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多导人工耳蜗对言语信号中的声调不能有效地提取并体现,本文探讨可能影响讲声调语言的儿童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声调的发育状况。方法受试者为4例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的语前聋患儿及7例同年龄组(3~9岁)的正常听力儿童。对受试者用10个音节发四声所录取的共40个语音样本的基频(F0)进行分析,F0的提取方法为自相关分析法。此外,正常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进行了主观评判。结果正常听力儿童的四声发声呈典型的(1)高平、(2)上升、(3)低谷及(4)下降四种形式,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四声发声从混乱无章至接近正常均有体现;正常听力成人对受试儿童的四声发声主观评判的结果表明,正常儿童的四声发声被认为准确无误,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则从毫无声调至接近正常均有分布。结论人工耳蜗植入后儿童的声调发声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大量病例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个体差异的原由。  相似文献   

2.
作者1985年7月至1988年6月间在美国科罗拉多耳科诊所用听力测验法评价接受电子耳蜗植入40例术后患者的听力,其中12例术前有残余听力。患者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为18~63岁(平均40.5岁)。患者均由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子耳蜗植入专家施术。植入的电子耳蜗为Nucleus多导电子耳蜗,电极长25mm,有22个电极。术后其中10人平均每日应用电子耳蜗9.6小时(5~16小时),另2例因皮瓣问  相似文献   

3.
对于听力有严重障碍(>110dB)的儿童,现在主张尽早做电子耳蜗植入。为了了解他们的疗效,该文对已植入Nucleus多导电子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言语识别和戴常规助听器的儿童进行比较。152名语前聋儿童,根据在500HZ,1000HZ,2000HZ听力损伤水平分为三个组,一组表示三个频率中二个听力损伤为90~100dB67名;二组101~llodB50名;三组超过110dB35名,都接受配戴常规助听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术前都是第三组水平。这三组儿童,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采用BIT(初学者语言识别率测验),使用实物和图辅助理解句子的意思;大于6岁有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356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的语言能力发展趋势,为实施康复效果质量监控与进一步改善安置策略提供指导。方法依照人工耳蜗植入年龄进行分组,以术后不同的安置时段(3、6、9和12个月)为重复测量条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评估不同年龄段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安置1年内语言能力随时间顺序变量变化的趋势。结果①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在术后1年安置中语言能力评估平均成绩(语言年龄)属地、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②随着安置时段的延续,语言能力评估平均成绩(语言年龄)总体上呈线性(**p=0.000〈0.01)和二次性(**P=0.000〈0.01)上升变化的趋势③在语言能力(语言年龄)获得方面,2岁组与3岁组、4岁组与5岁组、5岁组与6岁组的变化趋势相近(P〉0.05),而7岁组与其他各组、3岁组与4岁以上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显著(*P〈0.05);④比例差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的比较显示,随着术后安置接受训练时间的延续,各年龄分组的语言能力(语言年龄)平均值的标准差变小,除了7岁组外其他年龄组的CV变异系数仍在20%以上。结论①通过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7岁聋儿语言能力的评估认为安置策略总体上是有效的,在语言能力(语言年龄)的获得上不存在属地和性别的差异;②在术后安置策略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主要受到来自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和术后接受康复训练时间长短两个要素的交互影响;③人工耳蜗植入不同年龄组间语言能力的发展速度,随着术后康复训练时间的延续出现非等速均匀发展的特点;④相对于听觉能力的发展,人工耳蜗植入不同年龄组聋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表现出缓慢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发音清晰度、嗓音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影响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言语清晰度的机制提供相关资料。方法8例资料完整的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分别进行耳蜗听力测试、发音清晰度评估及嗓音声学参数测试。结果发音清晰度与嗓音声学参数中的基频标准差(FOSD)及耳蜗听力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767(P〈0.026)和-.726(P〈0.041);多元回归分析只有FOSD对发音清晰度有影响。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对音调的控制能力是影响言语清晰度的因素之一。患者发声时基频的变化,能够客观地反映人工耳蜗植入带来的听力补偿及形成的听觉-发音环路对发音准确度的影响。对音调的控制能力是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前,对内耳畸形的患儿多不考虑耳蜗植入术,主要原因是术中易损伤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以及电极插入后能否有效地刺激听觉神经。该研究描述了内耳畸形患儿行多导耳蜗植入的临床经验,包括手术适应证、技术和影像学发现。选取10例因内耳畸形行多导耳蜗植入的病例,高分辨CT扫描显示:3例的内耳畸形表现为内耳发育成为一个大腔,不具有前庭耳蜗等结构(。。mmoncavity,CC畸形),不完全耳蜗分隔4例,前庭扩大1例;耳蜗膜性异常2例,可在术中发现有脑脊液流出,但影像学检查结果是正常的。所有患者均行多导耳蜗植入,2例因术前反复发作的…  相似文献   

