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甘珀酸(CBX)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点燃后干预组(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CBX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TZ 35mg/kg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mg/kg)干预3d。观察三组大鼠惊厥行为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GFAP、Cx43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①PTZ点燃癫痫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CBX抑制了点燃大鼠的自发性抽搐,各组自发性抽搐次数为K组〉CBX组〉NS组(P〈0.05)。②点燃癫痫大鼠GFAP—IR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胞体肥大,突起丰富,Cx43的表达增加;CBX干预后,GFAP—IR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Cx4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CBX对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无影响,但抑制Cx43的表达和癫痫活动,提示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在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BX有潜在的抗惊厥或协助抗惊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缝隙连接(GJ)是细胞间直接通道,对同步化放电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GJ阻断剂甘珀酸(CBX)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癫癎样活动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干预组(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CBX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TZ(35 mg/kg)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 mg/kg)干预 3 d。观察3组大鼠惊厥行为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Fos、NMDAR2、GFAP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①PTZ点燃癫癎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自发性抽搐次数K组>CBX组>NS组(P<0.05)。②点燃癫癎大鼠海马Fos-Li神经元、NMDAR2-Li神经元增多,GFAP-Li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胞体肥大,突起丰富。CBX干预后,Fos-Li、NMDAR2-Li神经元减少(P<0.05, P<0.01),GFAP-Li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BX抑制自发性抽搐和神经元活动,CBX有潜在的抗惊厥或协助抗惊厥的作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5):465-468]  相似文献   

3.
目的缝隙连接(GJ)是细胞间直接通道,对同步化放电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旨在探讨GJ阻断剂甘珀酸(CBX)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癫癎样活动的影响。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干预组(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CBX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TZ(35mg/kg)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mg/kg)干预3d。观察3组大鼠惊厥行为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Fos、NMDAR2、GFAP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①PTZ点燃癫癎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自发性抽搐次数K组>CBX组>NS组(P<0.05)。②点燃癫癎大鼠海马Fos-Li神经元、NMDAR2-Li神经元增多,GFAP-Li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胞体肥大,突起丰富。CBX干预后,Fos-Li、NMDAR2-Li神经元减少(P<0.05,P<0.01),GFAP-Li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CBX抑制自发性抽搐和神经元活动,CBX有潜在的抗惊厥或协助抗惊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甘珀酸(CBX)对戊四氮(PTZ)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的影响.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S组),点燃组(K组),点燃后干预组(CBX组),每组10只大鼠.NS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K组和CBX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PTZ 35 mg/kg至点燃,再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CBX(10 mg/kg)干预3 d.观察三组大鼠惊厥行为的变化,以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GFAP、Cx43在海马内的表达变化.结果 ①PTZ点燃癫(疒间)大鼠出现自发性抽搐,CBX抑制了点燃大鼠的自发性抽搐,各组自发性抽搐次数为K组>CBX组>NS组(P<0.05).②点燃癫(疒间)大鼠GFAP-IR星形胶质细胞增多,胞体肥大,突起丰富,Cx43的表达增加;CBX干预后,GFAP-IR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Cx43的表达减少(P<0.05).结论 CBX对点燃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活化无影响,但抑制Cx43的表达和癫(疒间)活动,提示胶质细胞及其缝隙连接在癫(疒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BX有潜在的抗惊厥或协助抗惊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戊四氮点燃致痫发育期大鼠模型行为改变和脑内突触重建情况及天麻素对其影响。方法将50只21日龄Wistar发育期大鼠(50-70g)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戊四氮组、天麻素大剂量组、天麻素小剂量组及丙戊酸钠组,每组10只。根据Racine分级法,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记录大鼠痫性发作级别和次数。在点燃4周后常规心脏灌注、固定及取脑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切片突触体素(P38)的表达。结果1.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实验组大鼠痫性发作级别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83P〈0.01),戊四氮组发作级别最高(平均秩为44.60),其次是天麻素小剂量组(平均秩为34.90)、天麻素大剂量组(平均秩为21.45)、丙戊酸钠组(平均秩为19.55)。2.戊四氮点燃4周后,各组实验大鼠颞叶皮质及海马区均有P38表达,戊四氮组P38表达量较其他组多,有统计学差异(Pa〈0.01),天麻素大剂量组表达量小于天麻素小剂量组(q=2.705,2.351Pa〈0.05),天麻素大剂量组P38表达量与丙戊酸钠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q=1.194,1.031Pa〉0.05)。结论戊四氮反复点燃可导致发育期大鼠颞叶和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和突触重建的形成;天麻素具有明显抗癫痫作用,可通过降低P38的表达,抑制突触重建的形成,间接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海人酸(KA)致痫大鼠模型海马及脑脊液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变化的意义。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KA组(KA2μg/kg,海马杏仁核注射后分为6h、1、3、7d组,每组8只)和9g/L盐水对照组(n=8,海马杏仁核注射与致痫剂等容量的9g/L盐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及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Glu和As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大鼠海马中Glu、Asp水平在观察的24h内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长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d后仅Glu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其脑脊液Glu、Asp水平在致痫后6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7d内保持上升趋势。结论癫痫大鼠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变化较海马组织早,其中Glu增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7.
