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肝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肝肿瘤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PIH)显像的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评价其诊断价值。 方法 对94例肝肿瘤进行超声造影PIH显像,比较病灶增强的时相变化特点及灌注特征。 结果 恶性组与良性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值时间及持续总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持续总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超声造影PIH可清晰地显示肝肿瘤的动态灌注过程,显著提高了肝肿瘤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27  
目的 探讨不同肝局灶性病变在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时的动态灌注过程及其特征。方法 对7例肝细胞性肝癌,6例转移性肝肿瘤,1例腺瘤,6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脂肪浸润,3例局灶性慢性炎症,1例多房囊肿共25个肝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动态显像,观察病灶内及肝实质的灌注过程。结果 25例均观察到动脉期(5~24s)、门脉期(19~85s)、实质期(200~320s)。7例肝细胞性肝癌均为肝动脉期完全显著增强;5例转移癌为门脉期增强,2例在实质期发现更多病灶;6例血管瘤均显示出特征性的填充式增强;2例慢性炎症及1例脂肪浸润未见增强;1例腺瘤为门脉期显著增强;1例多房囊肿则为实质期低回声缺损。结论 超声造影反向脉冲谐波显像可清晰显示肝局灶性病变及肝实质的动态灌注过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明确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谐波能量显像评价正常犬肝脏声学造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谐波能量显像(HPI)在正常肝脏声学造影中的造影增强效果,并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对比。方法 4只健康杂种犬经外周静脉注射氟碳声学造影剂,分别用HPI和CDFI观察肝脏。视觉判断彩色增强效果和伪像分级。结果 造影后,肝脏HPI与CDFI均有3级强烈彩色信号增强,但CDFI有严重的3级“彩色怒放”伪像,而HPI的彩色伪像均为1级。结论 HPI在声学造影嗵较起初地反映肝脏血流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显示肝占位病变血流灌注特点的能力,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9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占位(原发性肝癌61例,转移性肝癌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血管瘤1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5例,肝细胞腺瘤2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局灶性坏死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前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和造影剂增强16层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例、胆管腺瘤1例、肝硬化结节1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1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7例、胆管癌2例、胆管腺瘤1例、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局灶性坏死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为97.25%,增强CT的检出率为93.58%;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为90.83%,增强CT的准确性为82.57%。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与增强螺旋CT相近,实时超声造影具有独立诊断价值,对于增强CT扫描阴性或未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特点的病例,超声造影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鉴别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静脉团注造影剂SonoVue和低机械指数脉冲反向谐波技术对192例肝占位病变(109例恶性肿瘤,83例良性病变)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将造影前后病灶评分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造影前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2.3%、44.6.%和49.0%,造影后分别提高到89.0%、96.4%和92.2%(P<0.01)。结论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可明显增强对肝占位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造影表现,并与其他影像学方法比较,评估其对介入治疗疗效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评估介入治疗疗效66例次,病灶78个,介入治疗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同期CT/MRI/DSA检查(超声造影前后2周内),包括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38例次46个病灶,射频(RF)消融治疗13例次15个病灶,经皮乙醇注射(PEI)治疗15例次17个病灶。超声造影显像将病灶分为有增强和无增强两类。结果介入治疗后,超声造影显示44个病灶(56.4%)动脉相局部增强区,34个病灶无增强。同期CT/MRI/DSA诊断41个病灶(52.6%)有肿瘤复发/残存,以后者为对照,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评估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的敏感性为87.8%,特异性为78.4%,符合率为83.3%。TACE、RF、PEI三种肝脏恶性肿瘤治疗方式中,超声造影对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分别为92.0%,85.7%,89.1%。结论超声造影可以作为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疗效评估的可靠方法,且更适于TA-CE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7.
