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囊粘膜增殖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胆囊粘膜的增殖性变化。方法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者42例,其中儿童35例,成人7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成人20例,对照组5例。取石蜡切片行H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观测,增生形态指标(即胆囊粘膜皱襞高度、皱襞密度、皱襞细胞密度)以及PCNA阳性率。结果 胆管扩张症、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增生形态指标及PC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成人胆管扩张症PCN  相似文献   

2.
小儿胃十二指肠炎内镜与病理检查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镜检查小儿胃十二指肠炎的准确性,将242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内镜下诊断和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做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慢性浅表性胃炎、浅表性十二指肠炎的内镜下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1%、81.4%,慢性萎缩性胃炎为25.0%。正常胃十二指肠粘膜和胃十二指肠炎粘膜改变的诊断在内镜、病理检查中有一定的差异。当胃粘膜镜下观察显示明显萎缩性改变特征时,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较高;而显示红白相间等改变时,诊断符合率较低。提示将内镜、病理检查对比研究、了解胃十二指肠病之间的关系,可提高内镜诊断符合率并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小儿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的产生机理及其临床意义,对315例疑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儿的十二指肠球部活检粘膜标本做胃上皮化生(GM)及幽门螺杆菌(Hp)的组织学检测,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GM后胃窦部促胃酸激素产生细胞(G细胞)密度。结果显示,小儿十二指肠球部GM率为12.1%(38/315),活动性十二指肠炎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0.0%(15/30)及16.7%(5/3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GM率和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为52.4%(11/21)及23.8%(5/21),而慢性十二指肠炎和正常十二指肠球部粘膜组GM率仅占7.3%(11/150)及0.9%(1/114);且十二指肠球部未见Hp感染。胃窦部Hp阳性组十二指肠球部中重度GM率显著高于胃窦部Hp阴性组(χ2=27.37,P<0.01),中重度GM其胃窦G细胞密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3.20,P<0.01)。提示GM、Hp感染与小儿活动性十二指肠炎及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有较密切关系。但GM率及十二指肠球部Hp感染率均较成人低。中重度GM的发生与胃窦部Hp感染及G细胞密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小儿十二指肠胃返流与碱性胃食管返流的pH动态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监测儿小十二指肠胃返流与碱性胃食管返流的pH变化特点,研究返流发生的病理生理意义。方法:对68例病理性胃食管返流小儿及39例正常小儿进行胃食管双pH24小时动态监测,观察小儿在进餐及胃排空后以及不同体拉下胃食管pH值的变化的特点。结果:对照组中19例监测到十二指肠胃返流,以立位及进餐后发生为主,持续时间短暂。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毒素与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及Hp毒素参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机制,并评价Hp毒素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39例Hp阳性和32例Hp阴性患儿血清多种Hp毒素抗体。观察胃十二指肠粘膜病理变化。结果 Hp阳性患儿,Hp毒素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16000、30000、26500、19500和现症感染标志(CIM)的阳性率均为100%。相对分子质量为89000、61000、58000、37000和35000的阳性率分别为94.9%、87.2%、53.9%、87.2%和46.2%。HpI型菌株占94.9%,未检出Ⅱ型菌株。Hp阴性患儿各抗体的检出率为0%-28.1%。各种抗体在不同疾病之间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和尿素酶A、D、E抗体阳性者胃十二指肠膜无一例正常,中重度炎症发生率为94.9%-97.3%。尿素酶B抗体阳性者胃粘膜中性粒细胞浸润比阴性者多见,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本地区儿童主要感染HpI型毒力菌株,引起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较严重。尿素酶B抗体阳性提示胃粘膜有活动性炎症。