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治疗精神病人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具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原用药物不变情况下,分别加用含卡马西平或不含卡马西平的胶囊治疗,用修订的外显攻击量表(MOAS)和简明精神症状量表(BPRS)定期作盲式评定。结果:研究组控制冲动攻击行为的有效率65.0%,明显比对照组22.7%高(P〈0.01),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人,可加用卡马西平来降低病人的激怒和冲动行为。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发生攻击他人危害社会的不良行为.本文调查了我院精神科1990-06~1997-05经CCMD-11或DSM-11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的280例病人,对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护理措施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攻击发生率280例病人共发生攻击行为57例,占全部调查病例的20.36%.1.2性别与攻击行为分析见表1.年龄比敦P<001性别比较P>005表1结果可以看出年龄<3o岁者攻击行为远为多见,与年轻自知能力差,性格不稳定有关,但性别间无显著伯差异.1.3文化程度及家族史与攻击行为分析见表2文化程度比较P<001有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因素,预测有攻击行为倾向的病例,提出防范对策。方法对我院5年来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5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高达15.8%,入院1周内最多见,攻击行为针对工作人员的占首位,攻击行为与患者年龄、职业、文化、既往史、临床特征、个性特点密切相关,与强制体检、治疗等负性刺激为诱发因素。结论做好人院评估并实施预见性护理,严格执行安全制度,建立健康教育、心理支持、行为干预为一体的护理模式是防范暴力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特征,探讨其临床护理效果。方法调查81例伴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的一般资料、量表资料、攻击行为表现,实施2周护理干预,并与239例不伴攻击行为分裂症患者作对照。结果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3%。既往有攻击行为史、病前性格不良、初发年龄较早、精神病家族史阳性率较高是发生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较好。结论加强治疗和监护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有利于防范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攻击行为在药物成瘾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过来,药物成瘾又促进了攻击行为的发生。攻击行为可分为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两大类型,药物成瘾者在两大攻击类型上的表现、神经机制各有不同,哪一类型是药物成瘾者的主要表现目前尚不清楚。额叶-边缘系统-纹状体的异常可能是药物成瘾者攻击行为发生的主要神经回路。对于药物成瘾者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的不同特点,本研究从神经递质、激素、攻击行为加工相关脑区、神经环路等角度阐述其神经生物学因素,提出药物成瘾者在戒断初期以反应性攻击为主、戒断中后期主动性攻击占优势地位的理论假设,从而为药物成瘾者攻击行为的干预治疗奠定理论基础,也为药物成瘾行为的干预和预防工作提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5-HTTLPR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第4版〉(DSM-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99例MOAS加权总分≥4分者为有攻击行为组(攻击组),96例MOAS加权总分0分者为无攻击行为组(非攻击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受试者的5-HTTLPR多态性.结果 攻击组的基因型分别为SS 38例、SL 44例、LL17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S 120例、L 78例;非攻击组间的基因型分别为SS40例、SL 39例、LL 17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别为S 119例、L7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性别分层后分析,两组间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未见5-HTTLPR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4月在我院接受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患者8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式。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价患者的社会能力、社会兴趣、个人整洁、激惹、迟缓、抑郁以及精神病症情况。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 NOSIE 中激惹、迟缓、精神病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发生攻击行为12例(28.6%),试验组患者发生攻击行为3例(7.1%),试验组攻击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敌对激惹性、精神症状等可预见性攻击行为,对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谭兴秀  程欢  陈兰  黄苹  庞佳  罗秀 《现代医药卫生》2014,(15):2277-2279
目的: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的现状,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攻击行为问卷(AQ),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校大一、大二、大三3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13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攻击行为现状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5份,回收有效问卷983份。结果被调查的所有大学生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倾向,且83.93%(825/983)的大学生表现出中度及以上的攻击行为;在不同攻击维度、中度及以上攻击倾向的大学生中,选择言语攻击的大学生88.61%(871/983),选择身体攻击的大学生59.61%(586/983);大学生攻击行为总均分和各个维度的性别、年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专业方面也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性别、年级是大学生攻击性的有效预测变量,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应结合性别和年级系统地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121例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冲动、伤人等攻击行为。引起同行高度重视,减少攻击发生。方法统计2002-10-2009-10住院患者中,共计121例对医护人员实施了攻击行为。结果护士受到攻击人数大于医生人数(P〈0.05)。发病期攻击行为82例,2个月内攻击行为61例。结论加强专科知识培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可预防和减少患者攻击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0.