蔡淑英  任榕娜  王萍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7):1338-1339,1357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托吡酯(TPM)神经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将3~4周龄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4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B为阳性对照组。C、D组于戊四氮(PTZ)腹腔注射后予TPM40mg/kg、TPM40mg/kg+VPA200mg/kg;A、B组予等量蒸馏水。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其病理改变。结果C组NSE水平与B组差异显著,D组与B组无差异。C组较D组海马组织神经元退行性变和胶质细胞增生程度减轻。结论TPM联合VPA将削弱癫痫大鼠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c-fos反义寡聚核苷酸对癫痫发作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fos基因在戊四氮(PTZ)致痫大鼠模型中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致痫模型大鼠海马神经细胞Fos表达;TUNEL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c-fos反义寡聚核苷酸侧脑室注射干预,观察其在抗凋亡中作用。结果 PTZ致痫后大鼠可引起Fos在脑内一过性高表达,1h达高峰(P〈0.001),而神经细胞凋亡在24h达峰值(P〈0.001);c-fos反义寡聚核苷酸部分抑制Fos表达,并显著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结论 癫痫发作后Fos早期表达可能与后期神经细胞凋亡有关;c.10s反义寡聚核苷酸能抑制脑内Fos表达,对癫痫造成脑损伤起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生期大鼠反复癎性发作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XY  Wang JW  Sun RP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4):289-293
目的 探讨新生期大鼠反复痫性发作对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64只生后1d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惊厥组40只和对照组24只。惊厥组新生鼠在生后1d(P1)、4d(P4)、7d(P7)给予腹腔注射匹罗卡品,制备新生鼠癫痫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惊厥组分别在第3次致痫后即刻、第4、14、45天4个时间点处死,各时间点设相应对照组,处死前36h给予惊厥组和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BrdU,用BrdU标记新生细胞,再以NF200双标免疫荧光法标记神经元。结果对照组BrdU标记阳性细胞呈年龄依赖性变化,不同年龄组BrdU阳性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组3次发作后即刻和第4天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相应日龄对照组(P〈0.01),而发作后14d和45dBrdU阳性细胞数高于相应日龄对照组,发作后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惊厥组和对照组大多数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NF200。结论正常大鼠的神经发生有年龄依赖性,随着日龄增大,齿状回颗粒细胞增生减慢,而新生期反复痫性发作对大鼠不同时期影响不同,反复发作会导致幼鼠早期神经发生减少,而后期神经发生增加,这些新生细胞不仅存在于齿状回,还可见于CA3区及海马以外的某些区域,并可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氨基酸类及肽类神经递质的关系及各自在癫痫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戊四氮(PTZ)制备大鼠慢性癫痢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结合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大鼠额叶皮层、海马及乳头体组织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氩酸(GLU)的含量变化。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大鼠额叶皮层、海马及乳头体中生长抑素(SOM)含量的变化。结果 GLU在腹腔注射戊四氮15d、点燃后0h,7、30d组额叶皮层、海马及乳头体组织中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GABA在腹腔注射PTZ 15 d、点燃后7、30d组额叶皮层、海马及乳头体组织中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点燃后0h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SOM在腹腔注射PTZ 15 d、点燃后0h,7、30d组额叶皮层及乳头体组织中的含量显著升高,而海马无明显变化。相关分析发现,GABA与GLU、GABA与SOM之间呈直线负相关,GLU与SOM之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 GABA、GLU及SOM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癫痫发生的重要原因及癫痫敏感性形成的机制。乳头体及额叶皮层中SOM与癫痫发作有关,可能参与了癫痫的播散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出生35 d雄性Wistar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制作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癎)发作模型,VPA经口灌胃给药,每次350 mg·kg-1.VPA连续给药5 d后处死动物,取大鼠脑组织尼氏染色检测存活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和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结果 1.空白对照组海马形态学结构正常,细胞完整,神经元多呈三角形,核较大,胞质里可见深染尼氏小体;癫(癎)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可见神经元缺失、变性、坏死;尼氏小体数量较少,甚至出现尼氏小体溶解、消失;VPA干预组神经元坏死较少,改变较轻.2.癫(癎)模型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癫(癎)模型组海马CA3区存活神经元数目显著少于空白对照组和VPA干预组(Pa<0.01);VPA干预组存活神经元数目较癫(癎)模型组增加(P<0.01),但仍少于空白对照组(P<0.01).3.