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胸部X线检查中 ,肺尖病变有时除行正位投照外 ,往往需加照侧位片以确定病变的位置或前后的深度 (如空洞等 )。而常规胸部侧位片因有两侧肩关节及肩胛骨等部位的相互重叠 ,肺尖不易显示 ,以致无法确定病变的深度。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一种能使肺尖在侧位像清楚显示的投照方法 ,现介绍如下。胶片 :8英寸× 10英寸 ,横放。投照体位 :患者侧立于胸片摄影架前 ,被检侧胸部紧靠暗盒 ,该侧上肢上举 ,并以手臂抱头 ;对侧上肢尽量下垂 ,嘱患者上身略向X线管侧倾斜 ,以使肩部尽量下移 ,暗盒上缘超出被检侧肩部。中心线 :对准近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肩胛骨Y位摄影技巧及临床价值.方法 110例肩关节外伤或者肩部疼痛患者,拍摄肩胛骨Y位.摄影方法:患者面向探测器前站立,被检侧肩关节贴近探测器,双手自然下垂,手心旋前并紧贴身体,冠状面与探测器呈55°~65°,患侧肱骨头置于探测器中心,球管向足侧倾斜15°,中心线对准肱骨头.结果 110例患者中,82例一次性拍摄成功;28例由于身体倾斜角度不合适,拍摄不成功,改变身体倾斜角度拍摄成功.显示肩峰骨折5例,弯曲型及钩型肩峰20例,肩峰 -肱骨头距离<1 cm 35例,喙突骨折2例.结论 肩胛骨Y位能够清晰显示肩袖出口骨性解剖结构,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腰椎摄影传统方法:患者仰卧,双下肢弯曲,中心线对准L3、4腰椎平面(脐部高度)垂直射入胶片中心.将12×15 in(1 in=0.0254 m)的X线胶片改裁为6×15 in的胶片置于暗盒中部,依次拍摄腰椎正位和侧位片.如用一张未改裁的12 × 15 in胶片拍摄,须将暗盒放入托盘中,暗盒上面以6×15 in铅皮分左右两次遮挡,拍摄腰椎正位和侧位片.  相似文献   

4.
胶片尺寸:20cm×25cm。摄影位置:患者站立于胸片架前,身体冠状轴面与暗盒成45°角,头顶部紧贴暗盒,头尽量后仰,头矢状面与暗盒约成30°角,下颌骨置于胶片中心。中。动线:对准下颌角垂直射入胶片中。乙。照片显示:下颌骨侧的侧位影像(如图)。优点:避免了常规下颌骨摄影中因上床而带来的麻烦。对活动灵便性病人尤为适应。在摄影工作量大时,使用此摄影法,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站立位下颌骨侧位摄影法@刘成$肥城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省,271600  相似文献   

5.
肩关节的平面处于人体矢状面与冠状面之间,一般照片影像常重叠,当该部位骨损伤或脱位时,无经验者常误诊。作者对88例肩部外伤用两个侧位投照比较:一为肩的后斜位(即Neer氏侧位);另一个为尖部斜位,即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肘曲屈在胸前,胶片以45°置于上臂外方,管球由垂直前后位向对侧移动100cm,中心线对准关节面,靶一片距100cm投照。结果表明,在诊断肩关节骨折与脱位,尖部斜位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P<0.05);对显示其它异常如钙化,尖部斜位也高于Neer侧位(2.7∶1.1倍)。作者指出,在肩外伤时加照第二个投照位(尖斜位)虽成本较高,但可因提高诊断准确性而得到补偿,因在后脱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应用改良体位照颈椎双斜位片 ,效果满意 ,与常规体位相比 ,影像更清晰、结果更理想 ,现将此照片方法介绍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材料 选用本院放射科TOSHIBA -MODEL -1 5C -50 0mAX线机。并根据本院的胶片规格选用1 0× 1 2大小的胶片 ,选用四分格 ,即每格 5× 6 ,正、侧、双斜四个位置。1 2 方法1 2 1 体位摆法 被检者站立于摄片架前 ,被检侧向前斜 ,使身体冠状面与暗盒呈 4 5°角 ,头颅矢状面与胶片平行 ,下颌向上自然抬高 ,使听眦线与水平面约为 3 0°角 ,颈椎长轴与胶片平行 ,暗盒…  相似文献   