CagA、VacA等Hp毒素抗体可能不是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的特异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儿童胃十二指肠粘膜IL-8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儿童的胃、十二指肠粘膜中IL_8含量的变化 ,以探讨其在H.pylori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机理。在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活检标本 ,用ELISA法测定粘膜中IL_8的含量。结果 :H.pylori阳性者胃粘膜IL_8为 (24.66~177.77)pg/mg,H.pylori阴性者为(2.94~12.98)pg/mg,两者相比t=12.34,P<0.01 ;H.pylori阳性者十二指肠粘膜IL_8为(12.98~177.77)pg/mg,H.pylori阴性者为(2.04~10.43)pg/mg,两者相比t=7.18,P<0.01。活动性胃炎胃粘膜IL_8为(12.98~177.77)pg/mg,非活动性胃炎为(2.04~10.43)pg/mg,两者相比t=10.66,P<0.01;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IL_8为(5.28~47.76)pg/mg ,非活动性胃炎为(3.19~8.14)pg/mg ,两者相比t=6.52,P<0.01。说明H.pylori阳性和活动性胃炎胃粘膜及十二指肠粘膜IL_8含量均较高。提示H.pylori感染时 ,IL_8在胃十二指肠粘膜局部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ang HF  Chen XX  Gu WZ  Ye HY  Ou BY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11):849-851
目的 探讨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性质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观察 117例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的内镜表现 ,对其胃窦部及十二指肠球部标本均行HE染色 ,观察病理改变 ,Giemsa染色诊断HP感染 ,十二指肠黏膜兼作AB(pH值 2 5 ) /PAS染色 ,观察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 ,并进行治疗随访。结果  117例霜斑样溃疡均表现为在充血、水肿的黏膜面有点状或片状的白色霜斑苔覆盖 ,检出率占同期 5 10 6例内镜检查数的 2 2 9% ,同期 2 38例十二指肠溃疡的 4 9 2 %。病理形态学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常伴有浅表糜烂。病理诊断为慢性活动性十二指肠炎 6 1例 ,慢性十二指肠炎 5 0例 ,嗜酸性十二指肠炎 6例。 6 1例慢性活动性十二指肠炎中伴有浅表糜烂 4 5例。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中窦部HP检出率 5 8 1% (6 8/ 117) ,球部HP检出率 11 1% (13/ 117) ;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 31 1% (37/ 117) ;均明显高于同期球部正常及慢性十二指肠炎标本 (P均 <0 0 0 1)。 2 1例经抑酸或加抗菌治疗后 4周内镜复查 ,病变愈合 ,无瘢痕形成。结论 儿童十二指肠霜斑样溃疡是十二指肠炎症或糜烂的一种特殊表现 ,不是真正溃疡 ,其发生与窦部或球部HP感染、胃酸分泌增加有关 ,治疗以抑酸抗菌为主 ,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小儿食管炎     
直到目前为止对小儿食管疾病的研究还不够。作者用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了800名患消化道疾病的患儿,部分患儿还做了食管粘膜形态学活检,结果在39例患儿发现了慢性食管炎,占4.3%。年龄为6~14岁。男11例,女28例。其中21例为胃十二指肠炎,8例为十二指肠溃疡,6例为单独的十二指肠炎,4例为胃炎。13例伴发胆囊胆管炎。食管炎常见于小儿胃肠道粘膜有弥漫性病变者,且病程均较长,其中23例在4年以上,14例为1~3年,仅2例不足11年。身体发育20例中等,17例较好,仅2例欠佳。既往30例患儿患过3~4次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急性呼吸道病毒性疾病。16例患过急性胃肠道疾病(菌痢、沙门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纤维胃镜对重症消化道出血确诊为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胃肠内病变形态进行观察。方法 对重症过敏性紫癜均伴有严重腹痛、消化道出血30例患儿行纤维胃镜检查,其中5例以腹痛、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结果 全部病例胃肠粘膜有不同程度水肿、出血,重者有粘膜糜烂、溃疡。有2例粘膜损害波及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论 对严重的粘膜糜烂、溃疡者局部可喷洒止血剂、H2受体阻断剂等有一定的效果。采用内镜检查了解粘膜病变程度、发生,对特殊病例的定性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旁型食管裂孔疝、短食管型胸腔胃2.膈上出现胃囊、膈上出现较粗糙迂曲的胃底黏膜皱襞、膈上出现食管胃环、膈上可见胃食管黏膜交界线3.幽门痉挛、幽门前瓣膜、胃重复畸形4.钡剂排空延迟、幽门管细长、幽门肌肥厚5.狭窄型、闭锁I型、闭锁II型、闭锁III型6.肠旋转不良及腹膜带压迫十二指肠、中肠扭转、空肠上段膜状组织压迫和屈曲7.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小肠位于腹中线右侧、升结肠或全部结肠应于腹部左侧、盲肠或阑尾不在右下腹部,位置高且呈横位8.十二指肠球部及近端持续扩张,末端呈锥状狭窄、梗阻点近段小…  相似文献   

11.