7.
在1989年9月至1991年10月间,用4导Ineraid(前称Symbion)电子耳蜗耳蜗内植入治疗12例耷人和2例聋儿,均为不适应用助听器的语后性全聋。植入后病人的唇读能力用语言跟踪试验、BKB句子、Bootliroyd词条进行测试,显示所有患者在植入耳蜗的帮助下,都增进了理解语言的能力。用Bo。tliroyd词条和BKB句子测试无唇读的语言识别力,8例(57%)显示已开发了一些语言识别能力。Ineraid耳蜗格人的特点是有一个经皮基座(梗塞)埋进头皮,使得一个佩戴式的语言信息机和耳蜗内电极之间直接电流接触。刺激是一种语言的电同源语,经4个选帝滤波器…  相似文献   

8.
自Medicare提供Nucleus~(R) 22导电子耳蜗解决语后(postlingual)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以来,接受这种治疗的老年患者日益增多。作者用含26项内容的调查表对101例65岁以上因这种耳聋行Nucleus~(R) 22导电子耳蜗植入的患者进行调查,该表包括;①耳蜗植入前病史;②植入后的应用;③语言交流的改善;④生活情况。对67份返回的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如  相似文献   

9.
对10例(20个声样)26-45岁健康人分别以胸声及假声发持续性元音“i”及重复性章节“Pi”进行了纤维喉镜及气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表明:(1)假地声门闭合程度较胸声明显降低;(2)假声时气流率罗胸声时高,这与假声门闭合降低有关;(3)当胸声转为假声时,口腔压力升高,这可能与增加声带张力及维持声带振动频率有关。  相似文献   

10.
伴有听力障碍的多残儿童人工耳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及问题。方法 我院近年来开展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600余例,对其中8名多残儿童开展了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8名患者中,深度感音性聋同时合并智障与脑瘫者1例,余合并智障者2例,其中一例智障患者合并Mondini畸形,合并脑瘫者3例,Usher’s综合症2例。对这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3~5年。就术后开机调试特点,术后听力言语康复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讨论。结果 (1)术后无面瘫、脑脊液漏、脑膜炎等手术并发症;(2)手术后护理比常规人工耳蜗术后病人复杂:病人哭闹、卧床困难、输液困难、不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等;(3)开机调试后所有术后多残儿童都有听觉反应,除1例听到声音后极为恐惧外,其余患者都非常兴奋,但调试比较困难,患者配合程度差,有时一个病人需要多次调试才能获得结果,增加了调机人员的工作难度;(4)经过艰苦的康复训练,言语辨别率比术前明显提高,家长对此很满意。结论 伴有多种残疾的深度感音性聋患者可以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康复手段,从而为整个康复计划起到了推动作用,减轻了患者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但增加了医护人员术后护理、调机以及康复上的工作难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CT扫描观察8名正常成年男性平均呼吸,发声及不同音高时声带及喉腔的变化,结果说明:(1)发低音及高音时,声带均拉长,发高音时声带拉长主要在膜性部;(2)发声时声门膜性部呈梭形缝隙,高音小于低音,软骨部间距离,高半较小于低音,但软骨部杓突间缝隙变化较多,发同一音高时二者缝隙也不一致。(2)平均呼吸及发声时声门下直径均大于横径,发声时(低音和高音)直横径增加,而高音时直径变化更大。(4)发声时杓状软骨活动各人不尽相同,声带拉长依靠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人工耳蜗在前庭水管扩大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 研究前庭水管扩大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经验。方法 对15例(15耳)双侧前庭水管扩大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行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并对术后结果进行随访。经面隐窝径路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在圆窗龛前下方行鼓岬钻孔,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电极。结果 ①术中电极完全插入耳蜗,其中6耳出现轻微井喷;②术后无面瘫、脑脊液耳漏等并发症;③所有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④术后听阈与耳蜗结构正常植入患者无明显区别(自由声场平均听阈30dBHL);⑤术后语训在北京同仁医院或中国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2例患者已经进人正常学校就读。结论 前庭水管扩大伴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人工耳蜗植入与耳蜗结构正常患者植入术后效果基本一致,人工耳蜗植入可以作为前庭水管扩大伴有重度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和康复手段。  相似文献   