7.
由于舟骨独特的形状和位置,发现和评价舟骨骨折仍然是一项急需解决的课题。作者研制了称为“腕盒”(the carpal box)的装置,用于得到腕部拉长和放大的X线片。研究采用5例人尸体腕部标本,用相同的方法产生舟骨完全性骨折,然后用三种方法对标本进行投照:①摄四个常规位置的舟骨片:手中间PA位;手后旋10°向尺侧最大偏斜的斜位;远侧手臂抬高15°的侧位象和球管向远侧倾斜40°的PA位。②固定焦点-胶片距为80cm进行多角度投照。③把标本纵向与横向分别放在腕盒顶部,球管垂直固定,下方暗盒的角度从10°~70°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整复后摄影体位的改进对判断整复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3月于我科进行X射线摄影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均为长臂石膏托固定曲肘。其中闭合整复无克氏针固定30例;克氏针固定30例。按照改良体位进行摄影。采用既往方法摄影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无克氏针固定30例,克氏针固定30例。既往方法组摄影时患儿仰卧,以患侧肘关节支撑检查床,使患侧肱骨长轴与检查床倾斜,X射线中心线经肘关节中点射入,垂直于影像接收器;改良方法组摄影时患儿仰卧,使肱骨长轴与检查床平行,X射线中心线经肱骨远端垂直射入影像接收器。对两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采用卡方检验及Fisher精准检验对其标准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方法所得影像能清晰显示肱骨远端的解剖结构,肱骨内外髁轮廓对称,影像无变形,密度对比度良好。既往方法所得影像存在肱骨远端变形等问题。改良方法图像达标率明显高于既往方法(P0.001)。结论改良方法简便可靠,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既往方法,可更加准确地观察整复效果并评估预后功能。  相似文献   

9.
颈椎斜位能够清晰观察椎间孔、椎弓根、钩椎小关节,常规的投照体位是: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摄影台上,使颈椎的长轴方向与暗盒平行,其冠状面与台面成4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对准第四颈椎射人暗盒中心.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下颌骨升支、下颌角与颈椎间孔易重叠;仰卧、俯卧时肢体难控制造成角度不够;调整球管角度不准;寰枢椎关节病变时旋转运动功能受限制,使下部颈椎功能代偿旋转;中心线偏向头侧倾斜,造成椎间孔因骨质重叠形态有所改变等.往往难取得理想照片,从而延误诊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简便的投照方法,供同仁参考. 胶片尺寸:5in×7in或8in×10in.  相似文献   

10.
副鼻窦投照常用华氏位、柯氏位、颌顶位、顶颌位及侧位。但对于颌面部、胸部、腹部外伤,颌面部肿瘤及个别老年病人,既不能俯卧又不能坐位投照时,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仰卧位投照法,满足了临床要求。1.胶片尺寸:8in×10in,竖放。2.投照体位。①仰卧位:听眦线垂直于暗盒下1/3处,球管向头侧倾斜20°~25°。,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台面中线上并与台面垂直,中心线通过上颌部射入胶片中心(图1)。②反华氏位:两肩垫高,头后仰,听眦线与台面成37°角,中心线垂直通过鼻尖部射入胶片中心(图2)。3.投照条件:72…  相似文献   

11.
颈椎斜位能够清晰观察椎间孔、椎弓根、钩椎小关节,常规的投照体位是:患者仰卧或俯卧在摄影台上,使颈椎的长轴方向与暗盒平行,其冠状面与台面成4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对准第四颈椎射入暗盒中心。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如下颌骨升支、下颌角与颈椎间孔易重叠;仰卧、俯卧时肢体难控制造成角度不够;调整球管角度不准;寰枢椎关节病变时旋转运动功能受限制,使下部颈椎功能代偿旋转;中心线偏向头侧倾斜,造成椎间孔因骨质重叠形态有所改变等。往往难取得理想照片,从而延误诊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简便的投照方…  相似文献   

12.
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向被检侧旋转,将被检侧额部、颧部贴于台面,鬓角中线对准台面长轴中线,被检侧外耳孔与对侧外眦角联线平面平行台面,听眦线垂直台面。中心射线:侧面观垂直通过患侧外耳孔至胶片中心。顶面观垂直通过患侧鬓角中线至胶片中心。胶片尺寸:5in×7in(1in=2.54cm),横放,分2次曝光,摄取双侧。遮线筒:( );滤线器(±)。参考条件:100mAs,80kV,焦片距100cm说明 (1)此位置为岩乳部横位展开像,使岩骨长轴的影像呈水平位。因为颞骨岩锥长轴中线指向对侧眶外眦。所以笔者利用患者的患侧外耳孔与对侧外眦联线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侧位肱骺角在儿童隐匿性肱骨外髁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1月在厦门市儿童医院行肘关节正侧位拍片的1~4岁儿童,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1例,正常组80例。以肱骨下段前缘骨皮质最前缘作为肱骨长轴线,以椭圆形肱骨小头长轴线作为骺板线,测量侧位肱骺角,比较正常组不同年龄间以及骨折组与正常组间侧位肱骺角,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讨侧位肱骺角对肱骨外髁骨折的诊断效能。结果 侧位肱骺角在正常组[45.04°(38.88°,50.88°)]及骨折组[35.24°(31.99°,3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8,P=0.00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侧位肱骺角的诊断效能较高,曲线下面积为0.804。最佳界值选择41.20°时,诊断肱骨外髁骨折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66.2%。结论 侧位肱骺角对肱骨外髁骨折的诊断敏感度较高,应用其诊断利于减少儿童隐匿性肱骨外髁骨折漏诊。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寰枢椎正位 X 线摄片的投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辉 《人民军医》2003,46(6):354-355
1999~ 2 0 0 2年 ,我们在原有摄影理论基础上总结了一种新的寰枢椎正位X线投照方法 ,经临床验证 ,此法简单、实用 ,可明显提高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断正确率。1 方 法1 1 摄片目的 检查寰枢椎骨质病变及寰枢关节有无脱位。1 2 胶片尺寸  5in× 7in1 3 暗盒放置 竖放于摄影床下托盘内 ,胶片长轴中线平行并对准摄影床床面中心线。1 4 体位及摄影 病人仰卧于摄影床上 ,两上臂自然下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矢状面对摄影床床面长轴中线并于摄影床床面垂直 ,嘱病人下颌稍抬高 ,头颅稍后仰 ,口尽量张大 ,必要时可在上下牙齿之间放一软木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伸肘位手法复位-U 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 方法 在伸肘位肘关节伸屈肌均处于无张力状态,因而也是肱骨髁上骨折复位与固定的最佳位置。局部血肿内麻醉下,由助手对抗牵引,令肘关节伸直,前臂旋后位,矫正骨折移位。应用-U 形石膏夹板绷带固定,肘关节外翻20°~30°,确使折端桡侧皮质嵌紧,直至骨质愈合。3 ~4 周后去石膏,恢复屈肘活动。 结果 临床应用48 例,骨折手法复位成功率为100 .0 % 。经6 个月~2 年(平均1 年2 个月) 的随访,肘关节伸屈功能均恢复正常,无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伸肘位手法复位-U 形石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能达到理想的复位和维持稳定的固定效果,可有效地遏制肘内翻畸形。  相似文献   

