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4 毫秒
1.
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与MRI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和MRI表现特征.方法:对48例病理证实的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CT与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CT检查19例,MRI检查15例,另有1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在48例中,36例发生于长骨,其余跟骨5例、髌骨4例以及耻骨、髂骨及距骨各1例.在CT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多表现为偏心溶骨性透亮区,有不同程度膨胀性改变,病灶内可见粗细不等分隔或骨嵴,原发灶特点与相同原发病相仿.在MRI上病变边缘在T1WI及T2WI上均为低信号的完整或不完整环,病灶内亦可见同样低信号的间隔,囊腔内的液体在T1WI呈不均匀低或中高信号,在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后其囊壁及囊内间隔一般强化较明显,而囊性部分则未见明显强化,原发灶特点亦与相同原发病相仿.结论: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与MRI对正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肋骨病变的X线及CT表现。包括转移瘤11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8例,骨软骨瘤6例,内生软骨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核1例。结果肋骨的常见肿瘤、肿瘤样病变及感染在X线及CT上各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和影像表现。结论X线及CT能对肋骨常见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与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18例病灶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00%),15例位于长骨(83.3%),12例为偏心型(66.7%)。其中11例见骨皮质破坏(66.1%),2例见骨膜反应(11.1%),12例边缘见分叶(66.7%),14例见囊腔(77.8%),10例见囊间隔(55.6%),11例见低信号边界(61.1%),6例见液-液平面(33.3%),5例见软组织肿块(27.8%)。结论:①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MRI表现较一致;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表现复杂多样,但多数仍具有动脉瘤样骨囊肿的MRI共性特点。如囊腔及低信号边界等。②MRI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尤其是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较X线及CT能更早、更敏感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征性表现。③综合X线、CT及MRI进行影像学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资料完整曾行CT检查并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端囊样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中骨肿瘤29例,其中良性肿瘤24例,恶性5例,肿瘤样病变16例。良性肿瘤包括:巨细胞瘤12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骨样骨瘤,软骨粘液样纤维瘤各3例,内生软骨瘤及骨母细胞瘤各1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各2例,纤维肉瘤1例,肿瘤样病变包括:骨囊肿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发病部位包括骺板闭合前28例(其中骨骺4例,干骺端24例)闭合后骨端17例,主要CT表现为端囊样骨破坏,包括膨胀性改变34例伴皮质断裂13例,骨性包壳形成21例,瘤内钙化13例,液-液平2例,骨膜反应及软组织增厚(或肿块)分别为5例和4例,结论:CT能清晰显示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囊”壁、“囊”内及周围结构的细微表现,因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因表现有重叠,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动脉瘤样骨囊肿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中的影像特征,以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并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总结其在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的影像学特征。  结果  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及断层融合显像且术后病理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者共24例,原发19例,继发5例,大多为青少年,病变主要分布于四肢长骨,也见于肋骨及骨盆骨,病变部位主要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伴相应部位骨代谢增高。  结论  全身骨显像联合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较好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及骨代谢情况,有助于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CT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缘可见骨质硬化,骨壳可见部分断缺,可见骨性分隔,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66.7%。MRI表现为膨胀性多囊状病灶,周边见低信号环,可见液-液平面及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80.0%。3种检查方法联合诊断符合率为87.5%。