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病人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BR)波形改变的意义。方法对手术证实为听神经瘤的23例病人ABR的潜伏期、波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3例病人中,11例潜伏期延长,Ⅰ~Ⅴ波间期耳间差(IPL)大于0.4 ms;2例潜伏期延长,但Ⅰ~Ⅴ波间期耳间差小于0.4 ms;2例V波缺失;8例无波形反应。全部患侧波形均异常、重复性差,2例出现对侧波形异常。结论ABR波形变化在听神经瘤诊断中有重大意义;波形异常、重复性差可作为判断ABR异常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听力损失较少的听神经瘤(平均损失36.9dB)6例与同等听力损失的内耳感觉神经性聋(平均损失36.3dB)6例,就其ABR的以下各参数进行比较;①波Ⅰ、波Ⅲ、波Ⅴ的潜伏期;②波Ⅰ~Ⅲ间潜伏期,波Ⅰ~Ⅴ间潜伏期;③两耳波Ⅴ潜伏期差,两耳波Ⅰ~Ⅴ间潜伏期差;④波的再现性。结果:①波Ⅰ、波Ⅴ潜伏期的绝对值:听神经瘤波Ⅰ潜伏期的平均值为1.98ms,比正常者1.9ms仅稍延长;耳蜗性聋波Ⅰ潜伏期延长,其平均值为2.1ms。听神经瘤波Ⅴ潜伏期为6.9ms(6.0~7.7ms),比正常者延长,耳蜗性聋为6.2ms(5.6~6.9ms),也有延长的病例,因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单侧听神经瘤79例对侧听觉脑干电反应(ABR),发现64例(81%)对侧ABR正常、13例(16.4%)对侧ABR潜伏期异常、另2例(2.6%)虽对侧听力尚好但未引出持续存在的反应波。对侧ABR异常包括全部波缺如2例;波Ⅰ~Ⅲ正常、波Ⅲ~Ⅴ异常5例;波Ⅰ~Ⅲ异常、波Ⅲ~Ⅴ正常7例;仅存在波Ⅴ且潜伏期延长1例。轴位CT断层所示肿瘤大小与对侧ABR异常之间有一定联系,其中瘤体大的(>2.5cm)25.6%对侧ABR异常;中等大(1.0~2.5cm)14%对侧ABR异常;瘤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听阈正常耳鸣患者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s, DPOAE)客观测试结果的特点,探讨ABR检测在耳鸣中的意义。方法对24例听力正常单侧耳鸣为主诉的患者进行纯音听阈、DPOAE和ABR检测,对比耳鸣侧和健侧的听阈、DPOAE各频率检出率及幅值和ABR各波波幅及潜伏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例患者双侧纯音听阈全部≤25dBHL,双侧无显著差异;DPOAE各频率检出率及幅值双侧无显著性差异;ABR结果中Ⅰ波波幅在耳鸣侧较健侧降低(t=-2.681,P<0.05),而Ⅲ、Ⅴ波波幅双侧无显著性差异,各波幅比双侧无显著性差异;Ⅰ、Ⅲ、Ⅴ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双侧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BR中Ⅰ波波幅下降代表听阈正常的耳鸣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耳蜗早期变化,对耳鸣早期临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97例双耳纯音听阈皆<26dB(HL)者进行ABR检查,波Ⅳ~Ⅴ波形出现9种变化,而影响了波Ⅳ、Ⅴ的潜伏期,波Ⅲ少数出现双峰。各波潜伏期男性比女性稍长,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有轻微延长,且随刺激强度的降低而延长;波间潜伏期男性比女性稍长,但不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比较双耳波潜伏期差及波间潜伏期差时,除考虑Ⅳ~Ⅴ波形变化对潜伏期的影响之外,应考虑在相同的感觉级上作比较,蜗内性聋存在响度重振时,判断更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刺激率ABR和常规刺激率ABR的临床价值及其与间歇性低氧的关系。方法对58例(116耳)OSAHS患者及正常成年人分别进行11次/秒及51次∕秒刺激率的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比较组间结果。