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医诊察疾病的方法是四诊,但现在的望、闻、问、切诊疗手段有很大不足,就是不能了解一些体表表现不明显而体内明显改变的疾病情况,虽然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但现阶段来讲,很多疾病的早期体表并没有明显变化。有时疾病在体表的变化不典型,具有诊断和辨证意义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出现不全或未出现,使我们现有的诊断辨证论治很困难,甚至无法进行诊断。这时只有通过延长观察时间以收集更多的资料或进行试探性治疗。因此望、闻、问、切诊疗手段之不足,限制着对一些疾病的某些体内情况的了解,非常影响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如有时疾病初起或实质损害不严重时,临床症状不明显,四诊就很难了解疾病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介绍周小青教授基于多年临床、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对中医诊断临证运用的思考.以"中医主诉辨证诊断体系"为主体思路,支撑起其临证辨证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最为核心的部分,向中医诊断辨证规范化、信息化研究方向更迈进一步;以"症对与症队"为简捷思路,发展中医"计量"诊断学,简化诊断分析过程;以"人体认识三分法、中西医诊察结合、病证...  相似文献   

3.
腹诊是中医临床诊法之一,归属于四诊中的切诊范畴。是指医生对患者的腹部进行触、叩、按、压以诊察了解疾病的部位、病因病理,从而进行诊断的方法,腹诊对于临床的诊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现根据自己的临床诊疗体会对腹诊的应用进行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模拟诊疗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专业的骨干课程,上承中医基础理论,下接临床各科,属桥梁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显而易见,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学生能否掌握中医诊断学中的实践技能,是能否学好并掌握本学科的关键和难点。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医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尤其强调四诊合参,腹部按诊属于中医切诊的一部分。所谓腹部按诊是医生运用手之触觉,去切按病人的腹部,运用触、摸、按、推、叩之手法,以诊察人体腹部脏腑病变的一种诊察方法。在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需要掌握。1腹部分...  相似文献   

6.
中医诊断学是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 ,“三基”之一的基本技能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 ,这种技能对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克服减少工作的医疗不必要的纠纷、作出正确的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方法、能力与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 ,优化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1 注重学生诊病技能的培养望、闻、问、切是中医临床基本技能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诊是医生从病人身上最方便、最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重要诊察方法 ,是了解疾病的重要手段 ,通常可使临床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  相似文献   

7.
哈孝贤 《开卷有益》2007,(12):30-31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中医在看病时,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收集和掌握病人所反映出来的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并对这些资料加以综合、分析,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这一过程,称为"辨证"。根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理论不可兼容,但现代科技资源可共享。举例说明:将现代科技诊察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引入中医临床实践中,可弥补中医诊法之不足;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汪涛  赵英强 《开卷有益》2007,(10):32-33
舌诊,又称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的变化,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用以诊察了解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传统的"四诊"之中,属于望诊的范畴,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症状体征”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尚无中医症状的分类标准,本文在分析中医症状体征分类的现状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依据中医临床诊疗过程特点,将症状体征按照信息来源分:四诊类症状体征、中医仪器诊察类症状体征、体质诊察类体征三大类,以期为完善中医临床术语系统的分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专家问卷调查进行结果分析。[方法]基于德尔菲法制定两轮专家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发放回收,并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专家共35名,专家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均较高,分布地区广,研究专长涉及肺系疾病、脾系疾病、传染病等多个领域,具有代表性。通过两轮专家调查问卷的总结分析,小儿口疮各项指标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程度均较高,形成《2015版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口疮(修订)》指南草稿。[结论]基于德尔菲法的专家问卷调查能很好地总结小儿口疮的中医诊疗方案,使指南更合理,为形成指南草稿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高维滨教授至今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载,医技精湛,治学严谨,以中西医理论为基础,注重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针刺治疗作用。高教授以"肝受血而能视"为理论指导、以"筋"取穴治疗视力障碍,注重电针,规避出血,重在疏通眼底脉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症状术语的规范化,是中医证名规范化、病名规范化,乃至整个中医体系规范化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症状信息采集及规范化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症名不统一、一症多名,多症一名、复合症状较多、症状描述精确度不够、症状信息采集不规范等,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研究:首先,在规范症状术语名称方面,应建立在继承中医典籍的基础上,遵循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专业性、准确性等原则,制定出公众广泛认可的、可供临床实际应用的规范化症名表。其次,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的组织之间应加强沟通,成立统一的协会及小组委员会,制定公众一致认可的规范化症名表,并定期更新。再次,在症状信息采集方面,通过网络培训使医生掌握相同的信息采集方法;借助相应的舌诊、脉诊等辅助仪器对四诊信息进行收集;同时适当借鉴西医理化检查方法,弥补中医四诊采集信息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就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临床探索进行理论总结及学术探讨。首先回顾了近年来经典中医学的整体诊疗及其异化,深刻认识到要打破和纠正现代分科诊疗的局限,必须认识和遵循人的生命及其病变的整体性,重振和发展中医学的整体诊疗模式。其次对重振中医整体诊疗的临床探索进行了理论总结,实践证明中医学整体观是中医整体辨证、诊断、调理、养护的理论基础。最后探讨了重振与复兴中医学整体诊疗模式的方法,认为要在系统中医学指导下以天生人观点、元整体观点、系统质观点为核心,发展中医学的现代整体观。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和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整体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建立审因、辨病、辨证与对症四维论治的诊疗思路与研究方向,应对艾滋病的复杂性,构成艾滋病完整的诊疗体系。具体包括:以病机为靶点开展辨病论治;以病因为靶点开展审因论治;以主症、相关病症为靶点开展对症治疗;以证候为靶点开展辨证论治。四维论治不是将四者混为一谈,而是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等不同角度进行的全面认知,追求理论和临床上的系统化、一体化,也就是追求综合性诊疗。四维论治并不是否定四者的独立性,而是从病因、病机、证候、并发症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具体认知,追求理论与临床的规范化、具体化,也就是要进行精准诊疗。走出"证候""辨证论治"作为艾滋病唯一研究方向的误区,是学术进步之必须。  相似文献   

