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一可  朱正宏 《现代医学》2012,40(2):192-196
目的:评价运用自锁托槽和传统托槽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外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南京同仁医院口腔科32例非减数治疗安氏Ⅰ类均角错畸形患者,分为自锁托槽组和传统托槽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牙根形态按等级分级,统计分析治疗后各等级频数分布以及根吸收增加量变化.结果:两组病例在治疗后牙根吸收等级分布频数均增大,自锁组上颌切牙牙根吸收增加量略大于传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锁托槽与传统托槽均可造成切牙根吸收,自锁托槽对非减数安氏Ⅰ类错颌畸形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影响与传统托槽相比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正畸治疗患者的年龄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选用136例矫治完成的病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不同年龄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 成人组与青少年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牙根发育阶段的牙齿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患者112例,其中成人患者32例,青少年患者80例。青少年患者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又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别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48颗双尖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以确定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发育状况及牙根吸收等级。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的牙齿多数在正畸治疗中牙根继续发育完成,牙根形态正常,较少出现根吸收。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及成人组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三组间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与成人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出现的根吸收多为轻度根吸收。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牙根一旦发育完成无论青少年或成人正畸治疗的根吸收风险均增加,但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作用。方法 :配对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及牙根等级 ,分析牙根吸收及其分布的情况。结果 :男性组和女性组正畸治疗前后牙根长度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正畸治疗前后牙根等级分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但两组之间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正畸治疗中性别因素并不是影响牙根吸收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正畸患者的年龄、性别的不同对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通过调查136例正畸患者不同年龄和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进行对比。结果不同年龄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中年龄是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相对重要的因素,而性别对患者牙根吸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发育期安氏Ⅱ^1下颌后缩错He的方法和原理。方法:选择25例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患者,年龄10~12岁,后牙均为远中关系,全天戴用Twin—block矫治器9~12个月。结果:用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He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关系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改善了安氏Ⅱ^1牙弓间的不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用于早期以下颌功能性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He的功能性矫治,可取得明显的牙He骨骼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正畸治疗中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探讨各因素对牙根吸收影响的程度和大小,以期寻找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方法:随机选择病例资料完整的64例矫治已经结束的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可疑相关因素。结果: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平均值为0.93mm。t检验结果显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性别、拔牙与否和安氏分类的类型无关,相关分析结果为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的大小与疗程、方丝弓戴用的时间、根尖垂直向位移显著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各相关因子的预测和评估的效率较低。结论:正畸治疗引起的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数量较小,目前尚无有效的预测和评估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安氏Ⅲ类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上下颌前部牙槽突宽度。方法:选取骨性安氏Ⅲ类患者30名,均上颌拔除第二前磨牙,下颌拔除第一前磨牙,对其正畸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上下颌前部牙槽突宽度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治疗后,上切牙根尖部腭侧及唇侧,牙槽骨宽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下颌切牙根尖部唇侧的牙槽骨宽度较薄,而舌侧相对应处的牙槽骨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Ⅲ类患者上颌前部牙槽突吸收与增生基本平衡;而下颌唇侧的增生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9.
韦良宗 《现代医学》2013,(8):553-555
目的:研究错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后咀嚼效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56例成人错畸形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及正畸治疗结束后6个月采用称重法进行咀嚼效率测定,并与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经系统正畸治疗后咀嚼效率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在正畸治疗前,安氏Ⅰ类的咀嚼效率明显高于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P<0.01),安氏Ⅲ类患者的咀嚼效率最低;在正畸治疗结束6个月后,各类安氏错畸形患者的咀嚼效率得到明显提高(P<0.01);安氏Ⅰ类患者经正畸治疗后咀嚼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类安氏错畸形在系统的正畸治疗后患者的咀嚼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高,在面部畸形得到矫正治疗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口腔功能,达到美观与功能的协调和统一的正畸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三维影像技术评估正畸治疗所导致的牙根吸收情况。方法: 收集青少年安氏Ⅰ类中度拥挤患者48例,其中拔牙矫治22例,非拔牙矫治26例,正畸治疗前后拍摄锥形束CT,观测牙根吸收量,比较拔牙与非拔牙治疗之间、男女患者之间牙根吸收情况的差异性。结果:拔牙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非拔牙患者,女性患者的上颌中切牙、下颌尖牙牙根治疗后的牙根吸收量明显大于男患者。结论:拔牙矫治、性别、牙位均为影响牙根吸收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在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矫治后硬组织X线影像变化。方法选择14例青春期安氏Ⅱ^1类错[牙合]病人上颌减数2个第一双尖牙,下颌减数第二双尖牙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对其进行测量、统计。结果正畸后,U1-SN、U1-NA角、U1-NA线距显著减小(t=2.831-8.730,P〈0.05),SNA角减小,SNB、L1-MP、L1-NB、L1-NB、MP-SN、MP-FH增大,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安氏Ⅱ1类错[牙合]减数上颌第一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主要通过内收上前牙,限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来改善前牙深覆、深覆盖,通过下颌第一磨牙前移纠正Ⅱ类磨牙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骨性Ⅲ类错颌患者80例160颗上中切牙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一般资料。采用David根吸收分级法评估牙根吸收情况。根据正畸正颌治疗后患者是否发生牙根吸收分为吸收组与未吸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性Ⅲ类错颌患者上中切牙在正畸正颌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结果术后32例患者60颗(37.50%)上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其中牙根吸收评分3分48颗,2分10颗,1分2颗,平均吸收量为(2.11±0.76)mm。两组患者的牙根发育情况、治疗疗程、上中切牙牙齿移动距离、是否拔牙及余留牙周膜面积估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牙根发育情况、治疗疗程及是否拔牙是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畸正颌治疗过程中上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骨性Ⅲ类错颌患者正畸正颌治疗后上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率为37.50%;牙根发育情况、治疗疗程及治疗过程中是否拔牙是上中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安氏Ⅱ^1与Ⅱ^2类错He的颅面特征。方法:选取153例安氏Ⅱ^1和42例安氏Ⅱ^2类错He患者,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其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类错He的SNA SNB,ANB,SN-MP,NP-FH等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切牙位置在两类错He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01)。结论:安氏Ⅱ^1与Ⅱ^2类错He的颅面形态除上切牙位置外无明显差异,其颅面骨骼类型基本一致,但各变量间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4.