结果 11次∕秒刺激率ABR,OSAHS组双耳的波I潜伏期(1.51±0.13ms)较对照组(1.33±0.07ms)延长;波V潜伏期(5.65±0.23ms)较对照组(5.53±0.23ms)延长;在51次/s刺激率下,患者组双耳的Ⅰ波潜伏期、Ⅴ波潜伏期均比正常人延长,(1.64±0.12ms)较对照组(1.44±0.06ms)延长;波V潜伏期(5.92±0.26ms)较对照组(5.80±0.18ms)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两种刺激率下,两组人群双耳的Ⅰ~Ⅴ波间期、波间期差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刺激率ABR可发现中度及重度OSAHS患者耳蜗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脉冲噪声暴露患者扩展高频纯音测听(extended high-frequency audiometry,EHF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探讨脉冲噪声暴露患者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的检测方法及临床特点。方法将门诊就诊的有脉冲噪声暴露超过3个月的2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其中暴露1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 d B HL,16例;暴露2组:双耳纯音平均听阈20~34 d B HL,7例。对照组选择纯音听阈正常且无噪音接触的受试者25例。各组分别检测:EHFA、DPOAE、ABR,记录检测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EHFA结果显示,暴露1组和对照组在8~18 k Hz,各频率三组听阈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与对照组幅值、信噪比在6~8 k Hz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研究对象ABR的Ⅴ波波幅下降、潜伏期延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1组和对照组Ⅰ波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波波幅、Ⅴ/Ⅰ波幅、Ⅰ-Ⅴ波间期比值组间无规律,比较无意义。结论脉冲噪音暴露者存在HHL。DPOAE幅值、信噪比联合ABR中Ⅴ波波幅、潜伏期可用于评价脉冲噪声HHL。  相似文献   

8.
耳蜗电图(ECochG)与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的结合已被广泛应用在桥小脑角肿瘤术中的听功能监测。手术中听神经机械损伤会立即在ABR中表现为阈值升高,振幅下降和潜伏期延长或出现复合动作电位(CAP)的消失。然而术中ECochG表现并不总能预测术后听力学情况。该文报告一例听神经瘤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ECochG表现并讨论术后ECochG波形的异常改变。病例为女性43岁。因双耳鸣,伴左耳听力下降加重半年就诊。既往有较严重眩晕病史。首次纯音测听检查听阈IkHZ为65dB,ZkHZ为60dB,言语分辨率7O%,ZkHZ和4kHzBekesy听力曲线…  相似文献   

9.
作者报告5例儿童脑干中线病变。其ABR测试结果有下列特征性表现:双耳波Ⅰ~Ⅴ波间潜伏期均明显延长,但双侧相近;△Ⅴ值双耳呈正值;双耳波Ⅰ~Ⅴ波间期差及双耳波Ⅴ潜伏期差(ILD)却在正常范围。这是出于脑干中线病变不同于单侧桥小脑角病变,它对两侧听神经通路压迫、阻断程度接近所致。临床上应重视上述特征,以期及早作出电生理诊断。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用北一二甲葡胺(GdDTPA)增强MRI的高分辨力,作为听神经瘤的诊断依据,确定其大小,评价听性脑干反应(ABR)与肿瘤的关系,衡量ABR筛选各种大小听神经瘤所起的作用。随机选择听神经瘤病人105例,手术前H个月内行ABR检查,病理诊断已排除听神经瘤者不列入本资料,阳性结果为两耳I一V波潜伏期差值大于0.Zms,V波潜伏期延长,或者波的形态异常或消失。按照肿瘤大小将病人分组,计算每组的ABR敏感度。结果:所有大于Zcm的肿瘤(18例)ABR均呈现阳性,如瘤体直径缩小,则ABR敏感度亦随之降低,肿瘤直径小于Icm时,敏感…  相似文献   

11.