16.
证候是中医认识疾病和临床诊疗的核心,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由于证候具有整体性、非线性、动态性以及"不确定性"或"人为因素"等复杂性特征,使得基于整体论、系统论及控制论的"专家系统"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首要手段。并进一步运用还原论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上而下"的系统整合和集成,实现对中医证候复杂系统的控制。同时,利用动态模型探索复杂系统的关键特征,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实现还原论、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有机融合。基于上述思路,建立基于症候/证候分析、证素提取、证候辨识与分类以及标志物发现等中医证候的评价方法就成为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途径。此外,基于方证相应的中医用药特点,建立面向中医证候及中药复方疗效评价的新方法也是中医证候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临床常见危重症,中医辨证治疗在参与该病的救治中显示了肯定的疗效,但因缺少合理的评价方法,其效果被部分掩盖和质疑,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在该类难治性疾病救治中的应用。以患者个体化诊治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为切入点,采用多个脏腑证候信息加权组合的方法提取辨证信息,结合对应的治疗及评价信息,架构符合中医个体化诊疗特征的从辨证论治到治疗效果的函数映射模型,提出一种以加权混合回归模型为数据基础的矩阵分析方法,用以判断中医辨治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因果关联,探讨建立一种中医辨证治疗ARDS的疗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实验诊断在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观察、预防保健中的作用,发展实验室诊断与中医临床综合能力建设,发掘中医医院临床实验室的中医特色.实验诊断能够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实验数据,为中医药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中医医院要充分发挥实验诊断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中的作用,还要使中医医院临床实验室不断创新发展.这将有利于中医学走向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相似文献   

19.
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临床的精髓是辨证论治,其核心是脏腑辨证,但“证”的客观化诊断依据较少,不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严重制约了中医理论的发展,是造成当前中医理论和临床迟滞不前的主要症结,建议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原则进行证候规范化工作,首先是“继续”,即在梳理古典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不必求全但求实,借鉴循证医学,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重新评价中医临床工作,重新评价中药和中成药疗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病,证,药结合,先确定西医疾病,然后辨证分型,再选择中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赵少英  许二平 《中医学报》2021,36(4):759-76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抑郁具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早期干预的特色和优势。目前,对糖尿病抑郁的中医基础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临床研究方面,中药治疗、非药物疗法、心理干预等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糖尿病抑郁尚未形成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证候分类及疗效判定标准,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指导作用有待加强,且临床研究质量不高,中医药早期干预糖尿病抑郁的文献偏少。针对于此,今后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糖尿病抑郁中医基础理论体系框架构建的系统性研究;同时,基于顶层设计,应用中医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临床推广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充分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针对糖尿病抑郁发病的危险因素及患者体质分类进行早期干预,从而全面提升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