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xA蛋白是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的分布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活性,对粘液病毒、副粘液病毒、布尼亚病毒、棒状病毒、囊膜(外衣)病毒、小RNA病毒及乙肝病毒均有敏感的抗病毒活性。本文论述了MxA蛋白的结构和抗病毒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MxA蛋白表达与肾综合症出血热、红斑狼疮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了Mx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慢性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反应性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可做为一个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IFN)诱导性抗病毒基因MxA于细胞内具有直接的抗RNA类病毒复制作用,已得以广泛验证。对DNA病毒的影响亦倍受关注。我们以2.2.15细胞培养为基础,通过IFN的刺激,观察IFN体外抗HBV复制及MxA基因的表达变化,以阐明MxA蛋白在IFN抗HBV复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Epsilon干扰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新发现的人epsilon干扰素(hIFN-ε)的生物学活性,我们通过RT-PCR克隆了hIFN-ε基因,并构建pcDNA3.1/myc-his(-)A-hIFN-ε(以下简称pcDNA3-1A-hIFN-ε)的真核表达载体,在CHO细胞中表达,并研究真核细胞重组表达的rhIFN-ε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用TNF-α刺激人宫颈癌HeLa细胞,抽提总RNA,经RT-PCR获得全长cDNA,与pcDNA3.1/myc-his(-)A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重组体pcDNA3.1A-hIFN-ε并在CHO细胞中进行表达,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试验研究表达产物中的rhIFN-ε对多种病毒的抗病毒活性;MTT法检测其对A375、HeLa和A549细胞的生长影响,并通过在Wish、HeLa、A375细胞中诱导MxA抗病毒蛋白的产生研究hIFN-ε的抗病毒机制。结果 经PCR和限制性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结果表明已经成功构建了重组体pcDNA3.1A-hIFN-ε,并在CHO细胞中稳定表达了rhIFN-ε蛋白,该蛋白具有抗HSV-I、PolioV、Ad3和VSV病毒的作用,能够抑制HeLa、A375、A549细胞的生长,刺激Wish、HeLa、A375细胞产生MxA蛋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构建了pcDNA3.1A-hIFN-ε真核表达载体并在CHO细胞中获得稳定表达,证明了ddFN.£蛋白具有抗病毒和抗增殖活性,其抗病毒效应的分子机理可能与诱导细胞产生MxA抗病毒蛋白有关,为今后研究rhIFN-ε的生物学功能和基因重组药物研制及其开展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表达并纯化人IFN-ε,并对其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利用PCR技术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获得目的片段的全基因序列后,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上,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2a(+)/IFN-ε,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进行了优化.产物的表达形式为包涵体,经过纯化复性后,获得高纯度的活性蛋白IFN-ε.对IFN-ε的理化性质和抗病毒活性、抑制肿瘤细胞增长活性、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的活性进行了鉴定. 结果 IFN-ε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纯度大于95%,抗病毒活性为1.2×105 IU/mg,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能诱导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MxA. 结论 成功表达了人IFN-ε蛋白,并证明此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胞增殖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是从发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开始的。对干扰素分类、受体、信号转导及抗病毒活性表达作用机理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国内外有关人体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将其中有关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干扰素的研究是从发现病毒间的干扰现象开始的。对干扰素分类、受体、信号转导及抗病毒活性表达作用机理的了解,为临床应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近年国内外有关人体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关系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现将其中有关干扰素诱导抗病毒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TRIM(tripartite motif)蛋白是一类含有RING结构域的蛋白质,在人类中发现超过70种,还有许多新成员正在研究中.这类蛋白除了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形态发生和细胞凋亡.也在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和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25能够泛素化病毒RNA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的N末端,这种改变能够激活RIG-Ⅰ与其下游配体结合参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通路(MAVS).这个过程直接引起I型干扰素(IFN)的产生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近来的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能够靶向结合TRIM25,使其抗病毒的功能失效从而抑制宿主的干扰素活性.本文对TRIM蛋白在抗病毒防御机制中的功能以及一种流感病毒通过靶向结合某种TRIM蛋白而产生的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STING)是一种介导胞内DNA诱导固有免疫应答的重要接头蛋白,在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宿主细胞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识别入侵病原体的DNA,将信号传递给STING,导致TANK连接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和干扰素调控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磷酸化,从而促进Ⅰ型IFN的上调表达,进而抑制病毒复制。