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方法中最基本的辨证纲领,近代医家祝味菊在历代中医学者的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于《伤寒质难》中明确将其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首次提出"八纲"的概念,是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气血律液理论辨别证候的属性与特点。《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  相似文献   

2.
通读《伤寒论》原文,提到"下利"二字的原文有50余条,对"下利"的辨治散见于各章节中,有本证论治者,有兼变证论治者,有合病论治者,有依据"下利"辨生死顺逆者,等等.具体内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瘀法,临床应用日广,备受国内外医药界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颇多瘀血证治的论述,本文就仲景治疗瘀血的辨证、论治和用药三方面作一初步探讨。辨证要领一、辨证滞部位血由气运,无处不到;血行瘀滞则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可借此以辩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著。由于汉末战乱频繁,致原书散佚不全,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搜集编次,始命名《伤寒论》。它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按六经分病,以八纲辨证,择方选药,悉以证情变化为依据,充分体现了我国医学理论独具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它虽然是以论述外感病为主,实际对临床各科均有指导意义。该书具有“简”(原文397条,仅有13,404字,方剂112首,仅有87味药,文字极简)、“活”(示人活法)、“变”(言变多于言常)、“辨”(教人如何辨证)的特点。在学习时,必须结合临床,反复推敲,深入理解,才能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果。本文拟分六讲,选择部分原文略作介绍,以作学习《伤寒论》的入门。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失眠具有安全性好、效果确切、无药物依赖的优势。既往失眠辨治过程中主要采用藏象学说结合八纲辨证进行,依据辨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失眠病机复杂,很多症状出现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使用传统辨证方法不能解释,对于辨证的价值未进行挖掘。因此本文根据龙砂学派顾植山教授对《黄帝内经》“阴阳开阖枢”气化运动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的论述,探讨失眠的时间节律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通因通用”是反治法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此法则有很多具体运用。如《伤寒论》32l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云:“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又云:“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在上述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我将“通因通用”治则用之于临床,小有体会,简述于下。例一高××,男,2岁。3日来,大便泄泻,每日3~4次,有酸臭气味,腹部胀痛,痛则即泻,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八纲辨证为目,开拓了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辨证思维方法。李发枝老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主任,现任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执教科研50余年,他钻研灵素之学,潜心伤寒之论,崇尚仲景学说,对仲景学说体会颇深,除理论教学外,长期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的下利 ,系一证名 ,指泄泻或痢疾。其内容比较广泛 ,涉及到六经。《伤寒论》中有关下利的原文有 4 0余条 ,究其治利之法 ,可概括为如下 7点。1 解表止利太阳表邪不解 ,内迫阳明 ,下走大肠 ,致使大肠传导功能失职 ,水谷不别而下利 ,首宜解表 ,表解而里自和。太阳篇中葛根汤即治表证重 ,以发热恶寒 ,头顶强痛 ,无汗为主 ,下利之之证。此外 ,太阳表邪未解 ,误下损伤脾阳 ,以致里寒挟表热而下利 ,气机阻滞 ,心下痞硬 ,浊阴不降 ,清阳不升 ,下利不止。虽太阳表证未解 ,但以太阳虚寒为主 ,治宜温中解表 ,当用桂枝人参汤。2 清热止利…  相似文献   

9.
中医传统诊断方法在治未病方面凸显出诸多缺陷,已无法完全满足中医临床需求.为此文中提出有无辨证体系.该体系是以道家经典<老子>有无辩证观和<内经>治未病思想以及有无说为理论基础,将中医宏观诊断和现代微观检查技术相结合,在八纲辨证辨已病的同时强调辨识人体的未病状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皆属已病之"有证"范畴;而健康、亚健康、潜病、前病、传变均归属于未病之"无证";有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十纲共为中医辨证的纲领,有无则为十纲辨证的总纲.既是对八纲辨证的补充,同时又涵盖了八纲辨证;这就填补了目前辨证论治方法的缺陷,又丰富了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近年来中医学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亮点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施今墨在继承、活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研究、临床总结,对八纲辨证作了发挥和补充,指出应将阴阳作为总纲,补充气血辨证的内容,而成“十纲”辨证,以指导对杂证的分析、治疗;对于外感病应根据病人的病证特点,“详查表里比重”而用药。施氏的发挥,无论是在对传统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上,还是拓宽临床辨证方法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八纲辨证是中医归类证侯的一种方法,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类型,按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是辨证,其与现代医学以辨病为特点的方法不同。临床辨证时,首先要运用八纲分类,然后再运用脏腑或六经、或三焦、或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分型,由纲及目,纲目结合,以弄清病因、病位和疾病的性质。八纲辨证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治疗协热下利的经方,历代医家对葛根芩连汤进行不断探索,其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已经不断扩展。方朝晖教授诊疗内分泌疾病多年,对于经方的运用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独到见解,方老师认为葛根芩连汤并非专为下利所设,原文中“喘而汗出”、“脉促”等症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值得注重,通过该案可以看出葛根芩连汤对多汗证的治疗有良效。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方证的现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证出于《伤寒论》,据原文记载小柴胡汤证证治非常广泛,涉及十多个病症。论述条文散见于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差后劳复、呕吐哕下利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等篇章,所占篇幅比较其他方剂都要大得多。有关小柴胡汤“主证”和“或然证”的论治以及小柴胡汤化  相似文献   

14.
八纲系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性质相反的证候。八纲辨证是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通过八纲辨证确定疾病的性质,为临床护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使护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之效。笔者仅从八纲辨证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谈一点尝试。  相似文献   

15.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别见于《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  相似文献   

16.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的方剂。《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原方治少阳阳虚兼太阳外感之证,笔者临床使用多年,体会本方不仅可治外感病,亦可治内伤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如用之得宜,常可获良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为治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故辨证要以少阴病提纲为辨证要点。《伤寒论》281条云:……  相似文献   

17.
中医辨证的“证”,是证候的简称,就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斗争强弱等方面进行病理概括,也是对疾病本身反映出来的各种症状的概括。辨证,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症状、体征等资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所以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科学方法,是正确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中医辨证的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等,其中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音乐治疗思想与八纲辨证的联系 八纲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辨证的过程即是诊断的过程.辨证,就是从整体观出发.运用中医理论对病情进行分析.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用来说明病情的辨证方法.子午流注音乐治疗正是通过八纲辨证从整体观念出发而对症下药(此"药"指特定的中医治疗音乐).  相似文献   

19.
正葛根芩连汤是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名方,为表里同治的代表方剂,主要用于下利又伴随着表证发热的协热利。该方沿用至今,在推求主证病机及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其加减应用在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安全性高,是一个值得临床推介的方剂。  相似文献   

20.
由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状是糖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皮肤瘙痒严重影响到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临床发病率很高。导师衡先培教授认为,根据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机,临床可大致分为5个不同的证机阶段,即肺胃热盛证、湿热蕴结肠腑证、脾虚湿蕴证、肝肾阴虚证和瘀血内结证,主要采用"清泄肺热""消脂降浊""健脾化湿""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的治疗法则对其进行辨证施治,在临床中效果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