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分布特征,为加强重点献血者招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分别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9213人次,男女性别比为3.08∶1;18~<25岁无偿献血者占20.9%,25~<35岁占42.8%,35~<45岁占22.3%, 45~<55岁占13.2%,55~<60岁占0.8%;学历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上仅占32.8%。结论应加强高校学生的宣传和招募以及固定献血者保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电话保留成功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部分特征,为制定有效的单采血小板保留策略奠定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最近1年内有至少1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记录、无献血不良反应记录、献血后血液检测结果为合格且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部分资料,通过拨打电话号码进行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结果通过拨打电话号码联系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1 160人次,有效保留献血者共计652人次,成功率为56.21%。其中,男女成功率分别为59.48%和45.35%;18~25周岁成功率为50%,26~35周岁为61.89%,36~45周岁为54.77%,46~55周岁为57.85%,56~60周岁为75%。结论近1年内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率高,有利于建立起一支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队伍,确保临床安全充足的血液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秦皇岛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原因和人群结构分析,为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收集2011~2013年和2014~2016年在秦皇岛市中心血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个人资料,并于2016年电话回访2011~2013年未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统计分析流失原因;对2014~2016年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进行人群结构分析。结果 2011~2013年曾捐献单采血小板5 232人,之后2年不再捐献的流失献血者2 893人,流失主要原因是采集时间长和献血者工作忙,分别占44.45%和23.16%;其次是心怀疑虑、不良反应、失联等。2014~2016年,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5 171人次,男性占88.61%,女性占11.39%;男性年龄26~35周岁最多,占33.03%;初中为主,占35.22%;其他职业和工人分别占37.45%和26.75%,农民、职员和学生为辅。结论血站应强化采集操作技能和宣传,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女性献血者、高学历人员和国家公务员、教师和医务人员宣传,根据不同的人群定制不同的招募策略和服务流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苏州市2013年单采血小板献血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招募工作。方法对2013年在苏州市中心血站成功捐献机采血小板的5,513名献血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年龄以18~35岁的人群为主,占73.6%,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1%,捐献1~2次的人群占77.9%,血型分布特征为O>A>B>AB。结论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人群的年龄、性别有一定的分布特征,可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募。该市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工作存在不足,需对现有的献血者进行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志愿者在单采献血者招募工作中的作用及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单采血液成分需求。方法选择既往献过血小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制定招募策略:每天在市区3个固定献血点安排1-2名志愿者,印制特定的招募用小册子,发放宣传单等,针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针对当天紧缺的血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募,或者献血者当天填写表格后由招募志愿者定期交给单采招募人员,3个月后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结果 2012-2013年,参加单采献血者5 022人,采集15 269人次,采集单采血小板22 940个治疗量,采集量增长38.51%,新招募献血者比例占全年总人次的21.2%。结论志愿者在帮助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招募,一对一的讲解,有助于扩大单采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成都市2010-2015年机采血小板捐献现状及其变化趋势,为制定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献血者招募方案和指导临床用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5年,于成都市血液中心捐献机采血小板的73 106人次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本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收集及整理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年龄、性别、献血人次等资料,计算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的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并且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性别及年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构成比差异.结果 ①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由6 798人次增加至17 684人次,累计绝对增加量为10 866人次,年平均增长量为2 173人次,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1%.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22.4%、28.4%、31.1%、11.6%和13.2%,其中2012年和2013年环比增长速度较高.②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52 650人次(72.02%),女性为20 456人次(27.98%),各年男性献血者均多于女性,并且所占比例均>60%,其中2014年男性献血者所占比例最高,为76.88%(12 010/15 622).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91.483,P<0.001).③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各年均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其中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18~25岁献血人群所占比例最高,为62.80%(4 269/6 798).2010-2015年,18~2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而>25~30岁和>30~35岁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所占比例均呈增加趋势.自2012年起,有年龄为>55~60岁献血者参与机采血小板献血,2012-2015年该年龄段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各年所占比例分别为0.46%(49/4 561)、1.09%(153/14 002)、1.42%(222/15 622)及1.19%(210/17 684).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年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542.556,P<0.001).结论 2010-2015年,成都市机采血小板献血人次呈逐年增加趋势,各年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均以男性多于女性,且以18~25岁人群为主要机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应根据成都市机采血小板捐献特点,制定科学的机采血小板采集计划和献血者招募方案,确保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的机采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提高合格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重庆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献单采血小板前的初筛指标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015年重庆市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20694人次,征询及体检不合格率为14.4%,血液初筛检测不合格率为27.3%,其中血液初筛血小板(PLT)不合格率为38.2%,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为25.4%。结论为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需加强单采血小板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和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愿意再次捐献的原因,为进一步改善献血流程和制定献血者保留策略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收集最近1年内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通过拨打手机电话号码随机回访献血者,调查再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意愿。