结论:CT或MRI检查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较X线平片有优势,三者联合可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肢体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超声显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了28例手术证实为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患儿资料,总结超声图像特征,并对照X线、CT及病理结果研究.结果 小儿肢体原发动脉瘤样骨囊肿超声表现可分为2型,其中一型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膨胀、变薄,髓腔内呈边界清晰的实性低回声区,无明显包膜,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其另一型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膨胀、变薄,髓腔内呈现不规则的多房多隔状囊实性病灶,无明显包膜,部分病例囊腔内形成"液-液"平面.彩超显示少数病灶内可见斑片状血流信号.结论 超声对小儿肢体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影像学资料.14例患者均行X线检查,行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8例行3种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有骨质增生硬化,内部可见骨嵴和骨性分隔,可见骨壳部分断缺,诊断符合率为42.8%...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评价影像学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21例摄平片,6例CT检查,2例MRI检查,1例DSA检查。结果:21例ABC发生于长管状骨16例,脊柱2例,骨盆2例,跖骨1例。平片和CT多表现为偏心膨胀性骨破坏,CT常可显示骨性分隔及液-液平面,MRI检查多表现为多囊长T1、长T2信号特点,CT和MRI检查8例中有3例出现液-液平面。DSA表现实质期可见中等量肿瘤染色。结论:CT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阻力指数(RI)在超声诊断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对143例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人的168个病灶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脉冲多普勒血流检查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90例103个病灶,其中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3例;转移性肝癌4例11个病灶。肝血管瘤23例28个病灶,肝腺瘤15例15个病灶,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9例9个病灶,炎性假瘤2例2个病灶。12例肝血管瘤14个病灶经CT或(和)MRI扫描及随访得以诊断,3例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广泛形成病人经其他影像学检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查证实,余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肝脏恶性肿瘤RI明显高于肝脏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t=9.74,P〈0.05)。结论 RI在肝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加深对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发病情况和特点的全面了解,提高临床及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收集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活检标本1362例,统计其构成比、发病年龄及性别分布,观察其临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1)本组鼻咽部肿瘤及瘤样病变总的构成比按组织来源排序如下:淋巴造血组织〉上皮组织〉软组织〉骨及软骨组织〉异位颅内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恶性肿瘤中排在前五位的是鼻咽癌〉淋巴瘤〉涎腺型腺癌〉脊索瘤〉恶性软组织肿瘤;良性肿瘤及瘤样病变中排在前五位的是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症〉以血管纤维瘤为主的软组织肿瘤〉被覆上皮的乳头状瘤〉异位颅内组织肿瘤及瘤样病变〉多形性腺瘤。(2)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者868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828例,恶性淋巴瘤等恶性病例40例(4.6%,40/868),其中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及外周T/NK细胞淋巴瘤居多,男性多见;良性与恶性的比例为20.7:1。上皮组织来源者共373例,其中恶性多见为353例(94.6%,353/373),以鼻咽癌为最多[327例,分别占上皮性肿瘤及恶性上皮性肿瘤的87.7%(327/373)及92.6%(327/353)],其次为腺样囊性癌[11例,分别占2.9%(11/373)及3.1%(11/353)];良性肿瘤以乳头状瘤和错构瘤(16例)及多形性腺瘤(4例)居多;恶性与良性的比例为17.3:1。软组织肿瘤为101例(7.4%,101/1362),其中最常见的是血管纤维瘤77例(76.2%,77/101),均为男性患者;恶性者少见,仅10例;良性与恶性的比例为9.1:1。骨及软骨组织肿瘤中以脊索瘤最多见(11例),男2例,女9例。异位颅内肿瘤及瘤样病变也可见到,共观察到5例。除上述病变外,还收集到其他各种类型肿瘤及瘤样病变共32例,几乎涵盖了2005年版WHO鼻咽部肿瘤分类中列举的所有类型。结论鼻咽部可以发生多种组织类型的肿瘤及瘤样病变,其中以良性淋巴组织增生、鼻咽癌、鼻咽部血管纤维瘤、恶性淋巴瘤和涎腺型腺癌较常见,它们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病理改变,其他肿瘤及瘤样病变在临床和病理改变方面与全身其他部位者相同或相似,诊断及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GIST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MSCT)资料。结果病灶分布于胃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1例,回肠1例,结肠1例,直肠2例;肿瘤平均直径5.5cm。病理分型:良性5例,交界性2例,恶性10例。CT主要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具有跨越腔内外生长或以腔外生长为主特性。良性5例,直径均小于5cm,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均匀强化。