癫(癎)模型组和VPA干预组海马CA1、CA3区BDNF蛋白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高(P<0.05,0.01),但VPA干预组的表达高于癫(癎)模型组(P<0.05,0.01).4.VPA干预组CA1、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较癫(癎)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a<0.01),癫(癎)模型组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亦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 VPA对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致癫(癎)大鼠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海马CA1 、CA3区乙酰化H3组蛋白表达增加,进而调控BDNF的表达增加,可能是VPA对癫(癎)后大鼠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Jin RF  Sun RP  Xu XP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0):733-737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基因(mdr)在慢性大鼠中的表达及托吡酯(TPM)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生后28d的SD大鼠给予海人酸致,对照组给予相同的方法注射生理盐水。待自发性形成后,将癫痫组分为持续状态并发自发性(简称SE)组、持续状态并发自发性治疗(简称SE+TPM)组、非癫痫持续状态并发自发性癫痫(简称N—SE)组和非持续状态并发自发性治疗(简称N—SE+TPM)组;将生理盐水对照组分为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生理盐水对照治疗(对照+TPM)组。治疗组均给予TPM治疗,治疗6周后,将所有大鼠断头取海马,RT—PCR检测mdr1α和mdr1b mRNA的表达。结果SE组、SE+TPM组和N—SE+TPM组的mdr1α和mdr1b mRNA表达均比对照组高(P〈0.001或〈0.05),SE+TPM组的mdr1α和mdr1b mRNA表达也比SE组高(P〈0.001),其他治疗组(N—SE+TPM,对照+TPM)mdr1α和mdr1b mRNA表达较相对应的未治疗(N—SE,对照)组相比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癫痫发作,特别是持续状态可使大鼠海马中mdr1α和mdr1b mRNA表达增加,颞叶的耐药可能与mdr1α和mdr1b mRNA高表达有关。TPM可增加大鼠海马中mdr1α和mdr1b mRNA的表达,尤其mdr1α mRNA的表达更明显。mdr1α 和mdr1b mRNA高表达可能与癫痫和TPM均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期大鼠癫癎持续状态(SE)后对海马内齿状回颗粒细胞神经发生的影响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拮抗剂MK-801对此结果的抑制作用,从而研究癫癎发作后发育脑海马内神经发生及NMDAR在神经发生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7,14,21,28d4个日龄组共216只,每组均为54只,每个日龄组大鼠随机分SE组、MK-801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再以β微管蛋白Ⅲ(TuJ1)、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分别标记早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Z诱导癫癎持续状态后发育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gyrus,DG)神经发生,并用MK-801治疗后观察对其的影响。结果:BrdU注射后第7天和第14天,SE组各日龄幼鼠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同日龄的正常对照组,其中约有80%同时表达TuJ1;MK-801组BrdU阳性细胞数较SE组明显减少(P<0.01),而在第28天三组之间BrdU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癫癎发作可增加幼鼠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神经发生,而NMDAR在癫癎后的神经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癫癎持续状态(SE)对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磷酸化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6周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SE组和9g/L盐水对照组(NS组)。戊四氮(PTZ)诱导发育期大鼠SE。采用Morris水迷宫和Y迷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各区pCREB的表达。结果与NS组比较,SE组在Morris水迷宫测试中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P<0.05);Y迷宫中达标所需的训练次数显著增多(P<0.05),24h记忆保持率明显降低(P<0.05)。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G)区pCREB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SE可使发育期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受损,其机制可能与海马pCREB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癫癎,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莫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拉莫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癫癎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癎样放电可能优于拉莫三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53-655]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7.
We conducted this single 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ral chloral hydrate and intranasal midazolam for induction of sedation for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 of brain in children. Participants aged 1–10 years (n=60) were randomized to receive 100 mg/kg chloral hydrate orally with intra nasal normal saline OR intranasal midazolam 0.2 mg/kg with oral normal saline. Adequate sedation (Ramsay sedation score of four) was obtained and CT scan completed successfully in 76.7% of chloral hydrate group and in 40% of midazolam group (P=0.004).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seen for side effects frequency between the two drugs (10% in chloral hydrate, 3.3% in midazolam group; P= 0.34). We conclude that oral chloral hydrat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safe and effective drug for sedatio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CT scan of bra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