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血栓抽吸、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前列地尔以及两种方法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纳入冠脉造影无复流的AMI患者10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A组),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前列地尔组(B组),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前列地尔组(C组),每组35例。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组术后1周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患者术后1周血浆B型利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术后6个月冠脉造影评估各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TMPG)血流分级;比较术后6个月各组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周B组BNP、cTnI水平明显高于A组,C组分别低于A组和B组(均P0.05)。治疗后1周B组LVEF值明显低于A组,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治疗后1周B组LVEDD值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C组患者TIMI 3级和TMPG 3级比率分别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MACE发生率B组低于A组,C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抽吸联合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和前列地尔可以使PCI无复流患者获得更好的心肌灌注,改善近期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从1998年~2002年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12小时(43例)行PCI治疗(I组)63例未行PCI治疗(II组),观察两组入院时及4周的EF值及4周时的运动耐量. 结果 I组全部出院,4周的EF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分别为52±9.7%和36±12.1%(p<0.05),较II组也有改善,分别为52±9.7%和45±10.2%,I组较II组运动耐量明显提高,分别为8.0±2.3METS和6.6±2.1METS. 结论 PCI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和心衰相关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以及临床转归。方法:选取2014-01-2016-12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91例。将进行PCI治疗者设为PCI组(n=45),PCI基础上联合IABP治疗者设为PCI+IABP组(n=46)。两组同时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流动力学指标肺动脉楔压(PCW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有创动脉收缩压(SBP),心衰相关实验室指标脑钠肽(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Cr)水平变化及其临床转归。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LVEDd、PCWP、hs-CRP、BNP和C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LVEF、MABP、SB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PCI+IABP组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升高和降低均较PCI组明显(LVEDd:51.02±3.64vs 53.69±4.10,PCWP:13.25±5.22vs 18.48±7.14;hs-CRP:3.89±1.02vs 4.52±1.22;BNP:349.21±72.14vs 428.59±102.41;Cr:85.94±15.20vs 349.21±72.14;LVEF:40.75±6.14vs 37.56±6.10;MABP:71.20±11.22vs 62.44±10.55;SBP:99.84±13.01vs91.01±12.89;均P0.05)。PCI+IABP组患者存活率高于PCI组(89.13%vs 68.89%),死亡率低于PCI组(10.87%vs 31.11%)(均P0.05)。结论:PCI联合IABP治疗可有效改善AMI伴心衰/心源性休克患者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衰相关指标水平,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脉介入治疗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从 1998年~ 2 0 0 2年 10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症状发作≤ 12小时 (43例 )行PCI治疗 (I组 ) 6 3例未行PCI治疗 (II组 ) ,观察两组入院时及 4周的EF值及 4周时的运动耐量 .结果 I组全部出院 ,4周的EF较入院时明显改善 ,分别为 5 2± 9.7%和 36± 12 .1%(p <0 .0 5 ) ,较II组也有改善 ,分别为 5 2± 9.7%和 4 5± 10 .2 % ,I组较II组运动耐量明显提高 ,分别为 8.0± 2 .3METS和 6 .6± 2 .1METS .结论 PCI治疗能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后病人运动能力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不同药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患者66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60.5岁。随机平均分为A组(维拉帕米)、B组(替罗非班)、C组(硝酸甘油)。分别记录3组PCI手术结束时血流达到心肌梗死溶栓(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3级的例数、出现无复流到首次开始注射药物的时间、血流恢复TIMI-3级的时间、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PCI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时间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与B组血流达到TIMI-3级例数分别为16例、1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高于C组8例(P0.05);A组TMPG-3级例数为16例,高于B组和C组(P0.05);A组出现无复流到恢复TIMI-3级和心肌组织灌注恢复TMPG-3级的时间分别为(6.6±2.5)min、(6.9±3.1)min,显著小于B组[(8.9±3.1)min、(13.4±4.5)min]和C组[(11.6±2.9)min、(17.1±4.2)min](P0.05);A组与B组PCI手术时间和X射线暴露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明显短于C组(P0.05);A组与B组术后1周LVE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7.7%vs 43.2%±8.1%,P0.05),但二者明显优于C组(37.1%±6.7%,P0.05)。结论与替罗非班和硝酸甘油相比较,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改善心脏功能,是临床实践中改善无复流现象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冠脉内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对AMI合并心衰患者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皆接受PCI治疗,并随机分为脑利钠肽组和对照组,脑利钠肽组予冠脉内注射脑利钠肽后予脑利钠肽连续静滴72h,其余同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随诊8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情况.