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围血管病     
《高血压杂志》2005,13(5):316-317
问:什么是周围血管病?答:指周围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病(PVD)。问:与其他类型下肢痛如何区别?答:间歇性跛行是PVD典型症状,由于下肢运动时,组织灌流不足,引起间歇性疼痛,有3个特点:1.疼痛局限于下肢做活动的肌肉(腓肠肌、臀肌、大腿肌等);2.运动引发;3.休息后立即消失。间歇性跛行并不一定都痛,抽筋、无力、麻木都属于间歇性跛行。问:一老年妇女,走路100m左右发生小腿肌肉痛,检查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正常,该妇女有无间歇性跛行?答:可能。下肢运动后发生疼痛可以有:动脉栓子、肌肉磷酸化酶缺乏、药物中毒、非血管病中如关节炎、椎间盘疾…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因素、血液学指标和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周围动脉扩张的原理及与腹水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4.
重视周围动脉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周动脉泛指心脑动脉以外的血管,周围动脉疾病(PAD)与冠心病同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病理机制一致,危险因素也相似,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龄及家族史等。下肢动脉疾病是目前在治疗上最成熟的PAD,但临床上往往存在治疗了冠状动脉疾病,而忽略了下肢动脉疾病的情况。有证据显示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肌梗死危险增加20%~60%,冠心病事件导致死亡危险增加2—6倍,  相似文献   

5.
中心动脉压是基准血压,它与肱动脉压存在差异,特别是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外周动脉血压可能因用药而与中心动脉压相差甚大,这是因为不同的药物对中心动脉压影响不同,这同时也是不同药物疗效不同的重要原因。中心动脉压保证重要脏器的供血,决定患者预后,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标记。ASCOT—CAFE研究强调了中心动脉压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和独立的更强的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并发症的预测价值。因此,了解、监测中心动脉压将对分析药物的真实疗效和疾病的真实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围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为一进行性疾病 ,其病程一般在儿童时就开始至成年的中后期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冠心病常发生在一生中职业生涯最好的时刻。因此 ,如何早期发现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研究表明高频超声测量周围动脉血管壁的内膜 中层厚度 (intima mediathickness ,IMT)的变化不仅被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 ,而且被作为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指标和窗口。1 动脉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超声显像所测IMT与组织学上的IMT有很好的一致性。在超声影像上动脉的IMT是指第一条线状较高强回声 (管腔 内膜界…  相似文献   

