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郭瑞明  吴月英 《河北医药》2007,29(10):1115-1115
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是指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系膜血管血流减少,从而导致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临床分为三大类型,即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梗死、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是引起外科急腹症的少见疾病,分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MAT),肠系膜上静脉形成(MVT),以及非阻塞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四类。该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危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死亡率高。本次收集我院1997~2008年治疗完整的AMTO共32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诊治经验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误诊急性菌痢5例148医院王国粱,李锦瑞,王根全,李斌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是危重急腹症之一,临床并不多见。但由于其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征象不明显,诊断困难,常被误诊为急性菌痢等肠道疾病,延误其治疗。本院近10年收治5例,术前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 ,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 18例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时间为 17h~ 14d ,腹痛为主要表现。 17例均在全身麻醉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手术 ,根据术中所见行坏死肠管及肠系膜切除、肠吻合术。手术患者经病理证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10例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5例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2例。术后死亡 4例 ,其中中毒性休克 2例 ,肠吻合口瘘致腹腔感染 1例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1例。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终有效措施。围手术期的及时准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的CT影像特征。方法对15例经外科手术或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且CT影像资料完整的急性血运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CT影像诊断均为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结论急性血运性肠梗阻的CT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CT血管成像所见肠系膜血管栓塞或狭窄是其最直接、最可靠的征象,对明确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尹敏 《中国实用医药》2008,3(19):136-137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因肠系膜血管急性血循环障碍,导致肠管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血运性肠梗阻,临床常因认识不足而误诊。一旦发生广泛的肠梗阻坏死,预后凶险,死亡率很高。本文患者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致部分小肠坏死,经术前积极抗感染和术后严密监护,精心护理,转危为安,治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5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患者32例,就其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丰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0):1026-1027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自1995年3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11例此类病人的诊治经验。结果 全组病人,治愈7例,死亡4例。结论 急性肠系膜血管血桂形成是普外科很凶险的急腹症,但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早期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治疗价值。方法8例经增强CT诊断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患者,经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及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采取溶栓、取栓、扩血管及支架植入,术后常规给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比较DSA治疗前后腹痛、血管再通情况。结果3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放置支架后血管再通,腹痛消失,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溶栓、取栓及扩血管治疗后腹痛缓解、血管再通,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溶栓后放置支架。3例转外科手术。随访半年以上,5例DSA治疗后血管再通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增强CT可作为早期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首选方法, DSA是诊断和治疗部分早期肠系膜上动脉缺血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小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1例小肠GIST的临床资料及DSA表现。结果 11例中5例示肠系膜上动脉1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见大量不规则肿瘤血管,实质期见团块状肿瘤染色;6例示肠系膜上动脉2~4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1处或2处球形包绕征象,内见异常血管及染色;其中6例伴有动—静脉通道。结论 DSA对小肠GIST有特征性表现,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反映肿瘤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梗阻诊断中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近几年来我院诊治 84例肠梗阻病人的术前检查资料回顾分析。结果 :立位腹部平片加有关肠道造影或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对肠管本身病变、肠内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 ,准确率为 60 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对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 ,CT平扫加增强检查 ,对不易确诊病因及不能耐受肠道造影或内窥镜检病人有很高诊断价值 ,其准确率较高。结论 :肠梗阻病人术前诊断中 ,当传统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病因时 ,可选择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或CT平扫加增强检查确诊 ,诊断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来我院诊治84例肠梗阻病人的术前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传统的肠梗阻术前诊断方法立位腹部平片加有关肠道造影或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对肠管本身病变、肠内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其准确率为60.7%。肠系膜上动脉(A)造影检查对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平扫加增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2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早期误诊率高。结论:认识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特点,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是提高临床早期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梗阻诊断中各项辅助检查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几年来我院诊治84例肠梗阻病人的术前检查资料回顾分析。结果:立位腹部平片加有关肠道造影或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对肠管本身病变、肠内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准确率为60.7%。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对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CT平扫加增强检查,对不易确诊病因及不能耐受肠道造影或内窥镜检病人有很高诊断价值,其准确率较高。结论:肠梗阻病人术前诊断中,当传统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病因时,可选择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或CT平扫加增强检查确诊,诊断病因。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以肠系膜血管缺血为特点,临床表现以腹痛为主。AMI根据缺血血管及性质的不同,分4类: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非闭塞肠系膜缺血,临床以前两者多见。AMI常以急腹症入院,诊断时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如何提高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正确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本文就AMI常见的诱因及相关临床表现作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王晓旭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30-1832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及我院共计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均经手术证实为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其中8例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3例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例行栓子取出、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9例行单纯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术。6例治愈,5例死亡,死亡率45.5%。结论 及时诊断,早期手术可以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肠管及肠系膜血管显示的优势,以及对肠壁血运障碍程度征象(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的显示,明确螺旋CT在对急性肠扭转诊断上的重要作用,这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都有重要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6月23例急性肠扭转病例在螺旋CT影像上的特点及病理发展过程,找到急性肠扭转影像在多层螺旋CT上最佳显示方法。本组病例均经手术所证实。结果多层螺旋CT显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喙征”为急性肠扭转主要特征表现,在“漩涡征”和“鸟喙征”已显示的情况下,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肠壁积气及腹腔积液的出现是肠壁血运障碍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影像依据。其中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最为敏感,也是发生肠壁血运障碍后最早出现的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对急性肠扭转的影像诊断和评估扭转肠管的血运情况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应用,能大幅提高急性肠扭转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各项辅助检查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对近几年来我院诊治84例肠梗阻病人的术前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传统的肠梗阻术前诊断方法立位腹部平片加有关肠道造影或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对肠管本身病变、肠内异物阻塞等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 ,其准确率为 6 0 .7% ,。肠系膜上动脉 (A)造影检查对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引起肠梗阻诊断价值较高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 (CT)平扫加增强检查 ,对传统诊断方法不能确诊病因及不能耐受肠道造影或内窥镜检病人有很高诊断价值 ,其准确率较高。结论 :肠梗阻病人术前病因诊断中 ,传统诊断方法不可缺少 ,而传统方法不能明确诊断病因时 ,可选择肠系膜上A造影检查或CT平扫加增强检查 ,从而快速诊断病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小肠缺血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本院100例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中小血管CTA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以进一步了解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小肠缺血诊断中的作用。结果:54例入选患者均显示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其余患者均显示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明确急性小肠缺血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对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急性起病268例,占68.3%,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头痛、走路不稳,意识丧失等。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尤其是中老年人发病时常规给予眼底检查,颈椎片、EEG、TCD等检查,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对脑血管缺血有一定的鉴别,特别是TCD在疾病诊断中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