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66岁,因乏力、纳差半年,消瘦1个月余而入院。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纳差,厌油,偶有中上腹闷胀不适,与饮食无关,1个多月前症状加重,伴消瘦,体重减轻约5kg,偶有恶心欲呕,外院CT示:(1)肝硬化;(2)肝尾状叶及后叶多个小低密度影,考虑囊肿可能;(3)腹水;(4)肝包膜下不规则略高密度影。既往30多年前因"胃穿孔"行胃部分切除术,2009年胃镜提示"吻合口溃疡,残胃炎,HP阳性",病理示:"残胃吻合口黏膜慢性炎症伴部分黏膜糜烂及轻度急性炎,部分腺体肠化(轻度),单个腺体囊样扩张,局部腺体轻度增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手术中采用反穿刺技术的安全性与应用价值解析。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该院就诊,需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手术患者共17例。患者的治疗采用反穿刺技术,即将反穿刺器置入切开的食管前壁,穿出导线于切口上方3cm闭合食管完成后置入吻合器抵钉座,在腹腔镜辅助下在小切口处完成食管-残胃吻合术。分析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临床价值。结果 17例无中转开腹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09.54±46.91)min,吻合完成时间(62.74±8.92)min,钉座置入时间(19.84±6.71)min,肿瘤与食管断端距离(4.52±0.96)cm,排气时间(2.16±0.54)d,术中出血量(135.57±26.84)mL,辅助切口长度(4.58±0.48)cm,住院时间(9.86±1.93)d。治疗期间无患者死亡、吻合口活动性出血、吻合口漏,且术后病理食管断端均未见肿瘤浸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17例随访18个月,无复发病例,复发率为0.0%,仅有1例于术后4个月复诊发现吻合口狭窄,给予经内镜下扩张处置后缓解。结论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手术中采用反穿刺技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对患者的身体组织的破坏性,术后预后较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大出血再手术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均南  李伟文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2):1434-143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15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采用原吻合切除再吻合10例,原吻合切除、残胃切除、食管空肠吻合1例,十二指肠溃疡血管缝扎2例,溃疡腔外置2例,行十二指肠残端造瘘手术4例。结果:经上述治疗后15例患者术后均停止出血,痊愈出院。无术后近期并发症。随访5个月~6年,1例5个月后死于脑出血,1例18个月后死于癌症广泛转移,其余13例无再出血现象。结论:再手术为抢救胃大部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 女,38岁。于入院前6个月,患无意中扪及左侧大阴唇下段有一约枣样大小肿物,无红肿,当时未在意;于入院前4个月,肿物处出现间断性隐痛,挤压后疼痛加重。当地卫生院曾诊为巴氏腺囊肿并感染,予抗炎治疗后效果不佳,于入院前6d,当地卫生院于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为实性,质硬,固定,与周围组织粘连。切除肿物及部分健康组织。术后病理示:腺样囊性癌(来源于汗腺),侵及神经。  相似文献   

5.
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根治性切除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2003年6月收治的27例残胃癌。结果:原胃大部切除术至残胃癌确诊间隔时间平均为20.1年,原手术方式中21例为Billroth Ⅱ式吻合。出现症状距确诊平均间隔6个月(1~14个月)。残胃发生部位11例在吻合口。印戒细胞癌3例,未分化癌5例,低分化腺癌8例,中、高分化腺癌11例。IA期1例,Ⅱ期4例,ⅢA期7例,ⅢB期4例,Ⅳ期11例。2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3例行残胃癌根治术,6例仅行剖腹探查术,4例行姑息性手术。结论: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病变主要位于吻合口附近。残胃癌易延误诊断,当胃大部切除术后5年以上,出现上腹隐痛不适、饱胀感、上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进食梗噎感等,应考虑到残胃癌的可能,争取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予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45例中5例术后失访,40例获得随访。姑息性手术平均生存13个月,仅行剖腹探查患者平均生存4个月。结论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以毕I式吻合为宜,如必须行毕Ⅱ式吻合,可同时行Braun吻合,降低残胃癌的发生率。术后应加强随诊,时间越长随诊越密切;早期诊断是提高残胃癌预后的关键,术后15个月后要定期复查胃镜,尤其有症状者;一经诊断明确,首选手术治疗,且尽可能行根治术。总之,早发现、早诊断,确诊后尽早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残胃癌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39岁。因反复发热、腹泻5个月余,加重伴消瘦15天,于2001年9月19日入院。入院前5个月起,无明确诱因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最高时达39.0℃,伴腹泻,每日5~8次,多为黄色稀烂样便,偶有黑便,有里急后重感。在某医院胃镜检查示“胃嗜酸性肉芽肿”,予胃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报告为“嗜酸细胞性肉芽肿”。术后仍反复腹泻。入院前15  相似文献   