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是比较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该病例治疗的各种报道不少,而成人病例的治疗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临床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成人错(牙合)患者,比较矫治前后颌面硬组织及牙位的变化,探讨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在固定正畸治疗结束后5年上下颌咬合关系变化的趋势,并探讨与下前牙拥挤复发有关的因素。方法对20例成人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经固定正畸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石膏模型进行测量。以T2-T1代表错畸形治疗前后的变化,T3-T2代表保持前后的变化,T3-T1代表错畸形治疗前与保持后的变化。对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关系在保持前后大部分指标都有复发的趋势,以下前牙拥挤的复发为甚。下前牙拥挤复发与矫治后下颌牙弓弧度长度减小、戴用保持器时间有相关性。与是否存在第三磨牙并无相关。结论在临床正畸治疗结束后应坚持戴用保持器,以维持关系的稳定。防止随年龄的增长牙弓不断缩短的趋势而造成下前牙拥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颊旁间隙的变化及影响颊旁间隙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依据颈椎分期,选取生长发育结束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拔牙组18例,非拔牙组17例,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正面微笑像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矫治后拔牙组颊旁间隙增大(P<0.01),非拔牙组颊旁间隙无变化(P>0.05),治疗前后颊旁间隙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颊旁间隙面积比与后面高比呈正相关;与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拔牙矫治使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颊旁间隙增大,非拔牙矫治对颊旁间隙无影响;颅面的垂直骨面型及上下切牙的唇倾度与颊旁间隙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玉峰 《当代医学》2009,15(36):11-12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患者应用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的不良反应(切牙牙根的吸收)。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本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6例病例资料。其中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螺钉种植体辅助正畸治疗,非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矫治。两组设计均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每侧以相同的力值滑动关闭间隙,内收上下前牙。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有牙根吸收(P〈0.05)。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明显大于非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P〈0.01)。测量结果还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下颌中切牙的根吸收更为明显,根吸收量均大于侧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种植支抗矫治后,切牙牙根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分别测量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颌前牙牙根的长度,探讨上颌前牙牙根吸收的发生与错牙合畸形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正畸工作。方法:选取年龄为18~35岁的南通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180例(牙列完整,无颌骨畸形,未受外伤,前牙区无埋伏牙及多生牙,无牙周疾病,未行正畸治疗),分为3组(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骨性Ⅲ类组),分别测量其牙根长度及唇腭侧骨质厚度。结果:骨性Ⅱ、Ⅲ类患者前牙牙根长度明显短于骨性Ⅰ类患者的长度。牙根吸收在骨性Ⅱ类患者中发生率最高,其次是Ⅲ类患者,Ⅰ类患者中发生的最少。骨性Ⅰ类患者的上前牙唇腭侧骨质厚度均大于骨性Ⅱ、Ⅲ类患者。结论:骨性Ⅱ、Ⅲ类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低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47例,分种植组(n=34)和J钩组(n=13),分别用微种植支抗和J钩均辅以MBT矫治技术矫治;矫治前后进行头影测量、模型测量和露龈宽度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深覆、深覆盖及露龈微笑均得以明显改善(P〈0.05);微种植组的矫治周期短(P〈0.05),压低、内收前牙及软组织指标改善效果优于J钩组(P〈0.05),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J钩组磨牙现明显前移(P〈0.05)。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和J钩矫治成人安氏Ⅱ^1类错[牙合]上齿槽垂直向前部过度发育均有明显效果,但微种植支抗的矫治效果优于J钩,并可有效防止磨牙前移。  相似文献   

20.
刘宏伟 《大家健康》2013,(10):97-98
目的:讨论并分析采用正畸方法治疗前后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临床状况特点,总结并分析其治疗前后伤重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经收治的经过正畸科资深牙医治疗的患者120例,保证患者的病历资料有经过专业医师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全部口腔的清晰曲面断层可查,观察并分析全部120例病患在正畸治疗前后的上中切牙的牙根部位形状与长度,比较病患在经过正畸治疗前后的上中切牙牙根的吸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并总结出治疗前后伤重切牙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结果:全部120例经过我院正畸科资深牙医的正畸治疗的患者中,正畸治疗之前,发生了轻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有8例,占全部病例的6.7%,发生中度以及重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0例;正畸治疗之后,发生了轻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有19例,占全部病例的15.8%,发生中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7例,占全部病例的5.8%,发生重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1例,占全部病例的0.8%。结论:对于牙科患者来讲,进行了正畸治疗之后的上中切牙的牙根吸收发生几率不小,其中轻度的上中切牙牙根吸收较为常见,但却是严重的危害了患者的面部美观,甚至会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的生活状态,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功能性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