结果随机电话回访了最近1年内在重庆市血液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共计1160人次,43.79%(508/1160)的献血者不愿意再次捐献。其中,男性388人(76.38%),女性120人(23.62%);17.52%(89/508)年龄小于25岁,26~35周岁的献血者(45.87%,233/508),36~45周岁的献血者(28.15%,143/508),46~55周岁的献血者(8.07%,41/508)和56~60周岁的献血者(0.39%,2/508)。最重要的原因是未能与他们保持联系(59.84%,304/508),其次是忙/没有时间(16.73%,85/508),身体因素(8.07%,41/508),长距离工作/学习(8.07%,41/508);未接电话(6.89%,35/508);不好的献血经历(0.39%,2/508)。结论关/停机所致无法保持联系是献血者流失的最重要原因。采供血机构应不断完善献血者个人信息的采集、保留和更新等工作。同时,通过实时通讯工具加强献血后回访保持与献血者的沟通,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制定招募策略和发展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开封地区3 054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封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占71%,远高于女性;献血者年龄集中在26-55岁,占总人数的89.5%;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献血者A型、B型、O型3个血型人数分布较均匀,B型A型O型AB型;献血频次在1-2次的占54%;单份血小板献血人数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而双份献血人数逐年增长。结论开封地区中年农民和工人为本地区献血主力,应认真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发展年轻大学生和固定献血者献血潜力较大。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的、结构合理的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队伍,以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不足量的原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2010.1~2012.12在本站无偿捐献单采血小板发生不足量献血者的捐献次数、所用血细胞分离机机型及发生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2010.1~2012.12期间,共有7 721人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发生单采血小板采血不足量45人次,占0.58%,主要原因为机器故障及献血者不良反应为主,分别占42.2%、33.3%。结论在单采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巡视与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根据单采献血者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种类的血细胞分离机,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不足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造成单采血小板报废的原因,探究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的相应措施。方法收集2012-2015年重庆市主城区单采血小板报废情况的资料,分别对血液检测或其他原因报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5年全年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共45 005个治疗量,报废的单采血小板为897个治疗量,总报废率为1.99%,报废的主要原因为检验不合格(860个治疗量)和其他原因报废(37个治疗量)。结论献血前有针对性地对献血者进行干预,加强献血宣传和献血前的健康征询,降低互助献血的比例,可有效降低单采血小板报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重庆市血液中心血液采供情况,为保障临床合理用血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血液中心2010~2015年献血人数、献血量、献血人群年龄分布、固定献血者献血比例及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除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和献血量有所增长外,献血量、献血人次分别由2010年的202 002 U、114 388人次下降到2015年的178 997 U、104 844人次.临床用血受采集量下降的影响也呈逐年下滑的趋势.35岁以下献血者占70.0%以上,固定献血者占30.7%.结论 从2011年开始采供血量逐年下降,主要是因为献血人数及献血量逐年降低,2015年有反弹趋势;3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无偿献血的主要人群,固定献血者比例偏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淮安市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人群分布特征,探索无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与保留措施,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1日~2017年4月30日进行志愿捐献机采小板的固定献血者进行分析,将收集的献血次数、献血量(单位)、献血人份,以及献血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信息导入SPSS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约占总献血者人数的36.7%,男性和女性的捐献比例约为4:1;血型分布与临床需求一致,约为3∶3∶3∶1;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主要分布在40~49岁;不同年龄组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男女捐献人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初中学历人群较高,职员及工人捐献比例较高,脑力及体力混合型劳动者是志愿捐献血小板的主导人群。结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职业等因素均影响其献血行为;机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及招募应注意招募常态化、信息系统化及服务便利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Q群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与保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血站标准化管理系统(启奥9.5版)数据库中统计2014—2016年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统计入QQ群与未入QQ群的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捐献单采血小板2—3次和≥4次人数和保留率。结果 2014—2016年,入QQ群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重复捐献2—3次和≥4次保留率3年平均为65.20%,而未入QQ群的为11.88%。结论通过QQ群预约与管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能提升保留率,有效的扩大和稳定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新增成分献血人群献血行为特征分析,掌握其人群结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为建立一支低危固定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提供策略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血液中心2012—2016年新增成分献血者资料,使用SPSS 19. 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新增成分献血者以单次居多;人均献血次数由2012年的1. 3次上升至2016年的1. 8次;新增固定献血人数由2012年274人上升至2016年467人,构成比由5. 1%上升至14. 6%(P 0. 05);人次由2012年1 178人次上升至2016年2 578人次,构成比由17. 6%上升至45. 0%(P0. 05);新增献血者以男性居多;年龄以18—35岁年龄段为主,占72. 6%;文化程度以大专及以上为主要人群,占56. 3%,并呈上升趋势;血型分布特征为O型A型B型AB型。结论通过对新增成分献血者的数据分析,确立精准招募人群为大专及以上学历、18—35岁男性,为今后的成分献血者招募、保留,队伍建设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对减少二次穿刺和保留献血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2018年10月1日~2019年9月30日采用原常规静脉穿刺捐献血小板的324人(首次92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930人次;实验组: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采用加强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捐献血小板的353人(首次101人)累计单采血小板1 873人次。分析两组的二次穿刺率、轮转采血护士和固定采血护士的二次穿刺率、同一献血者发生不同次别二次穿刺人数分布情况和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结果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1.07%,20/1 873)低于对照组(3.52%,68/1 930)(P0.05);轮转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2.04%,7/343)低于对照组(4.87%,52/1 067)(P0.05);固定采血护士实验组发生二次穿刺率(0.85%,13/1 530)低于对照组(1.85%,16/863)(P0.05);实验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与轮转组采血护士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内固定采血护士发生二次穿刺率(1.85%,16/863)低于轮转组采血护士组(4.87%,52/1 067)(P0.05);实验组同一位献血者观察期发生1次、2次及以上二次穿刺人数比[5.10%(18/353),0.28%(1/353)]人数均低于对照组[10.19%(33/324),4.01%(13/324)](P0.05);实验组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再次单采率(67.33%,68/101)高于对照组(50.00%,46/92)(P0.05)。结论通过对采血护士加强单采血小板静脉穿刺细节管理后明显减少献血者的二次穿刺率,达到关爱献血者的效果,利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的招募和保留,值得推荐给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