13.
耳蜗植入时插入的电极可对内耳造成直接损害 ,晚期还可引起影响神经元兴奋的其它改变。为进一步了解耳蜗植入产生的长期影响 ,该文对 8例进行多导耳蜗植入患者的颞骨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患者年龄4 5~ 84岁。耳聋原因 :1例为链霉素中毒 ,2例为头外伤 ,3例为细菌性脑膜炎 ,2例原因不明。耳蜗植入至死亡时相隔 1~ 18年。接受二次植入者 2例 ,其中同一耳植入二次 1例 ,对侧植入 1例。植入时间 1~ 8年 ,其中5年以上者 4耳。将从死者头部切除的颞骨固定、包埋后 ,作成厚 2 5μm的连续水平面切片 ,进行组织学观察 ,并与生前临床资料对照。结果 …  相似文献   

14.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早已用于临床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听觉障碍。在成人,经鼓解电刺激的心理行为阈值的测定是指示耳蜗植入术后电兴奋性的优良指标。在许多10岁或Ic岁以上的儿童中,可通过行为测试得到精确的、恒定的鼓螂刺激阈值,但在3~6岁儿童,这项工作则十分困难。经鼓室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MLR)因其对电刺激伪迹不敏感而用于成人耳蜗植入候选病人的测量。对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优于EMLR该文研究对象是43例2.5~且45岁适合作电子耳蜗植入的病人,其中33例耳蜗解剖正常,10例为脑膜炎致聋老伴耳蜗骨化。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缝隙连接蛋白相关基因(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突变情况,分析耳聋的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241例患者进行聋病基因GJB2基因突变筛查。结果241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检测出65例GJB2基因突变,其中1例为新发现突变GJB2 235delC/598G〉A。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GJB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27.0%,GJB2基因突变是人工耳蜗植入人群中耳聋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X线显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适合于评价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效果的术后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 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69例69耳,其中Nucleus直电极53耳,Nucleus弯电极11耳,Nucleus22导5耳。手术采用耳后面神经隐窝入路。建立放射线耳蜗显像技术,并且所有多导电子耳蜗植入病例术后7-10天均行耳蜗位头颅X-线检查。结果 在69例69耳手术中均成功地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电极。术后1.0-1.5月进行开机调试,听阈和言语分辨率均达到比较满意的水平。耳蜗位头颅X-平片显示上半规管和前庭易于辨认,可以作为影像学解剖的重要标志。耳蜗X线显像可以直接而且清晰地显示一个完整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电极在耳蜗内的图像,并且每一个电极阵列都可以很清楚地被识别。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植入手术结果的客观资料,而且如果电极扭曲或术后移位很容易发现。对于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耳蜗位X-线检查则更现必要,是判断手术结果的重要依据。结论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植入多导人工耳蜗效果良好。头颅X-线耳蜗显像可以应用于对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结果的评价,而且简单、低放射量、快速和经济,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359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听觉康复效果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359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1年的听觉能力发展趋势,为实施康复效果质量监控与进一步改善安置策略提供指导。方法依照人工耳蜗植入年龄进行分组,以术后不同的安置时段(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为重复测量条件,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评估不同年龄段人工耳蜗植入儿童术后安置1年内听觉能力随时间顺序变量变化的趋势。