虚,操持太过、损及营络,风温之后、津液未复,失血络虚,久病络虚,络虚留邪,误治所致。络虚则痛的临床特点为病程长、发病缓,痛而重按少缓,脘痛得食则缓,烦劳即发,络虚疼痛,脉诊特点为寸口脉气血亏虚,脉细、弱、涩、芤、小、空、大。络虚则痛的诊疗规律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针对  相似文献   

14.
<正>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其具有调阴阳和营卫、潜镇摄纳的作用。后世医家应用甚广,疗效颇佳。笔者仅就仲景“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而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证验之于临床,确  相似文献   

15.
脉理至要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王叔和《脉经序》)脉理至要,临证者要当详明;脉诊难辨,尤须审慎。学者宜心慕手追,恒志不隳,理脉辨证,日臻其善,以期按察以决死生,履险以挽狂澜。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金匮要略》的病证、方药原文,对暍病方证予以统贯论述。1病证原文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伤寒、温病理论的温习,结合临床实际,对白虎加人参汤谈一些不成熟的认识,错误之处,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一、白虎汤和白虎加人参汤临床运用的不同点。两方的临床运用不同点,仲景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白虎加人参汤证的条文中提到病经误治,损伤津气,邪热内传阳明,津气不足。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认为两方使用的主要鉴别点是脉象。“脉洪大有力者”,选用白虎汤,“脉洪大而芤者”,则选用白虎加人参汤。这一提法被中医界定为临床选用的唯一标准。我认为这不符合临床实际,理由有二:一是阳明经证津气亏损重证可以见到“脉洪大而芤”,但轻  相似文献   

18.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原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为久患遗精致虚劳,属阴阳两虚者而设.多年来,笔者常以本方治疗疑难杂症,每获良效,兹举例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9.
    
人们日常生活中,葱是被采用机率很高的一种植物。葱的异体字为“”,李时珍说:“从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也。”他还列出了葱的别名“芤”、“菜伯”、“和事草”等,并且对葱的各部分及其别名作了解释,说“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至于“芤”,是指草中有孔,因葱叶中间有孔道,所以称为芤。晋代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把脉象归纳为24种,其中一种名为“芤脉”,是说手指按于患者“寸口”动脉处颇似按在葱管上的感觉,此种脉象多由于失血过多而出现。虽然,葱通…  相似文献   

20.
一、心脾两虚血崩昏厥刘××,女,47岁。1981年4月5日初诊。月经如崩,一周未止。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曾用西药医治,未效。血色淡黄,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头晕,时时昏厥。舌淡少苔,脉虚大而芤。血压80/50毫米汞柱。证属心脾两虚,统摄无权。必补益心脾,养血活血,佐固涩止血。拟黄芪30克当归15克焦白术12克熟枣仁12克元肉12克远志10克海螵蛸12克五味子20克益母草10克。一剂药毕,血止大半,3剂药尽,出血全止,诸证著减,血压升至112/70毫米汞柱,守方减海螵蛸,再服3剂,以收功。《血证论》云:“血崩……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谓崩溃。名曰崩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