文章介绍了STING分子的结构、转导通路以及分子调控机制,重点概述STING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以及病毒对该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抗病毒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后通过信号转导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识别病毒DNA,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互作用,介导产生1型干扰素(IFN1)。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受体识别病毒RNA,通过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引发RIG-1信号通路,激活IFN1。STING不仅可以作为DNA病毒信号通路蛋白,还可与MAVS相互作用,参与RNA病毒信号通路。然而,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的蛋白酶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逃逸免疫系统监视,抑制IFN产生。本文对STING与MAVS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RNA病毒通过STING逃逸免疫系统监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由英国科学家Isaacs于1957年通过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干扰现象时首先发现的[1].干扰素是病毒感染机体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机体抗病毒感染机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免疫因子,IFN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功能.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往往早于特异的机体免疫反应,可有效地限制病毒复制,并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是世界范围内许可的治疗多种病毒性疾病、肿瘤和免疫紊乱的药物.一方面,干扰素可有效抑制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在宿主抗病毒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病毒也进化出相应的机制以对抗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从而成功侵染宿主并维持长期感染状态.鉴于此,本研究就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及病毒对干扰素效应的逃逸机制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不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诱导IFN-α/β和MxA mRNA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用两株鹅源H5N1禽流感病毒(AIV)接种A549细胞,比较两毒株在细胞中的增殖情况,以及病毒诱导细胞干扰素(INF)-α/β和黏病毒抗性蛋白A(MxA) mRNA表达的情况。方法: 将两组病毒悬液接种A549细胞,按Reed-Muench法计算两毒株的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PCR扩增检测细胞中病毒的HA和M1片段。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中IFN-α/β和MxA mRNA表达。结果: 两株病毒均能感染A549细胞, AIV128诱导细胞的IFN-α/β和MxA mRNA表达均较AIV75高。结论: H5N1亚型AIV75和AIV128毒株能在人肺泡癌上皮细胞A549中复制,细胞IFN-α/β和MxA mRNA的表达诱导依赖于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
腺病毒3型诱导MxA蛋白产生及其抗病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腺病毒3型对MxA蛋白的诱导作用以及MxA蛋白的体外抗病毒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浓度的腺病毒3型(Ad3)诱导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胞浆MxA蛋白的产生;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观察重组MxA蛋白对Hela细胞内腺病毒3型的抗病毒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腺病毒诱异PBMC产生MxA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 ng/ml MxA蛋白质抗Hela细胞内腺病毒3型感染的效价为20TCID20。结论:腺病毒3型体外可诱导PBMC产生MxA蛋白;重组MxA蛋白具有抗腺病毒3型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T103A变异MxA蛋白抑制水疱性口膜炎病毒(VSV)复制活性。方法将野生型、T103A变异MxA蛋白表达载体和对照质粒分别瞬时转染Wish细胞,24h后VSV感染细胞,48h后用MTr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另取Wish细胞转染上述3种质粒,转染24h加入VSV感染细胞,24h后收集细胞采用RT-PCR检测VSV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xA蛋白表达。结果野生型、T103A变异MxA蛋白均在Wish细胞有较好表达;MTT检测结果提示T103A变异组细胞增殖数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1);RT—PCR结果显示T103A变异组VSVmRNA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103A变异MxA蛋白失去了抑制VSV复制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干扰素λ1表达载体PCI-dhfr-λ1和连接增强子SP163的表达载体PCI-dhfr-SP163-λ1,并在CHO(dhfr-)细胞中表达.方法 在合成的干扰素λ1基因中引入相应酶切位点,并通过融合PCR获得连接增强子SP163-λ1基因,测序正确后将该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I-dhfr,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I-dhfr-λ1和PCI-dhfr-SP163-λ1.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入CHO(dhfr-)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鉴定了λ1蛋白的表达,应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初步鉴定了λ1蛋白的抗病毒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干扰素λ1真核表达载体PCI-dhff-λ1和PCI-dhfr-SP163-λ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分别转染了两种表达载体的CHO(dhfr-)细胞均能表达干扰素λ1蛋白,SP163增强子明显增强了干扰素λ1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SP163的CHO(dhfr-)细胞表达干扰素λ1蛋白.