胶体铋曾是80年代末颇受推崇的消化道粘膜保护剂,我们于1991年10月~1996年4月对54例经胃镜和X线气钡造影确诊的小儿胃、十二指肠病,应用枸椽酸铋钾,商品名“得乐(De-Nol)”冲剂治疗,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 材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 54例中消化性溃疡21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7例)。胃窦炎16例,十二指肠球炎17例;年龄在5~12岁之间,平均年龄9岁8个月;男34例,女20例;症状出现时间1  相似文献   

12.
Hp感染儿童胃十二指肠粘膜IL-8及IL-8 mRNA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Hp感染儿童胃、十二指肠粘膜中IL 8及IL 8mRNA的变化 ,从蛋白和分子水平探讨Hp对细胞因子IL 8的影响 ,以及IL 8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胃镜下取胃窦及十二指肠粘膜活检标本 ,用ELISA法和RT PCR半定量法测定胃及十二指肠粘膜中IL 8的含量和IL 8mRNA的表达量。结果 Hp阳性者胃粘膜IL 8为 2 4 66~ 177 77pg/mg ,IL 8mRNA为2 3 7~ 4 99;Hp阴性者胃粘膜IL 8为 2 94~ 12 98pg/mg,IL 8mRNA为 0 0 5~ 0 44 ;差异有显著意义(t分别为 12 3 4和 2 9 2 9,P <0 0 1)。Hp阳性者十二指肠粘膜IL 8为 12 98~ 177 77pg/mg ,IL 8mRNA为 1 2 2~ 1 80 ;Hp阴性者十二指肠粘膜IL 8为 2 0 4~ 10 43pg/mg ,IL 8mRNA为 0 0 1~ 0 2 3 ;差异有显著意义 (t分别为 7 18和 3 7 2 0 ,P <0 0 1)。活动性胃炎胃粘膜IL 8为 12 98~ 177 77pg/mg,IL 8mRNA为 0 5 1~ 4 99;非活动性胃炎胃粘膜IL 8为 2 0 4~ 10 43pg/mg,IL 8mRNA为 0 0 1~ 0 44 ;差异有显著意义 (t分别为 10 66和 18 62 ,P <0 0 1)。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IL 8为 5 2 8~ 47 76pg/mg ,IL 8mRNA为 0 2 3~ 1 87;非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粘膜IL 8为 3 19~ 8 14pg/mg,IL 8mRNA为0 0 1~ 0 2 0 ;差异有显著意义 (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新生儿呕吐原因,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77例,发现了水平横胃导致呕吐者45例,仅次于胃扭转。是值得放射科及临床注意的。它的形态正位观,胃窦部抬高与胃体、底同一水平高度,同时胃大弯侧向前上方举起,大小弯不易分清,十二指肠球顶指向后,与胃窦部重叠。侧位观胃窦与胃底前后重叠,位于膈下,横向走行,腹侧胃上方可见小弯角切迹,较深,十二指肠球顶指向脊柱。当给予患儿头高45~60°角并左前斜位45~60。角时,不再出现呕吐,排空顺利,采用此角度喂养疗法,效果良好。此胃型及双角度疗法国内外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4.