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接受的行为[1],病人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和不满等情绪,伤害他人、自身及其它物品,包括言语攻击、对财产的攻击、自身攻击、体力攻击.攻击行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期间经常发生的危险行为之一,攻击行为发生时引起病区内其他病人情绪激动、心情紧张,受到无谓的伤害,工作人员的身心也受到一定的伤害,有的甚至严重影响病区内正常的治疗护理秩序.给病区管理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困难.本研究旨在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探讨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对攻击行为进行有效Ё地预测,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减低危害,提高护理水平.现将有关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道群 《成都医药》2004,30(2):95-96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重点。方法:将42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和4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别组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示文化程度低、既往有攻击行为、缺乏社会家庭支持。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为被害妄想、情绪易激惹、命令性幻听、思维障碍、牵连观念、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等。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研究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预测方法,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甚至避免攻击行为的发生.方法 对2006年人院的精神病人相关因子收集,运用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筛查出有预测意义的因子.然后对2007年入院并确诊的精神病人进行攻击行为预测,对干预病区预测中存在攻击行为危险因素的精神病人实施重点护理预防,比较干预病区和对照病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结果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α=0.05水平上共有5个因素被选人,依次为既往攻击行为史,EPQ-N、敌对猜疑(HOST)、激活性(ACTV)和被害妄想.干预病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病区攻击行为的发生率为32.7%,两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干预病区攻击行为的假阳性率21.60%,对照病区攻击行为的假阳性率14.0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与病人建立友好关系,尊重与满足病人的各种需要,有助于减少和杜绝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碳酸锂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6月—2014年1月来本院住院治疗的46例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加碳酸锂或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采用危险性评估表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患者入组时和治疗2周、4周时进行评定比较。结果碳酸锂联合治疗组比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对患者冲动攻击行为起效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具有攻击行为的精神患者,可加用碳酸锂来降低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402例精神病患者在病区中发生攻击行为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攻击原因并针对攻击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了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共收治402例精神病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 ~60岁,发生过攻击行为的有188例,占46.7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精神科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之间收治的84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分析法以及回顾性分析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研究。结果:有175例患者存在不依从行为,不依从发生率为20.81%,有714例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达到了84.90%,其中51例患者为Ⅲ至Ⅳ级不良反应,占比为6.27%;有883起攻击行为,其中早班、中班以及晚班发生的攻击行为分别为417起、362起、104起。有215起为口角辱骂,228起为语言肢体冲突,440起为肢体动作攻击;有170起攻击其他患者行为,123起攻击自身行为,64其攻击物品行为,2起攻击探视亲友行为,394起攻击医护人员行为,130起没有明显对象的攻击行为;有16例患者发生了坠床或者跌倒情况,3例患者发生了误吸误食情况,17例患者发生磕碰伤,其他39例。结论:在精神科护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580例药物滥用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了解南京市药物滥用情况,本文随机抽样调查和分析了近年来在我所自愿区和强制区治疗的南京地区药物依赖者580例,结果发现滥用者多为青年(21-30a,占73.10%);男性多于女性(1.87:1);未婚者多(占68.79%);职业以无业闲散人员居多(占63.27%),其次是个体商贩和工人(分别占19.30%和16.89%);文化程度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占67.76%);药物滥用史在1a内占53.10%;1-2a占26.72%,以后每年成倍递减;滥用方式以烫吸为主(占61.20%),其次为烫吸与注射混用(占34.65%),单独注射者较少(占4.14%);滥用品种主要为海洛因(占99.48%);药物滥用程度以轻度为主(占72.26%)。本文对南京地区药物滥用的特点和有关预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护理重点.方法:将42例有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和42例无攻击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分别组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显示文化程度低、既往有攻击行为、缺乏社会家庭支持.攻击行为的可能原因为被害妄想、情绪易激惹、命令性幻听、思维障碍、牵连观念、对住院条件不满意、对工作人员态度不满等.结论:对有攻击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外走、冲动伤人、毁物及自杀等)的原因,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09例发生攻击和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为:受精神症状的影响47例(43.1%),自知力缺乏19例(17.4%),与病友矛盾16例(14.7%),护患关系不融洽15例(13.8%),其他原因12例(11.0%);发生在白班61例,发生在夜班48例。结论对有攻击和暴力行为倾向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应认真做好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落实安全制度、加强病房管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消除不安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医护人员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有攻击行为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攻击行为发生以男性、中年、工人、农民及偏执型最常见。发生时间以上班人数少的中、晚班为主。攻击方式多种多样。受攻击对象则以经常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女护士首当其冲。工作人员的态度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应采取相应的自防措施,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探究针对性康复干预对患者攻击行为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接收248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135例,女113例,年龄23~67(38.03±0.41)岁。根据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总加权分划分为攻击组(MOAS≥4分)、非攻击组(MOAS<4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阴性及阳性症状量表的兴奋因子(PANSS-EC)与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疾病不确定感(MUIS-A)情况。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攻击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康复方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接收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57例,女43例,年龄20~69(38.38±2.51)岁]划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实施针对性康复方案。入院两个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攻击行为情况以及PANSS-EC、AIHQ-C、SSRS、MUIS-A评分。研究数据应用SPSS 2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给予t检验,计数资料给予χ2检验,等级资料给予秩和检验。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男性、入院前1个月有攻击行为史、非自愿住院、首次住院、PANSS-EC评分、AIHQ-C敌意偏向总分、AIHQ-C责备偏向总分、AIHQ-C攻击偏向总分、SSRS客观支持得分、SSRS主观支持得分、MUIS-A不明确性得分、MUIS-A复杂性得分是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入院两个月,实施针对性康复方案后,研究组攻击行为发生率(16.00%,8/50)低于对照组(36.00%,18/50),MOAS评分为(2.01±0.32)分,低于对照组的(3.56±0.24)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98,t=27.400,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PANSS-EC评分为(9.20±0.32)分、AIHQ-C评分为(13.48±1.11)分、SSRS评分为(33.21±2.47)分、MUIS-A评分为(70.31±3.56)分,均优于对照组[(11.21±0.28)分、(17.46±1.29)分、(30.29±3.03)分、(85.35±3.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26、16.537、5.282、22.217,均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针对性康复方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攻击行为诱因,降低攻击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