7.
张希颐  孙秀玲 《山东医药》1993,33(11):46-47
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质(尤其是载脂蛋白)代谢异常有关。目前已知载脂蛋白(Apo)有8种,本文拟浅述ApoA、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ApoA 已有研究表明,血浆ApoA-Ⅰ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ApoA-Ⅰ是体内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之一,其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可将周围组织细胞的游离胆固醇酯化,并转运到肝脏进一步代谢,以防外周组织的脂质沉积和粥样硬化。ApoA-Ⅰ和磷脂结合可加强上述作用,有助于细胞内胆固醇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炎症反应为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因素,炎症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因子已成为评价AS稳定程度的具有预后意义的主要指标。机体炎症反应时释放的生物活性因子,不但可预示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而且还参与AS相关疾病的发病过程。因此,认识AS病理过程中炎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加以干预,是目前防治AS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多数学者认为,吸烟可通过多种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中吸烟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个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血管外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肥胖、炎症等病理状态下,会通过脂肪细胞表型转化进而释放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并调节各类炎症细胞,“从外向内”调控血管的免疫反应,进一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进行干预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与大动脉缓冲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5,自引:3,他引:13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EH)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大动脉缓冲功能的改变。方法选择313例EH患者,其中男性230例,女性83例,平均年龄(58.5±10.1)岁。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节段扩张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为内膜-中层厚度≥1.3mm。颈动脉横断面顺应性和容积扩张性作为评价大动脉缓冲功能的指标。结果313例EH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120例。与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相比,EH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收缩压[(149.76±20.20)mmHg比(141.62±18.94)mmHg]、脉压[(61.72±18.94)mmHg比(52.84±14.58)mmHg]和PWV[(12.91±2.93)m/s比(10.78±2.02)m/s]显著升高(P均<0.001);颈动脉横断面顺应性[(64.68±40.52)10-3*mm2/mmHg比(81.55±63.45)1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并接受主动脉弓+头颅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96例。依据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分为狭窄组149例和非狭窄组47例。以同型半胱胺酸(Hcy)≥10μmol/L作为高Hcy的诊断标准。其中H型高血压患者153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43例。结果狭窄组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1.91±13.87)μmol/L vs(14.52±10.09)μmol/L,P<0.01]。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P<0.01)。将Hcy水平按四分位数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Hcy水平的脑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结果显示,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随Hcy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校正危险因素模型1示OR值依次为2.40、10.80、8.45;校正年龄和吸烟危险因素模型2示OR值依次为2.90、10.75、6.91(P<0.05,P<0.01)。结论 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狭窄具有明显相关性,在高血压人群中,Hcy水平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高密度脂蛋白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冠心病是东西方各国发病和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从危险因素的作用,内皮功能的失调,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滞留于动脉壁,炎症反应,到泡沫细胞和纤维斑块的形成,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构成了冠心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序列过程。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胆固醇升高是具有因果性致病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动脉粥样硬化 ( A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 ,主要是血液和血管壁、血管壁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 AS的发生过程中涉及血液和血管壁的众多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一氧化氮 ( NO)是这些细胞分泌的信息传递物质之一 ,免疫组化研究表明[1-3] ,一氧化氮合酶 ( NOS)信使核糖核酸 ( m RNA)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系统中 ,它在相当短的时间即可被Ca2 激活 ,并产生少量的 NO[4 ]。应用 NO的抑制剂 L-硝基 -精氨酸甲酯 ( L- NG- nitroarginine methylester,L- NAME)可使 AS病变面积明显增加 ,而 L-精氨酸( L - arginine,L - Arg)…  相似文献   

15.
学者们对动脉血管的研究常聚焦在血管内膜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而很少关注血管外膜的免疫反应及其对疾病病程的影响。前期研究发现,老龄的ApoE-/-小鼠动脉外膜出现免疫细胞的有序集聚,形成类似淋巴结的异位淋巴组织,称之为动脉三级淋巴组织(ATLO),其形成对内膜As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ATLO的发现及研究为As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并为其他疾病状况下三级淋巴组织(TLO)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因此,阐明TLO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对As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其在其他疾病中的临床运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以预测周围动脉疾病的价值。方法对2004年12月~2006年12月收住本院的周围动脉疾病患者,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各组血清CRP水平:对照组为7.28±5.87mg/L,I期组为11.76±2.87mg/L,Ⅱ期组为19.87±6.29mg/L,Ⅲ期组为19.06±7.37mg/L,Ⅳ期组为19.16±7.33mg/L。对照组与其他四组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I期组与其它三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其他三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结论CRP浓度的测定可以作为周围动脉疾病的判断指标;能对无症状性周围动脉疾病做出早期诊断,指导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刘爱学  王蕴  吴颖  于常英  梁晓慧 《山东医药》2008,48(38):113-11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慢性炎症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外周动脉等血管床.现将慢性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异常与AS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是一重要的功能性界面,不仅具有调节血管舒缩的功能,而且还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在多种影响内皮细胞功能的因素中,氧化损伤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内皮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血管内皮不单是覆盖在血管腔表面保护血管平滑肌的屏障,而且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和效应器官。在正常和应激状态下,可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内皮衍生舒张因子(EDRF)、内皮衍生收缩因子和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在这些因子的协调作用下,维持血管张力,保持光滑的、无...  相似文献   

20.
周围动脉疾病(PAD)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主要发病部位为下肢和足部,临床表现为疼痛、麻木、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以致截肢。据统计,由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截肢引起的急性死亡率约为30%,5年后生存率低于30%;除此之外,PAD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呈强相关,其发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