肝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恶性肿瘤超声造影(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和声学定量参数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反向脉冲谐波显像(PIH)技术对48例肝恶性肿瘤患者行实时CEUS检查,以声学定量软件绘制病灶的TIC,分析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结果 48例肝恶性肿瘤中,16例原发性肝癌(HCC)、23例肝转移癌(metastasis livercancer,MLC)TIC形态呈快上快下型,4例小HCC、5例MLC呈快上慢下型;HCC中,小HCC降支减半时间迟于非小肝癌(P<0.01);MLC降支减半时间早于HCC(P<0.05);20s增强强度比较,乏血供MLC低于HCC及富血供MLC(P<0.01),后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EUS的TIC形态和定量参数变化特征对肝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对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进行不同类型的微创介入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同期CT/MRI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特点及可靠性.结果 36例肝癌患者(56个病灶)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其动脉早期呈现球状包裹、弥漫性或轻度的增强,门脉期对比剂迅速廊清.与同期CT/MRI检查比较,超声造影可使肝脏正常组织显影,对于不同类型的肝肿瘤,在不同时间分别显示造影增强,在肝肿瘤与正常组织之间形成较大的反差,提高了肝肿瘤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符合率.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可靠依据,且更适用于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在评价肝肿瘤血供情况中的价值.方法对32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其中恶性肿瘤19例(原发性肝癌17例,转移性肝癌2例),肝血管瘤5例,局灶结节性增生5例,肝硬化结节1例,局灶性脂肪分布不均2例.比较两种方法反映肝肿瘤血供情况的能力,与病理及动态增强CT对照.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血流的显示率分别为90.7%(29/32),100%(32/32),两种方法在判断肿瘤有无血供方面无明显差异.两种方法均可观察肿瘤增强的时相变化,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实质内微血管血供的显示优于彩色多普勒成像,可判断肿瘤的坏死情况.结论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可有效的显示肿瘤内的血供,并可动态观察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其效果明显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  相似文献   

10.
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病理证实的肝门胆管癌病例,分析病灶的增强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方式,并比较造影前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门胆管癌平均在17.3s病灶开始增强,25.0s时增强达峰值,64.3s时回声已表现为低于周围肝实质。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分别有50.0%(15/30)及93.3%(28/30)表现为低回声。73.3%(22/30)的病灶增强方式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23.3%(7/30)提高到9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时谐波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病灶的清晰显示率,对于指导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常肝脏间歇二次谐波声学造影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正常肝组织间歇二次谐波声学造影显像特点.方法20例正常自愿者接受肝脏间歇二次谐波声学造影检查,间歇成像由心电图R波触发,触发间隔为1~5个心动周期.声学造影剂经左前臂浅静脉"弹丸式"注射.结果注射造影剂后15~18 s[平均(16.8±1.5)s]肝动脉显影,实质回声增强.肝动脉血管呈"亮线"状强回声,似"枯树枝状"形态.肝动脉显影后6~10 s[平均(7.9±1.7)s]门静脉显影,肝实质回声再次增强,门脉血管呈"条带"状强回声.显影全过程持续95~126 s[平均(108±7)s].注射造影剂后延迟3min再触发成像,肝实质呈均匀增强回声.结论间歇二次谐波声学造影是检测组织血流的敏感方法,不仅能清楚显示较大血管结构,还能反映微循环血供状况,为临床提供极为丰富的血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声学定量技术对正常兔肝的超声造影分期进行探讨。方法 对 10只健康大白兔进行二次谐波超声造影 ,观察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时 ,门静脉主干血流阻断前后 ,肝组织声学定量 (AD)曲线形态及测值变化 ;及经耳缘静脉和经肠系膜静脉注射造影剂时 ,肝组织AD曲线形态及测值变化。结果 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 ,正常兔肝组织AD曲线形态呈单峰形 ,近似直角三角形 ,可分为上升段、高峰段和下降段 ,峰值密度(PI)值为 (18.4± 1.7)dB。上升段为肝动脉期 ,高峰段和下降段均为门静脉期 ;门静脉主干血流阻断后 ,肝组织AD曲线形态与阻断前基本相似 ,但峰值略减低 ,其PI值平均减低 2dB。经耳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 10~ 15s再经肠系膜静脉注射造影剂 ,肝组织AD曲线呈“驼峰征” ,第二个峰高于第一个峰。