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波动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综合征。性激素替代疗法(HRT)能有效缓解围绝经期症状,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自2006—01至2008—11,我院门诊应用倍美力联合醋酸甲地孕酮序贯周期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5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王树鹤  张文晶 《人民军医》2009,(10):688-689
骨质疏松症易导致骨痛、骨病及骨折,直接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公众健康问题。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高于男性,虽然骨量丢失大多开始于绝经前,但在围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也可造成骨质疏松加速。因此,加强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范围内,心血管疾病是绝经后妇女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上,女性约比男性晚10年,而且妇女的心血管事件主要发生于绝经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认为是妇女在绝经前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致。现就围绝经期与妇女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琴 《西南军医》2010,12(5):938-940
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PMS)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月经改变,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精神、神经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心血管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围绝经期一般分三个阶段:(1)绝经前期:闭经前2—5年,平均4年左右;(2)绝经期:持续闭经第一年;(3)绝经后期:绝经至卵巢内分泌功能完全消失,约15年左右。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资料统计84.12%的女性在围绝经期都会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到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经常闭经或月经失调、绝经。在此时期,由于卵巢内分泌功能逐渐衰退,生育能力消失,生殖器官也逐渐萎缩。一般发生在46~55岁(平均48岁)。这个时期长短不一,数月到数年。妇女体内的内分泌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部分妇女可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状旧一。少数症状比较严重,常影响工作和学习。正确的围绝经期妇女保健的实施,有助于妇女顺利渡过围绝经期,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病的发生。围绝经期妇女综合保健措施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妇女中年后月经来潮停止的时间称绝经期。绝经前后的时间称围绝经期,也就是常说的更年期。这段时间有长有短,大约从40多岁开始至绝经后1年到数年。这期间多数妇女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症状,统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或更年期综合征。部分病员症状繁多,苦不堪言,到处求医。   更年期综合征的主要症状   ……  相似文献   

7.
致乳腺癌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肥胖可能起着促进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关系还不明了。近几年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老年和过胖女性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主要决定于该女性绝经后的体重,而非绝经前的体重;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有乳腺癌家族史的超重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大于体重超重但无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绝经前体瘦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大;绝经后体胖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大;中心性脂肪增加的妇女的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肥胖对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受绝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产物的调节,这种调节或许可解释为何肥胖对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生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是绝大多数妇女一生必须渡过的主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内分泌紊乱可带来一系列的临床问题,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明确其防治措施,对保障妇女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影像技术来观察应用扩血管药对绝经期卵巢大小的影响。方法:选择正常绝经5年以上妇女30例和服用扩血管药物的绝经5年以上的妇女2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绝经5年以上妇女萎缩的卵巢前后经与纵径之和符合2.3±1.4era,而服用扩血管药物的绝经期妇女卵巢萎缩较慢,卵巢之和大于上述值,阻力指数≥0.8;恶性病变的卵巢则不均质增大,血流丰富,阻力指数≤0.45。CT、磁共振(Mva)技术对卵巢的观察临床应用甚少,对于较小的卵巢,彩超观察更占优势。结论:绝经期高血压妇女服用扩血管药物后卵巢可增大,卵巢内可见稀疏血流信号,阻力指数≥0.8,可区别于卵巢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绝经期妇女的激素变化 ,笔者利用I12 5,H3 放免测定方法对 184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甲状腺素 (T4 )、雌二醇 (E2 )、孕酮 (P)、睾酮(T)、皮质醇 (COR)、醛固酮 (AID)、促卵泡刺激素 (FSH)、促黄体生成素 (LH)测定。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本组围绝经期妇女 184名为工人、农民或部队家属。年龄 45~ 5 0岁 83例 ,5 0~ 6 0岁 77例 ,6 0~ 6 8岁 2 4例 ,平均年龄 5 1 5岁。绝经前期伴月经不调 5 8例 ,绝经者 12 3例 ,子宫全切者 3例。绝经平均年龄 47 7岁。受检者均…  相似文献   

11.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缺乏与血脂谱改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妇女性激素变化与血脂谱的关系,测定了608例绝经前、围经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雌二醇(F2)、孕酮(P)、促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等4种性激素及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结果显示:绝经后妇女E2水平(93.68pmol/L)较绝经前(26.33pmol/L)及围绝经期(259.67pmol  相似文献   

