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 十枣汤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四味药组成。适用悬饮、水肿、腹胀等水饮实证。实为药精力宏的逐水方剂,本文就十枣汤的用法,药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雷公藤多苷(TWP)在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多被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还作为基本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但其临床有多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用药方案存在争议,尤其是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为了雷公藤多苷的临床合理使用和深入研究,综述其药理毒理研究进展。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多苷的药理毒理研究文献,发现雷公藤多苷的药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抗炎、抗肿瘤、肾脏保护和免疫抑制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通路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发挥药理作用;其毒理作用研究多集中在肝毒性、肾毒性和生殖系统毒性方面,毒性作用多与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表达相关。雷公藤多苷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集中在雷公藤内酯醇和雷公藤红素。雷公藤多苷药理毒理研究较深入,表明其效、毒存在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具有量-效、时-效、量-毒、时-毒关系,未见雷公藤多苷在功效背景下随使用剂量和时间变化的毒性研究,其关联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晋奇  王岚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013-2014
综述了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临床应用及毒理和药理研究概况 ,发现 2 0 8首川乌与白芍配伍的方剂 ,大多是用于风湿病关节疼痛、中风麻木疼痛、跌打损伤疼痛等证。分析了临床试验和毒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为其临床合理应用和进一步进行药理毒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清温败毒饮方出余师愚《疫疹一得》。该方由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桅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等十四味药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效,主治热疫及热疫发斑。后世对此方深入研究,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已为现今临床常用方剂之一,故对其方剂源流、方义分析、药理研究、临床运用、剂型服法等作以总结确系必要。  相似文献   

5.
《中药材》2019,(9)
从品种、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功效主治等方面对南、北柴胡的药用差异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同时从柴胡经典方剂临床应用着手,揭示柴胡的三大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气,并对柴胡"量-效-毒副作用"关系进行梳理,以期为柴胡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藏药棘豆的现代研究概况加以介绍,为从棘豆属植物中开发利用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十枣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匾要略》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场主之"。《金匾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是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朝、甘遂、完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朝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芜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癌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土之虚,二则缓其峻毒,且制水势之横,使十枣…  相似文献   

8.
十枣汤理法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枣汤主治太阳中风,有形之水客居胸胁之悬饮证。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四味组成,乃张仲景治水常用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均有论述。《外台秘要》引深之朱雀汤,即本方。现代药理作用已有报告。用药时间《伤寒论》指明在六经病"欲解时","平旦服";热则行、凉则滞,欲期冀其药扬辛开之性,又不失苦降之能故当温服。用法有枣汤送服、先服枣汤、枣肉为丸、体外贴敷、枣汤煎服、枣肉夹粉等。十枣汤实为峻下逐水之剂,具猛、毒之性,运用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原则。现代医家扩大治疗各种水饮停聚胸腹属邪实之证,以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肾性水肿等病应用最为广泛。在妇科、骨科创伤并发症、眼科、心包积液应用,也取得一定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蒙药地格达-4味汤的历史渊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标准化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该蒙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对蒙药地格达-4味汤的历史渊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及标准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针对性提出对该方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思路。结果:地格达-4味汤是常用蒙药制剂,历史悠久,其组方单味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已有一定的研究,但复方研究仍相对滞后,缺乏可控的质量标准, 缺乏药理、药效、毒理研究。标准化、高速化、信息化的检测手段与质量控制研究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结论:蒙药地格达-4味汤为常用蒙成药,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进行标准化研究、药理药效学研究、规范化临床研究,为开发一种质量稳定、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新蒙药地格达-4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白硇砂、紫硇砂在来源、成分、炮制、药理、毒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为其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白硇砂和紫硇砂二者主要成分不同,均有一定毒性,其中白硇砂毒性较大,但通过炮制可减毒。药理研究表明,硇砂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且紫硇砂有一定抗炎作用,白硇砂则无此作用。白硇砂和紫硇砂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药材,但一些文献在使用中未对其进行明确区分,或临床使用效果与药理实验结果相反。这两种药材的功效及其他方面的差异尚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板蓝根是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药,在防治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板蓝根的传统功效、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总结论述,为板蓝根防治病毒感染性疾病提供科学及理论依据。同时,根据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板蓝根质量研究及工业生产中的不足之处,以期为板蓝根相关制剂的工艺改进和进一步合理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承气汤源自《伤寒论》,由大黄(酒洗) 4两、厚朴(炙,去皮) 2两、枳实(大者,炙) 3枚组成,常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轻证,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对小承气汤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处方历史沿革不清、剂量换算不明,这些都对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临床合理应用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笔者拟对小承气汤处方历史沿革、药味基原、饮片炮制方法、剂量换算和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明确该复方的历史脉络,为经典名方小承气汤的中医临床运用及其现代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阐明牛膝性味的科学内涵,为正确指导其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将历代本草著作按时间顺序排列,梳理牛膝性味的发展演变脉络,从而发现其性味变化的规律。经考证发现,牛膝常用品种有2种,即苋科牛膝属的怀牛膝和杯苋属的川牛膝;牛膝的"性"多记载为性平,少许文献记载为性温;牛膝的味由"苦"向"酸"逐渐发展为"苦、酸"和"苦、酸、甘"同时存在,川牛膝的味由苦、酸向苦、甘转变,并解释牛膝存在的各个"性"与"味"标定的依据。为怀牛膝、川牛膝的性味研究,怀牛膝、川牛膝药材的研制开发及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牛膝性味的变化反映了中药性味理论是由萌芽到完善的发展过程,性味的初始标定原则由根据药物的真实滋味结合五行及藏象理论而定转为主要根据药物的功效而定。  相似文献   