16.
取坐位投照斯氏位的方法。是摘择日文版《図说救急X线撮影法》之中,译文如下:法(Stenyers)斯氏位后前位。 体位:取坐位面对暗匣,下颌内收,听眦线直于暗匣,被检侧的眼眶外缘向上3.5厘米处,放于暗匣的中心向上二指,在此点再向健侧水平方向移动三指。 中心线:呈水平垂直投射,对准暗匣中心。  相似文献   

17.
1995年以来 ,我院共收治因卧倒训练致肩关节脱位 1 3例 ,均经一次手法复位成功。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本组 1 3例 ,均为男性新兵 ,年龄 1 9~2 1岁。左肩关节脱位盂下型 3例 ,喙突下型 1 0例。合并肱骨外科颈骨折 2例。均在行进中卧倒后出现症状 ,患肩疼痛肿胀 ,活动受限。多为健手托住患肢前臂 ,头部倾斜。查体 :患侧有方肩畸形 ,杜加征阳性。1 2 治疗与结果 单纯肩关节脱位者 ,手法复位后 ,上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90°位 ,绷带固定胸前 3周 ;合并外科颈骨折者 ,对骨折进行手法复位 ,经X线片证实对位满意后 ,用过肩石膏托固…  相似文献   

18.
贵刊2002年第17卷第2期第99页,刊登了《颈椎斜位投照技术体会》(以下简称《颈文》).读后认为,文中提出在拍摄颈椎斜位片时面部向非检侧偏转一定角度,在实际工作中具积极意义;同时,笔者认为《颈文》中的3种方法有不完善甚或错误之处,在此提出一些初浅看法,兼与作者商榷. 关于第一种方法,《颈文》中阐述"……被检者立于胸片架前,下颌略向内收,使颈椎矢状轴与暗盒平行,转体使人体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头部沿转体方向旋转15°".此方法共计3个步骤.笔者认为,对于处站立位的人体,不应先将颈椎矢状轴与暗盒平行,而后转动人体使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应该先将人体冠状面与暗盒成45°角,而后转动头部向非检测偏转一定角度(具体多少角度后面将予以讨论),这样操作仅两个步骤,较《颈文》方法一简便也易于操作;因而,《颈文》的操作步骤有较繁锁和本末倒置之嫌.笔者还认为,作为一种投照方法介绍,应如方法二后半部分样交待清楚转体方向与被(或非)检侧的关系,如此,读者才不会费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髌骨站立轴位的体位设计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患者取站立位,手扶机架单脚站立,被检侧膝关节屈曲30~60°,足尖尽量绷直,足背或小腿紧贴探测器边缘,然后调整中心线的入射点从头侧进行摄影。结果采用髌骨站立轴位摄影共100例,其中优质片79例,占79%;良质片18例,占18%;劣质片3例,占3%。结论髌骨站立轴位摄影操作简便,患者舒适易配合,可作为髌骨的补充摄影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于1992年1月至6月治疗11树新鲜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后夹板外固定,获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和整复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10例,女1例;毛岁1例,5岁3例,7岁2例,10岁3例,13岁2例,平均年龄8岁;发生在左上肢7例,右上肢4例;近骨折端单纯后移4例,后移合并尺偏3例,后移合并饶伯2例,后移合并尺偏及旋前2例。1.2整复方法患者仰卧位,两助手分别抓握上臂和前臂固定患肢,术者立患侧,首先结合正倒位X光触摸辨认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当前后移位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同时存在时,首先纠正旋转移位。若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