结果①接受人工耳蜗植入的儿童在术后1年安置中其听觉言语识别率随着安置时段的延续,总体上呈线性(**P=0.000〈0.01)和二次性(**P=0.000〈0.01)上升变化的趋势②在听觉言语识别能力获得方面,2~4岁组间,4~6岁组间存在相近的变化趋势(P〉0.05)。但7岁组与其他各年龄组、2~3岁组与5~6岁组间变化趋势差异显著(*P〈0.05);③比例差异系数(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CV)的比较显示,随着术后安置接受训练时间的延续,各年龄组的听觉言语识别率平均值的标准差变小。结论①康复安置策略总体上是有效的;②在术后康复安置策略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聋儿的听觉康复效果,主要受到来自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和术后接受康复训练时间长短两个要素的交互影晦③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不同年龄组间听觉能力的发展速度随着术后康复训练时间的延续,出现非等速均匀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电子耳蜗植入前必须对植入效果进行客观预测。耳蜗植入效果的术前评价传统上通过鼓呷电刺激,当鼓呷刺激时有声音感觉称为阳性反应。植入前电测试缺乏主观感觉通常被视为耳蜗植入的禁忌症,但有报道少数患者即使植入前测试阴性亦植入成功,而术前测试阳性并不是可能成功的唯一标准,因为耳蜗植入后重新进行语言编码综合的中枢过程不能通过这一方法检测。因此,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观察耳蜗电刺激后产生的皮层反应可能有助于对耳蜗植入效果进行术前客观评价。7例拟行耳蜗植入的深度耳聋患者,均为后天性语后登.无全身及其他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T2—3声门型喉癌的手术效果及其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并同时行喉结构及其功能重建术治疗经适当选择的48例T2—3声门型喉癌,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57.0岁。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作声嘶程度的听觉心理评价,观察双侧声带的活动度、对称性、平静呼吸时声门宽度和发声时声门闭合程度,评价呼吸和吞咽功能情况;随访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全部患者顺利拔管,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除声带的活动度外(P=0.343),声嘶程度的听觉心理评价(P值均〈0.01)、声带的对称性(P=0.000)、平静呼吸时声门宽度(P:0.001)、发声时声门闭合程度(P=0.001)、呼吸功能(P=0.001)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术后吞咽功能不受影响(P=0.310)。术后喉狭窄1例,复发1例,复发率2.1%;颈淋巴转移1例,肝转移1例;死亡2例。Kaplan—Meier法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8.9%。结论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经适当选择的T2—3声门型喉癌,可有效减小创伤并利于患者的呼吸及发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CT与磁共振成像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CT与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诊断作用,以及对手术选择的影响。方法 71例(142耳)双耳重度耳聋、拟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儿进行术前CT与MRI检查。结果 CT与MRI均发现,12例(22耳)患者有前庭水管扩大(15.5%);14例(25耳)患儿有Mondini畸形(17.6%);3例(5耳)患儿有内耳道扩大(3.5%);2例(4耳)患者有可疑内耳道底骨质缺损(2.8%)。MRI发现有5例(5耳)患者单侧耳蜗纤维化(3.5%),而CT未见异常。1例(2耳)患儿的CT显示面神经裸露(1.4%),MRI正常。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应该进行CT与MRI检查。对于发现前庭水管综合征、Mondini畸形、内耳道扩张及内耳道底骨质缺损有重要意义。这二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相互补充诊断耳蜗纤维化与面神经裸露。对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以及保证手术正常进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