结论 正常兔肝声学造影肝动脉期短暂 ,门静脉期长。肝组织回声增强主要由于肝动脉来源造影剂所致 ,门静脉来源造影剂增强幅度低 ,仅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脏VX_2肿瘤声学造影的动态变化时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兔肝脏VX2 肿瘤在二次谐波声学造影中的增强效果及动态变化时相。方法  1 7只接种VX2 肝肿瘤的新西兰白兔经外周静脉注射氟碳声学造影剂FX5 30 ,采用Sequoia5 1 2超声仪的二次谐波显像观察肿瘤造影增强过程 3min。结果 VX2 肿瘤在声学造影中出现了三个特异性的动态变化时相 ,即动脉相、门脉相和延迟相。动脉相 (造影后 5~ 1 0s)中出现肿瘤血管早期增强 ;门脉相 (造影后 1 0~ 30s)中肝实质逐渐增强 ,肿瘤血管影像减弱 ;延迟相 (造影 30s以后 )肝实质强烈增强 ,VX2 肿瘤呈弱回声病灶。结论 新型声学造影方法可以发现VX2 肿瘤特异性的造影动态变化 ,显著提高肿瘤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瞬间反应显像评价正常兔肝脏声学造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瞬间反应显像在正常肝脏声学造影中的增强效果 ,并与常规二次谐波显像进行对比。方法  5只健康新西兰白兔经耳缘静脉注射氟碳声学造影剂 ,然后分别用瞬间反应式二次谐波显像和基波显像观察肝脏 ,对照以常规显像方式。结果 采用瞬间反应方式后 ,二次谐波和基波显像的造影效果有显著视觉改善 ,肝实质视频密度值在基波显像中由 93 .6 3± 10 .19提高到 110± 10 .35 ,二次谐波则由 118.6 3± 18.49提高到14 2 .13± 19.8,增强尤为明显。结论 瞬间反应显像可以明显提高二次谐波和基波显像的声学造影效果 ,尤对二次谐波增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造影增强超声(CEUS)对判断肝恶性肿瘤射频消融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肝恶性肿瘤共71个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行CEUS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44例59个病灶、转移癌9例12个病灶。全部病灶采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团注法行CEUS检查,并与同期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增强CT检查结果比较。超声仪为Technos DU8并使用CnTI实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结果CEUS观察71个病灶中,54个(76.1%)病灶在造影各时相均未强化,提示肿瘤完全灭活;13个(18.3%)病灶边缘局部动脉期增强,判断有肿瘤残存;4个(5.6%)病灶判断不清。最终诊断依据两种以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肿瘤标志物水平、穿刺活检、3个月以上随访进行综合判断。以最终诊断为金标准,CEUS诊断准确性91.5%(65/71),增强CT为93.9%(62/66),常规超声及彩色超声为67.6%(48/71)。CEUS与增强CT在评价肿瘤复发或残留方面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EUS可较准确地判断射频消融后肿瘤灭活程度,是评价射频消融疗效的有效方法,可成为肝癌局部治疗随访的重要手段,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双向脉冲谐频成像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肝占位性病变在超声造影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时的表现特征。方法:对未治疗的73例患者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性肝癌,转移性肝肿瘤、肝血管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共80个肝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下的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检查,并于造影后比较肿瘤内与肝实质的血流信号强度。结果:原发性肝癌中93.1%(54/58)在超声造影谐频成像的连续成像上表现为造影增强,并可动态显示内部增生扭曲的肿瘤血管:77.6%(45/58)在间歇成像上呈现造影增强,显示肿瘤的灌注血流。胆管细胞性肝癌中100%(3/3)在连续成像上呈现造影增强,显示的肿瘤血管较粗大;间歇成像则显示66.7%)2/3)造影增强。转移性肝肿瘤表现为肿瘤周边部信号增绐,肝血管瘤在间歇成像上显示肿瘤内的发布不均匀,呈现“棉絮”证。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则可显示其中央动脉及放谢状分支供血的特征性表现。结论:超声造影编码双向脉冲谐频成像可敏感地显示肝占位性病变内的血流信号,不同的占位性病变呈现不同的造影增强表现,有助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肝不同部位灰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 研究肝不同部位灰阶超声造影效应及其规律。方法 分别经耳缘静脉对 8只新西兰大白兔团注超声造影剂 ,应用低机械指数灰阶超声造影和时间强度曲线 ,定量分析边缘部位及中心部位肝实质造影增强效应。结果 与边缘部位肝实质相比 ,中心部位肝实质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到峰值时间均较早 ,峰值强度较强 ,渡越时间较长 ,曲线下面积较大。除左肝造影剂渡越时间外 ,肝脏中心部位与边缘部位各造影定量参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边缘部位及中心部位肝实质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不同 ,在讨论造影定量指标如造影开始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等时 ,与定量部位及病变性质相联系来研究 ,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