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对1例聚集性输液反应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13年4-5月我院在脑病科发生的1例聚集性输液反应进行调查,同时收集相关数据。结果:发生输液反应的相关因素包括:使用中药注射剂(100%),有过敏史(50%),输液速度过快(25%),年龄偏大(75%);在出现输液反应的这8例患者中,4种因素均有占25%,3种因素均有占50%,2种因素均有占100%。结论:本次输液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因素、患者因素、输注速度和输液环境等因素有关。由于输液反应发生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建立静脉配置中心和进行临床药学干预。  相似文献   

2.
应重视静脉输液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最适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由于输液过程中要涉及到医师的处方、药物的配伍、护士的操作技能、环境空气的质量等因素 ,为了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我们对输液全过程进行分析和质量控制。1资料与方法1 1资料 :对1998年1月~2001年12月发生在我院的60例输液反应 (年均15例 )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输液中加入了中药制剂的46例 ,占75.8 % ;配伍大于4种小于10种的39例 ,占65 % ;配伍大于10种的3例 ,占5 % ;所添加安瓿数量小于5个的7例 ,占11.7 % ,6~10个的42例 ,占70 % ,10个以上的11例 ,占13.3 %。我们按医嘱对该60例输液中微粒…  相似文献   

3.
5年输液反应送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找出引发输液反应原因 ,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对全院 2 0个临床科室送检 5 8例输液反应结果分析 ,检出阳性率及输液反应发生与联合用药关系。结果 :阳性检出率为 2 5 .86 % (15 / 5 8) ,而其中因输液污染而引发的反应约占 1/ 4,而非污染引起的反应约占 3/ 4。结论 :输液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 ,而最主要的是联合用药造成的热原累加和不合理用药及操作不规范引起污染 ,其次为患者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药注射剂致输液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种种原因,中药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输液反应时有发生,笔者对本院中药注射剂所致输液反应进行了扼要分析,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选取我院2000~2002年发生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反应31例。1.2方法:对输液反应及送检结果进行分析。2结果2.1在输液反应84例中,涉及到中药注射剂者共31例,占全部输液反应的36.9%,男17例,女14例;年龄为2~84岁,平均年龄47.6岁。2.22000~2002年分别发生5例、8例、18例,分别占当年发生输液反应的31.3%、34.1%,40%。共涉及到12种中药注射剂,发生次数最多的为双黄连注射剂(7例)、黄芪注射液(5例)、血塞能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发生输液不良反应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门诊输液室发生的输液不良反应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等进行分析,并探讨静脉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研究输液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6.7%)、静脉炎(5.8%)、空气栓塞(0.8%)、过敏反应(55.0%)、疼痛(20.8%)以及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10.8%)等,其中中药注射剂77例,占64.2%,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共34例,约占28.3%,消化系统类药物共5例,占4.2%,血液系统类药物4例,占3.4%。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和针对输液反应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并引入药学服务,可以明显的改善患者的输液反应症状,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输液反应分析研究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102例发生输液反应的患者的疾病诊断、体质、病情、症状、输液及配伍药物、厂家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输液反应与药物、输液器质量、消毒剂浓度、输液速度、气候、患者等因素有关.结论:在临床上注意上述因素,可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比舞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3391-3392
目的:探讨临床发生的输液反应的原因、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对我院85例输液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液反应的发生主要以药物、操作、患者、季节等有关.结论:严格掌握输液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提高药品质量,加强无菌操作,科学合理联合用药是预防输液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院历年来有较完整记录的输液反应共63例。分析发生输液反应的原因有:制剂质量低劣占4.8%,微粒污染占9.5%,致热原引起者占50.8%,其他因素有无菌操作不严、过敏性体质及多种药物联合静脉应用等。经明确诊断后,50例立即更换液体,13例停止输液,49例予以镇静、抗过敏(31例应用糖皮质  相似文献   