通过细胞病变抑制实验,在转染细胞48h后的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了干扰素λ1的抗病毒活性.结论 本研究成功的在CHO(dhfr-)细胞中表达了干扰素λ1,表达的蛋白具有抗病毒活性,为进一步建立稳定表达干扰素λ1的细胞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鼠IFN-λ2 CHO细胞系建立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稳定表达鼠IFN-λ2并对其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水疱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刺激小鼠脾脏细胞,克隆mIFN-λ2全长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AGG-EGFP-mIFN-λ2,并在CHO细胞稳定表达,且在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上进行抗病毒活性测定;构建MDBK-Mxp-Luc细胞系诱导Mx1抗病毒蛋白产生.结果 pMD18-T-mIFN-λ2双酶切鉴定,出现582 bp大小的条带,成功构建了PCAGG-EGFP-mIFN-λ2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表达mIFN-λ2 CHO的细胞株分泌的上清中mIFN-λ2蛋白在B16细胞上的抗病毒活性为10~4 AU/ml;mIFN-λ2蛋白诱导鼠Mx1抗病毒蛋白的表达,9~12 h达高峰,24 h后消失(P<0.05).结论 建立了稳定表达mIFN-λ2的CHO细胞株,其分泌型mIFN-λ2蛋白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活性,且与诱导Mx1抗病毒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编码的具有泛素连接酶(ubiquitin-ligase enzymes 3,E3)活性的ICP0(infected cell protein 0)蛋白是病毒由潜伏期进入裂解复制期的关键作用蛋白。作为E3泛素连接酶,ICP0能够直接降解多种细胞组分,阻碍细胞多种固有免疫和先天性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ICP0的E3泛素连接活性在对抗宿主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重点阐述了ICP0在裂解性复制中靶向降解宿主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的抗病毒蛋白、阻碍宿主干扰素抗病毒途径和DNA损伤反应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人λ-干扰素在BHK-21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uIFN-λ1和HuIFN-λ2真核细胞重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方法: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刺激人宫颈癌HeLa细胞, 用RT-PCR克隆HuIFN-λ1和HuIFN-λ2基因, 与PCAGG-EGFP真核表达载体连接, 构建重组体PCAGG-HuIFN-λ1和PCAGG-HuIFN-λ2并进行鉴定, 后在BHK-21细胞进行表达, 采用VSV*GFP于人肺腺癌A549上进行表达产物抗病毒活性测定;并通过已构建的MDBK-Mxp-Luc细胞系对HuIFN-λ1和HuIFN-λ2诱导MxA抗病毒蛋白产生的特性进行研究.结果:HuIFN-λ1-PMD18-T Vector和HuIFN-λ2-PMD18-T Vector的SacⅠ、XhoⅠ和SacⅠ和SalⅠ双酶切鉴定, 均出现610 bp大小的带, 测序示与GenBank上报道的序列完全一致.PCAGG-HuIFN-λ1活性104 IU/mL, PCAGG-HuIFN-λ2活性为102 IU/mL, 且PCAGG-HuIFN-λ1诱导Mx抗病毒蛋白的表达一定时间内随时间延长表达不断增强, 9~12 h达高峰, 24 h后消失(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CAGG-HuIFN-λ1PCAGG-HuIFN-λ2 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在BHK-21细胞中得到表达, 其抗病毒活性与诱导Mx抗病毒蛋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NOD1和NOD 2蛋白为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其识别进入胞内的细菌胞壁及其降解产物,介导NF-κB和MAPKs信号途径,产生相关效应分子,介导了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近年来的最新研究发现,NOD1受体还通过ISGF3信号途径诱导产生1型干扰素,NOD2受体能识别ssRNA和病毒基因组ssRNA,通过MAVs信号途径激活IRF3,诱导产生1型干扰素,1型干扰素又可正向调控NOD1和NOD2功能性表达.NOD1和NOD2通过介导新的信号途径诱导产生大量的1型干扰素,并参与抗病毒固有免疫应答.因而,对NOD1和NOD2介导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新认识,将为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对分子质量(Mr)20 000的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ISG20)是由1型、2型干扰素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3’-5’核酸外切酶活性的蛋白,已证实其有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ISG20作为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的重要效应分子,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对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疗效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多认为与核酸外切酶活性相关,现就ISG20在病毒性肝炎中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肠道病毒71型(EV71)抵抗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诱导的抗病毒作用.方法 将1000 U/ml的Ⅰ型干扰素(α,β)加入HeLa细胞后,去除上清中的干扰素,感染带有GFP的重组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EV71,观察GFP的表达和PCR检测HSV-1核酸,判断Ⅰ型干扰素对HSV-1的作用.通过RT-PCR方法检测EV71 2A基因的表达从而判断EV71病毒的复制能力.结果 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HeLa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而有效地抑制重组HSV-1 GFP的表达和核酸扩增.而EV71 2A的RT-PCR结果证实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作用后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结论 Ⅰ型干扰素(a,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EV71可在Ⅰ型干扰素(α,β)诱导产生抗病毒蛋白的HeLa细胞中有效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