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表现和内镜观察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桂明  鹿玲  邓芳 《临床儿科杂志》2002,20(9):556-557
为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表现及其在胃镜下改变,分析1998年8月-2001年9月收治的61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病儿的胃肠表现及胃镜资料。结果显示:胃肠道症状主要为腹痛61例,消化道出血15例,其次是呕吐11例和腹泻3例。内镜检查12例,见胃肠粘膜有紫癜样改变11例,胃、十二指肠均可受累,食管粘膜均无异常发现。提示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症状程度与胃肠粘膜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胃镜检查在小儿过敏性紫癜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30例临床以胆汁性呕吐为主要表现并行彩超检查的患儿;观察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的位置关系,并采用二维切面加彩色追找有关旋涡征,仔细观察SMV旋转的方向及圈数。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诊断7例小儿肠旋转不良,均可见胃及十二指肠降段中部以上充盈扩张,胃内容物在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移动;6例SMV与SMA关系异常;5例有旋涡征;5例并肠扭转;1例为幽门狭窄并肠道感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诊断肠旋转不良,并依据有无旋涡征判断是否并肠扭转;其对此类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选择正确治疗方案,及时挽救重症患儿生命起重要作用。影像学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7年以来,采用兰索拉唑等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2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组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十二指肠球部有活动性溃疡,胃窦部取粘膜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Giemsa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7.
胃十二指肠疾病主要发病机理是胃的激素调节障碍,胃泌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是消化腺主要兴奋剂,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释放组织胺,分泌胰岛素,对胃粘膜的营养有刺激作用。G细胞还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和内啡肽。无论来源于垂体或胃的ACTH、GH对胃泌素的合成均有增强作用。现已证实垂体激素直接参与胃消化功能调节,在其相互关系失调时可产生胃十二指肠病变(应激反应)。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57例8~14岁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患儿血中胃泌素、ACTH、GH含量,其中极期95例,缓解期62例,并以15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探讨激素含量与疾病的关系,用于诊断。检查结  相似文献   

18.
乳糜泻(译者注:亦称粥样泻或麸质所致肠病)的研究者,为了寻找一种简单的诊断方法,已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感到意外的是,直到最近,还没有人想到应用麸质或麸质的一部分作为病原体进行皮试,尤其没有考虑到皮肤和肠的特殊联系,在空肠粘膜出现局部过敏坏死反应,以及在受到麸质攻击以后,血循环中产生补体结合免疫复合物等问题。现在,Baker及Read对23例未经治疗的乳糜泻患者,应用麸质的消化性胰蛋白酶消化液行皮内注射,阳性皮肤反应占52%,52名正常人并无假阳性反应。反应部位的皮肤活  相似文献   

19.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胃镜表现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腹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胃镜表现及其与临床的关系,以期提高对腹型HSP的认识。方法将腹型HSP患儿26例进行胃镜检查,并取黏膜送病理检查,分析其胃镜表现与临床的关系。结果胃镜下26例患儿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均有改变。其中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轻度充血水肿19例,明显充血水肿7例;出血糜烂灶2例;多发浅表性溃疡4例;胆汁返流9例;幽门螺杆菌感染1例。病变以黏膜渗出、糜烂、出血为主要特征。病理示黏膜固有层局灶性毛细血管炎性灶,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结论腹型HSP儿童胃肠道受累可出现于皮肤紫癜前,病变以胃、十二指肠降部出现率最高,病变最严重,胃镜检查可提高对腹型HSP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1985年7月~1991年4月我院对3月~14岁具有上消化道症状的364例小儿进行了胃镜检查,病变检出率92.3%;75例内镜直视直胃、十二指肠病变粘膜病理活检,诊断符合率90.7%。认为对小儿上消化疾病病检查采用内镜是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并对胃镜检查适应症、粘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等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