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佳(P<0.05);两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D)同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更优.结论 冠脉内注射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明显改善AMI患者PCI术后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方法 55例AMI用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6小时内A组34例及6~12小时B组21例,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结果 A组再通27例(79.4%),B组再通11例(52.4%),A组再通率高于B组(p<0.05);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p>0.05).结论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甲襞微循环(NFM))障碍与左室重构(LVR)及心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72例确诊AMI病人,根据NFM程度由轻到重分为A、B、C三组,分别用心脏彩超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LVR指标,如节段性心肌收缩异常、室壁瘤、节段性室壁变薄、左室舒张未内径(LVEDD)。结果:3组间NFM障碍越重,LVEDD扩大和LVEF下降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FM重度障碍的C组与B组、A组相比,LVR(如室壁变薄及形成室壁瘤等)较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FM障碍越重,越容易发生LVR,引起左室扩大,导致左室收缩功能降低。提示对AM1治疗,在积极开通心外膜动脉的同时,加强微循环障碍的治疗,对改善AMI预后、减轻LVR、改善心功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NT-proBNP的关系及急诊PCI术对前壁AMI 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的急性AMI患者共263例,按梗死部位分为:非ST段抬高型、下壁和前壁三组。选取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对照组,选取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前壁AMI患者为PCI组;各组均测定血清NT-proBNP。结果各AMI组的NT-proBNP均高于对照组(P<0.05)。前壁AMI组的NT-proBNP最高(P<0.05)。前壁AMI,行PCI术组的NT-proBNP低于未行PCI术组(P<0.05)。结论血清NT-proBNP可作为评价急性AMI梗死部位的指标。 PCI术可降低急性AMI患者的NT-proBN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的疗效、安全性和不同时间溶栓对它的影响 .方法  5 5例AMI用尿激酶 15 0万u静脉溶栓 ,按溶栓距发病时间分为 6小时内A组 3 4例及 6~ 12小时B组 2 1例 ,对比两组再通率、4周死亡率及溶栓副作用 .结果 A组再通 2 7例 (79.4% ) ,B组再通 11例 (5 2 .4% ) ,A组再通率高于B组 (p <0 .0 5 ) ;4周死亡率和出血A组比B组低 (p >0 .0 5 ) .结论 静脉溶栓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灌注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8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4例80岁以上AMI患者,入院后直接PCI.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病死率和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院前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m流分级0~1级,除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病例均成功开通IRA,操作成功率97.9%.术后76例血流TIMI 3级,16例TIMI 2级.术后6例因左心功能衰竭死亡.26例心功能Killip Ⅲ级以上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持续反搏时间78~154(98.3±34.5)h.多支病变者除18例3支病变外均在术后3~7 d行非IRA的PCI.住院总病死率8.5%(8/94),Killip Ⅲ级以上者病死率30.8%(8/26).仅3.3%(3/92)发生需输血的出血并发症.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生存的86例患者出院前测LVEF中位值为43%(26%~62%).存活者术后30 d和180 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和4.6%.结论 对于80岁以上老年AMI患者行直接PCI安全可行,且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与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和丹参酮ⅡA治疗组(TanⅡA),通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大鼠建立AMI模型。制模2周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各组动物心脏功能情况,而后处死动物取出心脏,原位末端凋亡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ax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长轴缩短分数(FS)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降低,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升高,Bax与Caspase-3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与AMI组比较,丹参酮ⅡA能扭转上述变化(P0.01)。结论丹参酮ⅡA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作用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对2型糖尿病首发急性心肌梗死(T2DM+AMI)患者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方法:150例AMI患者按其是否有T2DM病史,分为T2DM+AMI组(A组,n=90)和AMI组(B组,n=60);A组患者再依其血清HbA1c水平分为≤6.0%(A1组);6.0%—7.5%(A2组);7.5%(A3组)。所有患者均于AMI发作48h行动态心电图(Holter)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选取HRV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每5min 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50 ms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百分比(PNN50)及频域指标低频(LF, 0.04-0.15Hz)、高频(HF, 0.15-0.40Hz)、LF/HF比值和极低频(VLF, 0.0033-0.04Hz)。分析比较A、B两组及三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A组患者HRV各时域指标均小于B组(P0.05),频域指标中LF、HF小于B组(P0.05),LF/HF和VLF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亚组间HRV时域指标中A3组的SDNN,SDANN水平也明显低于A1、A2组(均P0.05),频率指标LF,HF水平也明显低于A1、A2组(均P0.05)。