恶性及交界性GIST中有8例直径大于5cm(8/12),肿块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肿块不均匀强化,内部出血、坏死、囊变明显,局部淋巴结无转移。结论 GIST是一类潜在恶性的肿瘤,MS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s)CT表现。结果本组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发生于胃部13例(59.09%),空肠5例(22.73%),直肠1例(4.54%),肠系膜3例(13.64%)。其中良性间质瘤4例(18.18%),交界性间质瘤3例(13.64),恶性15例(68.18%)。恶性间质瘤(包括交界性间质瘤)中有坏死或溃疡者12例,肝转移者6例,累及胰腺者3例,侵及周围腹膜2例,淋巴结转移者1例。结论MSCT能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s)提供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pPNE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11~67岁,男7例,女2例.9例全部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3例行X线平片检杳.结果 9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3例位于胸壁,3例位于腹腔,1例位于子宫,1例位于锁骨.8例软组织pPNET CT表现为多数较大且呈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不均匀伴坏死囊变,不伴钙化,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1例骨pPNET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MRI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1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中等稍高信号1例;T2WI均呈不规则中、高信号,部分病例可见假包膜或分隔样改变;4例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病理形态上Homer-Wright 菊彤团为其特异性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均表达CD99和NSE,并不同程度表达波形蛋向(Vim)、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但不表达白细胞共同抗原(LCA)等.结论 CT、MRI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的CT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4例GIST中.肿瘤发生于胃3例.空肠1例,回肠4例,直肠l例。起源于胃肠道外问质瘤5例。其中良性3例,肿瘤直径均≤5.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结构界限清楚等特征;恶性ll例,肿瘤直径均≥6.0cm,病灶在CT图像上表现为边缘有分叶,内部有坏死,常常伴有深大的溃疡等特征。结论CT对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腹内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EGIST的认识,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例有完整手术病理结果及CT检查的腹内EGIST病例临床资料.[结果] 27例中良性6例,交界性4例,恶性17例.其中来源于小肠系膜18例、大网膜5例及小网膜2例、腹膜后2例.EGIST病灶多较大,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良性病灶边界较清,强化较均匀.交界性及恶性肿块多边界欠清,边缘强化,其中心坏死区无强化改变.9例病灶有多发转移,2例病灶为多发肿块.[结论]腹内EGIST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对其准确定位,对其良恶性判断亦很有价值.熟练掌握EGIST的影像学表现,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涎腺少见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经病理证实的20例涎腺少见局灶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状、回声、边界、内部血流等情况。结果良性病变14例(包括良性淋巴上皮病变5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毛细血管瘤3例,肌上皮瘤1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11/14,78.6%)、低回声(10/14,74.1%)、边界清楚(11/14,78.6%)。14例CDFI分别为:1例无血流信号、4例血流稀少、9例血流丰富。恶性病变6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2例,腺样囊性癌1例,囊腺癌1例,腺癌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4例圆形或椭圆形(4/6,66.7%),2例形态不规则(2/6,33.3%)。大多为混合回声(5/6,83.8%)、边界不清(4/6,66.7%),其中3例(3/6,50.0%)病灶内见点状钙化。其中5例有CDFI资料,1例无血流信号、1例血流稀少、3例血流丰富。结论了解涎腺少见病变的超声表现有助于涎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部分良恶性病变超声表现有重叠,可能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骶骨肿瘤的CT与MRI的表现特征以及探讨其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了33例骶骨肿瘤的CT和MRI表现.20例骶骨原发肿瘤及3例转移瘤均经临床病理证实,10例转移瘤有明确的原发肿瘤病史.结果 4例神经鞘瘤均见骶孔扩大,其中肿瘤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分节征象见于6例转移瘤、2例脊索瘤和1例淋巴瘤.6例少见原发骶骨肿瘤误诊为脊索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转移瘤;3例无明确原发肿瘤的转移瘤误诊为脊索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结论 CT和MRI多平面成像对骶骨肿瘤显示清晰,两者结合有利于显示骶骨肿瘤的病变范围,分节现象,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以及骶孔扩大和破坏程度.对骶骨肿瘤特征性、不典型影像表现认识不足以及医师缺乏经验成为误诊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