对单侧特发性主观性耳鸣54例作了A B R检查。全部受试者听力正常或为双耳对称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凡有中耳或内耳病者除外。受试者掩蔽后耳呜消失(或至少衰减)者归A+组;耳鸣无变化者归A-组。于掩蔽前及掩蔽后各作一次A B R记录。观察:①Ⅰ、Ⅲ、Ⅴ波的出现率;②Ⅰ、Ⅲ、Ⅴ波的潜伏期;③波间潜伏期(Ⅲ-Ⅰ,Ⅴ-Ⅲ,Ⅴ-Ⅰ);④振幅比(Ⅰ/Ⅴ,Ⅲ/Ⅴ)。[结果]A+组(34例):掩蔽后耳鸣耳的Ⅰ、Ⅲ波出现率较掩蔽前提高。掩蔽前耳鸣耳的波Ⅰ潜伏期较对侧(无耳鸣耳)延长(P<0.005),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听神经瘤手术的听力保护.方法报告两例经乙状窦后进路、内镜辅助和术中用CAP和ABR连续适时监测下切除听神经瘤的结果.结果例1 MRI示内听道口外瘤体直径约1.5cm,术前语频纯音听阈平均在30dB,能引出ABR各波.术中以ABR适时监测,完全切除瘤体后仍可引出清楚的ABR Ⅰ、Ⅲ、Ⅴ波,术后无面瘫.术后7个月复诊,纯音听阚及ABR波间期恢复术前水平.例2为双侧听神经瘤.MRI示左右听神经瘤直径分别为4cm和5cm.一侧肿瘤切除后间隔4个月行另一侧听神经瘤切除术.为保留第二次手术耳听力,术中用CAP监测.术中虽未能保留蜗神经,但切除肿瘤后仍可记录到CAP.结论听神经瘤手术中的CAP监测结果无法评判术后能否保留听力,而ABR则能够及时反映听神经及其通路的功能状态,肿瘤切除后引出ABR Ⅰ、Ⅲ、Ⅴ波可有望保存术前听力.  相似文献   

13.
精神性聋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16岁 ,与家人口角后突然双耳听力陡降 ,急诊入院。体检 :步入病房 ,神志清楚 ,不语 ,双耳廓、外耳道无异常 ,对问话及动作指令无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 ,视觉正常 ,双耳蜗瞳孔反射消失 ,睡眠时呼唤不醒 ,心、肺无异常。专科检查 :鼻、咽、喉正常 ,双侧声带运动良好 ,纯音听阈测试 (丹麦MadsenMM6 0 2 ) :双耳极重度聋 (平均听阈 >10 0dBHL) ,听性脑干反应 (丹麦MadsenERA12 6 0 ) :双耳反应阈均为 35dBnHL ;左耳 :波Ⅰ潜伏期 1.5 2毫秒 ,波Ⅲ潜伏期 3.4 9毫秒 ,波Ⅴ潜伏期 5 .5 3毫秒 ;右耳 :波Ⅰ潜伏期 1.5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的听觉电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了 10例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测听、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 ,DPOAE)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中潜伏期反应和慢皮层反应。 5例患者作了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结果 患者男女兼有 ,平均年龄为 2 0 3岁 ,10余岁的青少年占多数。 9例主诉双耳听力下降 ,1例双耳鸣。纯音测听示 19耳为轻度至中度的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为 0 5kHz或 (和 ) 0 2 5kHz;1耳听力正常。 19耳镫骨肌反射消失 ,1耳纯音测听为上升型曲线者反射阈提高。ABR不能引出或仅出现波Ⅴ或 (和 )波Ⅰ。全部病例均可记录到DPOAE ,但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耳蜗电图示大部分病例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消失或振幅很小 ,负总和电位 (negativesummatingpotential,-SP)振幅绝对平均值为 0 5 95 μV ,慢皮层反应皆正常 ,6例测中潜伏期反应 5例正常。CT或MRI无异常发现。 结论听神经病早期纯音测听可正常 ,但其镫骨肌反射和ABR消失或阈值升高 ,其确切病变部位尚不明了 ,可能位于脑干平面以下的听觉系统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病的纯音听阈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纯音听阈(PTT)检查的特征。方法 对48例听神经病患者的PT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并与耳蜗性聋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听神经病的PTT图有上升型、峰型、匙型、W型、倒S型、水平型和缓降型。双耳对称的PTT图有38例,不对称的有10例。听神经病的听阈升高程度呈轻、中度。左右耳听阈升高程度基本一致。低频听阈升高或以低频听阈升高为主的PTT图型占93.75%(90/96耳)。结论 双耳对称或基本对称的低频听阈升高或以低频听阈升高为主是听神经病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镇静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的有效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30例(60耳)听力正常人(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15.7±4.1 dB HL)为正常组,10例(2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0.5~2 kHz气导平均听阈35.7±8.4 dB HL)为病例组,均进行非镇静ABR测试和镇静ABR测试,比较两种ABR的潜伏期、波间期及反应阈。