8.
男,68岁。因反复头痛、头晕10个月,加重伴行走不稳2个月于2008-10—05入院。查体:T36.5℃,P64次/min,R20次/min,BP138/76mmHg,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灵敏,双额纹无变浅,心肺听诊未见异常,一线行走稍向左偏斜,双下肢未引出病理征。入院后胸部CT检查未见异常,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前列腺未见异常。头部CT示:左颞叶、右侧小脑半球低密度灶。头部MRI示:左颞叶、四脑室右后侧等T1、稍长T2信号。入院初步诊断:(1)颅内多发性硬化;(2)脑转移瘤?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及脱水、对症等处理,患者症状减轻。2个月后患者症状加重,头部MRI复查示原病灶明显增大,再次入院治疗,于2009—01—21在全麻下行颅内病灶活检术。术中见病灶组织呈胶冻样。术后病检示:星形细胞瘤(Ⅲ~Ⅳ级)。  相似文献   

9.
1病例报告例1:男,35岁。因右侧腹痛4个月入院。患者疼痛局限,无放射,无恶心呕吐、腹胀,伴有反复发热(38~39℃),经抗炎治疗无明显改善。1周前出现右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主动脉搏动正常。CT平扫示右肾上腺区见一11cm×7cm×6cm巨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界尚清,密度均匀,增强后肿块呈中等度不均强化,肿块向前生长推移,包绕下腔静脉,致其以下至右侧髂总静脉水平管腔内均见明显瘤栓形成,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术后巨检示:肿块切面呈灰白色,部分质韧。镜检示:肾上腺正常结构消失,被瘤细胞弥漫浸润,核分裂相易见。免疫组化示:LCA(+),L26(-…  相似文献   

10.
【病例】男,65岁。因发作性头晕3个月,加重伴恶心、呕吐2天入院。患者于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视物旋转,体位变动时加重,平躺休息后症状好转,在外院就诊,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颈椎X线检查示颈椎病,2天前症状加重,伴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头痛、复视、肢体活动障碍,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治疗病情无改善,转入我院。查体:意识清。双眼水平性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Romberg征)睁、闭眼均不能完成,病理征未引出。入院后行扩血管及对症治疗,病情无好转,X线胸片、腹部B超、ECT骨扫描均未见异常,头颅MRI检查示左侧小脑肿瘤。转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报告示小脑组织低分化癌转移,肿瘤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符合转移癌表达。术后患者恶心、呕吐,进食后尤甚,考虑有上消化道肿瘤,因家人拒绝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出院,出院后3个月死亡。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0岁,因"进食梗噎1个月余"于2007年12月3日入院.患者1个月内曾3次行胃镜检查均见距门齿36~38cm处食管黏膜溃疡,质硬,易出血,但病理活检未找到癌细胞,胸部CT示纵隔内小淋巴结影.入院后建议患者早期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胃小弯,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多处肿大且已溶合成团,行食管胃端侧吻合,手术顺利,术后留置胃管负压吸引.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但术后第5日突发上腹部胀痛,肛门尚未排气.  相似文献   