14.
大黄是我国传统常用的中药材,功效独特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亚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其道地产区为我国甘肃、四川、西藏等高海拔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大黄全方位深入探究,其多类型的化学成分与广泛的药理作用及应用开发研究备受关注。在对大黄化学成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质量标志物概念,从化学成分与传统药性、传统功效、临床新用途相关性、入血成分、可测成分、不同配伍中显效成分及贮藏时间影响等多方面对大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大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配伍是组成方剂的基础和核心,也是研究方剂的关键。党参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党参配伍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出协同作用或者拮抗作用,最终影响临床效果。因此,党参的配伍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近年来,广大药学工作者对党参配伍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党参配伍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手段的使用,将会更有力的揭示、阐述党参及其组方的配伍特点及内在规律,这将促进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为党参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党参的应用研究和研究党参的科学工作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川乌已有2 000多年的临床应用历史,有大毒,民间时有因炮制不当而中毒的事故发生。早期川乌的炮制目的主要以降低毒性为主,工序简单、辅料单一。自宋朝开始,随着医家对炮制和药性理论认知的加深,川乌炮制过程中工序和物料的应用开始变得复杂,临床应用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发展到现代,川乌的炮制工艺以蒸制和煮制这2种方法为主,与传统炮制方法中使用多物料、多流程的工艺相差甚大。笔者基于川乌多种物料、多种流程炮制的特点,从辅料和工序角度,探讨其炮制方法的变更,以及现代炮制研究情况,为探讨多物料、多流程炮制对川乌质量的影响,揭示其炮制机制奠定科学基础,并为今后建立川乌更为合理、科学的炮制方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欣  贺亚男  侯寓森  张定堃  杨明 《中草药》2024,55(9):3168-3178
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作为常见的有毒中药,其炮制减毒工艺一直备受重视。随着科技进步,新型炮制减毒方法不断涌现。通过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采用专利分析方法与SWOT分析方法,对附子及乌头的炮制减毒方法进行专利导航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多个国家均有附子减毒相关专利申请,其中我国专利数量远超其他国家。技术构成分析结果表明,水煎、蒸制、炒制等传统减毒方法仍是主流,结构转化、发酵和微波等新方法是近年来附子减毒的重点研究方向,极具发展前景。但这些新方法的专利转化率较低,多数研究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亟待完成产业化开发。因此,建议加大“政、产、学、研、用”间的协作力度,提升创新成果转化力,促进附子炮制减毒专利的转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效。被誉为补气健脾之要药,临床上常用于气虚乏力、脾虚泄泻等疾病,已为医者所熟知。近年来,研究学者围绕其补气、健脾、利水功效机制已有较全面的认识。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首载黄芪"逐五脏间恶血",表明本品兼有活血作用。目前,对于本品活血作用机制阐释,中医常基于"补气活血""气行血行"理论进行论证,但并不等同于本品无活血作用。通过梳理历代本草文献中对黄芪的记载,发现其活血作用应用广泛。综合传统方剂与现代方剂中有关其活血作用的应用,本品在方中行活血通络、活血利水、活血扶正作用,尤能体现其活血作用。且现代药理学研究在有关瘀血病理指标的分子机制中,黄芪有很好的调控作用,表明黄芪有活血作用,但未深入探究,存在研究价值。该文从历代文献对黄芪活血功效的论述、黄芪活血作用的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深入探讨其活血作用机制,以期扩展黄芪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陈毅  王海丽  薛露  单鸣秋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17,48(13):2771-2779
茜草Rubiae Radix et Rhizoma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之一,具有行血、止血、通经活络等功效。茜草的化学成分丰富,以蒽醌类和萘醌类化合物为主,此外还含有环己肽类、萜类、多糖类和微量元素等;其药理活性多样,有止血、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菌、升高白细胞及免疫调节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对崩漏、子宫异常出血、原发性痛经等妇科疾病和过敏性紫癜、肾性血尿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茜草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主要从茜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加工炮制和临床应用4方面阐述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茜草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芪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黄芪的功效、炮帛春临床应用等问题,在古今文献论述相左的基础上作一探讨。认为黄芪用于保健,功效不逊于诸参膏滋,且价廉物美;用于治疡,但取温托,未可概谓之圣药,配伍防风,则有功无制。对宋代以来,诸家黄芪生,炙异用情况,主张通过现代科学研究予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