而上述4指标在A1、A2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LF/HF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比单独AMI患者严重;HbA1c7.5%可能加重上述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在社区医院的地位,进一步规范AMI的内科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救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规范静脉溶栓组的急性期死亡率、胸痛缓解时间、抬高ST段下降50%所需时间、心功能、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内科传统治疗组(P<0.01).结论 在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快速发展及医疗费用巨增的时代,县级医院内科医生进一步掌握和推广静脉溶栓治疗AMI,对低收入人群是十分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预后与急性缺血期导致的心肌损伤、心功能恢复状况以及溶栓后出现的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因素密切相关。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以增加缺血心肌供能为主的葡萄糖-胰岛素-钾(GIK)极化液已被断续应用近40年,其疗效长期存在争议。我们结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B型钠尿肽(BNP)的测定,观察GIK辅助治疗在AMI溶栓治疗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拓展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D-二聚体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50例为实验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AMI组及对照组的D-二聚体基础水平;AMI组根据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及非溶栓组,根据ST段是否抬高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组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组,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h、12h、24h的D-二聚体水平,对各组数据间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状态AMI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治疗后6h、12h、24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TEMI组治疗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NSTEM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与NSTEMI组治疗后6h、12h、24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能显示AMI溶栓治疗的动态变化,对AMI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爱民  王红涛  杨金选  李新梅 《医学信息》2003,16(10):601-601,60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加速给药方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观察不同溶栓时间的临床疗效。方法  14 6例 AMI患者 ,均用尿激酶 2 0 0万 U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 2 5例先静脉推注尿激酶 10 0万 U ,余10 0万 U 30 min静脉点滴 (A组 ) ;另 2 1例为全量 30 min匀速静脉点滴 (B组 )。同时观察 6 h内溶栓 2 9例 ,6 - 12 h内溶栓 17例。观察内容 :临床再通指标 ,溶栓并发症和溶栓前后的纤溶 (PAI)活性检测结果 1A组临床评价再通率高于 B组 (76 %∶ 6 1.9% ,P>0 .0 5 ) ;2 A组在溶栓治疗 15 min后血液 PAI活性被明显抑制 ,B组溶栓治疗 30 min后 PAI活性降到最低点 ;36 h组内溶栓再通率高于 6 - 12 h组 (79%∶ 5 2 % ,P<0 .0 5 )。结论 尿激酶溶栓疗效与溶栓时间明显相关。加速给药可加快对血液 PAI活性的抑制 ,从而使临床再通指标的提前出现 ,此方法安全可靠 ,操作方便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结扎SD大鼠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并设假手术组。结扎24h后,存活大鼠给予Ghrelin(100μg/kg)或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每天两次。4周后,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心功能,实时定量PCR检测梗死心肌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AMI模型组左室收缩内径(LVESD)、左室舒张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压力(LVEDP)都明显增加(P<0.01);而左室收缩压(LVSP)、压力变化值最大值(dp/dtmax)、左室短轴缩短率(FS)都显著降低(P<0.01)。与AMI模型组相比,Ghrelin治疗组LVEDP、LVEDD以及LVESD明显变小(P<0.01),而dp/dtmax及FS显著增加(P<0.01)。梗死后心肌IL-1β、TNF-αmRNA表达增强,Ghrelin治疗后IL-1β、TNF-α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AMI模型组心肌核蛋白P65表达明显增加,而胞浆蛋白I-κBα含量显著减少(P<0.01),Ghrelin治疗明显降低梗死心肌核蛋白P65表达(P<0.01),同时增加胞浆蛋白I-κBα含量(P<0.01)。结论:Ghrelin能够抑制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介质表达及NF-κB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丽 《医学信息》2008,21(2):274-2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CRP)后静脉溶栓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AMI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静脉溶栓A组与未溶栓组B组,并设AMI未发生心脏骤停的静脉溶栓患者为C组,三组进行临床特点比较.结果 A组较B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较C组血管再通率高.结论 对于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立即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出院生存率,较安全,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将138例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65例)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73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手术疗效、并发症和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相关血管再通率、TIMI血流3级达到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动脉残余狭窄程度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段回落不良及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静脉溶栓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手术疗效显著及有效率均明显较高,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患者在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复发、6个月内病死率等均显著低于静脉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开通病变血管,缓解患者心肌坏死症状,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