结果①正常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8±0.25、3.96±0.18、6.10±0.33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62±0.18、3.76±0.20、5.78±0.45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1.98±0.32 ms,Ⅲ-Ⅴ2.13±0.37 ms,Ⅰ-Ⅴ4.05±0.0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0±0.02 ms,Ⅲ-Ⅴ1.98±0.25 ms,Ⅰ-Ⅴ4.02±0.1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非镇静ABR波Ⅰ、Ⅲ、Ⅴ波潜伏期分别为1.71±0.29、4.06±0.08、5.90±0.18 ms,镇静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分别为1.72±0.14 ms、3.76±0.25 ms、5.77±0.59 ms,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18±0.47 ms,Ⅲ-Ⅴ2.03±0.27 ms,Ⅰ-Ⅴ4.15±0.58 ms)与镇静ABR各波波间期(Ⅰ-Ⅲ2.00±0.10 ms,Ⅲ-Ⅴ1.98±0.39 ms,Ⅰ-Ⅴ4.12±0.38 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非镇静ABR与镇静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镇静ABR测试结果与镇静ABR无差异,且波形分化好,易辨别,可方便、有效的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儿童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 对3例单侧听神经病患儿进行纯音听阈(PTT)、声反射(AR)、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患儿的PTT均呈1侧耳听力正常,另1侧耳听力丧失。健耳的同侧和交叉AR能引出,患耳的同侧和交叉AR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患耳的ABR各波未能引出。双耳DPOAE各频率反应幅值正常。结论:DPOAE正常或基本正常,PTT、AR和ABR异常是听神经病的重要特征。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基本一致。对儿童表现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者宜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以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听力室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潜伏期、振幅等参数的正常值,探讨VEMP对听神经瘤(AN)诊断的意义.方法:以短声为刺激声,双耳给声,双侧胸锁乳突肌分别记录VEMP.选取46例听力正常的健康人群,记录VEMP,建立VEMP正常值;2006~2007年收治的14例AN患者,除听觉脑干反应(ABR)和前庭冷热实验外,记录并分析VEMP的各项参数.结果:46例听力正常者中,43例双耳均可引出VEMP,3例双耳均不能引出,引出率为93.5%(86/92).VEMP正常值参数分别为:p13潜伏期(11.86±2.11)ms,n23潜伏期(18.57±2.19)ms,p13n23间期(6.71±1.69)ms,p13n23振幅(24.18±8.22)μV;耳间差各参数分别为:p13潜伏期耳间差(|△p13|)(0.64±0.61)ms,n23潜伏期耳间差(|△n23|)(1.05±0.97)ms,p13n23间期耳间差(|△p13n23|)(0.84±0.81)ms,振幅比1.32±0.37,耳间不对称率0.12±0.11.14例AN患者中,3例两侧均未引出VEMP,8例健侧正常患侧未引出,3例健侧正常患侧VEMP表现为p13、p13n23间期的耳间差延长.结论:VEMP可作为听神经瘤的筛查方法,联合其他检查可提高听神经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分析感音神经神经性聋512耳的0.5k、1k、2k和4kHz纯音听阈级与短声诱发ABRⅠ、Ⅴ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频率的有效刺激级(ECL)与Ⅰ、Ⅴ波潜伏期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正常耳比较。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耳在能引出ABR时,就有重振现象。4kHz纯音主观听阈大于50dBHTL的感音性听力减退耳,ABR波Ⅴ潜伏期比同一有效刺激级的正常组短,Ⅰ-Ⅴ波间期与正常组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我院的43例(45耳)16~45岁青中年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聋患者(病例组)及同龄听力正常人20例40耳(对照组)分别进行纯音测听和高(51.1次/秒)、低(11.1次/秒)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测,以两种刺激率的ABRⅠ-V波间期差值(interpeaklatency,△IPL)>0.28为异常。比较突聋患者中ABR结果异常者(A组)与ABR结果正常者(B组)间的治疗有效率。采用SPSS13.0软件,以x2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患侧高刺激ABR引出率为75.56%(34例),其中异常率为79%(27例);对照组高刺激ABR引出率为100%,异常率为5%(2例),两组间高刺激ABR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124,P<0.01)。A组与B组突聋患者的平均纯音听阈结果无明显差异;病例组中A组治疗有效率为40.74%(11例),B组的有效率为83.33%(1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05)。结论突聋患者高刺激ABRⅠ-Ⅴ波间期差异常率明显增加,且高刺激ABR结果异常提示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