12.
肥胖与乳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乳腺癌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肥胖可能起着促进的作用,但具体的作用关系还不明了。近几年此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老年和过胖女性人群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主要决定于该女性绝经后的体重,而非绝经前的体重;遗传因素可能起一定作用,有乳腺癌家族史的超重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大于体重超重但无乳腺癌家族史的妇女;绝经前体瘦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大;绝经后体胖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较大;中心性脂肪增加的妇女的绝经后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肥胖对雌激素生物活性的影响受绝经期雌激素和孕激素产物的调节,这种调节或许可解释为何肥胖对绝经前后乳腺癌发生的影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宫内节育器 (IUD)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节育方法之一 ,具有经济、简便、安全、长效等特点。据WHO1991年报道 ,41%的中国妇女使用IUD ,1993年上海市 6 9%的妇女使用IUD[1] 。不锈钢金属单环为我国妇女使用最多 ,使用时间最长的惰性IUD ,允许放置时间为 15~ 2 0年 ,绝经 1年内取出为宜[2 ] 、少数妇女的IUD在绝经 1年后再行取出。由于绝经后子宫萎缩 ,取器困难 ,失败者屡见不鲜。尼尔雌醇是目前用于绝经期妇女雌激素替代治疗的药物之一 ,我院妇科二门诊自 1998年 2月至 2 0 0 0年 2月两年间对绝经 1年以上要求取节育器的妇女…  相似文献   

14.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前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代谢障碍为主的症候群.更年期综合征多发生在45~55岁之间,一般在女性处于绝经过渡期、月经紊乱时这些症状开始出现,并会持续至绝经后2~3年,仅有少数人到绝经5~10年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指卵巢功能开始衰退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出现的因调节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而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称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发生于45~55岁的妇女。常用的治疗方法是:诊断性刮宫,性激素治疗,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疗效不佳者需行子宫切除术,但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创伤。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医学传统理论拟定中药方剂配合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围绝经期功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妇女进入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机体内的子宫、道、乳房、盆腔的韧带与结缔组织、皮肤膀胱、尿道、骨骼、大脑等400多处含雌素受体的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导致更年期综合征。尤为严重的是,雌素缺乏会危及到各脏器,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特别是会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加,使广大妇女的健康受到威胁。据统计,绝经期前的女性冠心病发率为0.7%,而同龄男性冠心病发病率4.8%,两者相差近7倍。到70岁时,男女冠心病发病率趋于一致;80岁时,女高于男性。为什么绝经期前的女性不易冠心病,而绝经后会显…  相似文献   

17.
刘学蓉 《西南军医》2017,(4):397-399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生殖道肿瘤的20% ~ 30%,多见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妇女,75%的患者在50岁后发病[1].临床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或阴道排液,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呈年轻化趋势,一般将患者年龄≤40岁的称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严重危害育龄妇女的健康,影响二孩政策的有效实施.2015年12月,我院收治1例月经紊乱13年的年轻妇女,临床诊断为功血,诊断性刮宫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高分化宫内膜样腺癌.本文结合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漏诊及误诊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周志强  季兴  甘怡群 《人民军医》2007,50(11):684-68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状态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抽取围绝经期妇女249例,其中有效样本237例,根据Beck评分指数得分,分为抑郁组47例和非抑郁组190例。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资料收集。结果:抑郁组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非抑郁组。两组负性生活事件、神经质、内外倾性及应对方式比较,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抑郁症状与其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应付方式等社会心理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尿路下段功能失调是妇女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常见病 ,并可影响绝经后妇女的生活质量。本文就该病的诊断及处理措施进行综述。1 尿路下段功能失调的主要表现及其发生情况1 1 尿失禁 据报道 ,6 1岁以上的瑞典妇女 90 2例中 ,2 9 %有尿失禁 ,其中张力性尿失禁占 11 8% ,紧迫性尿失禁 7 9% ,混合性尿失禁 9 5 % [1] 。 70 %妇女的尿失禁症状开始出现在绝经的年龄 ,绝经后更为常见。各学者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尿失禁的发生率与绝经开始的年龄的关系不尽一致。有人报道张力性尿失禁始发于 45~ 5 9岁的最多 ,此后减少 ;另有报道始发在 46~ 5 0岁的最…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分析不同年龄、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女性300例,年龄25~85岁。根据年龄分为3组:青年组(n=82)、中年组(n=132)、老年组(n=86),根据不同生理时期分为3组:绝经前组(n=169)、围绝经期组(n=33)、绝经后组(n=98);测量其体重、身高、腰围、臀围,并计算腰臀比、体重指数(BMI)。数据上传至Midways pro 6.1QCT分析系统,测量L1~L2椎体BMD、脐水平腹部脂肪面积(FA)、内脏脂肪面积(VFA),计算腰椎平均骨密度(vBMD)及腹壁脂肪面积(SFA)。分析不同年龄及不同生理时期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年龄组体重、臀围、腰围、腰臀比及BM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前后女性体重、腰围及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和中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FA、VFA显著高于中年组,不同年龄组的vBMD、FA、VF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的vBMD与FA、VFA及SFA呈负相关,老年组的vBMD与BMI、VFA呈正相关(P<0.05)。绝经前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围绝经期组的vBMD显著高于绝经后组。绝经后组和围绝经期组的FA、VFA显著高于绝经前组;绝经前女性vBMD与VFA呈负相关,围绝经期女性vBMD与FA、VFA呈负相关,绝经后女性vBMD与VFA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组织的关系较为复杂,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生理时期两者关系各异,对于围绝经期而言,脂肪组织与雌激素可能共同参与对机体BMD的调节,因此需定期检测BMD及脂肪含量,对骨质疏松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