9.
2011年我院典型输液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减少临床输液反应的措施。方法对输液反应进行分类,研究各类输液反应的特点,并对典型输液反应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多发生于中药制剂和生化制剂。输液环境、加药造成污染、输液速度过快、过敏反应为次要因素,患者高龄和体质弱也是原因之一。结论应充分认知、分析临床输液反应发生的原因,多环节控制,预防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求适合临床使用而又更能预防微粒引起输液反应的方法.方法实验组应用核孔膜输液器4 09 0例,对照组应用纤维膜输液器4490例,观察临床输液过程,统计输液反应发生情况,将资料进行X 2检验.结果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核孔膜4090例,发生输液反应2例,占0.049%,使用输液器终端过滤器为纤维膜的4490例,发生输液反应14例,占0.31 2%,两组比较X2=7.94,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使用核孔过滤膜精密过滤器输液器优于纤维膜过滤器输液器;建议输液用的液体最好选用由统一大型工业化生产厂家提供的专业静脉输液用液体,减少液体的院前污染;建议输液液体中加药的程序最好在环境洁净的中心药房,由药师负责,充分发挥药师对药物配伍禁忌、合理用药的权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荣凌  张先洲  宋金春 《中国药房》2005,16(21):1637-1639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的利用现状及趋势。方法:对199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输液的利用情 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液品种数、总量、总金额均逐年增加,输液销售总额占全年药品总额的10%左右;营养类和电解质类输 液的用量占大部分,其中葡萄糖和氯化钠注射液占总输液量的74%;治疗类输液增长快速,以抗感染类为主;每瓶输液疗法药品费 用逐年增加,输液疗法涉及药品金额为全年药品总额的60%。结论:输液的用量和消耗金额呈不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5月~2012年1月上报的59例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10例,占16.95%;消化系统7例,占11.86%;神经系统8例,占13.56%;泌尿系统6例,占10.17%,皮肤及其附件18例,占30.51%;呼吸系统4例,占6.78%;其他6例,占10.17%。在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0~20岁3例,占5.08%,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21~60岁48例,占81.36%,其中男性16例,女性32例;60岁以上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在所有患者中,使用口服8例,占13.56%;静脉输注49例,占83.05%;滴眼液2例,占3.39%。结论左氧氟沙星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可涉及全身各个器官与组织,并且以用药剂量较大且给药途径为静脉的中年女性多见,在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本院静脉给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13年202例静脉给药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ADR以≤10a的患者居多,占36.1%;49.0%发生在输液30min内,抗感染药占48.8%,其中又以头孢菌素居多,占6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临床应高度重视静脉输液安全,减少不必要的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14.
朱定春  莫陵  范平平 《中国药业》2007,16(21):36-37
目的分析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6年1~12月收集的224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并分析。结果224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 159例(占70.98%),中成药制剂26例(占11.61%);ADR累及器官以皮肤及附件最为常见,占总数的58.93%(132例),其次是消化系统损伤;较严重的ADR有4例,占1.79%;女性ADR高于男性,≥60岁患者ADR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9.46%(178例)。结论ADR的发生原因诸多,表现多样,加强ADR监测、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杰  舒波  李毅 《中国药业》2010,19(17):38-39
目的探讨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医院92例输液反应的情况并分析原因。结果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素质、药物及使用方式、输液器材、输液时操作、气候等有关;老年患者发生率较高(51.09%),以两药联用(52.17%)和三药联用(20.65%)为主,诱发药物以抗菌药物(46.74%)、中药注射剂(31.52%)为主,主要发生于第2季度和第3季度(72.82%)。结论应重视诱发输液反应的各种因素,加强监控和管理力度,以减少输液反应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与输液内毒素限值的关系,为临床输液致发热型输液反应的原因分析提供输液内毒素限值的参考依据。方法依据2005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XI E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建立了残留输液、留样输液、外购输液和加药输液的内毒素检查方法,并通过供试品阳性对照、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等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我院两年来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剩余输液内毒素含量检查符合规定。结论检查分析认为,所发生的发热型输液反应应排除输液内毒素含量超标因素。反应的发生与患者对内毒素的敏感性,输液中的微粒数,输液速度等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基本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9-2010年上报的6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7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共4类42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77.61%(52例);在给药途径上,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12%(51例)。ADR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以皮肤系统损害最多,占52.24%(35例)。结论必须加强ADR监测、报告、防范和处理,有效减少ADR事件,强化临床用药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氯化钾静脉滴注致婴儿过敏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例5月龄女婴,因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10%氯化钠注射液8ml+10%氯化钾注射液3ml。静脉滴注5min后,患儿出现寒战、发热、呼吸困难。停止输液,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后好转。第2天又输入同样液体,再次发生过敏反应。第3天停用氯化钾,其他药物不变,继续补液,未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临床输液反应因素探讨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红霞 《中国药房》1993,4(5):32-33
本文通过实验对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评价,结果提示:合理用药及避免二次污染是预防输液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院154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红娟  唐莹  朱光耀  吴德芳  黄桢 《中国药房》2011,(16):1451-1453
目的:为规范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我院154份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对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的药品规格、配制溶媒、输液浓度、输液速度、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药物代谢酶、药物配制后的贮存、特殊人群用药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准确标注药品规格且适合药品配制的占93.5%,明确标注配制溶媒的占83.8%,有明确标注或可明确计算出配制浓度范围的占54.5%,明确标注输液速度的占59.1%。标注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参数、药物代谢酶的分别占76.0%、74.7%和2.6%;说明药物配制后贮存条件和时间的占20.8%;注明老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信息的分别占60.4%、59.7%和73.4%;标明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时用药的分别占15.6%和39.0%。结论:部分国产静脉滴注药品说明书存在信息量不足,描述不准确等问题,应进一步完善其说明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