12.
现将艾滋病误诊为食管溃疡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42岁。以胸骨后疼痛8个月、消瘦6个月于2005-01-07入院。既往健康,否认肝炎、糖尿病、结核等病史,否认家族癌症史。泰国居住史3 a,韩国居住史6个月。入院前曾在县医院就诊为食管炎(未做内镜检查),服用抑酸药物,症状无明显改善。病程中无恶心呕吐,否认发热史,体重减轻20 kg。入院前门诊胃镜检查示距门齿40 cm处见2.0 cm×1.0 cm×0.5 cm溃疡,底部较干净,周围黏膜增生,胃窦部充血水肿,HP(-)。食管病理检查示食管下段溃疡,肉芽组织中见到组织细胞样细胞,未见肿瘤细胞,细胞学检查见散在轻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2例残胃食管癌的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术式包括食管癌并残胃部分切除并食管胃管吻合6例;食管癌及残胃全切除并食管空肠Roux—Y吻合6例;食管癌切除残胃连同脾胰尾转移至胸腔,主动脉弓上或弓下食管残胃吻合5例;胸部食管切除、食管结肠颈部吻合5例。结果:手术方式不同,但保证了吻合口无张力状态,术后恢复顺利。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管癌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消化道重建术式根据肿瘤部位、残胃大小等因素而决定。  相似文献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因"进食后上腹不适3个月"入院。既往26年前因胃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毕二式吻合),术后病理为:胃溃疡伴急慢性炎症活动。查体:上腹正中20cm切口瘢痕,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未触及明显包块。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无明显贫血,大便潜血阴性。胃镜:残胃小弯及吻合口可见大小3.5cm×3cm溃疡,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患者男,36岁,十二年前因“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分切除、毕Ⅱ氏胃空肠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自1993年9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痛,伴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和胆汁,以后每月发作2~3次,经肌注镇静安眠针入睡后才停止发作。多次行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最后在发作时行胃镜检查示:残胃腔内可见空肠粘膜皱壁,输入端未见异常.充气后空肠粘膜通过输出袢口退出残胃腔,空肠及残胃粘膜未见明显异常。胃镜诊断:可复性空肠残胃套叠。手术探查发现原手术为华罗Ⅱ氏结肠前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输入段空…  相似文献   

16.
气促、腹胀、下肢水肿——查房选录(24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志平  冯冲  麦炜颐  陶军 《新医学》2002,33(8):451-452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59岁.因反复气促、腹胀、双下肢水肿5个月于2001年2月27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气促、腹胀、下肢水肿,在当地医院行胸部X线检查示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部B超检查示大量腹水.经多次抽取胸腔积液及腹水检查均未明确病因,疑结核予抗结核治疗1个月,症状无好转,遂转到我院作进一步诊治.起病以来无发热、畏寒,无腹痛、腹泻,无盗汗、体重明显减轻.精神、胃纳一般,大、小便正常.否认肝炎、肺结核病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本组8例采用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其中颈部吻合7例,胸内主动脉弓上吻合1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6例,给予禁食、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经十二指肠营养管注入流质饮食。机械性胃排空障碍2例,给予手术治疗,行胃空肠吻合、松解粘连使胃张力减低。结果:本组均治愈。结论: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多见于颈部吻合患者,多为功能性,一般行保守治疗,个别为机械性,必须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8.
胃镜治疗残胃排空障碍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曙光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1):1045-1045
残胃排空障碍 ,是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早期并发症 ,发病率约为 3 %~ 4%。我院近 3年来发现该病 2例 ,经使用纤维胃镜治疗 ,效果较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 男 ,37岁 ,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 (毕氏Ⅱ式 )。术后 2d排气 ,6d进食流质 ,觉上腹饱胀 ,纳差 ,恶心 ,间中呕吐含胆汁样胃内容物 ,吐后症状可减轻。经胃肠减压 ,症状未见好转。X线钡餐示 :吻合口狭窄 ,钡剂较难通过吻合口 ,残胃呈漏斗状。术后 10d做纤维胃镜检查 ,发现残胃内有大量胆汁 ,吻合口充血水肿 ,有少许膜状粘连 ,经反复注气、冲洗及不断进退胃镜 ,松解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封闭胃残端方法对晚期贲门癌手术的疗效。方法断胃时尽可能保留胃大弯侧长度,将其反折与小弯侧对合封闭胃残端,然后在残胃最高处开口与食管吻合。结果本组手术效果较满意,避免了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有所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手术无明显变化。结论在贲门癌手术治疗中利用改良封闭胃残端方法,可有效增加残胃体积,减少死腔和吻合口张力,并避免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20.
例1,男,19岁,主因“反复腹泻、恶心、呕吐半年,加重半个月”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恶心、呕吐,收入我科住院。入院行腹部超声检查:腹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结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病理:慢性炎症;诊断为炎症反应性腹水,经治疗好转后出院。半月前劳累后再次出现腹泻、恶心、呕吐,脐周阵发性疼痛,为进一步诊治再次入院。既往体健,无特殊接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